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劑量維生素D3療法

 

回到首頁

  • 更新日期:2024年3月27日

  • 編寫者:郭漢聰


【Tiago Henriques的版本】

  • 參考資料:
    《How not to die with true high-dose vitamin D therapy 》--Tiago Henriques

  • 維生素D是脂溶性,確保補充劑有伴隨油脂,如果沒有,就要額外補充油脂來幫助吸收。(編者認為,體內能調動的油脂很多,即使沒有搭配油脂一起攝取,脂溶性維生素還是很容易找到油脂來溶解,毋須過度擔心,反倒是膽汁不足或膽道阻塞才是阻礙吸收脂溶性維生素的關鍵因素!)

  • 補充維生素D之前,要了解維生素D的一些限制因素(limiting factors):

  1. 腎臟:排鈣的能力是否良好?

  2. 副甲狀腺素(PTH):腺體是否有疾病,造成亢進症或低下症?(例如:亢進症會導致高血鈣之下,仍然看到高水平的PTH,沒有呈現應有的下降。低下症會誤判維生素D已經補充過量了。)

  3. 鈣。(高劑量維生素D療法要採取低鈣飲食。高鈣飲食會造成短暫性PTH低下,造成誤判。)

【高劑量維生素D療法的實施步驟】

  1. 起始劑量是每天10,000 IU維生素D,相當於身體在正午強烈日照下曬了幾分鐘後皮膚的維生素D產量。

  2. 檢驗24小時尿液排出的鈣量(評估腎功能)。

  3. 檢驗血液中鈣、PTH、維生素D的濃度。

  4. 血液中維生素D的檢驗名稱是:25(OH)D

  5. 高劑量維生素D療法的完整檢驗項目 :

  6. 客製化:高劑量維生素D療法不能只是提高維生素D的劑量,還必須檢視PTH的濃度來判斷維生素D的劑量是否已經達到上限了。PTH濃度要降到正常值範圍的最低點才算達到維生素D的個人上限。

  7. 減少食物中鈣的攝取量,例如:乳製品。

  8. 增加飲水量。

  9. 維持肢體活躍但壓力不會太大的生活方式。

  10. 補充K2、B2、MgCl。

  11. 定期複檢來機動調整維生素D3與K2的劑量。基調是每公斤體重補充1,000 IU的維生素D3K2的劑量是每一萬單位D3搭配100 mcg的K2 (MK7劑型)。(mcg是微克,是1克的千分之一。)


Jeff T. Bowles版本的高劑量維生素D3療法

  • 參考資料:
    《The Miraculous Cure for and Prevention of All Diseases What Doctors Never Learned》--
    Jeff T. Bowles
    https://jefftbowles.com/blog33331/

  • 由於維生素D其實是荷爾蒙,不是維生素,所以以下的內容都會把【高劑量維生素D3】簡稱為高劑量D3】。
  • 在進行高劑量D3療法之前,必須先知道一個壞消息:維生素A會抵消維生素D的作用!這也是很多研究報告失準的原因之一。

  • 高劑量D3療法的配方:
    每公斤體重,每天攝取1,000 IU,例如:60公斤的人,每天要攝取60,000 IU的D3。(6萬國際單位)

  • D3與K2的搭配公式:
    每10,000 IU D3搭配
    K1 = 1,000 mcg
    = 1 mg
    K2(MK4) = 1,000 mcg
    = 1 mg
    K2(MK7) = 200 mcg
    (編者補充:K2的形式有好幾種,例如:MK4、MK7、MK8、MK9...等,其中,
    MK7是最好的劑型,也是建議的劑型,因為它的吸收率較高,時效也夠長。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aTsXMgS6RU&t=239s)
    (
    Long-chain menaquinones (longer than MK-4) include MK-7, MK-8 and MK-9 and are more predominant in fermented foods such as natto. Longer-chain menaquinones (MK-10 to MK-13) are produced by anaerobic bacteria in the colon, but they are not well absorbed at this level and have little physiological impact.)

