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易經》天人觀中的養生智慧

 

作者:楊力

蒼天茫茫,但天究竟是什麼?天究竟有多大?「問天」自古以來始終是人們鍥而不捨的追求。雖然我們至今也不知道天有多大、有多久,也不知經過多少億年才誕生了我們人類,才創造了一個與天和諧共處的空間,所以我們的養生理念應珍惜這個難得的空間,其中最大的智慧就在於天人合一......

 

人與天地相應是《易經》大人觀的核心

《易經》的天人觀是什麼?

《易經》的天人觀就是「天人合一」。什麼叫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就是「天--人--地」是一個統一的整體,人在其中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聯繫和制約的。

天人合一的實質就是整體觀也叫三才觀,對此,《易經•說卦》有一句名言叫做:「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

這就是說,《易經》首次提出「三才觀」,這個就是天人地整體觀。

大家都非常熟悉盤古開天辟地的故事。我們看看明代人周游在《開辟衍繹》中說的:盤古將身一伸,天即漸高,地便墜下。而天地更有相連者,左手執鑿,右手持斧,或用斧劈,或以鑿開。自是神力,久而天地乃分。二氣升降,清者上為天,濁者下為地,自是渾沌開矣。《五運曆年紀》說:首生盤古,垂死化身;氣成風雲,聲為雷霆,左眼為日,右眼為月,四肢五體為四極五岳,血液為江河,筋脈為地里,肌肉為田土,髮髭為星辰,皮毛為草木,齒骨為金石,精髓為珠玉,汗流為雨澤,身之諸蟲,因風所感,化為黎氓。

這個神話傳說傳遞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中國古代生態學思想:「天人合一」。

我們知道,天地是一個大宇宙,人是一個小宇宙,人與天地息息相關,也就是說人與天地同呼吸共命運,這就是天人合一的精髓。

人與天地的關係就像魚和水的關係,水變了,魚就要變,所以人的養生要順應天地四時,這就是人與天地相應,於是才有了《黃帝內經》強調的四季養生。

人與天地相應絕不是天人感應,二者不能混為一談。前者的實質是人要順應天地四時的變化,是唯物的和科學的;後者把天神靈化,認為天會感應於人,這是唯心的,迷信的。

天人感應這一觀點源於漢代董仲舒,他是漢武帝的顧問,他提出這一觀點是為了維護「君權神授」,也就是說是維護皇權的,所以他接著又提出天譴說,即言皇帝是老天讓當的,大家都得服從皇帝,但皇帝也不要違背天意,否則會遭天譴。宋代大儒朱熹把董仲舒的天人感應發展為「天理人欲」,主張「遏(抑制)人欲(私利)而存天理」。後人發展為「天理難容」,認為天是高於一切的,是有意志的。這些是政治的天人合一,《易經》的原意則是科學的。中醫講的是醫學的天人合一,也是科學的天人合一,實質就是「尊重自然,順其自然」八個字,這在中醫養生學上有重大指導意義。

我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易經》的天和西方的天是不一樣的。西方的天是上帝主宰的天,是神靈的天,超人的天;而東方《易經》的天是宇宙的天,是大自然的天,是無神靈主宰的天。所以東方的天人合一是人與自然相應的合一,是科學的合一,這是與於西方的天不一樣的,那些人攻擊我們東方的天人合一,是因為混淆了東西方這個「天」的緣故。因此,我們必須區分清楚。

 

《易經》天人觀中的養生智慧

中華養生學強調天人合一,就是要我們關注人這個小宇宙與天地這個大宇宙的息息相關。所以我們中國人養生最重視改善內外環境,內外環境遭到破壞我們就要生病,內外環境改善,我們就能長壽,這是《易經》天人觀中的養生智慧。

天人合一的精髓應用在養生學上就是六個字:天時、地利、人和。順此六字則壽,逆此六字則夭。

《莊子》有一個寓言:南海之帝及北海之帝忽,有一次在渾沌之地受到中央之帝渾沌的厚侍,兩人商議要報渾沌之德,說:「人都有七竅以視聽食見,唯獨渾沌沒有,我們也給他鑿幾個竅吧。」然後兩人便給渾沌一日鑿開一個竅,七天後,竅都鑿開了,渾沌也死了。這個寓言說明生命是不能違背自然規律的,否則災禍即起。

 

天時與養生

《易經》強調「順乎天而應乎人」,(《易經•革》)。怎樣才能順乎天?順乎天,就是順乎自然,也就是順應四時陰陽養生。如「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正如《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所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浮沉於生長之門.....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疴疾不起.....」

