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2)

 

回到首頁

  • 更新日期:2019-2-9

  • 編寫者:郭漢聰


  • 參考資料:https://optimisingnutrition.files.wordpress.com/2015/06/optimising-nutrition-managing-insulin10.pdf

  • 胰島素濃度比血糖濃度更能當作身體健康的指標。

  • 美國成年人有70~80%是胰島素過高。

  • 胰島素過高者只有10%會出現高血糖,其他90%則是正常血糖。

  • 胰島素過高的後遺症是:代謝症候群(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心臟病、中風、脂肪肝、阿茲海默症、癌症、多囊卵巢綜合症、攝護腺肥大、男性乳房發育症、男性勃起障礙、睡眠中斷症、視網膜病變、青光眼、壽命縮短、皮膚疾病(青春痘、掉髮、多毛症、皮贅、脂漏性角化症、老人斑、黑棘皮症、牛皮癬)、腎病或腎衰竭、自體免疫疾病(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周圍神經病變、重聽、耳鳴、暈眩、少肌症、骨強度減弱、肌腱病變、腕隧道症氣喘、流產、產子自閉症。

  • 胰島素過高的指標:
    肚圍/身高
    三酸甘油脂/HDL
    空腹胰島素

  • 據胰島素之父Joseph Kraft的統計,幾乎所有心血管疾病者都有胰島素過高的情形。

  • 影響胰島素反應的因素:醣類、纖維、蛋白質。
    1.無纖維的醣類需要胰島素。
    2.蛋白質的胰島素需求量是醣類的一半。
    3.纖維不需要胰島素,也不升高血糖。

  • 減少醣類(扣除纖維)與蛋白質的攝取量可以達到下列效果:
    1.
    減少升糖的食物來源。
    2.
    減少胰島素的分泌量。
    3.
    降血糖。

  • 空腹胰島素濃度的官方標準是要低於25mIU/L,實際上的平均值是8.6mIU/LStephan Guyenet測量健康人口的空腹胰島素,提出最佳空腹胰島素是2~6 mIU/L(原始狩獵採集部落的健康者的空腹胰島素是3~6 mIU/L)

  • Ron Rosedale認為胰島素越低,對身體越好。

  • 低醣飲食專家Ted Naiman醫師的看診經驗裡,非常瘦、非常健康的人的空腹胰島素濃度是2,胖子的濃度是10203050,最高的是72Ted Naiman建議要保持在5以下。而美國人的平均值是8.8

  • 胰島素是一種促進同化作用的荷爾蒙,可以調節肌肉的生長與儲存脂肪。缺乏胰島素的人只能分解消耗,無法合成儲存,最後人會消耗而死,例如:第一型糖尿病患。

  • 胰島素與IGF-1是手牽手的關係,胰島素高,IGF-1也會高,二者都會促進細胞生長,包括癌細胞。

  • 當肝醣的庫存滿載時,胰島素會指揮多餘的血糖轉化成脂肪囤積起來,並且禁止這些脂肪的分解。

  • 胰島素抗阻是代謝症候群的根源,造成胰島素抗阻的前提是胰島素長時間維持高濃度。如果我們能掌握食物的胰島素指數,選擇攝取低胰島素指數的食物,我們就能避免罹患代謝症候群。(代謝症候群=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

  • 妊娠糖尿病的婦女常常會產下巨嬰,因為胎兒長期處於高胰島素濃度的環境,生長異常旺盛。這種胎兒肥胖不是因為吃太多或運動過少造成的,而是胰島素過高造成的。

  • 胖子的胰島素分泌量較高:高峰值較高,低峰值也較高。(請注意,左右圖的縱軸數據不同,右圖的數據較高。)

  • 胰島素24小時的分泌量與BMI成正比。越肥胖,胰島素24小時的分泌量越多,代表胰島素濃度越高,越容易產生胰島素抗阻。(參考圖表)
    BMI = 體重(公斤) / 身高2(公尺2)
    在預測心臟病方面,【肚圍/身高】會比BMI更準確。(肚圍與腰圍不一樣,肚圍是胃部,腰圍是腰部。)
    正常肚圍應該小於身高的一半。也就是,肚圍/身高<0.5
    肚圍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代表腹內脂肪的屯積程度。


