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養生----順應四季的三個規律 |
|||
作者:楊力 |
|||
我們了解了在一天當中怎樣養生的方法,那麼一年當中我們應該怎樣養生呢?一年四季的養生也同樣掌握三個規律:陰陽消長運行的規律、氣機升降的規律、天氣地氣開合的規律。掌握了這三個規律以後呢,我們就可以養生長、化收藏,養陰陽、養五臟。「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黃帝內經》裡關於四季養生最出名的兩句。下面,我們來具體了解一下四季養生的方法。
春夏養陽 春夏怎麼養陽呢?春天主生發,氣生發而陽光開始明媚,萬物復甦。《黃帝內經》就告訴我們「無厭於日」就是不要討厭陽光,這個時候要夜臥早起,去曬太陽,讓我們抒發肝氣,讓我們的生機和氣機隨著春氣來運轉,這就叫做四氣調神。所以,春天養生的重點是怎麼樣把你的肝氣和五臟氣與春氣來合拍、來協調。 春季氣機以升發疏暢為特點,我們的養生要注意使體內的陽氣漸旺起來。春天的氣候促使人血液循環加快,與肝臟的生理機能相關,若肝臟失常,就會出現一系列病症,因而春天宜養肝的道理就在於此。 夏天的時候,萬物茂盛,陽氣旺盛,這個時候就要充分地利用陽氣的生機來保養我們的身體,來維護我們的生命。夏天重在養心,要多一吃點苦的東西,因為苦入心,對清我們的心火、體熱都很有好處。還要多吃一點清暑利濕的東西,比如西瓜、綠豆湯等。關於肉,我們就多吃一點性寒的、性涼的,比如鴨子肉,而應該少吃一點雞肉等性溫的東西。另外,我們盡量要吃夏天成熟的食品,比夏天成熟的瓜果和蔬菜。這樣吃東西對我們的心和脾胃都很有好處。 夏天的最後30天,是養脾的時候,脾主運化,在這個時候我們要養化,就是要把東西煮熟了再吃。而且這個時候,大地要進入到成熟的階段了,穀子在灌漿了,瓜果差不多也快熟了。這個時候是我們養脾健脾效果最好的時候。 夏季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之氣相交,人們的情緒應該保持愉快,使氣機宣暢,精神外向。如果違背了這個道理,就會損心傷氣。還有夏季宜大量出汗,中醫又有「汗為心之液」一說,所以心氣也最易耗傷,所以最要注意保養心氣。
秋冬養陰 秋天的時候是「入地戶」的時候,我們常說春分開始「開天門」,秋分開始則「入地戶」。入地戶時,萬物要開始收藏,我們人體也要養「收」。天地經過了春夏以後,似乎也累了,萬物該長的已經熟了,果子、莊稼都收穫了,這個時候呢,人也應該轉為休息了,這叫做「收」。 秋天主要養肺。肺經過了夏熱的燥,到這時就要多吃潤的東西,比如梨、藕、杏仁、貝母丶百合這些東西,都有助於養我們的肺、潤我們的肺,收斂我們的肺氣。 秋天濕度下降,是容易感冒的季節。秋天天氣乾燥,燥易傷肺,使氣宣發的功能受影響,從而引起乾咳少痰等症。所以要「無外其志,使肺氣清」就是秋養肺的理論依據。 到了冬天以後,就主藏了。這個時候萬物都閉藏,動物去冬眠了,花也凋謝了,樹葉也落光了,那麼人呢,人跟著萬物歇歇也是應該的。前面我提到冬天第一要務要養藏,藏什麼呢?藏精,藏好了精則來年不會生病,所以說「冬不藏精,春必病瘟」。曾經有一個患者來找我看病,他老感冒,到春天他就不停地感冒。我說你冬天幹嘛了,他說這個冬天他一直在出差,累得一塌糊塗。其實這就是他在冬天沒有藏精補養身體而造成的後果。我告訴他現在補一補吧,趕快來個「春眠不覺曉」,通過睡眠保養好精氣。
24節氣也是指導我們養生的秘寶 一年四季陰陽消長變化是萬物生、長、化、收、藏的根本,因而養生要做到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四季的寒暑交替會引起人的生理和心理機能的不適,我們非常有必要順從24節氣的更替,進行養生與保健。24節氣在我國的發祥極為久遠,它不僅是農業生產的指南針,更是指導人們養生、保健的秘寶。 24節氣大家都很熟悉,一個季節有6個節氣,一年就是24個。「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是24節氣歌。在24節氣裡邊,有8個節氣至關重要,我們講的24節氣養生裡面,重點講的就是這8個節氣:二至,即夏至、冬至;二分,即春分、秋分;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 所以要挑這八個節氣,是因為這八個節氣代表了四季中最具代表性的氣候變化。在這幾個節氣到來的時候,氣候該變化就會變化,該冷就冷,該熱就熱,該下雨就下雨,該刮風就刮風。春天刮春風,夏天刮夏天的風,冬天刮的就是冬天的風。如果我們的身體順應四時變化,就像春天是溫暖的氣候,夏天是炎熱的氣候,冬天是寒冷的氣候,秋天是涼風,那人就不容易生病。 如果反過來,如果春天刮的是反沖的風,或者叫做對沖風,就像冬天刮夏天的風,應寒反熱,夏天刮冬天的風,應熱反涼,有這種氣候變化的時候,你就要注意養生了,因為這種時令不正常的氣候是疾病最有可能會發生的時候。天氣暴熱或者暴寒,而你的身體也或寒或熱,身體的虛實加上天時反常,你就容易得病,此時就要注意保養。 《易經》中講的天人合一的養生,告訴我們人的氣是天地所賜,那麼人的養生也就應該要根據天地陰陽之氣的變化來進行。這種養生哲理可以簡單地概括為一句話:順應自然則養生成功,違背自然則百病叢生。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