順應天時養生是保健防病之本,我舉個例子來說明其重要性。

為什麼夏至前後中風的病死率較高?每天的午時是心腦血管病易發作的魔鬼時期。因為按照《易經》太極陰陽消長轉化規律,夏至前後是陽極、熱極和氣升極,就是所謂的「夏三極」,所以腦血管易破(易中風),又因心為火臟,夏季炎熱,火上添油,所以心氣易受損耗,易出現心臟疾病,發生猝死。所以有心臟病、高血壓的人可以提前服藥預防。

冬天為什麼腦梗死、心肌梗死發病率較高?因為冬天是陰極、寒極和氣降極,就是所謂的「冬三極」,所以易出現陽氣脫、厥證〈包括現代醫學的腦梗死、心力衰竭等),冬天天氣嚴寒,血管收縮變細,加之心力不濟,氣血不通,所以易出現心肌梗死、腦梗死。可見氣候與人的生命的關係是多麼密切。

我舉一個例子:2003年北京「非典」暴發,我是教《黃帝內經》的,我注意到那一年北京的氣候非常奇怪,就是無風,而且熱不重,濕重,因為是火運不及之年,又遇上太陰濕土司天,天氣陰霾加之風小不能勝濕,所以中原一帶的氣候特點是濕熱陰霾,整個華北大平原空氣流通不暢,非常適合「非典」病毒的繁殖,加劇了北京及河北一帶「非典」暴發。所以,春節期間到香港、廣州旅游的人全國都有,為何北京「非典」最嚴重,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氣候的差異。因此在治療時清熱涼藥要少用,在家要開窗通風。我記得當時給《北京晚報》寫了一篇稿子,題目就叫做「中原地帶為什麼『非典』流行嚴重?」這不就是氣候與疾病的關係嗎?

再舉一個例子:1955年是乙未年,根據中醫的五運六氣理論,當年是三火相遇的太乙天符年,易流行溫病,後來石家莊果然流行「乙腦」,著名老中醫蒲輔周等結合中醫運氣理論開具了白虎湯重用石膏,降下了西醫降不下來的高熱。而後來北京也發生「流腦」流行,於是年輕的醫生按照石家莊的經驗給病人開白虎湯,重用石膏,結果發熱退不下來,後來去把老中醫請來會珍,老中醫們分析那年北京的運氣特點是濕重,不宜過用寒涼,以免加重濕阻,改用芳香化濕,用蒼术和白虎湯,結果病人的發熱退下來了。同樣是高熱和腦炎,為何用同樣的藥不起作用?原因就在於石家莊的氣候是熱重,所以要重用石膏,以清熱為主;北京的氣候是濕重,所以要用蒼术、藿香等芳香化濕。

從這些例子,我們不難明白,天氣對我們疾病的發生和治療密切相關,這就叫天人合一,我們能不在意嗎?我們能不順應天時的規律養生保健嗎?

《靈樞•歲露》說:「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月相應也,故月滿則海水西盛,人血氣積,肌肉充,皮膚致,毛髮堅,腠理郄,煙垢著。當是之時,雖遇賊風,其入淺不深。至其月廓空,則海水東盛,人氣血虛,其衛氣去,形獨居,肌肉減,皮膚縱,腠理開,毛髮殘,腠理薄,煙垢落。當是之時,遇賊風則其入深,其病人也卒暴。」

他的意思就是說,當月滿時人的氣血也實,所以不生病;反之,月廓空時氣血虛,易生病。中醫為什麼要把女人的月經稱為「信水」,說的也是人與天地息息相關。

 

地利與養生

《易經》認為「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易經•系辭》)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是眾所周知的道理,但是我們現在的人不是去保護,而是破壞這些人賴以生存的水土。《黃帝內經》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悉人事」,強調天文、地理、人事一樣都不能少。地理,宏觀上指地球。地球是人類的母親,無私地哺育著人類,人類的生死存亡和地球休戚相關。

《易經》不但重視天對人的影響,同樣也強調地對人的作用。

如《易經》的八卦都是由天地人三才所組成,其中,陽爻「-」從乾天而來,陰爻「--」從地坤而來,並且《易經》八經卦的三爻及六十四重卦的六爻都是天地人三才的象徵,其中,五上爻象天,初、二兩爻象地,三、四兩爻象人。八個卦中四個卦象天,四個卦象地。

四天卦:乾(天)、巽(風)、離(日)、艮(山)

四地卦:坤(地)、震(雷)、坎(水)、兌(澤)

天地是孤立的嗎?不是。天氣下降,地氣上升,人就是生活在這樣的氣運之中。人和天密切相關,和地同樣關係密切。人類經常要喝的地下水、礦泉水,也就像吸吮著地球母親的乳汁,地球已經有46億歲了,經過了漫長的地殼運動和海陸變遷,才為人類提供了今天的生存環境,人類難道不應該像愛護自己的母親一樣關愛地球嗎?