  • 高劑量D3療法比較常見的不良反應:
    非常疲憊
    失眠
    心律不整
    (曾經有人因此急診送醫,準備裝設心律調節器,幸好連絡上
    Jeff T. Bowles,並接受他的建議,立刻停止D3並補充鎂,最後才逃過一劫,免於裝設心律調節器!)
    心悸
    暈眩
    昏倒
    跌倒
    血壓變化
    焦慮
    恐慌
    便祕

  • 高劑量D3療法比較不常見的不良反應:
    幻覺
    意識混亂
    體弱無力

  • 以上的不良反應,其實是高劑量D3消耗了體內某些元素,造成這些元素的缺乏症:

  1. 鎂缺乏症:大約占90%的不良反應。(編者補充:長期補充D3+K2也可以用D3+鎂來取代,畢竟高劑量D3的不良反應中鎂就佔了90%。)

  2. K2缺乏症 (編者補充:綠色蔬菜可以解決鎂與K2的問題,一舉二得。1.綠色蔬菜的綠色是來自於葉綠素,而葉綠素的主要結構就是鎂。2.綠色蔬菜含有大量的K1,K1在人體內可以再轉換成K2。)

  3. 硼缺乏症

  4. 鋅缺乏症

【高劑量D3與鎂缺乏症】

  • 攝取高劑量D3會同時消耗掉體內庫存的鎂,形成鎂缺乏症,例如:容易跌倒、 頭暈、昏倒、意識混亂、疲倦、心律不整、恐慌、便秘...等。這個情形很容易被嘗試者或研究者歸類為D3的副作用,其實,只要同時補充大量的鎂,即可避免這些不適症。

  • 高劑量D3之所以會消耗鎂是因為D3啟動的生化反應需要鎂來完成,而且D3本身的活化與代謝也需要鎂的參與。

  • 缺乏鎂,D3會以非活性狀態儲存在體內,無法發揮D3的功效!

  • 由於耕作方式的缺失,地球上大約80%的人都缺鎂,其中又有一部分人是嚴重缺鎂(例如酗酒者),這些嚴重缺鎂的人攝取高劑量D3後,最容易出現不良反應。

  • 嚴重腹瀉很容易引發急性鎂缺乏症, 所以在進行高劑量D3療法時,如果碰到腹瀉,就要特別小心併發急性鎂缺乏症!
     

    鎂的檢驗

    • 全身的鎂總重25克,血液中的鎂只佔1%,其他99%的鎂則是分布於骨頭與軟組織。

    • 鎂的檢驗非常不可靠,因為血液中鎂的濃度一直維持恆定,稍有下降時,身體會自動把骨頭或軟組織的鎂抽調到血液中,所以僅憑血液檢驗很難斷定鎂 在體內的真實情況。

    • 比較精準的鎂檢驗法是:1.採用舌下上皮細胞。2.採用肌肉組織的切片。3.注射或口服鎂劑後,收集尿液來測量鎂的排出量,排出越少,體內缺鎂越嚴重。4.檢驗紅血球。

    • 鎂的主要儲存所不是細胞外,也不是細胞內的細胞質,而是細胞內的胞器,尤其是粒線體。

    • 血清中的鎂濃度與紅血球的鎂都無法正確估算全身的鎂總量是否充足,因為血清的鎂是屬於細胞外的鎂,只佔總量的1%,而且經常維持正常值,即使總量 短缺,血清的鎂仍可獲得支援而維持正常值。臨床上的判讀:如果血清鎂長期處於低下,我們可以肯定鎂總量一定不足,但是血清鎂正常並無法保證鎂總量一定充足。至於檢驗紅血球的鎂也是有盲點,因為紅血球沒有粒線體,有可能其他細胞的粒線體已經出現鎂不足的情形,但是紅血球的鎂仍然是充足的。總而言之,細胞外的鎂,例如血液中的血清鎂,或是細胞內的鎂,例如紅血球內的鎂,都無法100%反映全身的鎂總量是否匱乏了。

