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島素的作用】
-
儲存能源
◎細胞進行葡萄糖轉化工作→優先轉化為肝醣,其次轉化為脂肪酸。原則上,血液的葡萄糖會優先送進肝臟與肌肉,轉化成肝醣儲存。但是當肝醣的儲存超過個人的最大儲存量時,肝臟與肌肉的細胞就會自動產生胰島素抗阻,
不再接受葡萄糖,於是多餘的葡萄糖就會被肝臟轉換成脂肪酸,然後送到各地去儲存→1.如果脂肪酸堆積在內臟組織,就形成所謂的脂肪性心臟、脂肪性胰臟、脂肪肝…等。(肝臟輸出脂肪酸的速度較慢,如果吃進大量醣類,肝臟生產脂肪酸的速度會大於輸出的速率,脂肪酸就會堆積在肝臟,形成脂肪肝。)2.如果堆積在肌肉,就形成所謂的脂肪性肌肉。3.如果堆積在皮下脂肪,就形成所謂的啤酒肚或橘皮樣脂肪塊(Cellulite)。
◎把膳食脂肪儲存起來。
◎血液總能源只要過量,不管是啥形式,身體都會分泌胰島素來執行儲存工作。(請參考→血液總能量)
-
禁止能源分解
◎胰島素會阻斷儲存的能源分解
,能源包括:脂肪、肝醣、蛋白質。
胰島素就像水壩的壩堤,圍住身體的庫存能源,不讓它溢出流失。第一型糖尿病患就是因為缺乏胰島素來圈住能源,導致全身的能源都流注到血液中,形成高血糖+高血酮的酮酸中毒症,接著這些能源會從尿液糞便中排出,最後身體會因為只分解不儲存而逐漸枯萎死亡。(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X8JjYrs8ME) ◎禁止脂肪分解→各臟器的脂肪與體脂無法分解燃燒→導致更嚴重的脂肪肝、脂肪胰臟、脂肪肌肉、脂肪心臟及更大的啤酒肚。 ◎禁止肝醣分解。 ◎禁止肌肉的蛋白質被分解。 ◎其實,任何食物都會刺激胰島素分泌,多或寡而已。脂肪並非免費的能源,它還是會刺激胰島素分泌!
-
促進細胞有絲分裂、繁殖。細胞分裂越多次代表越接近死亡,簡單說就是老化越嚴重。
-
控制升糖素(glucagon)
胰島素的主要作用是控制升糖素,其次才是搬走血糖。另一方面,升糖素是控制葡萄糖產量的主要荷爾蒙,
它會命命肝臟製造葡萄糖,例如:分解庫存的肝醣來產生葡萄糖,或分解肌肉的蛋白質去產生葡萄糖,或轉換脂肪為葡萄糖,然後把這些葡萄糖傾倒至血液中,升高血糖。在正常情況下,胰島素可以有效抑制升糖素,所以當血糖過高時,胰臟的β細胞就會分泌胰島素去抑制α細胞分泌的升糖素,減少葡萄糖傾倒至血液中,並且把過多的血糖從血液中抽離。但是,如果胰島素一直維持高檔,就會形成胰島素抗阻,也就是,升糖素抵抗胰島素的抑制作用,胰島素再也無法有效抑制升糖素了,於是升糖素在沒有剎車的情況下,繼續傾倒葡萄糖到血液中,即使血糖已經超標了,升糖素還是繼續傾倒
葡萄糖,其結果就是血糖持續過高,始終無法降到正常值,這也是糖尿病的原因之一。(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9eMFCCz4l4&t=1164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IV4nt1d6cc&feature=youtu.be&fbclid=IwAR3tURE-vwRd-7O6RdLXYWjrEDt0gcMQ5RV_BSDQJ0k6FmI2sV_Zj8kXJzY)
-
抑制脂肪細胞釋出脂肪
高胰島素→抑制脂肪細胞釋出脂肪。低胰島素→允許脂肪細胞釋出脂肪。(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9eMFCCz4l4&t=1164s)
【胰島素的迷思】
-
大家都只注意到血糖的控制,而忽略了胰島素的控制,以為只要把血糖控制好就沒事,殊不知胰島素過高的後遺症更嚴重。常見的錯誤有二種:第一種是注射胰島素的患者。這類患者常常天真地認為只要施打胰島素,想吃啥就可以吃啥,吃多就打多,吃少就打少,不用節制!第二種是血糖正常的人。這種人得天獨厚,不管吃啥,也不管吃多少,都能迅速恢復正常血糖。但是,這二種人都不知道:胰島素,不管是自己分泌的,或是注射的,只要長時間維持高濃度的胰島素,都一樣會產生胰島素抗阻,即使血糖控制良好,還是會造成嚴重後遺症,例如:肥胖、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動脈硬化、高血壓、心臟病、老化、癌症。所以,注射胰島素的病患,一定是要配合低醣飲食與間歇性斷食來減少胰島素的注射量,同樣地,血糖正常的人也一樣要節制醣類,以避免罹患三高及其他後遺症。
-
胰島素過高的毒害比血糖過高的毒害更嚴重!