     

  • 胰島素是體脂的主宰者,如果把胰臟摘除,人們會瘦到零體脂的地步,就像第一型糖尿病患一樣。

  • 減少醣類可以減少胰島素的分泌量,進而達到減少體脂的目的。有些人實施低醣飲食之所以無法減少體脂,是因為他們攝取太多蛋白質與脂肪,這些食物也能刺激胰島素分泌,雖然程度尚不及醣類,但是積少成多一樣會造成胰島素分泌過多。

  • 1970~2000年,醣類攝取量上升,蛋白質攝取量維持不變,脂肪攝取量下降,但是肥胖率卻從14.5%升高到30.9%。(參考圖表)

     

  • 遠古時代是飽食與飢餓交替出現,盛夏飽食,嚴冬飢餓,胰島素濃度也跟著變化,盛夏高,嚴冬低,絕非現代人一整年都是飽食,胰島素一整年都處於高檔。

  • 胰島素指數與升糖指數、升糖負荷是不一樣的。

  • 食物胰島素指數(FII=Food insulin index)是用一百萬焦耳 (約239Kcal)的食物給正常人吃,然後測量3小時的胰島素分泌量,再跟吃同樣一百萬焦耳的白麵包相比。以該食物的胰島素分泌量當分子,白麵包所產生的胰島素分泌量當分母,得出該食物的胰島素指數百分比。

  • 蛋白質的胰島素指數常常是低估了,因為蛋白質的消化不只3小時,而測量只採用3小時的胰島素分泌量,這樣的測量數值是偏低的。

  • 有些蛋白質食物雖然含少量醣類,但是胰島素指數很高,例如:牛排、切達起司、白鮭魚、鮪魚。

  • 下圖1:蛋白質與葡萄糖分數的關係。高蛋白質食物(右下方)與高醣類食物(左上方)比較,高蛋白質食物上升血糖的程度:低。
    下圖2:蛋白質與胰島素指數的關係。高蛋白質食物與高醣類食物比較,高蛋白質食物(右下方) 上升胰島素的程度:中度。
    再比較12圖,純粹比較高蛋白質食物的胰島素指數與葡萄糖分數,得知胰島素指數較高,也就是,高蛋白質食物對胰島素的影響程度比較大,對血糖的影響程度比較小。


  • 大致上,蛋白質的胰島素指數是醣類的一半。

  • 下面圖表分別比較100克碳水化合物、50克碳水化合物+50克蛋白質、50克碳水化合物、5克碳水化合物,對胰島素的影響。
    圖表中,
    最上方的黑線代表吃進100克碳水化合物的胰島素變化
    紅線代表吃進50克碳水化合物+50克蛋白質的胰島素變化
    綠線代表吃進50克碳水化合物的胰島素變化
    最下方的藍線代表吃進5克碳水化合物的胰島素變化
    結論是:碳水化合物攝取越多,胰島素飆升越高,但是即使吃進微量碳水化合物,還是會升高胰島素,而且升幅一樣是陡峭的曲線,不會是沒有反應。比較奇怪的是吃進50克碳水化合物+50克蛋白質居然與吃進100克碳水化合物效果相同,說明了蛋白質雖然對血糖影響較緩和,但是對胰島素仍然是強烈影響。

  • 糖尿病患者可以應用葡萄糖負荷值,納入纖維與蛋白質的因素,更正確估計施打胰島素的劑量。

  • 葡萄糖負荷值(公克)=【碳水化合物(公克)-纖維(公克)】+0.56*蛋白質(公克)=碳水化合物淨值(公克) +0.56*蛋白質(公克)

  • 維持葡萄糖負荷值在每天100克可以讓大多數人血糖獲得良好的控制,保持輕微的營養性生酮狀態。

  • 食物胰島素指數可以應用在糖尿病患上,請參考→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Food Insulin Index to Diabetes Mellitus (Kirstine Bell, September 2014)

  • 如何減輕胰島素負擔?
    1.
    增加纖維量,多攝取非澱粉的葉菜類。
    2.
    減少醣類的的總攝取量,尤其是有條碼的加工食品。
    3.
    以上二者若無效,就要減少蛋白質攝取量,直到血糖控制到設定的目標。
    4.
    如果減少醣類與蛋白質還是無效,就要實施間歇性斷食來改善胰島素抗阻,更深化生酮狀態。這也是實施低醣飲食後仍無法有效控制血糖與肥胖的人最後的法寶!