    • 單核球細胞是完整的細胞,有細胞核,有胞器,但是它是循環細胞,很容易吸收鎂,所以檢驗出來的鎂濃度會比固定不動的細胞來得高一些。

    • 鎂濃度測量的洋蔥圈:
      最外層:血清
      第二層:不完整的細胞或細胞碎片,例如:紅血球(沒有細胞核)、血小板。
      第三層:移動的完整細胞,例如:單核球細胞。
      最內層:固定的完整細胞,例如:舌下上皮細胞、心肌、骨骼肌。

    • 檢驗血清鎂的致命缺點:
      有一種情況是心臟病發作的前期,血清鎂濃度正常甚至超標,但是心肌細胞內的鎂濃度卻是極度缺乏。血清鎂濃度之所以超標是因為身體知道心肌嚴重缺乏,正大量搬運全身各地的鎂去給心肌細胞使用,由於只檢驗血清鎂,數據上顯示正常甚至超標,所以永遠都不知道心臟已經陷入嚴重危機了!(血清是呈現運輸狀態,不一定能反映細胞狀態!)

     

  • 嚴重缺鎂者很難從血液檢驗得知自己處於嚴重缺乏狀態,這時候高劑量D3療法就可能成為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所以,強烈建議任何進行高劑量D3療法的人,一律要搭配鎂與K2,不可單獨補充高劑量的D3!

  • 緊急補充鎂的方式,以靜脈注射的效果最快!

  • 缺乏B6會加速鎂的排放,導致缺鎂。

  • 鎂與K2都能活化骨鈣素(osteocalcin),而骨鈣素的作用則是把血液與軟組織中的鈣搬遷到骨與牙齒。

  • 高D3會導致低鎂,低鎂會造成低鉀,所以,高D3的副作用之一就是缺鉀。缺鉀的症狀與缺鎂很類似。

  • 鎂缺乏的症狀:

鎂缺乏的症狀

  • 鎂缺乏的早期症狀:
    小腿抽筋
    腳痛
    肌肉抽動
    便祕
    非常疲倦
    軟弱無力
    失眠
    麻木
    刺痛
    性格改變(緊張)
    心跳不正常
    恐慌
    心悸
    心律不整
    昏倒、暈眩、跌倒
    高血壓
    血壓大幅變化
    心絞痛(冠狀動脈痙攣)

  • 鎂缺乏的中期症狀:
    第二型糖尿病
    肌肉緊繃痠痛
    背痛
    頸痛
    緊繃性頭痛
    偏頭痛
    顳顎關節功能障礙
    胸部緊繃
    凍肩
    肌腱炎
    鈣化
    食慾喪失
    噁心
    嘔吐
    呼吸困難
    經常嘆氣
    慢性疲勞症候群
    高血壓
    甲狀腺低下症(身體需要碘、鎂去合成T4)
    免疫壓抑
    尿道痙攣
    月經痙攣
    吞嚥困難
    喉嚨硬物感(常因吃糖所致)
    感覺異常、嗡嗡響
    久坐後腿踝腫脹
    嗜鹽
    渴望碳水化合物(尤其是巧克力)
    醣不耐症
    消化衰弱
    乳房痛
    耳鳴
    白內障
    聽力喪失
    心房顫動(缺鎂是主因)
    心臟衰竭
    心肌梗塞
    心臟猝死
    中風

  • 鎂缺乏引發的心智問題:
    懼光
    噪音敏感
    焦慮
    失眠
    恐慌
    性格改變(緊張)
    好動
    易怒
    甲狀腺低下
    廣場恐懼症
    經前易怒
    過度興奮
    多慮
    好戰
    腦霧
    精神錯亂
    意識混淆
    失去方向感
    憂鬱
    震顫性譫妄
    發脾氣