-
第1型糖尿病長年存活者的共同特質:
1.合理的血糖控制 (不一定要達到理想值) 2.高HDL (高密度膽固醇) 3.每日胰島素注射量維持低檔 (胰島素敏感度高) 4.正常體重 5.不抽菸 6.較低的血壓 7.尿液白蛋白仍維持負反應 (糖尿病15~20年後) 8.家族長壽史
-
Mary Kendall發展出一套【低胰島素飲食】來幫助罹患第一型糖尿的老婆,這套飲食考慮了醣類的含量、蛋白質、食物的纖維量。參考網站→http://optimisingnutrition.com/the-insulin-index/
【胰島素過高的後遺症】
-
癌症
-
高血壓
-
動脈硬化
-
心肌病變
-
血管內膜細胞功能紊亂
-
血栓
-
糖尿病(第二型與衽娠型)
-
非酒精型脂肪肝
-
慢性發炎
-
肥胖
-
阿茲海默病
-
視網膜病變
-
骨質疏鬆
-
腎臟病變
【胰島素增加的結果】
-
增加細胞對葡萄糖的吸收
-
增加脂蛋白脂酶(lipoprotein
lipase)的吸收
-
降低肝臟的糖質新生
(這才是主要的血糖來源而非飲食)
-
增加胺基酸輸往肌肉
-
增加脂肪儲存,包括臟器脂肪與腹部脂肪為主。
-
減少脂肪分解
-
增加肝臟轉換葡萄糖為飽和脂肪
-
增加肝臟合成膽固醇
-
增加皮質醇
(Cortisol)
-
減少生長荷爾蒙
(GH)
-
減少好的類二十碳酸 (eicosanoids)
-
增加壞的類二十碳酸 (eicosanoids)
-
增加delta-5-desaturase (此乃調節荷爾蒙的重要酵素)
-
增加鈉離子的積存
-
增加體液積留
-
增加血管內壁細胞的繁殖
(血管壁增厚)
-
增加動脈管壁脂質沉積
-
增加鎂與鉀的排放
-
增加交感神經的活性
-
增加平滑肌細胞的繁殖
-
增加血壓
-
增加血小板的黏稠度 (血栓是心血管疾病最後的殺手,例如:冠狀動脈阻塞、腦血管阻塞。)
-
減少自然殺手細胞
(導致癌症)
-
減少T型幫手細胞
(T-helper
cells)
-
增加前列腺素E-2 (prostaglandin
E-2)
【改善胰島素抗阻的方法】--以下項目依序功效遞增。斷食的功效最大!(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OTZDjAyar0&t=1174s)
-
運動
-
減輕壓力
-
低醣高脂飲食
-
生酮飲食
-
斷食
【降低胰島素抗阻的8種天然食物】--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juFpEutshU&feature=youtu.be&fbclid=IwAR34IhTOokyc_yX74dDzDWaWwFT_uzWKhtZBfoCYaI5VcwksGs9dTLUIyNk
-
薑黃
-
薑
-
肉桂
-
橄欖葉萃取物
-
莓果
-
黑種草
-
螺旋藻
-
黃連
【胰島素與食物】
-
所有的食物都會刺激胰島素分泌,差別只是分泌量的多寡而已。那些聲稱不會刺激胰島素分泌的食物,只是為了方便臨床應用,不是真的100%不會刺激胰島素分泌。這些食物還是會刺激胰島素分泌,只是量極少,不足以造成實質的影響。
-
所有的食物都會刺激胰島素分泌,而持續高濃度的胰島素是肥胖的主因,因此,所有的食物都可能造成肥胖。
-