蛋白質的影響

  • 攝取的蛋白質,除了提供身體組織構造的維修(每日大約需要32~46克的優質蛋白質),多餘的部份會排掉或轉換為葡萄糖與酮體來提供能源。(蛋白質的攝取量目前各家說法不一)

  • 胺基酸可以轉換成葡萄糖與酮體(參考圖表),其中,
    ◎只有2種氨基酸能轉換成酮體:leucine、lysine。(8000種食物的大數據統計結果是:會生酮的氨基酸大約佔蛋白質總重的12%。)
    ◎只有5種氨基酸能轉換成葡萄糖或酮體:isolucine、threonine、phenylaline、tyrosine、tryptophan。在斷食或低醣飲食時,這5種氨基酸會走升糖路線居多。在高醣飲食時,這5種氨基酸會走升酮路線居多(8000種食物的大數據統計結果是:會生酮與生糖的氨基酸大約佔蛋白質總重的14%。)
    ◎其他13種胺基酸只能轉換成葡萄糖。 (8000種食物的大數據統計結果是:會生糖的氨基酸大約佔蛋白質總重的74%。)
    由上可知,蛋白質的生糖機率會高於生酮機率。(8000種食物的大數據統計結果是:大約78~89.5%的蛋白質會走生糖路線。但是蛋白質的胰島素指數統計上卻只有56%,二者之間的差距可能是一部份蛋白質身體拿去維修,沒有走生糖路線,一部份可能在生糖過程中流失了,另外的原因可能是胰島素指數的統計只採用3小時的數據,而蛋白質的消化常常超過3小時。)
     

     

    可生糖的氨基酸

    二者皆可的胺基酸

    可生酮的胺基酸

    非必需胺基酸

    Alanine(丙胺酸)
    Arginine(精氨酸)
    Asparagine(天門冬醯胺)

    Aspartate(天門冬氨酸)

    Cysteine(半胱氨酸)

    Glutamate(谷氨酸)

    Glutamine(谷氨醯胺)

    Glycine(甘氨酸)

    Proline(脯氨酸)

    Serine(絲氨酸)

    Tyrosine(酪氨酸)

     

    必須胺基酸

    Histidine(組氨酸)

    Methionine(甲硫氨酸)

    Valine(纈氨酸)

    Isoleucine(異亮氨酸)

    Phenylalanine(苯丙氨酸)

    Tryptophan(色氨酸)

    Threonine(蘇氨酸)

    Leucine(白氨酸)

    Lysine(離胺酸)


     

  • 生酮與非生酮的比例:(參考圖表)

    醣類=100%生糖。
    蛋白質=54%生糖,46%生酮。
    脂肪=10%生糖,90%生酮。

  • 每100克食物中,生酮胺基酸含量最多者:(參考圖表)
    雖然海豹、鯨魚與鱈魚的生酮胺基酸含量最多,但還是容易升高胰島素,因為非生酮的蛋白質含量還是很高,還是可能大量升糖。
     

    Food

    Ketogenic aminos

    (/100g)

    % ketogenic protein

    % insulinogenic

    Seal, Bearded Alaskan

    19.4g

    23%

    72%

    Whale, Beluga

    17.6g

    25%

    64%

    Cod

    16.3g

    26%

    68%

    Seaweed, spirulina

    14.2g

    25%

    64%

    White fish

    13.6g

    22%

    53%

    Parmesan cheese

    12.3g

    32%

    28%

    Beef, sirloin

    10.0g

    33%

    50%

    Beef, ribeye

    9.7g

    33%

    44%

    Bacon

    9.3g

    25%

    22%

    Egg yolk

    9.2g

    27%

    18%

    Lamb

    9.0g

    25%

    39%

    Chicken, breast with skin

    7.8g

    24%

    48%

    Salmon

    7.0g

    28%

    45%

    Egg, whole

    3.3g

    26%

    29%

     