  • 長期鎂缺乏引發的骨骼問題:
    器官鈣化
    蛀牙
    骨發育不良
    骨質疏鬆
    骨頭斷裂癒合緩慢

  • 嚴重鎂缺乏的症狀:
    癲癇
    僧狀瓣膜脫垂
    惡質病

  • 鎂缺乏很難逆轉!鎂的權威研究學者Dr. Carolyn Dean曾注意到,有時候要花費一年以上的時間才能矯正鎂的缺乏。

 

  • 鎂過量的症狀:

鎂過量的症狀

  • 腹瀉 (鎂過量的第一個症狀,很容易辨識。)

  • 噁心

  • 嘔吐

  • 疲倦

  • 心臟不正常導電

  • 低血壓

  • 尿積留

  • 呼吸道不適

  • 心臟麻痺

 

【高劑量D3與K2缺乏症】

  • 高劑量D3會同時消耗掉體內庫存的維生素K2,導致身體沒有足夠的K2去移走血液或軟組織的鈣,形成高血鈣症、腎結石、動脈硬化...等。(鎂+B6可以幫助溶解腎結石。)

  • 由於飼養方式的改變,導致飼養動物無法製造K2給我們,因為只有新鮮牧草才含有豐富的K2前驅物質,曬乾的牧草,尤其是曬乾的秋冬牧草,都很難提供豐富K2前驅物質給動物,更不用說玉米或其他穀物飼料了。所以,購買肉品時,盡量選擇來源是野放的動物。

  • K2的功用是促進骨鈣素(osteocalcin)的合成與活化,而骨鈣素的作用則是把血液與軟組織中的鈣搬遷到骨與牙齒。缺乏K2會使兒童上顎發育不良,無法提供足夠的空間給牙齒排列,形成所謂的齒列不整。這也是現代兒童需要接受齒列矯正的原因。

  • 整個流程:
    D3加速骨頭重建→重建包含破壞與建設→破壞期,骨頭的鈣分解出一部分,釋放到血液中→血鈣濃度升高→鈣質到處沉澱→形成骨刺、腎結石、動脈硬化、器官鈣化→救兵來了→K2促進骨鈣素合成與活化→骨鈣素運走血液與軟組織中的鈣→鈣沉澱到骨頭與牙齒→血鈣濃度恢復正常,軟組織的鈣化也減輕了。

  • 補充K2時要注意是否與其他藥物衝突,例如:抗凝血劑warfarin。

  • 維生素K無法儲存在體內,必須經常攝取或補充。這個特性不同於其他脂溶性維生素。

【高劑量D3與硼缺乏症】

  • 高劑量D3會同時消耗掉體內庫存的硼。

  • 硼可以幫助身體吸收鎂。

  • 編者補充:關於硼,值得大家再探索,劑量之高可能也會讓大家跌破眼鏡!請參考Jeff T. Bowles的書。

【高劑量D3與鋅缺乏症】

  • 高劑量D3會同時消耗掉體內庫存的鋅。

  • 一般醫學常識是胸腺會隨著年紀而萎縮,到了65歲時,胸線只剩下1/6的體積而已,但是從老鼠實驗得知,補充鋅可以擴大胸腺。

  • 胸腺是T型免疫細胞的產地,胸腺萎縮代表免疫功能下降。

  • Jeff T. Bowles個人每日鋅的攝取量是200 mg。(編者補充:鋅銅必須維持平衡,長期補充高劑量的鋅,必須考慮銅的問題。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eyt2zVqCG8)

  • 鋅缺乏症:
    脫髮或俗稱鬼剃頭(alopecia)

【高劑量D3誘發的失眠】

  • D3本身的屬性是白天、陽光、陽剛、戰鬥、緊繃,所以高劑量D3可能會導致精神亢奮、難眠或失眠,解決辦法是先服用大量的鎂(屬性是放鬆),如果無效,就服用夜晚型荷爾蒙--退黑激素(melatonin)。退黑激素的劑量不妨從1mg開始實驗,慢慢累加,直到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劑量。

