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膽固醇無法溶於血液,必須借助脂蛋白的幫忙才能運行於血液中。攜帶膽固醇的脂蛋白有好幾種,這些脂蛋白就像一顆球,外面是一層膜,膜的成分是磷脂質,裡面則裝填了很多東西,不只是裝填了膽固醇,還裝填了三酸甘油酯、脂溶性維生素及其他營養素。
-
HDL的正確名稱是高密度脂蛋白,不是高密度膽固醇。LDL的正確名稱是低密度脂蛋白,不是低密度膽固醇。
-
血液中的膽固醇是浮動的,上下誤差高達35mg/dL,所以測量膽固醇要採取多次測量的平均值才比較能正確反映出真實情況。
TC的誤差值:35mg/dL
HDL的誤差值:9~10mg/dL
LDL的誤差值:30mg/dL
TG的誤差值:40mg/dL
以上要以空腹測量為準。
-
膽固醇不是問題,因為直接注射膽固醇並不會造成動脈硬化,問題是出在攜帶膽固醇的脂蛋白氧化了,引起一連串的發炎反應,最後導致動脈硬化。其中關鍵因素是時間,也就是LDL停留在血液中的時間越長,氧化的機率越高,動脈硬化的機率也越高。而造成LDL滯留的原因是細胞的LDL接受體功能受損,無法有效地把LDL送入細胞內,所以才一直滯留在血液中。(LDL把原料送進細胞內,細胞才能製造膽汁、荷爾蒙、抗體、細胞膜零件、粒線體膜零件....等。)
-
LDL滯留在血液越久,LDL裡面的三酸甘油酯會被酵素取出來送給細胞使用,於是LDL的顆粒就越來越小,越來越緻密,因為膽固醇的分子密度較高,三酸甘油酯的分子密度較小,三酸甘油酯被抽走後,膽固醇所佔的比例就會相對增加,整顆LDL的密度也就增加了。
-
編者補充:Chris Kresser強調LDL的顆粒數目,Chris
Masterjohn強調LDL的滯留時間。
-
當LDL表膜上的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氧化後就會從表膜分離,就好像毛線球出現鬆脫,一小段掉下來,懸掛著,好像是長尾巴的LDL(請參考下面Lp(a)的圖片)。
這個有懸吊apo(a)的LDL就稱為lipoprotein
A,簡稱Lp(a)。apo(a)的危害是它的分子結構很像纖溶酶原(plasminogen),二者會互相競爭
卡位,例如:apo(a)會黏住促使血液凝固的重要成分--纖維蛋白(Fibrin),使得纖溶酶原無法與纖維蛋白結合,無法行使纖溶酶原(plasminogen)分解凝固血塊的作用。另外,apo(a)還會刺激血管壁肌肉增生,於是在這些作用總和之下,會促進形成所謂的動脈粥狀硬化斑塊。
-
LDL與HDL之間會交換禮物,LDL會把三酸甘油酯送給HDL,HDL會將膽固醇送給LDL,結果會造成LDL的三酸越來越少,膽固醇越來越多,整體顆粒越來越小,相反地,HDL的膽固醇則是越來越少。
-
TC/HDL與LDL顆粒大小,這二項數據常用來當動脈硬化的風險指標,但是數據正常不代表就一定沒問題,例如:有個藥物Torcetrapib,可以同時升高HDL與降低LDL,實驗結果TC/HDL的比值是漂亮了,但是患者也死了。所以,更重要的還是LDL氧化的程度,不只是顆粒的大小與數量多寡。
-
影響LDL氧化程度的二大因素:
1.細胞的LDL接受體的功能。
2.LDL在血液中的停滯時間。
所以,
降低動脈硬化風險的作法是:
1.增強LDL接受體的活性
2.縮短LDL在血液中的停滯時間
-
抗氧化劑可以降低LDL氧化的程度。抗氧化劑的來源以全食物為佳,例如牛心就含有大量Q10。如果擔憂攝取不足,可以額外補充維生素C與Q10。
-
leptin指揮甲狀腺,甲狀腺指揮LDL接受體。
-
甲狀腺素可以刺激LDL接受體的表現,接收更多LDL進入細胞內,進而減少血液中的LDL,所以,早期有人採用低劑量甲狀腺素來達到降低膽固醇的目的。
-
甲狀腺素T3甲狀腺素結合細胞核膜上的接收體,打開通道讓二聚體進入細胞核,經過翻譯後,細胞核發出指令在細胞膜表面搭建更多LDL接收體來接收LDL進來細胞。也就是,高濃度T3=更多LDL接收體=更多LDL被帶入細胞內=血清中的LDL減少。
-
採用新的飲食法減肥,最好等體重穩定後再測量膽固醇,因為減重的過程中脂肪組織會釋出大量脂肪酸,而脂肪酸會干擾甲狀腺功能,導致膽固醇上升。