  • 蛋白質升高血糖的效果不明顯是因為蛋白質分解為胺基酸後會一直在血液中循環,直到身體需要胺基酸轉化為葡萄糖時,胺基酸才會進行糖質新生,否則胺基酸就一直在血液中循環,不會轉化為葡萄糖來升高血糖。這也是低醣飲食可以控制血糖的原因。

  • 血液可以容納大量胺基酸,不至於出現飽和現象,這跟血液中的葡萄糖不一樣。由於血糖太高會有併發症,所以血液中的葡萄糖不會無限累積,身體會優先把血糖送到全身細胞當能源,或是轉化成肝糖或脂肪來儲存,以保證血糖的濃度不會太高。

  • 50克葡萄糖與500克瘦牛肉的不同反應:(參考圖表)
    1號線:50克葡萄糖會造成血糖急速上升,急速下降,3小時後恢復正常。
    2號線:500克瘦牛肉攝取後,血糖沒啥變化。
    3號線:500克瘦牛肉攝取後。尿素持續上升,代表蛋白質持續在分解代謝中。
    結論是:照理說,多餘的蛋白質會分解,其中,氮原子的部分會變成尿素排出,碳原子的部分會變成葡萄糖或酮體。本實驗並未看到葡萄糖增多,可見多餘的蛋白質不一定會轉換成葡萄糖,要看身體的需要而定。

  • 健康人對高蛋白餐的反應:(參考圖表)
    健康人會同時分泌胰島素與升糖激素,二者互相抵消,血糖維持平穩(左圖)。但是糖尿病患有胰島素抗阻,使得胰島素較不敏感,無法與升糖激素抗衡,導致升糖激素偏盛,血糖上升。所以糖尿病患攝取高蛋白餐,血糖還是會飆高(右圖)
    綠色線;氮(尿素)
    紅線線;葡萄糖(血糖)
    黃色線:胰島素
    藍色線:升糖激素(Glucagon)
      
     

  • 攝取50克蛋白質的反應:(參考圖表)
    正常人(下方白線):血糖不變。胰島素輕微上升,1小時後達到最高值,4小時後恢復初值。
    糖尿病患(上方黃線):血糖在2小時後開始下降,降幅不大。胰島素大幅上升,2小時後達到最高值,5小時後仍未能恢復初值。
    蛋白質需要超過3小時的消化,所以食物胰島素指數(Food Insulin Index)的數值是低估了。

     

  • 1克蛋白質含有4卡的能量,但是在糖質新生的過程中會額外消耗掉1卡,所以蛋白質新生的葡萄糖只剩下3/4的能量淨值。

  • 糖尿病患可以改變策略,大幅減少醣類攝取量,改從蛋白質的糖質新生來補充葡萄糖,這樣做的好處是:
    1.保證身體修補所需的蛋白質是充足的。
    2.糖質新生的速度較慢,血糖不會急速飆高。
    3.蛋白質的飽食感較強,可以減少食量。

  • 低醣飲食專家Ted Naiman醫師認為蛋白質要適量,建議每日攝取100~120克蛋白質,他聲稱這個範圍的量適用於所有的人。

  • WFKD:(參考圖表)
    生酮飲食權威專家Steve Phinney所創造的最佳生酮公式。圖表中的三角形區域就是健康的營養性生酮狀態。例如:蛋白質30%搭配醣類5%,或是蛋白質20%搭配醣類10%,或是蛋白質10%搭配醣類20%。原則上,蛋白質不能少於10%(有人說7%),那是維修身體必須的蛋白質最低量。三角區域以外的生酮是不健康的,危害生命的。

     