【Jeff T. Bowles的忠告 】

  1. 不要攝取維生素D2,副作用較大。

  2. 高劑量D3最好是分散成多次攝取,例如每日口服,不要把所有劑量集中一次投予,尤其忌諱一次高劑量靜脈注射,這樣才能避免鎂嚴重缺乏的後遺症,例如:跌倒 、心律不整...等。(原本就缺鎂的人,高劑量靜脈注射D3後,跌倒的風險會很大!)

  3. 醫生開出高劑量D3處方時,必須同時給予K2與鎂,否則應視為醫療不當。

  4. 不要給予患者額外的鈣,尤其是沒有K2來移走血鈣的情況下!骨質疏鬆者最好是給予K2+鎂+硼來取代補鈣,因為日常食物中的鈣質是足夠的。

  5. 個別差異是存在的,同樣的D3劑量給予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結果。(Jeff T. Bowles認為可能跟體內的鎂存量有關)

  6. 任何研究高劑量D3的學者,都不應該採用低於每日10,000 IU的劑量來做實驗。這個劑量只是夏日曬15分鐘太陽皮膚所製造的劑量而已,不足以帶來明顯的成果。

【延伸資料】

  • 關於維生素D的每日建議攝取量的統計錯誤最近才被發現,正確的統計值是:97.5%的人需要每日攝取8895 IU才能達到50 nmol/L以上。另一個研究的統計值分別是:
    每日攝取6201 IU才能達到30 ng/mL。(相當於75 nmol/L)。
    每日攝取9122 IU才能達到40 ng/mL。(相當於100 nmol/L) (註:2.5 nmol/L= 1 ng/mL。)

  • 血液中25(OH)D的檢驗值,若小於30 ng/mL是不安全的。(相當於75 nmol/L)

  • 要治療慢性疾病,血液中25(OH)D濃度必須高於150 ng/mL(相當於375 nmol/L)。低於150 ng/mL的話,可能無法達到療效!

  • 具有遺傳基因CYP24A1突變者,比較容易出現維生素D毒性反應。如果臨床上低於10,000 IU即出現毒性反應,就必須考慮基因上的問題。

  • 以前認為,陽光曬到某個程度後,維生素D的產量就會達到上限,多餘的曝曬身體會將維生素D轉換成鈍性物質。Michael F. Holick在演講中也提到,陽光會摧毀多餘的維生素D,曬太陽不會造成維生素D中毒。(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uWC2d0mTbo&t=407s)。但是Jeff T. Bowles的觀點是,如果繼續曬太陽,維生素D3的產量仍會繼續增加。如果沒有搭配K2的話,過度曝曬太陽仍可能增加腎結石的機率。

  • 維生素D過量的解決辦法:

  1. 補充水分:大量喝水或靜脈注射食鹽水。

  2. 雙磷酸鹽療法(Bisphosphonate therapy)。

  • Robert Heaney指出,哺乳婦女需要每天攝取6,000 IU的維生素D,才能讓嬰兒從母乳中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換個說法,哺乳婦女本身的25(OH)D水平必須高達40~60 ng/mL,才能保證嬰兒能從母乳中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mCw8qekues)

  • 42位全球維生素D專家一致建議,25(OH)D的水平必須高達40~60 ng/mL(相當於100~150 nmol/L)。(https://www.youtube.com/watch?v=1V_oZm-A4xs)


Stasha Gominak的版本】

  • 夏季:一般人每日1,000~5,000 IU。

  • 冬季:一般人每日5,000~7,000 IU。

  • 如果低於30 ng/mL,而且又值冬季,每日劑量就要提高到10,000~15,000 IU,為期4周,讓25(OH)D迅速達到50 ng/mL以上。接著調整劑量,要確保25(OH)D最後高於60 ng/mL。另外,每次檢驗的間隔不要超過4周,以免25(OH)D過高了還不知道要調降劑量。接下來的1~2年內,每6~8周要檢驗一次, 以確保25(OH)D維持在60~80 ng/mL。

  • 如果使用日光浴曝曬艙或戶外曝曬夏季陽光,就不需要再額外補充D3了。

  • 只要D3的劑量超過1,000 IU,就要定期追蹤檢驗25(OH)D的水平。

What is the right D hormone dose?

