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開《易經》氤氳觀中的養生智慧

 

作者:楊力

人活一口氣,《易經》中的「氤氳」就是指的這一口「氣」,這個「氣」產生於宇宙運動,和人的生命有著密切的聯系,這個「氤氳之氣」奠定了生命的物質基礎,也為東方養生打開了智慧之門......

 

氤氳觀揭示了生命起源的秘密

三千年前,當西方還在崇信上帝創造了人時,在東方同時代的《易經》卻說:「不」,《易經》提出了一個偉大的命題,讓我們來看看這個「世界第一生化方程式」:

「天地氤氳,萬物化醇。」

她宣告,人誕生於宇宙的運動。

氤氳,即氤氳之氣,被認為是宇宙最原始的物質。這個氣叫炁,宇宙運動產生氣化,炁就是氣化的物質。

既然氣產生於天地宇宙運動,氣再化生萬物,故《易經》說:「有天地,然後萬物生焉。」

這個氣,經宇宙運動變成陰陽二氣,陰陽氣化(相互作用)產生萬物。這就叫「天地氤氳,萬物化醇」。

人是怎樣產生的?是這個氣經過男女媾精、陰氣與陽氣相合而成的。正如《易經》所說:「男女媾精,萬物化生,陰陽合德,剛柔有體。」這是涉及生命起源的光輝命題。《易經》明確提出,生命屬於氣,這個氣是宇宙天地運動的產物,這是何等超前的智慧啊!

《易經》的這種氣本體觀點,奠定了生命的物質基礎,也奠定了中華養生學的理論基礎。後來的《黃帝內經》說:「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又說:「天地合氣,命之曰人」,就是進一步強調氣是人之根本。

 

氤氳觀中的整體養生智慧

這裡,我想起了一個著名的命題: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易經》指出,太虛氤氳之氣,就是最原始的「蛋」,這個蛋的陰陽之氣相互作用產生了生物,包括人,也包括雞、羊、狗....

所以,《易經》認為宇宙萬事萬物都是由陰陽相互作用產生的,這就叫陰陽氣化,《易經》用太極圖高度濃縮了這一規律。也就是說,宇宙萬物的運動都是陰陽相互作用的運動。對此《易經》有一句千古名言:「一陰一陽之謂道。」就是說萬事萬物相互影響、化生,這是《易經》傑出的整體養生觀。

一天,我和來自西方國家的一位留學生一起吃飯,他問我:「楊教授,體虛吃什麼最補?」我說:「用整隻雞,去除腸子,存留五臟,燉兩個小時後吃,這樣就可以補氣。」他說:「在我們西方國家,吃一隻雞腿就行,主要是補蛋白質。」我說:「你們補蛋白質的效果不如我們補氣的效果好。」「老師,您有科學根據嗎?顯微鏡下只看得見蛋白質而看不見氣。」

問題提到這兒,似乎是個「科學」解釋不了的事。我是這麼說的:「不錯,顯微鏡下是看不見氣,但是我們可以用客觀指標來判斷,是你們西方局部補的效果好,還是東方整體補的效果好。」「怎麼看呢?」我說:「可以用幾隻雞腿的濃縮汁和整隻雞的濃縮汁分別去餵小白鼠,經過一段時間,然後檢測它們的血象、骨髓等,就可以看出是東方的方法效果好,還是西方的方法效果好。」

結果證實了我的觀點,這就是整體觀。整體養生觀是《易經》的寶貴理念。

 

氤氳觀中的氣養生智慧

《山海經》中記載了一種叫做燭龍的動物,《大荒北經》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而赤,直目正乘,其瞑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燭龍。這是一種不吃東西,只食氣,卻能長壽的神仙之物。

這個氣是什麼?它為什麼能讓生物長壽呢?