三大營養素,包括:醣類、蛋白質、脂肪,都會刺激胰島素分泌,其刺激強弱依序是:醣類>蛋白質>脂肪。
藍線:醣類
綠線:蛋白質
紅線:脂肪
-
沒有卡路里與營養成分的甜味劑也能刺激胰島素分泌。例如:Sucralose。
【胰島素與思想念頭】
【胰島素與血糖】
-
胰島素的分泌只有23%跟血糖有關,其他77%跟血糖無關,也就是說,血糖不是唯一影響胰島素分泌的因素,還有其他很多因素會影響胰島素分泌。例如:
1.腸促胰液素(Incretin) 2.膳食纖維 3.澱粉食物的Amylose/Amylopectin比例 4.食物的生物完整性(全食物) 5.有機酸(發酵產物) 5.醋 6.辣椒素(capsaicin)
-
如果葡萄糖不是唯一刺激胰島素的來源,光是限制醣類就無法完全解決胰島素過高的問題。
-
胰島素分泌的刺激因素當中,除了葡萄糖佔23%之外,脂肪+蛋白質+其他營養素也占了10%。
-
食物浸泡醋,可以降低升糖指數。例如:白米加醋做成壽司米。
-
食物發酵也可以降低升糖指數。
-
澱粉食物冷藏可以把澱粉變成所謂的抗性澱粉,降低其升糖指數。
-
醋可以提高胰島素的敏感度,餐前即時飲用,效果最佳。請參考→https://intensivedietarymanagement.com/the-benefits-of-vinegar-hormonal-obesity-xxviii/
【胰島素與腸促胰液素】
-
用餐後的胰島素分泌,70%是由腸促胰液素(Incretin)作用而來的。
-
實驗發現,給予同樣劑量的葡萄糖,口服與靜脈注射的影響略有不同。二者的血糖濃度是一樣的,但是胰島素濃度卻不一樣,口服葡萄糖的胰島素濃度反而較高。因為口服葡萄糖會刺激胃部分泌一種會增加胰島素分泌的腸促胰液素(Incretin),而靜脈注射則是跳過胃部,直接注入靜脈,因此不會產生腸促胰液素(Incretin),不會額外增加胰島素分泌,所以胰島素的濃度比口服的低很多。據統計,口服葡萄糖所刺激分泌的胰島素,其中50~70%是腸促胰液素(Incretin)所造成的。
-
腸促胰液素(Incretin)從進食後的幾分鐘內就開始產生作用,大約60分鐘時達到顛峰。
-
腸促胰液素(Incretin)包括2種荷爾蒙:GIP與GLP-1。這2種荷爾蒙都會被一種酵素DPP4分解,於是有藥廠生產DPP4抑制劑—gliptins家族系列的藥,例如:sitagliptin(Januvia)、vildagliptin(Galvus)、saxagliptin(Onglyza)等,來延續GIP與GLP-1的活性,讓它們繼續刺激胰島素分泌,最後達到降低血糖的效果。(GIP=glucose-dependent
insulinotropic polypeptide,GLP-1=Glucagon Like Peptide 1)
-
GIP是由腸子的K細胞所分泌,大多集中在十二指腸。GIP可以刺激胰島素分泌,有降血糖的效果。
-
GLP-1是由腸子的L細胞所分泌,越末端分布越多,例如大腸、迴腸遠端。GLP-1可以刺激胰島素分泌,關閉升糖素(glucagon),有降血糖的效果,而且還能拖延胃的排空時間,減緩葡萄糖吸收的速度。這2種特性恰好可應用於糖尿病的治療,於是有藥廠從毒蜥(Gila
monster)的唾液中提煉出一種類似GLP-1的糖尿病用藥—Exenatide(商品名是Byetta)。不過這種藥的副作用正是胃排空緩慢所造成的腹脹、噁心、腸胃不適。其中噁心者高達57%。(類似的藥還有:liraglutide(Victoza)、dulaglutide(Trulicity)。)