  • 到底最適量的糖類與蛋白質比例是多少?(卡路里比例)
    我們可以根據Steve Phinney的WFKD來設計糖類與蛋白質的攝取比例。
    1.如果蛋白質維持在最低量,10%(或每公斤體重0.8克),這時候大部分的蛋白質是用來肌肉成長與修復。從WFKD的三角形區域來看,蛋白質10%時,醣類即使高達20%,仍能保持健康的營養性生酮狀態,而且不用擔心蛋白質的糖質新生會過度而升高了血糖,因為蛋白質大部分都拿去維修肌肉了,沒剩多少來進行糖質新生。
    2.如果活動量較大,例如運動選手,每日蛋白質攝取量可以提高至每公斤體重1.2~1.7克。高一點的蛋白質攝取量可以讓心智表現更好一些。
    3.隨著蛋白質從10%逐漸提高,醣類必須隨著遞減來搭配,否則過量的蛋白質可能會轉換成葡萄糖,脫離生酮狀狀態。
    4.生酮飲食的蛋白質攝取範圍是0.8克~2.4克/每公斤體重。

  • 低醣飲食專家Ted Naiman醫師認為蛋白質要適量,建議每日攝取100~120克蛋白質,他聲稱這個範圍的量適用於所有的人。Ted Naiman的低醣政策是:超低醣、蛋白質100~120克、脂肪依個人需求而定。他會先鎖定蛋白質的量,因為他認為蛋白質非常重要,原則上是120±30(90~150克之間),接著限制醣類,只能吃纖維量高的蔬菜,禁止攝取穀類、糖、澱粉,至於脂肪則根據個人的能量需求去調整。另外,他還建議增加肌肉,以提高胰島素的敏感度。
    運動的種類:重量訓練。
    頻率:每周2~3次。
    強度:做到極限,明確告訴身體肌肉不夠強,必須再增加才行,否則肌肉是不會增加的。

  • 健身健美者常常應用胰島素來幫助肌肉生長,因為肌肉生長需要蛋白質與肝醣(葡萄糖),恰好胰島素可以將蛋白質與葡萄糖送進肌肉細胞。

  • 維持低水平的胰島素,我們才有機會燃燒體脂,這意味著我們不需要大量從外面補充食物,反映在實際狀況是我們的食量會減少,飢餓感也會降低。

  • Ron Rosedale主張,人類可以從很多管道獲得葡萄糖(參考下圖),所以人類不需要額外攝取無纖維的碳水化合物,這些食物對身體的傷害很大,例如:升高胰島素、升高氧化、加速老化。

 

 


蛋白質與醣類的關係

  • 【斷食時的葡萄糖來源】

    斷食後2~3天後,儲存的肝醣耗盡,身體會自行生產葡萄糖來供應特殊細胞。經過統計,這種內臟自製的葡萄糖,每日總產量大約是80克,其中,60%的葡萄糖是由肝臟生產的,40%則由腎臟生產。分布如下:
    1.脂肪組織的中性脂肪分解成脂肪酸與甘油→脂肪酸在肝臟合成為酮體供應大腦→一部份酮體再回流至肝臟,轉換成葡萄糖。產量是每日10~11克。
    2.脂肪組織的中性脂肪分解成脂肪酸與甘油→甘油在肝臟合成為葡萄糖。產量是每日20克。
    3.紅血球與腎臟髓質釋出柯氏循環(Cori cycle)的乳酸與丙酮酸→在肝臟合成為葡萄糖。產量是每日35~40克。
    4.肌肉釋出丙胺酸(alanine)與麩醯胺酸(glutamine)→丙胺酸(alanine)在肝臟合成為葡萄糖。
    5.肌肉釋出丙胺酸(alanine)與麩醯胺酸(glutamine)→麩醯胺酸(glutamine)在腎臟合成為葡萄糖。
    由胺基酸轉換成的葡萄糖(上述4+5),產量是15~20克,以丙胺酸(alanine)合成者居多。

  • Paul Jaminet主張人體每日能源比例應該是30~35%來自碳水化合物 (大約是600卡),其他65~70%的能源來自脂肪。他 認為如果每日攝取少於30%的碳水化合物,會迫使身體進行糖質新生來補足不夠的葡萄糖。但是糖質新生是很耗能的生化反應,不如直接從碳水化合物取得葡萄糖。他建議把糖質新生留給需要生酮狀態的特殊醫療狀況。