從中醫理論看,氣至少包括以下三種內涵:一是空氣(也叫清氣),《山海經》中燭龍食的就是這種氣;一是水穀之氣(所以繁體字的「氣」,氣字頭下有個米),這兩種氣為後天所得;還有一種氣,叫元氣,是先天而來,藏之於腎,又叫腎氣,是生命活動的動力,具有溫煦作用,這個氣也叫「炁」。

 

「人活一口氣」,靠的主要是陽氣

俗話說:人活一口氣。《易經》也揭示了生命的奧秘在於氣,所以我們養生的關鍵就在於養這口氣,這口氣主要就是陽氣。

《黃帝內經》說:「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就是說,陽氣像天上的太陽一樣寶貴,是人之大寶,要保養而不能損傷。

《易經》極為重視陽氣,指出了要善於潛陽,其潛、在、躍、飛、亢、悔,就反映了陽氣從潛藏到躍飛,然後又潛藏的規律,這對於我們養生也很有啟示,即要重視陽氣的保養,該大用時大用,不該用時就要學會潛藏,否則會導致春天人體的抵抗力(衛氣)了降,就易患感冒 。

那麼,在日常生活中應如何加以防範,避免損失陽氣呢?

大汗傷陽:不宜過分劇烈運動,也不宜出大汗,因為大汗傷陽,尤其是冬天最不宜出大汗,冬天是潛藏養陽的最佳時機。

寒涼傷陽:寒涼最易傷陽,要注意避寒就溫,寒涼的藥物及食物都要少吃,特別是一些寒性大的藥物如生石膏、寒水石、大黃、黃連等,不是十分必要時不要隨便吃。

對於人體而言,人的足部、背部、頭頸部尤其不能受寒。俗話說:病從寒中來,寒從足下生。所以鞋要穿暖,帽要戴好。背部是陽經如督脈循行之處,陽受寒則將累及人體,所以背部受寒則全身發涼。頭頸部不能受寒,常言道:「病人最怕腦後風」,因為頭為諸陽之會,所以冬天要戴好帽子,圍好圍巾,衣能護背。

 

心氣不可少

心是人體的發動機,也是人體中最累的臟器。現在的人不懂得愛護心臟,以致心氣衰弱甚至心臟累死的情況時有發生。現在是高競爭、高壓力、高速度的時代,心臟的心理負荷不斷加重,如果再加上生理負荷,心臟就很容易被擊倒。所以我早就提出慢養生的理念:該快的時候就快,不快我們就跟不上時代,所以上班八小時我們要快;但該慢的時候要慢,下班回到家,我們就要盡量慢了來,以便讓心臟得到很好的休息,,這是保養心氣最好的方法。

 

腎氣是根本

人身之氣,根源於腎,所以養生首先要注意養腎。腎對於人體至關重要,因為人的氣根於精,精根於腎,所以要養精氣神,關鍵在養腎精。

腎精包括先天之精及後天之精。

先天之精:由先天而來,與生俱有,先天之精主要有生殖及生長作用。其中,有生殖作用的精《黃帝內經》稱為「天癸」:「(女子)二七(14歲),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49歲),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丈夫)二八(16歲)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深,陰陽和,故能有子。.....七八(56歲)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衰,形體皆極。」可見,天癸關係著人的生殖及生長壯老已的整個過程。

所以養生就要養腎精。那麼到底該如何養腎精呢?

第一,要節制房事。人和其他動物一樣,有一個延續種族的使命,也就是傳宗接代任務。《黃帝內經》認為「男子四十陰氣自半」(男子五八腎氣衰),就是說男人40歲後性功能開始衰退;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容開始衰老。《黃帝內經》告誡我們,40歲以前,人們需要完成生兒育女的任務,這個任務完成了,生殖之精就逐漸衰減了,而把更多的腎精用到維持生命長壽去了,所以性能力之衰退是自然規律,男人千萬不要去吃壯陽藥,以免埋下腫瘤禍根;女人也同樣如此,不要去打雌激素,否則容顏雖然停駐了,但等待著的往往是乳腺腫瘤。

建議青年夫妻,房事的頻率為每周1∼2次,中年夫妻每2周1∼2次,老年夫妻每月0∼1次。

第二,不要過度用腦,否則易傷腎。因為腦髓化生於腎精,「精生髓」。我曾經接診過很多因用腦過度而失眠的病人,通過補腎健腦的方法療效非常好。給大家推薦一個處方:

補腎健腦安眠方:熟地20克、山萸肉15克、茯苓15克、澤瀉10克、山藥15克丶丹皮10克、柏子仁15克、炙遠志15克、益智仁15克、甘草6克、胡桃肉10個、豬脊髓1條為引。

第三,不要過度累腰。腰為腎之府(宅),傷腰易損腎,所以男人持重當量力而行,反之,壯腰可以健腎。也給大家推薦一個方子:

壯腰健腎酒:杜仲30克、熟地30克、山萸肉30克、川續斷30克、枸杞30克、丹參15克。將上藥泡入1000毫升白酒15日,每次飲10毫升,每日l∼2次。

 

氣虛者的養生智慧

什麼是氣虛?