【胰島素與蛋白質】
-
蛋白質食物刺激胰島素分泌的能力因食材而定。乳類的刺激力最強,尤其是乳清蛋白。肉類與海鮮次之。
-
蛋白質刺激胰島素分泌的強弱:動物性蛋白質>植物性蛋白質。
-
蛋白質會刺激胃部分泌腸促胰液素(Incretin),而腸促胰液素(Incretin)有2種互相矛盾的作用,導致蛋白質與體重的關係非常複雜,各家實驗結果並不一致。
-
腸促胰液素(Incretin)的作用: 1.刺激胰島素分泌→胰島素命令細胞儲存肝醣與脂肪→體重增加。
2.減緩胃部的食物排空→增加飽實感→食量減少→體重減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蛋白質不容易消化,腸促胰液素也會分泌多一點,讓蛋白質停留在胃部久一點。)
-
蛋白質會升高胰島素是因為蛋白質的某些胺基酸,例如:白胺酸(Leucine)與麩醯胺酸(Glutamine),會刺激腸促胰液素(Incretin)的分泌,接著腸促胰液素再刺激胰島素分泌。
-
蛋白質食物在自然界很少單獨存在,它總是伴隨著脂肪或澱粉,例如:肉類(蛋白質+脂肪)、種籽(蛋白質+脂肪)、豆類(蛋白質+澱粉),所以攝取蛋白質食物要考慮其伴隨成分的影響力。
-
脂肪也會刺激胰島素分泌,但是程度非常輕微,尤其是純油,即使大量攝取,也不會升高胰島素與血糖。吃油脂食物會升高胰島素主要是受到蛋白質的影響,因為自然食物中蛋白質與脂肪總是伴隨在一起。
-
實驗發現,牛肉與魚幾乎不會升高血糖,但是其升高胰島素的效果跟穀片一樣強。
Benjamin Bikman的研究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3fO5aTD6JU&fbclid=IwAR35FhXPVHUeqpCF9OWuIpNEZFfwYjljJVS9gb42Xw-k6gV20dc2riPQ_Z0
通 則 |
|
醣類 |
蛋白質 |
脂肪 |
胰島素 |
↑↑↑ |
↑↑↑ |
0 |
升糖激素 |
↓↓↓ |
↑↑↑ |
↑↑↑ |
通 則 |
|
肌肉 |
脂肪組織 |
肝臟 |
胰島素 |
作用獨大 |
作用強 |
作用弱 |
升糖激素 |
無作用 |
作用弱 |
作用強 |
低醣飲食 |
|
醣類 |
蛋白質 |
脂肪 |
胰島素 |
↑↑↑ |
↑ |
0 |
升糖激素 |
↓↓↓ |
↑↑↑ |
↑↑↑ |
低醣飲食 |
|
肌肉 |
脂肪組織 |
肝臟 |
醣類 |
同化合成 |
同化合成 |
同化合成 |
蛋白質 |
同化合成 |
異化分解>同化合成 |
異化分解>同化合成 |
脂肪 |
無 |
異化分解 |
異化分解 |
-
攝取蛋白質在不同血糖狀態下,會表現出不同的結果:
高血糖狀態下,注入丙胺酸(可以轉換成葡萄的胺基酸)後,胰島素會大增,升糖激素會大降。(編者補充:血糖高時,血液能量已充足,蛋白質會刺激身體走向同化作用,也就是合成儲存模式。)
低血糖(斷食)狀態下,注入丙胺酸後,胰島素不變,升糖激素會大增。斷食狀態下,人體為了保命,必須增加升糖激素來提領能源,不能增加胰島素來儲存能源。(編者補充:血糖很低時,血液能量不足,蛋白質會刺激身體走向異化作用,也就是分解燃燒模式。)