  • Paul Jaminet版本的每日醣類攝取量:(參考圖表)
    600卡為收支平衡點,低於600卡的部分會經由糖質新生來補足,超過600卡的部分會排除掉或儲存為肝醣,肝醣滿載後會儲存為脂肪。(600=150克葡萄糖)

     

  • Mark Sisson版本的每日醣類攝取量:(參考圖表)
    150克以上,會儲存為脂肪,增加體重。(600卡=150克葡萄糖)
    100~150克之間,會維持體重。
    100克以下會燃燒脂肪,減少體重。
    50克以下會進入生酮狀態,這也是間歇性斷食的狀態。

     

  • 反對低醣飲食者認為大腦需要葡萄糖,每日不能少於400卡,大約是100克葡萄糖,所以主張每日醣類至少要攝取130克的安全劑量。但是有些人認為醣類沒有所謂的安全量,只要能進入生酮狀態,葡萄糖可以由蛋白質的糖質新生來提供。儘管如此,營養學家還是建議每天應該有最低的醣類攝取量。例如:Paul Jaminet認為一個靜坐型態的人每天需要600卡的葡萄糖,如果是實施生酮飲食,可以降到每日300卡的葡萄糖。後來George Cahill研究斷食發現,人類只要160卡的葡萄糖即可維生,大約是40克的葡萄糖。這麼少量的葡萄糖很簡單就能由糖質新生獲得,毋須擔憂。而且糖質新生的管道很多,不一定要消耗肌肉才能獲得葡萄糖,中性脂肪也能分解成甘油,再合成為葡萄糖。

  • 各種能源使用狀態下的葡萄糖攝取量:(參考圖表)
    Glucose utilization
    Jaminet版的葡萄糖基本需求量,以600卡為基準,身體完全使用葡萄糖,不必經由糖質新生來補足葡萄糖。低於600卡的部分會經由糖質新生來補足葡萄糖,超過600卡的部分會排除掉或儲存為肝醣,肝醣滿載後會儲存為脂肪。(600=150克葡萄糖)
    Ketogenic threshold
    Phinney版的生酮門檻。葡萄糖產量若低於500卡,身體就會開始分解蛋白質與脂肪來提供能源。
    Ketogenic maintenance
    Jaminet版的生酮狀態。葡萄糖產量若維持在300卡,大腦的能源就會以酮體為主。
    Starvation
    Cahill版的饑餓狀態。葡萄糖產量若降到160卡,身體就可能分解肌肉來新生葡萄糖。(可能,不是一定會)
     

    approach

    glucogenic calories

    Glucose load (g)

    Insulinogenic (%)

    Glucose utilization (Jaminet)

    600

    150

    26.7%

    Ketogenic threshold (Phinney)

    500

    125

    22.2%

    Ketogenic maintenance (Jaminet)

    300

    75

    13.3%

    Starvation (Cahill)

    160

    40

    7.1%

     

  • 當蛋白質攝取量降到身體維修的最低門檻7%時,4種 能源使用狀態的葡萄糖需求量分別是600卡、500卡、300卡、160卡。 當蛋白質攝取量降到身體維修的最低門檻7%時,4種不同狀態的葡萄糖需求量分別是600卡、500卡、300卡、160卡。線條往右下墜,代表增加蛋白質必須同時減少醣類才能維持在同樣的狀態。(參考圖表)(參考圖表)

     

  • 各種飲食法的醣類蛋白質比例與4種能源使用狀態的分布關係:(參考圖表)
    Atkins
    :位於Jaminet的葡萄糖供需平衡線上 。阿金飲食法是屬於高蛋白低醣飲食,由於蛋白質高了些,不太可能進入生酮狀態。
    Whal’s paleo plus
    :位於Phinney的生酮門檻線上。特色是高纖蔬菜(提供維生素礦物質)、中鏈脂肪酸(直接生酮)、低蛋白質(不到15%,減少糖質新生)。
    Bernstein
    : 接近Phinney的生酮門檻線。是針對糖尿病設計的飲食法,蛋白質30%,醣類不到10%
    80% fat ketosis:超低醣類、超低蛋白質,是針對癌症或癲癇設計的飲食,必須額外補充維生素礦物質。

