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東亭語錄真詮札記

中醫世界首頁

作者:汪東亭

 

大凡功夫下手,先須清靜。清者清心,清心者,虛其心也。靜者靜氣,靜氣者,呼吸和而平也。靜則氣和矣,然後在鼻之外邊,用一點意去覺呼吸之動靜。以心放在外邊,一念不起,萬緣皆歇,片刻之間,氣自靜矣。

真訣口傳,傳心息直接相依之法,與閉陽關等訣。靜氣者,呼吸和而平也。氣既寧靜,是時呼吸之出人,你自然而然能在外邊覺到。蓋此是以氣求神,而非以神求氣也。以氣求神,最為自然。氣自然會求神,不須你去覺他。若以神求氣(用意識去控制呼吸),氣固不欲神,神亦是識神,非元神也,即非真夫婦,真槖籥,真爐鼎,即落於後天之意行矣。故此以數息,非息而暴,即神不安,身体不爽快。此大謬矣。(刻意去數息,容易造成呼吸急促、精神不安、身體不舒服。)既然在外面覺得呼吸微微之出入,即順其自然者而忘之。其存也非有心也,其忘亦非有心焉。一存一忘,皆出之乎自然,我不容絲毫之力。其間睡亦由他,不睡亦由他,我惟有無不着,一味糊糊塗塗而已。

如有一分酥軟,一覺得,速即往外邊去依。有一分跳動,一覺得,亦即向外面去依。及至靜而又靜,呼吸漸漸細微,色身漸漸酥軟。靜中如覺色身各處跳動,我還是向外相依。須做成自然習慣。凡色身內外有何動靜,不論巨細,我一得知,不必動意,自然地一心往外面去依息則善矣。色身上酥軟處,愈做愈酥軟。呼吸愈做愈微,直至斷絕無出入,即是神定在外面虛空中,即是天心。斯時若外陽有一絲一毫一忽之舉動,你即向外心息相依。蓋神氣既合為一,則靜亦一,動亦一。靜則同靜,動則同動。故外陽舉時,神亦知。陽一動,神亦一動,-氣亦由靜而動矣,故口鼻即刻有呼吸,我則速往外面,使神氣又合為一。神覺之際,心氣即離,而施諸口鼻。此系神氣合一,神動氣亦動,神靜氣亦靜,故外陽自然而倒,你不須管他。依依又漸酥軟恍惚,依而至定,定中外陽又舉,你又去外面相依。依依又漸漸又定。天天如此做去,直至外陽生時我意不動,心自然去外面依息,即是熟巧。蓋此時神已靈了,他自然會去依,不須命令他。你只要抱個“定”字為主宰,大周天亦好,小周天亦好,色身一毫知覺,就去外面相依。工夫愈深,定得愈久。要做到定中陽生時與不覺一般,他生他的,我定我的,寂然如故不動,則陽關漸漸閉矣。直至定中外陽無絲毫舉動,即陰精化盡矣,是名還童。

祖曰:大道不過一“定”字。其實“定”字亦象言,不過一“忘”字;“忘”字亦象言,不過一“誠”字。故《入藥鏡》云:“但至誠,法自然。”此至誠自然,論其至妙,言語所不能達,文字所不能載。我所以涗,凡筆墨所能寫出來的,皆是筌蹄,概不是道。世人那裡肯信。

祖曰:陽生前一定,陽生後又須一定,此定必不可少。丹法之肯綮(音慶,筋骨連結處。)實在真空工夫,只是一“定”字耳。有三小時之定力,得真空之後,再向上躦進,能使真空之時間由短而長,則返童體不成問題,而一切效驗,俱有水到渠成之妙,丹訣巳得八九成矣。

丹法步步用事天心,非人心用事。人心用事,與天心別。你須知道,心只一也。若在色身上念起念滅,惺惺往來,即是人心。離開色身,存在外面,寂而常照,無念而知,即是天心。總之,有意着相即是人心主事;無意,離開色身,定在外面,忘懷虛照,消息沖融,其猶透水月華,虛而可見,無心鑒象,照而常空,即是天心主事。此項工夫,做出來的。

煉精時忘形,即可使精不出。煉氣時能忘氣,即可使氣不漏。火候最重要。初步煉精,須知武火用於烹煉。陽生即用一符武火,即是在外心息相依。再由武火漸漸轉入文火,即是無息入定。文火所以溫養。再由定轉入忘境。內外深忘,即是止火。止火即以退歇,即是封固之訣也。師曰:有息相依為武火,無息在定為文火,定久混忘為止火。三句就是矣。


站長補充:

  • 本文摘自《天樂丹訣》--陳毓照--江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