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平衡,健康一生

 

作者:楊力

  • 中醫養生的基礎就是建立在陰陽平衡的理論之上

《易經》中所講的陰陽運行規律給我們的第三個重要的啟示是什麼呢?那就是陰陽平衡的規律。

前面已經提到過,太極圖中了為什麼不用一條直線分兩方,而要用反S形呢?這是因S形象徵著太極圖不停地在維持著陰陽的動態平衡。因此,我們養生還要注意協調陰陽,只有陰陽平衡了,才能健康一生。

為什麼陰陽平衡這麼重要呢?這要從我們的中醫學談起。《莊子》裡有一句話,叫做「《易》以道陰陽」,就是說《易經》是談論陰陽的。我們的中醫學,可以說立法方藥,都是建立在陰陽的基礎上,而陰陽則根於《易經》。而我們中醫學的經典著作《黃帝內經》,又發展了《易經》的陰陽,把《易經》的陰陽文化、陰陽哲理,運用到我們人的生理病理,運用到我們醫學裡來。在這方面,它對《易經》的陰陽理論,做出了特殊的貢獻。

《黃帝內經》有一句話,叫做「生之本於陰陽」,就是我們生的本理病理,都是本於陰陽的。明代有個大醫家叫做張景岳,他說過一句話,意思是:陰陽在《黃帝內經》已經很完備了,但是要了解它的變化無窮,我們還得要研究《易經》。這就是說,我們要把《易經》和《黃帝內經》不斷地聯系,抽出它們的理論,來產生我們的醫學的道理。其中,「陰陽平衡」原理就是很重要的道理。它告訴我們,一定要調整陰陽,讓人的陰陽保持協調、保持平衡,這樣,我們就不會生病。

  • 維護陰陽平衡的三個方面

如何維護我們體內的陰陽平衡呢?這要從三方面來講:

首先,我們要注意就是寒熱的平衡。寒是傷陽的,熱是傷陰的,我們要是不能夠很好地維持寒熱的平衡,當然就要影響到身體的陰陽平衡。

第二個就是要維持氣血的平衡。因為氣屬於陽,血屬於陰,那麼我們要維持陰陽平衡,氣和血的平衡當然要保持。關於氣虛,我們已經講過了。有關血虛的情況也有很多,女性朋友尤其要注意血虛,特別是在衛生期的時候,不注意休息,不注意養血、補血,很容易出現血虧。女人是以血為本,所以,就是要注意養血。如果女性例假太多,那麼經期過了以後或者是期間,應該多吃一點紅糖、紅棗,或者紅糖煮荷包蛋----用紅糖水煮兩個荷包蛋,一天吃兩個,連吃三到五天,這個血就補回來了。否則的話,就容易形成血虛。

那血虛是什麼症狀?首先是面色發黃,沒有光澤、萎黃,人沒有精神;血虛還會引起心慌心跳,增加我們心臟的負擔。因為血是給全身輸送營養的,血虛就可能導致氣虛,出現指甲蒼白‘

針對血虛我們就要著重補血,只要沒有血液方面的病,補血、養血其實是很容易做到的,秘方就是剛才說的,紅糖水煮荷包蛋,要是再放些大棗,效果會更好;或者是當歸燉雞、人參燉雞,對造血、補血都很好。關鍵的問題就是我們要做到及時注意,當我們出現頭昏、眼睛發花、面色不好這些小徵兆時,就要注意養血了。

中醫認為「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是構成人體最基本的物質,血則具有營養和滋潤全身的作用。氣虛可導致血虛,血虛無以載氣,所以氣血的平衡對於身體健康的意義尤為重要。中醫養生一般採用氣血同補的方法,效果甚好。

第三個平衡就是要注意燥濕平衡,也就是津液的平衡。液就是液體、血液。因為我們人體中70%是水份,當然包括津液在裡邊。維持津液的平衡,也是維持陰陽的平衡。

人們很多情況下會傷津,傷了津液,引起水分不足,就出現津虧,突出表現為口乾。比如說一個人如果出了大汗,不趕快回家把水給補充,就會出現傷津,嚴重的話還會出現大便乾燥、皮膚乾燥。

另外,水分在人體同樣也不能太多。人體裡邊的水分,如果不能夠正常排除,就會造成脾腎陽虛,應該趕快去治療。

總之,我們要通過寒熱平衡,通過氣血的平衡,通過燥濕的平衡,來維持我們的陰陽平衡。陰陽平衡了,保養好了,我們就會健康一些。

  • 糖尿病、高血壓都是陰陽失衡引起的

陰陽失衡是許多高發病和常見病的病因。隨便舉幾個病,全部都是陰陽失衡引起的,比如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等等。這些高發病、常見病,都是和人的臟腑的陰陽失衡是密切相關的。其實,我們任何一種疾病,都是由於陰陽失衡,陰陽不協調造成的。

我們來看一下糖尿病。我給一個糖尿病人看過病,這個病人得病已經好多年了,西藥總是斷斷續續地吃,但是總覺得效果不是那麼太好,他就讓我給他看。我給他看了以後總結出這麼幾個症狀:經常感覺到頭昏腰酸,耳鳴眼花,小便多。我號了脈以後,給他診斷的是由陰陽失衡引起的腎陰虛。我建議他用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交替服用,就是今天吃六味地黃丸,明天吃杞菊地黃丸。一個月裡吃三星期,休息一星期。結果,腎陰虛的症狀得到了很好的緩解,他的糖尿病有了明顯的好轉。

(黃帝內經》有一句話叫做「陰平陽秘」,平就是平衡,秘,就是固秘。陰平衡了,陽氣固秘了,那麼生命就健康,精神就好,這叫「陰平陽秘,精神乃至」。陰陽要是失衡,疾病就叢生;陰陽如果輕度失衡,那麼我們就會得亞健康;陰陽中度失衡,我們就會得疾病;陰陽重度失衡,那我們就得重病;如果陰陽分開了,陰陽離決了,那麼我們的生命就會終止。


站長補充:

  • 本篇文章出自楊力醫師的《易經養生法》。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