     

  • 針對不同需求所設計的飲食:(參考圖表)
    most nutrient dense
    :營養密度最高
    weight loss
    :減重
    athlete
    :運動
    diabetes
    :糖尿病
    therapeutic ketosis
    :醫療級生酮狀態

     

 


糖化血色素、血糖、血酮

  • 糖化血色素(HbA1C)越高,大腦萎縮越嚴重。(Dr. David Perlmutter’s 《Grain Brain》)

  • 低脂與低醣飲食降低糖化血色素(HbA1C)的幅度。(縱軸是糖化血色素的降幅)

     

  • 糖化血色素升高,癌症風險也會跟著升高,尤其是當糖化血色素高於6時,癌症風險劇增。



     

  • 糖化血色素升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也會跟著升高,即使服用降糖藥,心血管疾病風險並不會恢復正常,因為血糖下降不一定代表胰島素就會跟著下降(胰島素抗阻),如果胰島素還是維持高檔,血管內壁還是會產生病變,導致血管硬化、阻塞或破裂。(參考圖表)


  • 糖化血色素不是越低,死亡率就越低,下列統計圖表顯示:全因死亡率最低是出現在糖化血色素介於4.5%與5.0%之間。

     

  • 糖化血色素、血糖、酮體的指標:(參考圖表)
    當血糖控制到< 5.4時,血中會開始出現酮體,
    慢慢接近Phinney的生酮門檻。
    有嚴重胰島素抗阻、癲癇、病態肥胖或癌症者,可能需要進入更深層的生酮狀態,而不僅僅是達到正常血糖值或正常糖化血色素而已。但是,要達到更深層的生酮狀態,需要配合紀律、營養補充品與更嚴苛的食物篩選。
    GKI是葡萄糖/酮體的比值,數值越低代表身體慢慢由燃燒葡萄糖轉向燃燒酮體。
    GKI採用的單位是
    mmol/L
    採用生酮飲食治療癌症者,必須設法達到GKI小於1。癌患的GKI常常大於50

    GKI
    要小於10,才算是低胰島素狀態,沒有明顯的胰島素抗阻。
    即使實施生酮飲食,一般人還是很難達到GKI小於2,除非是實施斷食。(參考下圖)

    當血糖高於6.0 mmol/L (108mg/dL)時,酮體幾乎是不存在的。

     

    HbA1c

    average blood glucose

    ketones

    GKI

    %

    mg/dL

    mmol/L

    mmol/L

    low normal

    4.1

    70

    3.9

    4.0

    1.0

    optimal

    4.5

    83

    4.6

    2.5

    1.8

    excellent

    < 5.0

    < 97

    < 5.4

    > 0.3

    18

    good

    < 5.4

    < 108

    < 6

    < 0.3

    30

    danger

    > 6.5

    > 140

    > 7.8

    < 0.3

    39

     

  • 血糖與酮體的關係:(參考圖表)
    當血糖高於6.0 mmol/L (108mg/dL)時,酮體幾乎是不存在的。

  • 酮體濃度分布圖:(參考圖表)
    最佳濃度是:0.5~3.0
    mmol/L

  • 第二型糖尿病診斷標準:(參考圖表)
     

     

    Fasting

    After meal

    (mg/dL)

    (mmol/L)

    (mg/dL)

    (mmol/L)

    Normal

    <100

    <5.6

    <140

    <7.8

    Pre-diabetic

    100~126

    5.6~7.0

    140~299

    7.8~11.1

    Type 2 diabetic

    >126

    >7.0

    >200

    >11.1

     

  • 不同飲食的血糖變化:(參考圖表)
    綠色線:肉、蔬菜、奶油
    紅色線:義大利麵112克
    淺藍色線:馬鈴薯與鮭魚捲
    藍色線:2片麵包+大量奶油、起司

 

 

 


  • 胰島素指數與糖的關係:(參考圖表)

     

  • 胰島素指數與升糖負荷的關係:(參考圖表)

     