人類生命與地球的變化息息相關,地球的變化決定著生命的存亡。無論是地球內在原因而產生的地質性變化,還是由於「天外來客」而導致的遭遇性事故,地球每一次的巨大變化都相應地引發生物界一次大的變遷,比如有學者論證恐龍的滅絕原因就在於此。因此,保護地球生態自然環境,穩定生態平衡,是保護生命的重要環節。

地球本來就是由陰陽組成的,所以維護生態平衡,首先就要保護地球的陰陽消長平衡,這樣寒溫、水火、燥濕才能協調,人的生命活動也才能得以維持。

地球的元素同樣存在著平衡,人體的元素和地球的元素有很大的一致性,如地殼主要元素如氧、矽、鋁、鐵、鈣、鈉、鉀、鎂,幾乎都是人體必需的元素。所以只有保護地球元素的平衡,人類生命元素的平衡才有保障。

從生命的起源來看,宇宙物質之間,包括人與地球之間,是互相作用、互相關連著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易經》的名言「山澤通氣」,說明了萬物是相感相通的,這表明了人的生命既是屬於自己的,也是屬於天地的。提示了養生的最高理念是天時地利人和的整體養生。

從來人們只注意自然界、地球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卻忽略了人類社會對自然界的反作用。其實,人類在改造自然、改造地球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干擾著生態平衡。地球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沙漠化,保護環境、阻止良田變沙漠是地球人的責任。目前,人與地之間的自然生態正被破壞,逐漸形成生態惡性循環,地球變得傷痕累累,人的生存也面臨危機......

《黃帝內經》提出,不同區域有各自不同的養生及治療法則,《黃帝內經》非常強調治療要考慮地理因素:「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癒,何也?.....地勢使然也。」

於是《黃帝內經》提出了著名的五方治則:東方之域,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西方之域,其病生於內(熱鬱於內),其治宜毒藥(清熱解毒藥);北方之域,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南方之域,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中央之域,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按。這些論述出自《素問•異法方宜論篇》這就是著名的「因地制宜」,也是因地養生。

關於怎樣利用江河、海洋、高山、丘陵、原野、田園、森林、沙漠、草原等特色地理環境進行養生,在後面的講座中有具體的說明。

 

人和與養生

在天時、地利、人和中,人和是一個重要內容。

《易經》的人和在天地人三才觀中,人和是「曰仁與義」,就是要講仁義才能做到人和,也就是德養生、心理養生。

德和才能人和,德和是人和的前提。

《易經》提出「合和觀」,合,就是團結統一,大家合攏在一起,拿現在的話來說,就是56個民族組成一個大家庭,和,就是和諧,就是中正,不偏不倚,就是與時俱進。人和,就是人與社會的關係和諧,尤其是人與人的關係的和諧。要做到人與社會和諧很難,做到人與人和諧更是難上加難,但人如果不能與社會和諧,會給其心理、生理帶來嚴重危害。

 

什麼是天人合一養生

《易經》的「易」字,就是由「日」、「月」組成,,甲骨文寫為「易」,就是說《易經》強調宇宙是日、月運動構成的,這是大宇宙;人是一個小宇宙,生活在這個大宇宙中,所以人的生命和這個大宇宙息息相關,這就叫天人合一(天人相應),我們的養生當然要與大宇宙合拍,這就叫天人合一養生。

天人合一養生包括日養生(十二時辰養生)、年養生(四季養生)及節氣養生。

要掌握這個養生原則,首先明白一個理論,即氣機升降與陰]陽消長理論,太極圖就很能說明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明白了,一通百通,就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天人合一的時令養生了。

太極圖包含著很多重要的信息:

第一,陰陽消長理論。

子時、冬至是陰極,陰極則陽生,因此,從子時、冬至後,陽漸長而陰漸退,稱為陽長陰消階段,順其自然(陽長的趨勢)就應養陽。

午時、夏至是陽極,陽極則陰長,於是,從午時、夏至後,陰漸長而陽漸退,稱為陰長陽消階段,順其自然(陰長的趨勢)就應養陰。

第二,氣機升降理論。

子時、冬至之後是氣升階段;午時、夏至之後氣降階段。

第三,開合藏泄變化。

春分:天漸暖,晝漸長,要開天門。

秋分:天漸涼,夜漸長,要入地戶。

 

日養生(十二時辰養生)智慧

日養生,就是一天之中的養生方法,主要遵循以下三個規律:

  • 晝夜陰陽消長轉化規律

  • 晝夜氣機升降規律

  • 十二經脈當合及其臟腑相關規律

具體到十二時辰,各自的養生重點在於:

子時到寅時:陰氣重,陽氣弱,養生只做一件事----睡眠。

子時(23∼1點):此時陰氣最重,陰主寐(眠),《黃帝內經》說這個時候叫「合陰」,應該「萬民皆臥」,此時的養生關鍵:睡眠,必須進入熟睡階段。子時是氣機降到極點之時,尤其氣虛之人,更應進入熟睡狀態。子時一陽生,這個陽氣應於十二經脈的膽經,因初生陽氣弱宜潛,所以更應通過睡眠加以保護。子時屬陰極、寒極、氣降極之時,也是人體氣虛之時,血壓、血糖等指標在此時也會出現生理性的低谷,如果本身有這方面問題的人,尤其要加以注意,在服藥時間上作出調整。

丑時(1∼3點):陽氣雖漸長但陰氣仍重,十二經中肝經值班,肝主升發,所以陽氣逐漸回升,但陽氣仍弱,此時的養生關鍵:繼續通過睡眠以護衛肝氣 。

寅時(3∼5點):東方欲曉,但陰氣仍未退,此時肺經值班,此時的養生關鍵:夏季可以「聞雞起舞」,5點起床做深呼吸及晨練,對養肺是大有好處的。

卯時(5∼7點):太陽初升,陽氣更升已勝陰氣,大腸經值班,此時的養生關鍵:應空腹喝一杯白開水,以利大小便排出,幫助身體排出蓄積了一夜的毒素。有一種人,經常在這個階段出現腹瀉,中醫叫作五更泄,屬陽虛,要注意服溫陽藥,如桂附理中丸之類。

辰時(7∼9點):屬胃經值班,此時的養生關鍵:應當吃早點以養胃氣,胃氣足才能滋養全身。毫不誇張地說,此時吃早點勝過吃補藥,好多年輕人為了多睡幾分鐘而省去了早餐,並開始進入工作和學習狀態。這是非常不划算的。

巳時(9∼11點):陽氣旺盛,此時進入了一天中的第一個黃金時間,是學習、工作的最佳時期。此時的養生關鍵:屬脾經當令,因此脾虛的人,此時吃健脾藥效果最佳;另外,此時陽長陰消,這個時候吃補陽藥,效果最好;有高血壓的人,此時應服降壓藥以防午時氣升導致的血壓升高。

午時(11∼13點):此時陽氣旺極,氣升至極,《內經》稱為「合陽」,陽盛則寤(醒)。此時的養生關鍵:陽氣不虛的人,午飯後小憩片刻繼續工作;陽虛的人,此時午休最養陽;有高血壓的人,此時千萬不要生氣,不要暴飲,以免中風;午時是心經值班,午休後應當喝一杯白開水,以稀釋血液,保持心脈暢通。

未時(13∼15點):此時陽氣漸減,陰氣漸長,但總體而言陽氣仍盛,這是一天中工作、學習的第二個黃金時間。此時的養生關鍵:屬小腸經值班,15點左右稍微吃點兒東西,如下午茶之類,可有效補充身體的營養。

申時(15∼17點):此時陽氣繼減,陰氣漸增,此時的養生關鍵:陰虛者在此時吃養陰藥效果最好;此時屬膀胱經值班,空腹喝一杯水,可以有效洗刷膀胱,幫助身體排出毒素。

酉時(17∼19點):屬腎經值班,此時的養生關鍵:空腹喝一杯水有助於利腎排毒;腎虛的人,此時服補腎藥效果最好。此時如出現顴赤、低熱、咳嗽等症狀,應警惕肺結核。

戍時(19∼21點):此時陰氣漸重,但陽氣尚可,屬心包經值班,能協調五臟六腑,此時的養生關鍵:晚飯後散步回來應喝第四杯「空腹水」,以防夜晚血液黏滯度升高。這是一天中的第三個黃金時期,是進行學習、工作或鍛煉的好時機。

亥時(21∼23點):此時陰氣更重,陽氣更弱,氣機下降,此時的養生關鍵:對於有心腎疾病、低血壓、低血糖、陽氣虛者,應在此時及時服藥,以防夜半病發;此時是入睡的最佳時期。

 

年養生(四季養生)智慧

根據一年之中的陰陽消長及氣機升降規律,四季養生的總原則包括:

  •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 四季應五臟,以養生長化收藏

  • 冬至、夏至養生要防「三極」

  • 注重24節氣養生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春夏季節,大自然陽長陰消,陽主動,在外,人就要抓緊這個時機養陽氣,尤其對於陽虛的人。那究竟該如何養陽呢?主要的方法就是晒太陽,太陽是供給陽氣的主要來源,正如《黃帝內經》說:「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於日....」當然,養陽方法還包括多吃春夏成熟的時令菜,多吃溫補的食品如雞肉、羊肉等。

秋冬季節,大自然陰長陽消,陰主靜,在內,人就要抓緊這個時機養陰氣,尤其對於陰虛的人。那究竟該如何養陰呢?多到郊外、公園、樹蔭、山野去呼吸自然界的陰氣。但陽虛的仍然要多養陰,《黃帝內經》說:「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當然養陰還要多吃秋冬成熟的季節菜及魚肉、鴨肉、豬肉等。

 

春夏養生長,秋冬養收藏

春天陽氣升發,萬物生長,應於人體,應抓緊養生機及長勢,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應於人體,主要應養肝,養肝的生機,以推陳出新。首先要舒暢心情以利肝氣舒發,正如《黃帝內經》所說「以使志生」,一年之計在於春,春天立了大志,一年四季才有奔頭。

夏天,萬物蕃秀,應於人體,主生長旺盛,心主長養,夏天天地氣交,應於心,心主血脈,要氣血流暢才利於長養,夏天長養好了,秋冬才有物質基礎。

長夏主化,應於人體,長夏是長肌肉、長骨、長個子的大好時機,這時期人體的消化功能處在最旺盛的階段,脾胃好的人要吃好,脾胃虛的人更不要放過健脾補脾的好時機。

秋天,天氣收斂,容平,應於人,要「收斂神氣」,「使肺氣清」,就是要收斂神氣,清肺潤燥,要多食百合、白果、杏仁、白藕、白梨、白肉等秋季成熟的食品以養肺。

冬天,天氣閉藏,與人相應,就要助腎之藏,要「使志若伏若匿」,還要「早臥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溫」,「無泄皮膚」(少出汗)。

 

冬至、夏至「三極」之際的養生智慧

夏至:正當熱極、陽極、氣升極之時,所以有厥證、血證傾向者要注意防備。血壓高者午前要吃降壓藥,忌暴怒、生氣,不喝酒,以免引發血壓升高、腦血管破裂、中風、眼底出血、鼻出血等。

冬至:正當寒極、陰極、氣降極之時,所以氣虛者、低血壓、低血糖、心陽虛、腎陽虛的人,都要注意防範,在醫生的指導下服用一些溫補的藥物或食物,如人參,俗話說:「冬至進補,春天打虎」。

 

二十四節氣養生智慧

我們首先要熟記的是每年的24個節氣。

二十四節氣歌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兩節不變更,最多相差一兩天

上半年來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在24個節氣中,我們更要著重關注八個節氣,即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易經》的八卦與這八個節氣相結合,再和天文學的「太一移宮」組成了「九宮八風」,對於我們的養生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什麼叫太一移宮呢?太一即北辰,由北斗星圍繞著北極星旋轉,一個方位一個宮,對應一個卦、一個節氣。

根據《易經》八卦的相應,以及太一移宮,可以充分反映八個節氣的氣候變化,包括明顯的風雨、光度、溫度的變化,如《黃帝內經》說:「太一移日,天必應之以風雨。」所以《黃帝內經》強調在這八個節氣必然有明顯的天氣變化,這就提示我們在太一交接之日前後要注意養生,那麼具體而言又該怎樣注意呢?

第一,注意風雨出現在交換節氣之前還是之後。

每一個節氣,都有當令的風,稱之為八風,其特點是「先之則多雨,後之則多旱」。就是交換節氣前多風雨,是氣有餘,天氣就可能多雨;交接後才有風雨,是氣不足,則多旱,養生上就要特別留意濕與燥。

第二,實風(當令風),應養相應五臟。

「風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就是指每一個節氣出現當令的風為實風,那就風調雨順,對人有好處,如立春出現東風,屬當令之風,主生長萬物,風氣通於肝,人可順之以養肝。

第三,虛風就應避之。

虛風指對沖風(從其沖後來為虛風),如冬至刮南風,夏至刮北風,主殺,主「傷人」,《黃帝內經》說「謹候虛風而避之。」所以節氣養生要求人們要躲避虛邪賊風,比如說異常天氣下就不要出去鍛煉了。

第四,「三虛相搏」更應小心。

「三虛相搏」,指人體本虛,加之歲氣不足,又逢虛風,在這種極端情況下就更要注意保養身體,避開虛邪賊風,《黃帝內經》認為「三虛相搏」則易導致暴病猝死。因此,高血壓、冠心病患者尤應注意避開虛邪賊風,以免發生「擊仆偏枯」(中風偏癱);有風濕痿病的人,就應注意避開雨濕霧露。