-
甲狀腺低下可以補充碘與硒,但是要經過醫師的同意才行,尤其是有甲狀腺自體免疫疾病者,擅自補充碘,有時候會適得其反。
-
William Kountz 在1951年做過實驗,發現如果早期及時矯正【甲狀腺素缺乏的問題】,心臟病風險幾乎可以免除。
-
早期研究膽固醇的前輩Nikolai Anitschkov早就把甲狀腺素列入防治動脈硬化的保護因子之一。
-
參考資料:
https://chriskresser.com/the-healthy-skeptic-podcast-episode-11/
https://chriskresser.com/episode-16-chris-masterjohn-on-cholesterol-heart-disease-part-2/
https://chrismasterjohnphd.com/2011/08/28/central-role-of-thyroid-hormone-in/
-
脂肪的吸收需要膽汁去乳化,而膽固醇是製造膽汁的原料,所以高脂飲食者需要較多的膽固醇來製造較多的膽汁。
-
膽固醇也是製造細胞膜、荷爾蒙、維生素D的原料。
-
85%的膽固醇是身體自製,只有15%是來自飲食。
-
現代的研究指出,飽和脂肪越多,心臟病死亡率越低;飽和脂肪越少,心臟病死亡率越高。恰好跟以前的實驗相反。
-
正常人的LDL在血液中循環1~2週後就會被肝臟吸收回去,但是LDL接收器異常或毀損的人,LDL積留在血液的時間就會加倍或更久。另外,糖尿病患也會出現LDL積留過久的現象,只是比LDL接收器異常或毀損的人輕微一些。
-
LDL是好的,但碰上三酸甘油酯(TG),會轉成小而緻密的sd-LDL,然後鑽入血管壁,經過糖化、氧化,變成氧化型LDL。這才是災難的開始!(所以,現在的血脂研究又開始重視三酸甘油酯的問題了。)
-
預測冠心病的工具中,TG比TC精準,TG/HDL又比單獨的TG精準。
-
LDL目前分類為6個類型,1~2型,容易被肝臟回收,3~6型不容易被回收。必須於注意的是,家族性高血脂症患者的LDL5與LDL6特別高,需要服用降膽固醇藥Statin來控制。
-
TC高代表LDL也高,但是TC高不代表sd-LDL就一定高。TC與sd-LDL的關聯性非常低,但是TG就與sd-LDL非常相關。
-
TG與sd-LDL呈正向關係,TG高,sd-LDL就高;TG低,sd-LDL就低。當TG低於1mmol/L時,幾乎看不到sd-LDL,當TG高於1.1mmol/L或1.2mmol/L,sd-LDL就出現明顯增加的趨勢。(編者補充:1mmol/L=88.6mg/dL,1.1mmol/L=97.5mg,1.2mmol/L=106.3mg/dL)
-
TG與HDL呈反向關係,TG高,HDL就低;TG低,HDL就高。
-
低醣高脂飲食的特色:
sd-LDL下降
TG下降
HDL上升
HbA1C下降
但是,低醣高脂飲食也會造成少數人的某些血脂上升,例如:
TC上升
LDL上升
IDL上升
其中又有極少數人,上升的幅度極為誇張。至於原因,還是不明。
-
即使不是低醣高脂飲食,脂肪只要提高到37%,碳水化合物維持50%,仍然可以改善血脂:TG下降、HDL增加、sd-LDL下降。(編者補充:高醣+高脂,是最美味的組合,但是對健康而言,卻是最糟的組合。)
-
有家族遺傳的高血脂症患者不適合採用低醣高脂飲食。
-
Ken Sikaris對膽固醇的總結是:
-
膽固醇是脂溶性,無法溶於血液,必須包覆在水溶性的脂蛋白(lipoproteins)裡面才能在血液中運行。脂蛋白裡面裝載了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換句話說,脂蛋白是膽固醇與三酸甘油酯的攜帶者,其中高密度脂蛋白(HDL)只佔了15~20%。
-
微生物感染是慢性心臟衰竭的原因之一。在這些患者的血液中都可以檢測到大量細菌毒素(Endotoxin)與發炎的信號物質(cytokines)。
-
LDL可以黏住微生物,並且中和微生物的毒素。老鼠實驗顯示,注射細菌或細菌毒素到膽固醇正常的老鼠體內,老鼠全部死亡,但是注射到高膽固醇的老鼠體內,老鼠卻能存活下來。
-
