-
健康的細胞是高鎂、低鈣。
-
補充鈣如果沒有搭配足夠的鎂來平衡鈣,鈣就會到處沉澱,帶來嚴重傷害。例如:沉積在關節就形成關節炎,沉積在動脈就形成動脈硬化,沉積在腎就形成腎結石。
-
鈣與鎂是互相拮抗的。鈣主收縮,鎂主放鬆。鈣多則僵硬,鎂多則柔軟。
-
健康時,細胞外的鈣是細胞內的一萬倍。不健康時,細胞內的鈣就會增加,死亡時更是明顯。
-
細胞內的鈣增加時,代表鎂不足,所以嚴重生病時,不管急性或慢性,都要設法增加鎂,才能把鈣趕到細胞外。
-
補充鎂劑,口服的吸收率很低。
-
土壤與水質含鈣較多的地區,心血管疾病也較多。澳洲的鈣含量是世界最高。日本人的心血管疾病較少是因為鎂的攝取量高達560毫克/每日。
-
心肌的正常運作需要足夠的鎂。心臟病死亡者的心肌是呈現缺鎂、鈣過剩的狀態。
-
冠心病患者採用大量的鎂治療,其存活率會比採用其他藥物治療來得高。
-
鎂控制鉀與鈣,鎂不足會導致鉀從尿液中流失,以及鈣沉積在各地的軟組織,例如:腎臟、動脈、關節、腦等。
-
鎂可以使肌肉放鬆(包括心肌),鈣則會使肌肉收縮。
-
鎂與鈣是配對的礦物質,增加鈣的攝取量會明顯影響鎂的吸收。
-
目前醫界鼓勵從奶製品補充大量鈣質,事實上是會影響鎂的吸收。
-
當鈣的攝取量超過2.6克/每日,鎂的吸收與利用就會減少,必須額外再補充鎂。
-
細胞的30%能源是用於把細胞內的鈣送出細胞外。這是非常耗能的工作!
-
細胞內的鈣與鎂比例,目前美國人的平均值是6:1,健康生活的建議值是2:1,但是這樣的比例仍然嫌高,因為從原始人類的飲食中發現,最佳比例是1:1。
-
醫學權威宣稱,增加鈣的攝取量可以預防西方國家盛行的骨質疏鬆與蛀牙,但是從亞洲非洲地區鈣攝取量偏低的人民身上,卻很少發現骨質疏鬆症。
-
Dr. Barnett調查骨質疏鬆與健康者的骨頭成分,發現鈣、磷、氟的含量並無不同,但是骨質疏鬆者的鎂含量卻少了一半。
-
當鎂的攝取量較低時,鈣會從骨頭搬運到軟組織中,反之,當鎂的攝取量較高時,鈣會從軟組織搬運到骨頭,促進骨頭的再礦物質化。
-
補充鎂才能增加骨頭密度,降低老年人的骨質疏鬆症的風險。
-
每日鎂的攝取量,每增加100毫克,就能增加2%的骨頭礦物質密度。
-
骨頭需要鎂才能強壯,骨頭平均含1%的磷酸鎂,牙齒也是含1%的磷酸鎂,象牙含2%的磷酸鎂。最強韌的是肉食性動物的牙齒,含有5%的磷酸鎂,可以讓肉食性動物咬碎獵物的骨頭。
-
當鈣過多時,身體會排鈣,問題是排鈣過程中也會排掉鎂,導致鎂的量減少。有些情況是鎂本來是充足的,突然間因為攝取了過多的鈣而導致鎂缺乏症。
-
在腸道中,礦物質會互相競爭(鈣、鋅、錳、鎂、銅、鐵),其中一種礦物質偏高時會導致其他礦物質的吸收率偏低。
-
心臟病急救時投予注射型鎂劑可以減少64%的死亡率。而且越早注射,效果越好。
-
鎂能減少心肌壞死的面積,減輕心律不整的機率(心律不整是心臟病死亡的主因)。
-
頑固型心律不整的常見原因就是缺鎂。
-
通常鎂的檢驗都只檢驗血清的鎂,這種方式無法正確反映細胞內或心臟內部的鎂濃度。精準的檢驗是檢驗紅血球裡面的鎂濃度,這種方式才能正確反映細胞內或心臟內部的鎂濃度。
-
有時候心臟病發作會釋出大量鎂到血清中,導致誤判鎂濃度還是充足的甚至是過量的。
-
請參考→http://drsircus.com/cardiovascular/calcium-magnesium-balance/?utm_source=Dr
Sircus
Newsletter&utm_campaign=3a0d28d16c-Article_378_6_27_2016&utm_medium=email&utm_term=0_ea98c09673-3a0d28d16c-10756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