 

下面,我給大家推薦一套24節氣養生導引功法,出自一本叫做《四時坐功祛病圖訣》的古書。請參考→陳希夷二十四節氣治病導引圖

立春:2月3至5日,太陽黃經315∘,三候:東風解凍、蟲始振、魚上冰。

每日子丑時(23∼3時),平坐式,兩掌重疊,按大腿上。吸氣時,右掌疊於左掌上,伸臂,聳肩,向左扭身,上體保持正直。稍停後呼氣時鬆肩臂,恢復原坐勢。再吸氣時,身軀右轉,餘如前法。左右交替3至5次。然後叩齒、深呼吸、鼓漱咽津各3次。可防治風氣積滯、頸項痛、耳後痛、肩臂痛、背痛、肘臂痛等。

 

雨水:2月18至20日,太陽黃經330,三候:桃始花、倉庚鳴、鷹化為鳩。

每日子丑時(23∼3時),平坐式,兩掌重疊,按大腿上。吸氣時,身軀向左扭轉,右掌按於左掌上,身軀盡力左轉;稍停後呼氣時,身軀回旋恢復原坐勢。再吸氣時,身軀如法向右轉。左右交替3至5次。然後叩齒、深呼吸、鼓漱咽津各3次。可防治三焦經絡留滯邪毒、咽乾、喉痹音啞、耳聾、多汗、目內眦痛、面頰痛等。

 

驚蟄:3月5至7日,太陽黃經345,三候:獺祭魚、鴻雁來、草木萌動。

每日丑寅時(1∼5時),平坐式,兩手握固置腹股溝處。吸氣時,曲肘向後拉,兩肘尖過背後。稍停後呼氣時鬆臂回復原坐式。重覆5至6次。然後叩齒36次,深呼吸、鼓漱咽津各9次。可防治肺胃蘊積邪毒、目黃口乾、鼻炎、鼻衄、面腫、暴啞、頭風、牙疼、目昏、鼻塞等。

 

春分:3月20至21日,太陽黃經0,三候:玄鳥至、雷乃發聲、始電。

每日丑寅時(1∼5時),平坐式。吸氣時,伸兩臂向左前抬至肩平,頭頸向右後側扭轉,雙目向後看。稍停後呼氣時兩臂自然回落,頭頸回旋,恢復原坐式。稍停,再吸氣,兩臂向右前側抬至肩平,頭頸左後轉。如此左右交替6至7次。然後叩齒36次,深呼吸、鼓漱咽津各9次。可防治胸臆肩背痛、齒痛頸腫、寒戰、熱腫、耳聾耳鳴、皮膚瘙癢等。

 

清明:4月4至6日,太陽黃經15,三候:桐始華、田鼠化為鴽、虹始見。

每日丑寅時(1∼5時),平坐式。兩手握拳,臂外展與肩平,右臂曲肘向右拉,左臂向左引,頭頸左轉,目視左手,如拉弓欲射狀。稍停後,右臂向右引,左臂曲肘向左拉,頭頸轉向右,目視右手。左右交替各7至8次。然後叩齒、深呼吸、咽津各3次。可防治腰腎腸胃的虛邪積滯、耳聾、咽痛、頸痛不可轉動、肩臂酸痛、腰背酸軟等。

 

穀雨:4月19至21日,太陽黃經30,三候:萍始生、鳴鳩拂其羽、戴勝降於桑。

每日丑寅時(1∼5時),平坐式。吸氣時,右手向上撐舉,左手掩左胸;稍停後呼氣時兩手自然回落置腿上。稍停,再吸氣時,右手向上撐舉,左手掩右胸。左右交替各5至7次。然後叩齒、深呼吸、鼓漱咽津各3次。可防治腹中癥瘕積聚、瘀血、目黃、鼻炎、鼻衄、頰頷腫大、肘臂外後緣腫痛、掌中熱等。

 

立夏:5月5至7日,太陽黃經45∘,三候:螻蟈鳴、蚯蚓出、王瓜。

每日寅卯時(3∼7時),平坐式。兩手交叉,抱右膝,合目,兩臂抱腿膝靠近胸部,放下,連續5至7次。換氣後,換抱左膝活動5至7次。然後叩齒、深呼吸、咽津各3次。可防治風濕滯留腫痛、臂肘攣急、腋腫、手心熱等。

 