For most people the daily supplemental D dose will be 1-5000 IU per day in summer, 5-7,000 IU per day in winter, but if your level is 30 or below and it’s winter, I recommend that you take 10-15,000 IU for 4 weeks to get your level back above 50 more rapidly. Then check your level again in no more than 4 weeks to be sure it is above 60. Over 1-2 years measure your D levels every 6 to 12 weeks and make sure that you are taking enough to provide a D blood level between 60-80 ng/ml all year long. Don’t take extra D when you’re using a tanning bed or out in the sun in the summer, you’ve just made your daily supply on your skin. Never take doses over 1000 IU/day without checking your levels regularly.

  • 維生素D會影響腸道菌落的生態。

  • 我們用維生素D餵養腸道菌落,腸道菌落製造維生素B給我們,二者互利共生。但是,如果我們缺乏足夠的維生素D去餵養腸道菌落,那些能製造維生素B的腸道菌落就會凋零,慢慢地被無法製造維生素B的菌落取代,所以,缺乏維生素D的人最終也會缺乏維生素B。

  • 缺乏維生素D也可能出現一些維生素B缺乏症,例如:腿痛、足部灼熱、平衡感失靈...等。

  • 缺乏D與B5,都會影響睡眠狀態中的快速動眼期(REM),導致睡眠品質不佳。

  • 缺乏B5時,肌肉在睡眠狀態下會一直緊縮,無法放鬆,導致睡醒後關節肌肉痠痛。

  • 缺乏B5也可能出現手足灼熱的神經病變,這種情形常被歸咎於糖尿病併發症,其實在血糖正常狀態下,只要缺乏B5,一樣會產生手足灼熱的神經病變。

  • 缺乏維生素D會讓身體誤以為是處於冬季,身體必須進入冬眠模式:拼命進食來囤積體脂(肥胖)、肌肉關節痠痛來侷限肢體的活動以免耗能(關節炎),降低代謝率來保存能量(甲狀腺低下)...等。(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Jy1KDoA08E&t=1598s)

  • 維生素D的製造與利用存在著極大的個別差異。大多數人每天都能製造與利用20,000 IU的D3,但是也有極少數的人(2%)每天只能製造與利用2,000 IU,因此建議每年都要做幾次的檢驗來調整劑量。例如:如果目標是良好睡眠的話,25(OH)D的水平就要調整在60~80 ng/mL的範圍內,低於60 ng/mL或超過80 ng/mL,睡眠品質都不會好。

  • 維生素D幫助腸道吸收鈣,並防止鈣從尿液中排掉。缺乏維生素D會導致尿中鈣質太多,更容易形成腎結石。

  • 如果25(OH)D的水平長年維持在60~80 ng/mL,食物中的鈣就能妥善被身體吸收,不至於出現骨質疏鬆的情形。

  • 胎兒會搶走孕婦的維生素D,導致產後憂鬱症、失眠。所以懷孕期間要多做幾次的維生素D檢驗,做一次是不夠的。而且產後還要追蹤維生素D的濃度。(懷孕期間要確保25(OH)D達到60~80 ng/mL)

  • 缺乏維生素D容易導致多囊症(PCOS)、子宮肌瘤、不孕症。(編者補充:維生素D是荷爾蒙之母,只要跟荷爾蒙失調有關的疾病,都可以考慮 用維生素D來矯治。)