-
胰島素/升糖激素的比例(I/G
ratio),可以反映出哪一種代謝功能占優勢,同化合成作用或異化分解作用。
比例高,同化合成作用主導。
比例低,異化分解作用主導。
比例高低是浮動的,變化的,不是一成不變。
-
蛋白質對胰島素/升糖激素比例的影響,取決於肝臟需要製造多少葡萄糖。例如:標準美國飲食醣類豐富,不需要肝臟再把蛋白質轉換為葡萄醣,所以升糖激素不需要調高,於是胰島素/升糖激素比例就會較高。反之,低醣飲食需要需要肝臟把蛋白質轉換為葡萄醣,所以升糖激素需要調高來促進糖質新生作用,而升糖激素增加的結果,胰島素/升糖激素比例就會變低。
-
斷食時,胰島素/升糖激素的比例值較低,大約是0.8。斷食的好處包括:
1.胰島素敏感度增加。
2.自噬作用增加,粒線體自噬作用也增加。
3.脂肪分解作用增加。
4.棕色脂肪組織活化。
-
低醣飲食也可以享受斷食的諸多好處,而且不必像斷食一樣限制卡路里。
|
24小時以上的斷食 |
低醣飲食 |
標準美式飲食 |
胰島素/升糖激素比例 |
~ 0.8 |
~ 1.3 |
~ 4 |
胰島素 |
低 |
低 |
高 |
升糖激素 |
高 |
高 |
低 |
同化/異化 |
異化分解 |
異化分解 |
同化合成 |
生化反應 |
糖分解作用
糖質新生
脂肪分解作用
酮體生成作用 |
同左 |
糖生成作用
脂肪生成作用
抑制酮體生成
抑制自噬作用 |
|
24小時以上的斷食 |
低醣飲食 |
標準美式飲食 |
|
再給予蛋白質(1g/1kg體重) |
再給予蛋白質(1g/1kg體重) |
再給予蛋白質(1g/1kg體重) |
胰島素/升糖激素比例 |
~ 0.5 |
~ 1.3 |
~ 70 |
胰島素 |
↑ |
↑ |
↑↑↑ |
升糖激素 |
↑↑ |
↑ |
↓↓↓ |
|
|
|
高醣飲食投予蛋白質
會大幅刺激胰島素分泌 |
|
【胰島素與乳製品】
一般而言,乳製品具有低的升糖指數(15~30)與高的升胰島素指數(90~98)。
-
蛋白質當中,牛奶與起司是最強的刺激胰島素分泌的食物!
-
牛奶與其他食物一起吃,一樣會升高胰島素。例如:牛奶+義大利麵 Vs 清水+義大利麵。
-
【牛奶】:含有乳糖與乳蛋白。乳蛋白主要有二種:80%是酪蛋白,20%是乳清蛋白。
(a)乳糖會升高血糖、升高胰島素、脫離生酮狀態。
(b)乳清蛋白會強烈刺激胃部分泌GIP,造成胰島素大量分泌,乳清蛋白是牛奶成分裡面升高胰島素的主角,它升高胰島素的能力甚至超越全麥麵包!
(c)牛奶的酪蛋白,部分結構很像小麥麩質,容易造成腸漏症,引起過敏,甚至自體免疫疾病。例如:酪蛋白會激發抗原抗體反應,導致抗體去攻擊胰臟的胰島素分泌細胞,造成第一型糖尿病。
(d)牛奶含有很多荷爾蒙,傳遞來自母牛給小牛的信息(讓小牛快速成長的信息荷爾蒙)。牛奶會升高胰島素,而胰島素的作用就是促進生長與能源儲存。這對小牛來說是好事,對人類而言,長期胰島素過高會造成胰島素抗阻,而胰島素抗阻則是代謝疾病(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與肥胖的共同源頭。
(e)牛奶會升高IGF-1,這也是一種成長荷爾蒙,對成人而言,IGF-1的副作用是乳癌、大腸癌、攝護腺癌。
(f)實驗發現,給予8歲孩童連續7天的大量牛奶就能誘發出胰島素抗阻,可見牛奶升高胰島素的作用實在不可輕忽!