小滿:5月20至22日,太陽黃經60,三候:苦菜秀、靡草死、小暑至。

每日寅卯時(3∼7時),平坐式。右手向上托舉,左手向下按。稍停後,左手下按、右手上舉,左右交替各3至5次。然後叩齒、深呼吸、咽津各3次。可防治肺腑邪毒、胸脇支滿、心中憺憺大動、心煩作痛、掌中熱等。

 

芒種:6月5至7日,太陽黃經75∘,三候:螳螂生、始鳴、反舌無聲。

每日寅卯時(3∼7時),自然站式。兩臂向前上舉,掌心向上,如托舉重物過頭頂,兩掌十指相對,相距約一拳,仰頭視兩掌間天空。吸氣時,兩臂同時向左側伸引,上身隨之稍向左斜,稍停,兩臂及上身回直,呼氣;再吸氣時,兩臂如法向右伸引,上身隨之向右斜,稍停,復原,呼氣。左右交替各5至7次。然後叩齒、深呼吸、咽津各2至3次。可防治腰腎虛勞、咽乾欲飲、心痛、目黃脇痛、消渴欲飲、易驚健忘、咳嗽、吐瀉、頭項痛等。

 

夏至:6月21至22日,太陽黃經90∘,三候:鹿角解、蜩始鳴、半夏生。

每日寅卯時(3∼7時),大坐式。屈左腿抬起,俯身,兩手交叉抱左腳,伸腿與手抗力。稍停後放開手腳,回復原坐勢。如法換摟抱右腳,左右交替各5至7次。然後叩齒、深呼吸、咽津各2至3次。可祛風濕積滯,防治肩臂後緣冷痛、掌中熱痛、手腕痛、膝痛、腰背痛、身體滯重等。

 

小暑:7月6至8日,太陽黃經105,三候:溫風至、蟋蟀居辟、鷹乃學習。

每日丑寅時(1∼5時),席地坐。兩手按地,屈左腿,足墊於臀下,右腿向前平伸,腳尖自然豎立。稍停,如法屈右腿,伸左腿。左右交替各3至5次。然後叩齒、深呼吸、咽津各3至5次。可防治腰腿風濕、肺脹喘咳、小腹部及臍周脹痛不適、手攣急、身體滯重、半身不遂、脫肛等。

 

大暑:7月22至24日,太陽黃經120,三候:腐草化為螢、土潤溽暑、大雨時行。

每日丑寅時(1∼5時),跪坐式。俯身,握拳以拳心拄地,目視前下方。吸氣時,頭頸左右轉,雙目隨之向後怒視。稍停,呼氣時頭頸回轉,目視前下方;再吸氣,如法頭頸向右轉,左右交替各3全5次。然後叩齒、深呼吸、咽津各2至3次。可防治頭項胸背風毒、咳嗽氣喘、煩渴、心胸膈滿、肩背痛、皮膚痛等。

 

立秋:8月7至9日,太陽黃經135,三候: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

每日丑寅時(1∼5時),大坐式。兩手按地,緩緩吸氣,深吸後而閉息,同時上體前俯縮身。稍停後呼氣時挺直身軀,放鬆,7至8次後呼氣。然後叩齒、深呼吸、咽津各2至3次。可補虛益損,防治腰腎積氣、口苦、善太息、心脇痛不能反側、頭痛頜痛、目內眥痛、鎖骨窩腫痛、腋下腫、汗出振寒等。

 

處暑:8月22至24日,太陽黃經150,三候:鷹乃祭鳥、天地始肅、禾乃登。

每日丑寅時(1∼5時),平坐式,兩手置腿上。吸氣時,頭左傾以頰貼近左肩,稍停後呼氣時頭回正。再吸氣時,頭右傾以頰貼右肩。左右交替各3至5次。然後兩手握拳反置背上,左右交替捶背各5至7次。然後叩齒、深呼吸、咽津各2至3次。可防治風濕留滯、肩背痛、胸痛、脊臂痛、脇肋腿膝腔骨外踝及各關節痛、氣喘等。

 

白露:9月7至9日,太陽黃經165,三候: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

每日丑寅時(1∼5時),盤坐式,兩手按膝。吸氣時,頭頸向左側旋轉,目視左後方。左轉至極稍停,呼氣時頭回正。再吸氣時,頭右轉,目視右後方。左右交替各3至5次。然後叩齒、深呼吸、咽津各2至3次。可防治風濕留滯腰背、灑灑振寒、驚狂、瘧疾、汗出、頸腫、喉痹不能言等。

 

秋分:9月22至24日,太陽黃經180,三候:雷始收聲、蟄蟲培戶、水始涸。

每日丑寅時(1∼5時),盤坐,兩手掩耳,吸氣時身軀左彎。稍停後呼氣時身軀回直。再吸氣時,身軀右彎。左右交替各3至5次。然後叩齒、深呼吸、咽津各2至3次。可防治風濕、積滯、脇肋股膝足跗諸痛、腹脹、胃寒、喘滿等。