維生素D概論

  • 維生素D其實是一種荷爾蒙,不能算是維生素,因為身體能夠透過陽光來製造它。(編者補充:維生素的定義是維持生命的必需元素,而且身體無法自製,必須從外界攝取。)

  • 維生素D的分子結構:

  • 維生素D是膽固醇合成的眾多荷爾蒙之一。

  • 維生素D的代謝:
    陽光UVB照射皮下組織,把膽固醇7-dehydrocholesterol轉化成PreD
    3,接著受熱轉化成D3(cholecalciferol),D3送到肝臟後會轉化成25(OH)D (不只經由肝臟轉化,還有其他轉化地點,但主要還是肝臟)。接著,25(OH)D會送到腎臟進一步活化成1,25(OH)2D。(不只經由腎臟活化,還有其他活化地點, 例如:免疫細胞、骨細胞、副甲狀腺組織...。)

  • 維生素D有6種,從D2到D7,其中D4~D7缺乏活性,也幾乎不存在於食物中。

  • D2的醫學名稱是ergocalciferol,在拉丁文中,字根ergot的原意是蕈菇的意思(古人發現,光照射菇類可以製造出D2)。D3的醫學名稱是cholecalciferol,拉丁文chole的原意是膽汁的意思(古人發現,沒有膽汁就無法吸收維生素D3,另外,從鱈魚肝油中可以獲得D3)。本來維生素D的家族裡面還有一個D1,後來發現D1是多種成分的物質,最後就被踢出維生素D的家族了。

  • 植物製造的維生素D是D2,動物製造的是D3。D2的作用與D3類似,但是表現在人體上,D2的活性只有D3的1/4~1/16,而且在高劑量的應用上,D2的副作用也比較大。

  • 25(OH)D是尚未活化的維生素D,算是一種儲備型的維生素D

  • 1,25(OH)2D是活化型態的維生素D。

  • 活化的1,25(OH)2D也可以被拿掉活性,轉變成1,24,25(OH)2D或24,25(OH)2D

  • 維生素D有它的半衰期,所以停用後,維生素D的作用還會持續一段時間!
    D2
    的半衰期=7天
    25(OH)D的半衰期=15天
    1,25(OH)2D的半衰期=15小時

  • 維他命D的換算公式:
    1 mcg = 40 IU (1微克=40國際單位)
    1 mg = 1000 mcg = 40,000 IU (1毫克==1千微克=4萬國際單位)
    1 IU = 0.025 mcg (1國際單位=0.025微克)

  • 皮膚表層的油脂(含膽固醇)經過日曬後轉換成維生素D,這些維生素D還要透過表皮微血管的吸收才能送往肝臟做進一步的轉換,如果剛曬完太陽就洗澡,就會把新生的維生素D沖走,更糟的是使用肥皂洗澡,因為肥皂會破壞維生素D脆弱的分子結構。

  • Matthew Shelton建議最適當的曬太陽時間是曬傷的一半時間。(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Vg8opQkQXc&t=1027s)

  • 維生素D透過細胞核的接受器,直接影響基因的表現,而全身細胞幾乎都有維生素D的接受器,可見維生素D的影響層面是遍及全身的!

  • 維生素D會促進細胞核釋出特殊m-RNA,m-RNA再合成特殊蛋白質,例如:維生素D會促進巨噬細胞製造二種特殊蛋白質:β-防禦素(β-defensins)、抗菌肽(Cathelicidin)。 其中,β-防禦素會把病毒的外膜打洞,瓦解病毒。抗菌肽的功能則包括:
    1.切斷病毒的構成要素:胜肽。(編者補充:胜肽是介於胺基酸和蛋白質之間的物質)
    2.刺激活化更多其他巨噬細胞。
    3.增加微血管的通透性,幫助巨噬細胞游出血管。
    4.指揮巨噬細胞何去何從(Chemotaxis),例如:趨近病毒,然後把病毒吞噬溶解(phagocytosis),並且露出病毒的一小段胜肽殘骸 來吸引路過的T-淋巴球。一旦T-淋巴球被吸住(二者要有能對接的部分才行),就會釋出細胞因子。其中
    一部份細胞因子會產生對人類有利的反應,例如促進淋巴細胞的一連串蛻變,製造出大量的抗體。另一部分細胞因子則會引發嚴重發炎反應,最後摧毀人體!而維生素D恰好可以誘導淋巴細胞釋出有利人體的細胞因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T1CaTv5-e4&t=942s)