氣虛就是氣不足,具體表現為臟腑組織的功能減退所表現的證候。主要症狀有:易疲勞、全身乏力、少氣懶言、自汗(不活動就出汗)、沒有精神,脈弱無力。典型症狀是乏力、氣弱、脈弱。

導致氣虛的主要原因不外乎:勞累過度、疾病或久病、營養不良、老弱。

具體到不同的臟器,五臟氣虛的具體表現也有所區別,這和各個臟器本身的功能是密切相關的。

心氣虛:氣弱乏力,心慌,說話多則加重,脈弱。

肝氣虛:氣弱乏力,生機不展,沒有活力,脈弱。

脾氣虛:氣弱乏力,食少腹脹或腹瀉,四肢無力,脈弱。

肺氣虛:氣弱乏力,稍勞累即喘息,說話無力,咳嗽無力,脈弱。

腎氣虛:氣弱乏力,腰膝疲軟,小便多,稍累即喘息,脈弱。

氣虛者該如何調養呢?

從日常的飲食上看:雞、豬、午肉等動物性蛋白、油脂的攝入不能太少。在此基礎上:

心氣虛:補心氣,常用肉桂、黃芪等中藥。

肝氣虛:補肝氣,常用人參、拘杞等中藥。

脾氣虛:補脾氣,常用人參、白术、補中益氣湯等中藥。

肺氣虛:補肺氣,常用人參、沙參等中藥。

腎氣虛:補腎氣,常用炮附子、熟地等中藥或金匱腎氣丸等中成藥。

氣虛者的養生智慧著重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必須保證營養。

營養不良最典型的症狀是乏力、無精神,要注意身體必需的高能量食物如碳水化物不能少,有些人為了減肥不吃主食,結果很有可能陷入「氣虛→正氣虛→免疫力下降」的惡性循環。必要時應在中醫師的指導了服用補氣藥物,如補氣良藥人參、黃芪等。

第二,必須保證睡眠。

睡眠最養氣,我給大家講一位活了將近120歲的「睡仙」陳摶的故事。陳摶是五代宋初著名的道教學者。自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他繼承漢代以來的象數學傳統,並把黃老清靜無為思想、道教修煉方術和儒家修養、佛教禪觀會歸一流,對宋代理學有很大的影響。後世尊稱為「陳摶老祖」。傳i陳摶在武當山隱居。一天,有五位老叟來問他周易八卦大義,陳摶便傳授給他們聽。因見他們顏面如玉,便求教導養之方。五位老叟便把蟄伏法傳給了他。蟄伏法是模仿龜蛇等動物入冬即蟄伏不食的方法,就是後來的辟穀之法,陳摶得此真傳,有時一睡幾個月不起而顏面如玉,並從此得了「睡仙」之名。《宋史•陳摶傳》稱陳摶「好讀《易經》,「能逆知人意」,看來陳摶老祖的養生之道少不了從《易經》中汲取的智慧。

我們來看看《諸仙導引圖》中「睡仙」陳摶的睡功。

陳希夷左睡功圖:

調利真氣五朝元,

心息相依念不偏,

三物長居於戊己,

虎龍盤結大丹圓。

其中,戊是陽土胃,己是陰土脾,龍是左青龍為肝,虎是右白虎為肺,表現了肝升肺降、脾升胃降的氣的運動。

陳希夷右睡功圖:

肺氣長居於坎位,

肝氣卻向到離宮,

運氣呼來中合位,

五氣朝元入太空。

其中,坎位指的是腎水,在下,在北方;離宮指的是心火,在上,在南方。肺氣要降,往腎水的方向降;肝氣要升,往心火的方向升。表現的是抽坎填離的態勢。


站長補充:

  • 本篇文章出自楊力醫師的《楊力揭祕易經養生智慧》。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