 

寒露:10月8至9日,太陽黃經195,三候:鴻雁來賓、雀攻大水為蛤、菊有黃花。

每日丑寅時(1∼5時),平坐式。兩臂上舉過頭,掌心向上。吸氣時兩臂向左前方托舉,身軀隨之上聳。稍停後呼氣時放鬆身手,兩臂和身軀回復正常。再吸氣時,兩臂和身軀如前法,方向轉為向右前。左右交替各3至5次。然後叩齒、深呼吸、咽津各2至3次。可防治諸風寒濕邪、脊痛、腰折、痔瘡、瘧疾、狂癲目黃淚出、泄瀉等。

 

霜降:10月23至24日,太陽黃經210,三候:豺乃祭獸、草木黃落、蟄蟲咸俯。

每日丑寅時(1∼5時),大坐式。俯身,兩手向前攀同側足底。吸氣時,兩腿屈膝,呼氣時,兩腿伸直。如此5至7次。然後叩齒、深呼吸、咽津各3至5次。可防治風寒濕痹、腰背股膝諸痛、肌肉痿軟、腿腳行走不便、大便膿血、小便不利、腳氣、痔瘡等。

 

立冬:11月7至8日,太陽黃經225,三候:水始冰、地始凍、雉入大水為蜃。

每日丑寅時(1∼5時),盤坐式,兩手按膝。吸氣時頭頸向右後側轉,目視右後,右手順勢挽左肘上助勢。稍停後呼氣時恢復原始坐勢。再吸氣時,頭頸扭左側,目視左後,左手右肘。左右交替各3至5次。然後深呼吸、叩齒、咽津各2至3次。可防治虛勞邪毒、腰痛不可俯仰、咽乾、胸脇脹滿、嘔吐、目赤腫痛、眩冒、聽力減退、泄瀉、四肢骨節煩疼不安等。

 

小雪:11月22至23日,太陽黃經240,三候:虹藏不見、天氣上騰、閉塞而成冬。

每日丑寅時(1∼5時),盤坐式,兩手按膝。左手按左膝,右手挽左肘,兩手拮抗。稍停後左右換手如前法。左右交替各3至5次。然後深呼吸、叩齒、咽津各2至3次。可防治風濕熱毒、婦人小腹腫痛、男子諸疝、睾丸腫痛、遺尿、癃閉、尿血、淋症、泄瀉等。

 

大雪:12月6至8日,太陽黃經255,三候:鴠鳥不鳴、虎始交、荔挺生。

每日子丑時(23∼3時),取自然站式。兩手側平舉,兩足先左後右,交替踏步各3至5次。然後叩齒、咽津、深呼吸各2至3次。可防治腳膝風濕疼痛、口熱舌乾咽腫、黃疸、饑不欲食、咳血、易驚恐等。

 

冬至:12月21至23日,太陽黃經270,三候:蚯蚓結、麋角解、水泉動。

每日子丑時(23∼3時),大坐式。兩手握拳置同側膝部,拳心向下,先左後右,交替按壓膝部各10次。然後深呼吸、叩齒、咽津各3至5次。可防治手足部的經絡寒濕痹痛、肩背部及脊柱酸痛、腰膝酸冷、大腿酸痛、足痿厥冷、嗜睡委靡、大便難、咳嗽等。

 

小寒:1月5至7日,太陽黃經285,三候:雁北向、鵲始巢、雉始雊。

每日子丑時(23∼3時),大坐式。左手按左腿上,右手挽頭,呼氣時,右手挽頭頸向前下,身隨之前俯。稍停後鬆右手頭身回直。如此3至5次後,左右換手,如前法行功。左右各3至5次,然後深呼吸、叩齒、咽津各3至5次。可防治食即嘔、胃脘痛、腹脹、暖氣、痞滿煩心、噫氣等。

大寒:1月20至21日,太陽黃經300∘,三候:雞始乳、鷙鳥厲疾、水澤腹堅。

每日子丑時(23∼3時),兩手按臀側,屈左腿,左足墊臀下,右腿仍自然伸直。稍停後,伸左腿,屈右腿。如此左右交替各3至5次。然後叩齒、鼓漱、咽津、深呼吸各2至3次。可防治經絡滯氣、舌強痛、身體不能動搖或強直、股膝內腫、臂部疼痛、小腿及足背部疼痛、腹脹腸鳴泄瀉等。


站長補充:

  • 本篇文章出自楊力醫師的《楊力揭祕易經養生智慧》。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