  • 維生素D可以透過一系列的機制,例如:抑制ACE、促進ACE2、抑制腎素(Renin)...等,從而擴大微血管、減少發炎、減少纖維化、減少血栓、減少肺臟的損傷。(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T1CaTv5-e4&t=942s)

  • 維生素D可以穩定肺部微血管內皮細胞的細胞膜,減少血液滲漏,從而減少肺積水。

  • 肥胖者的血液維生素D濃度比非肥胖者低,推測原因可能是脂肪組織把維生素D抓住,不利於釋放。(編者補充:一般藥物的劑量都是根據體重去計算的,越重的人需要越大的劑量,所以,肥胖者需要較多的維生素D來維持生理需求,如果肥胖者在飲食上或日曬上沒有等比例的增加維生素D的供給,肥胖者體內的維生素D就會比正常體重的人少很多。)

  • 用日光浴床每周照射3次紫外線B(UVB),連續3個月,25(OH)D的濃度可以增加180%,血壓則可以降低6 mmHg。

維生素D缺乏的症狀

  • Joel Gould的版本

  • 參考資料: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dkyeUgw7UY)

  • 維生素D缺乏的相關症狀:
    舌頭二側有牙痕
    咬緊牙關
    磨牙
    打呼
    慢性發炎
    關節痛
    肌肉痠痛
    纖維肌痛

    青春痘
    灰指甲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睡眠呼吸中止症


  • James E. Dowd的版本

  • 參考資料:《The Vitamin D  Cure》

  • 維生素D缺乏的相關症狀:
    疲勞(懶得動、興趣缺缺)
    關節痛、關節腫
    肌肉痛、肌肉痙攣、肌肉無力
    慢性疼痛
    無法控制的體重增加
    高血壓
    睡不安寧
    注意力與記憶力很差
    頭痛
    胃腸問題(便秘、腹瀉)
    膀胱問題(急尿、頻尿)

  • 維生素D缺乏的相關疾病:
    憂鬱
    症,包括:季節性情緒失調(Seasonal Affective Disorder)。
    纖維肌痛

    巴金森氏症
    阿茲海默症
    關節炎,包括:骨關節炎(Osteoarthritis)、痛風、偽痛風(Pseudogout)、肌腱痛、滑囊炎(Bursitis)。
    骨質疏鬆
    牙齦疾病、掉牙
    肥胖
    糖尿病
    心臟疾病
    代謝症候群
    自體免疫疾病,包括:多發性硬皮症(MS)、紅斑性狼瘡(SLE)。
    癌症

  • 高果糖漿會抑制維生素D的活性,降低免疫力。(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a2mLz-Xdpg&t=12s)

  • 維生素D會抑制一些細胞核因子的活化,這些因子會促使白血球與若干腦細胞釋出一連串的發炎物質,例如:IL-6、TNF、干擾素、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

  • 維生素D缺乏較常見的族群:
    女性
    有色人種 (要製造出等量的維生素D,黑人曬太陽的時間必須是白人的7倍。)
    肥胖者 (BMI大於30)
    年紀大的人
    吃母奶的嬰兒
    高緯度地區的人 (北緯或南緯35度以上的地區)
    很少走出戶外的人

  • 維生素D與COVID-19的關係:
    教學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T1CaTv5-e4&t=942s

維生素D的相關圖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