【起司】:牛奶經過酵素作用,會產生半固態的凝乳與液態的乳清。凝乳經過壓擠脫水再發酵熟成就是起司。起司的主要成分是酪蛋白,另外還有少量的乳糖與乳清蛋白,其中乳糖經發酵熟成會變成乳酸。所以,熟成越久,乳糖越少,越不會升高血糖與胰島素,但是起司的酪蛋白還是會升高胰島素,只是程度不及乳清蛋白而已。
【乳清蛋白】:製作起司的過程中所產生的乳清經乾燥後就是乳清蛋白粉。乳清蛋白含有豐富的支鏈胺基酸,是促進肌肉生長的營養補充劑,它的缺點就是大幅升高胰島素。
【奶油】:新鮮牛奶靜置一段時間後,油質較多的部分會浮在上面,撈取這些浮渣去攪拌,就會產生奶油與酪乳。經過不斷攪拌、水洗,就會得到淡黃色的奶油。奶油含有微量的奶蛋白,對胰島素與血糖的影響非常微小。
【酥油】:奶油加熱後,
微量的奶蛋白會凝固,撈掉這些凝渣後,剩下的就是酥油。酥油不含奶蛋白,對胰島素與血糖的影響幾乎等於零。
-
實驗發現,牛奶與起司並不會增加體重,這違背了【蛋白質→胰島素→肥胖】的因果關係,後來才又發現牛奶與起司會刺激胃部分泌GLP-1,進而拖延胃的排空時間,產生強烈的飽食感,最後導致攝取量減少,抵銷了蛋白質食物的肥胖效應。(編者補充:編者個人的經驗,牛奶與起司還是很容易增加體重,編者懷疑可能原因是:1.奶製品的卡路里太高,2.嚴重胰島素抗阻。)
【胰島素與酮體】
【胰島素與血壓】
-
胰島素過高→刺激交感神經→血管收縮→高血壓→心臟病
-
胰島素過高→胰島素抗阻→鎂無法進入細胞內(包括血管細胞)→鎂無法把鈣離子趕出細胞(包括血管細胞)→細胞內積留過多的鈣(包括血管細胞)→血管細胞無法放鬆→血管細胞持續收縮→血管內徑縮小→高血壓
-
胰島素過高→留住鈉離子→留住水→水腫、血管積水→高血壓、充血性心衰竭
-
胰島素可以透過下列機制來產生高血壓:(編者補充:減重可以改善血壓)
-
增加腎臟再回收鈉離子
-
活化交感神經
-
改變細胞膜的離子穿透性
-
血管肥厚
【胰島素與血液凝固】★★★
【胰島素與膽固醇】
【胰島素與脂蛋白脂酶】
【胰島素與三酸甘油酯】
-
1分子的三酸甘油酯分解後會得到1分子的甘油與3分子的脂肪酸。
-
Ron Rosedale表示,血液中的三酸甘油酯其實就是尚未燃燒或儲存的脂肪酸。三酸的濃度幾乎與胰島素濃度成平行關係,胰島素濃度高,三酸也就高。胰島素濃度低,三酸也就低。
-
血液中殘留太多三酸甘油酯可能的原因是:
1.製造太多:身體過剩的能量最終都會轉換成三酸甘油酯,再經由血液送往脂肪組織儲存。其中又以碳水化合物最容易轉換成三酸甘油酯。
2.燃燒太少:(a)燃脂酵素系統尚未提升。(b)胰島素過高,身體無法進入燃脂模式。
3.儲存太慢:胰島素長期過高,細胞產生胰島素抗阻,儲存三酸甘油酯的指命被細胞拒絕了。
-
解決辦法:
1.減少製造量:減少碳水化合物的攝取量,同時也要控制總卡路里。
2.增加燃燒量:
(a)降低胰島素濃度,讓身體進入燃脂模式。做法是:減少碳水化合物、減少蛋白質、延長空腹時間。
(b)消耗性活動或長時間的運動也能大量燃燒三酸甘油酯。
3.增加儲存速度:降低胰島素抗阻。請參考→《胰島素抗阻》。
-
例外:黑人即使有很嚴重的胰島素抗阻,也不會出現很高的三酸甘油酯。這是種族上的差異。(編者補充:為什麼?這個例外現象可能推翻三酸與胰島素之間的因果關係,充其量只能懷疑二者之間有關連性,而非因果關係。)
【胰臟的α與β細胞】
-
當血糖升高時,胰臟β細胞會分泌胰島素來解決血糖過高的問題,不過大多數胰島素會先前往α細胞,抑制α細胞分泌胰升糖素(Glucagon),其他少數的胰島素才分配到身體其他部位,指揮細胞把葡萄糖搬進細胞內。葡萄糖除了提供能源外,多餘的葡萄糖會儲存起來。在肌肉與肝臟,多餘的葡萄糖會以肝醣的形式儲存,在脂肪組織則儲存為脂肪。(註1)
-
α細胞也可能產生胰島素抗阻,即使β細胞分泌了大量胰島素,α細胞仍然繼續分泌胰
升糖素(Glucagon),導致血糖居高不下。
-
註1:胰島素是一種促進生長與合成的荷爾蒙,它會傳遞信息給細胞,指揮細胞把葡萄糖合成為肝醣、脂肪酸。同時它也傳遞了禁止分解的禁令,禁止細胞把合成的物質分解掉。所以,只要胰島素濃度居高不下,脂肪不只不可能進行分解,而且會合成更多、囤積更多,難怪胰島素又稱為【肥胖荷爾蒙】。