眾多傷害因子→降低免疫力→微生物趁機坐大→LDL黏住微生物與毒素,形成LDL複合體→LDL複合體的體積太大,堵住供應動脈營養的小微血管→動脈深層組織缺血壞死→引起發炎反應→單核細胞進入動脈管壁→單核細胞轉變成巨噬細胞,吞噬LDL複合體,分解微生物,釋出LDL內的膽固醇→發炎部位修復,留下疤痕
。
疤痕堅韌→動脈硬化
疤痕體積大→動脈口徑變小→動脈阻塞
疤痕組織剝落→動脈阻塞
-
有過敏疾病的小孩,例如:氣喘、花粉症,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都比正常小孩低。
-
家族性高膽固醇症族群比較容易發生心臟病並不是膽固醇太高造成的,而是他們製造凝血素(prothrombin)的基因異常,產生過多凝血素,血液容易凝固產生血栓。(編者補充:找對病因才能解決問題)
-
家族性高膽固醇症族群當中,有罹患心臟病的,也有健康的,其中,罹患心臟病者的血液中含有較高濃度的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與第八凝血因子(factor
VIII),但是二者之間的LDL濃度並沒有不同。(編者補充:意思是LDL濃度並不是高膽固醇症族群罹患心臟病的決定因素)
-
食物的膽固醇含量與血液中的膽固醇濃度沒有關連性,換句話說,血清膽固醇的濃度不受食物的影響。
-
血清膽固醇非常穩定,當我們攝取較多膽固醇食物時,身體就製造少一點的膽固醇來維持血清膽固醇的穩定,反之,膽固醇食物吃少了,身體就製造多一點來補缺。所以,想要利用食物來降低膽固醇是很困難的。(編者補充:用食物來降三酸甘油酯就非常簡單了,只要減少醣類即可。)
-
血清膽固醇的檢測誤差值可達15%之多。
-
飽和脂肪的攝取量與心臟病死亡率沒有關聯。
-
實驗樣本如果拿掉抽菸的人,膽固醇最高或最低者之間的差別就微乎極微了。
-
根據弗明漢鎮(Framingham)長期追蹤統計,男性47歲以後,高膽固醇者的壽命與低膽固醇者的壽命並沒有差別。而動脈硬化的影響力是50歲以後才開始明顯化,早期只是輕微的血管壁發炎,不會影響血流,。照理說,如果高膽固醇是動脈硬化與心臟病的主因,50歲以後高膽固醇者就會出現較多的心臟病發作案例,壽命也會明顯比低膽固醇者低,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完全推翻了高膽固醇導致心臟病的傳統觀點。
-
膽固醇每降1%,冠心病與總死亡率反而會上升11%。
-
幾乎所有實驗顯示,高膽固醇對女性來說並不是風險因子,而且年長女性的膽固醇超高者,活得最長!
-
女性低膽固醇者,死亡率較高。女性高膽固醇者,死亡率較低。
-
至少14個實驗顯示,對糖尿病與腎衰的病患來說,高膽固醇並非危險因子。
-
壓力,尤其是心理壓力也會飆升膽固醇,漲幅大約是10%至50%。因為在壓力之下,肝臟與腎上腺必須生產大量的膽固醇來當原料,製造出更多的抗壓力荷爾蒙。(編者補充:膽固醇是製造荷爾蒙、抗體、維生素D、細胞膜等重要物質的原料。除了心理壓力之外,生理壓力也會飆升膽固醇,尤其是發炎狀態,例如:微生物感染(包括黴菌)、攝取過多上火的食物(Omega-6脂肪酸、反式脂肪)、毒素(來自飲食與環境、化療)、斷食(釋出脂溶性毒素)...等。)
-
Ancel
Keys的【膽固醇與心臟病死亡率】的研究結論,是膽固醇研究史上的最大悲劇。他從22國家中挑出7個符合膽固醇越高,心臟病死亡率也越高的代表性國家,其他違背的國家卻刻意不提。事實上,即使是芬蘭這個膽固醇最高的國家,仍然存在者高膽固醇低心臟病死亡率的城市,另外,在低膽固醇的希臘,Corfu島民的心臟病死亡率卻是Crete島民的16倍,矛盾的是,Corfu島民的膽固醇比Crete島民還要低。
-
Michael Marmot在研究戰後日本人移民美國後的心血管疾病為何遽增時發現:
日本人移民美國後的膽固醇與心臟病發作率 |
居住地 |
特徵 |
膽固醇與心臟病發作率 |
日本(未移民) |
日式飲食+日式生活 |
低/低 |
美國(老一輩) |
美式飲食+日式生活 |
高/低 |
美國(年輕人) |
美式飲食+美式生活 |
高/高 |
|
-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