  • 胰島素指數(%) Vs.醣類(公克)的關係:(參考圖表)
    圖表顯示,醣類含量越多,越會激發胰島素分泌。不過,從趨勢的斜線來看,二者關係還不是很完美的正比關係。

     

  • 胰島素指數(%) Vs.醣類淨值(公克):(參考圖表)
    正比關係仍然不夠完美。
    (醣類淨值=扣除纖維之後的醣類)

     

  • 胰島素指數與醣類+0.54*蛋白質的關係:(參考圖表)
    加入蛋白質的參數後,正比關係越來越完美。

 

  • 胰島素指數與醣類+0.54*蛋白質的關係,紅線是加工程度的臆測:(參考圖表)

 

  • 胰島素指數與淨醣值+0.56*蛋白質的關係:(參考圖表)
    醣類採用淨醣質,再加入蛋白質的參數,正比關係又更明顯了。

 

  • 胰島素指數與醣類+0.54*蛋白質的關係,各類食物的趨勢:(參考圖表)

 

  • 胰島素指數與淨醣值+0.54*蛋白質的關係,各類食物的趨勢:(參考圖表)

  • 奶油、橄欖油的胰島素指數最低(純油的胰島素指數都很低)。(參考圖表)
     


     

    food

    protein
    (g/MJ)

    fat
    (g/MJ)

    carb
    (g/MJ)

    fibre
    (g/MJ)

    insulin index
    (%)

    butter

    奶油

    0

    27

    0

    0

    2

    olive oil

    橄欖油

    0

    27

    0

    0

    3

    bacon

    培根

    16

    19

    1

    0

    9

    peanut butter

    花生醬

    9

    20

    7

    5

    11

    Bologna

    義式臘味香腸

    24

    9

    13

    3

    11

    peanuts

    花生

    10

    20

    5

    2

    15

    tuna

    鮪魚

    24

    15

    2

    0

    16

     

  • 脂肪的胰島素指數超低,可以忽略。但是要注意脂肪很少單獨存在,除了純油以外,天然食物中的脂肪總是和蛋白質綁在一起,所以在攝取脂肪食物時,還要考慮蛋白質的含量。

  • 很多人以為脂肪不會上升胰島素,殊不知脂肪的代謝產物之一:酮體,其胰島素指數竟然是葡萄糖的一半,接近蛋白質。

  • 胰島素負擔=醣類-纖維-0.75x果糖+0.56 x 蛋白質+0.5 x 外酮

  • 胰島素指數Vs.脂肪:(參考圖表)
    脂肪含量越高,胰島素指數越低。

  • 三餐胰島素的變化:(參考圖表)
    早餐豐盛者的胰島素高峰在早上(黑線),晚餐豐盛者的胰島素高峰在晚上(白線),統計其分泌總量則是晚餐豐盛者較多,這解釋了晚餐豐盛者比較胖的原因。其他實驗也顯示同樣的食物,晚上吃的胰島素分泌量會多出25~50%這也證明了肥胖是荷爾蒙的問題,不是卡路里的問題(同樣的食物)

  • 地中海飲食擁有長壽與心臟健康的效果,原理在於:
    1.
    低胰島素指數食物,例如:橄欖油、肥魚。
    2.
    每天的最大餐放在下午12~3點之間,晚餐極少量。(胰島素分泌量最高峰是晚上8)
    3.
    定期的斷食,例如:希臘正教斷食。

  • 高脂飲食在短時間內胰島素是維持在低檔,但是長時間來看胰島素還是慢慢爬升了,請參考左圖中的橘色線,但是高蛋白質飲食並沒有爬升的趨勢,請參考左圖中的紫色線。
    黑線:葡萄糖
    綠線:混合飲食
    紫色:高蛋白質飲食
    橘色:高脂飲食
    左圖縱軸是胰島素濃度,右圖縱軸是升糖激素濃度

  • 【低醣+高蛋白質】Vs. 【低醣+正常蛋白質】的12周實驗結果:
    【低醣+高蛋白質】的胰島素、胰島素抗阻與三酸的降幅都比較大。(綠色部分:高蛋白質。藍色部分:正常蛋白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