【胰臟的脂肪】
【胰島素的分泌量與C-peptide】
【肝臟的矛盾】
【假性胰島素正常】
【慣性低胰島素】
【低醣飲食後的空腹血糖】
-
低醣飲食後,發現怎麼空腹血糖比正常人還要高?於是心生焦慮! 根據下面這張圖表的解釋,雖然空腹血糖較高,但是整體的胰島素抗阻還是改善了,所以,請放心吧!
-
我個人對空腹血糖的解藥是斷食,大家不妨試試!
-
胰島素是一種荷爾蒙,影響的層面比血糖還大,其中一項就是胰島素會活化mTOR,mTOR再抑制自噬作用。當然,血糖也會升高胰島素,間接活化了mTOR,但是,長期低醣飲食卻發現,雖然空腹血糖上升了,胰島素卻是下降的,也就是胰島素沒有完全隨著血糖起舞,換句話說,葡萄糖→胰島素→mTOR的連鎖反應被弱化了,這是很讓人欣慰的現象!(編者補充:自我吞噬作用(Autophagy)會把毀壞的組織結構回收再利用,清除細胞垃圾,恢復細胞的正常功能。)
-
HOMA-IR的參考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8cJPtud2tY
(Insulin
Resistance Test (Best Test for IR & Stubborn Weight Loss) Homa-IR.
Insulin resistance is linked to the majority of modern diseases:
obesity, diabete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f you are overweight you
probably have an insulin resistance issue even if your blood glucose
and A1c levels are normal. By finding out your insulin levels you
can see if your body is insulin resistant or insulin sensitive. If
you are insulin resistant it is possible that you will become a
diabetic. Learn more about the Homa-IR test and what Insulin
resistance means in this video. Dr. Ekberg answers the question why
do I have insulin resistance but normal A1c or normal glucose? When
you don't see a high A1c or glucose level it is considered
sub-clinical. Later, if nothing is done, it will progress to
clinical and then a disease. In some cases, it takes 10 years for
insulin resistance to turn into diabetes, so it is best to
understand what is going on so you can do something now to prevent
diabetes. The best test to identify insulin resistance is a fasting
insulin test, which is different than a fasting glucose test or an
A1c te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