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部位(手指部位)

中醫世界首頁

作者:楊維傑

「一一部位」即手指部位,不論陰掌及陽掌皆屬之,「董氏正經奇穴學」原載27個穴道,其中有些穴道,又由好幾個穴位組成,因此總計有52個穴點之多,這些穴道與大陸所傳「廿八手針點」之位置與功效均不相同,董師能在手指上研究發現這些穴道確屬不易。

這些穴道,均有其獨特療效,唯僅在手指部位即有半百穴道(加上董師常用,原書未載,而個人加以補充者,當屬更多)著實令一般人及初學者,不易尋找正確穴位。其實手指部位之穴道,分佈頗有規律,以下就幾點找穴方法加以說明,以便尋找應用。

一、陰掌五線:陰掌指三陰所經之掌心而言,靠大指側稱為「外側」,靠小指側稱為「內側」,以下不論陰陽掌皆如此稱之,試以中央線為C線,外側(近大指側)黑白肉際為A線,A與C之中間線為B線,內側(近小指側)黑白肉際,為E線,E與C中央線為D線,了解此五線之分佈位置,對於尋找陰掌手指部位之穴位,關係甚為重要。

二、陽掌三線:手指陽掌部位之奇穴分佈較陰掌簡單,僅呈三線分列,即外側(近小指之骨側,簡稱小側),內側(近大指之掌側,簡稱大側)及中央,內外兩側均貼靠骨緣下針,中央則刺以皮下針。

三、四面分點:依穴道之位置,不論陰陽掌,其分佈不外下列四項:

  1. 一穴(二分點法):在兩指紋間僅有一穴者,概以中點(即1/2處)取穴。(如中間穴)

  2. 二穴(三分點法):兩指紋間若有二穴,則以兩指節間距離之1/3處各取一穴。(如木穴)

  3. 三穴(四分點法):兩指節間若有三穴,則先就兩指紋之中點取穴,再以此中點穴距兩邊之中點各取一穴。(整體而言即兩指間之四分之一處各取一穴)。

  4. 五穴(六分點法):連續五穴之穴位不多,僅有「五虎穴」,然「五虎穴」應用之機會則甚多,取穴法便很重要,取穴時先取兩指紋之中點為五虎三穴,次就五虎三穴距上下紋各1/3處取一穴計五穴。(整體而言,即於兩紋間劃分6等份,每隔六分之一各取一穴)

以上為手指部位尋穴規律,是尋找一一部位穴道之主要原則,若能熟記上項原則,那麼尋找手指部位的穴道,非但不會困難,而且是極為容易的。

 


【大間穴】穴位圖

部位:食指第一節正中央偏向大指外開三分。

解剖:(肌肉)有屈指深淺肌腱。(血管)在食指橈側指掌關節前方,有來自橈動脈的指背及掌側動、靜脈。(神經)佈有橈神經的指背側固有神經,橈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橈骨神經之皮下、心臟及六腑分支神經----此為董氏奇穴原述之解剖與現代解剖略有出入,主要係指其作用而言。仍保留於一般解剖之後,用括號區別,作為參考)

主治:心臟病、膝蓋痛、小腸氣、疝氣(尤具特效)、眼角痛、睾丸墜痛。

取穴:平臥,手心向上,取食指第一節中央偏向大指三分是穴。

手術:針一分至二分治心臟病變,針二至三分治小腸病、疝氣及膝痛。左病取右、右病取左。(原注:不宜雙手取穴)

說明:見小間穴說明。


【小間穴】穴位圖

部位:食指第一節外上方,距大間穴高二分。

解剖:(肌肉)有屈指深淺肌腱。(血管)在食指橈側指掌關節前方,有來自橈動脈的指背及掌側動、靜脈。(神經)佈有橈神經的指背肌固有神經,橈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橈骨神經之皮下支、肺分支神經、心臟及六腑分支神經。)

主治:支氣管炎、吐黃痰、胸部發悶、心跳、膝蓋痛、小腸氣、疝氣、眼角痛、腸炎。

取穴:平臥,手心向上,取食指第一節外上方,距大間穴上二分是穴。

手術:五分針,針一分至二分治心肺病變,二分至二點五分治小腸氣、疝氣、膝痛。(原注:不宜雙手取穴)

說明:大間、小間兩穴皆位於陰掌食指第一節B線上,取穴採三分點法,即以兩指節距離之1,3處各取一穴,在上者(靠指尖者)為小間,在下者(靠掌者)為大間。


【浮間穴】穴位圖

部位:食指第二節中央外開二分。

解剖:(肌肉)有屈指深淺肌腱。(血管)在食指橈側指掌關節前方,有來自橈動脈指背及掌側動、靜脈。(神經)佈有橈神經的指背側固有神經,橈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橈骨神經之皮下支、心臟及六腑分支神經。)

主治:疝氣、尿道炎、小腸氣、牙痛、胃痛。

取穴:食指第二節正中央線外開二分,距第三節橫紋三分三處是穴。

手術:五分針、針二分至二點五分。(原注:禁忌雙手同時取穴)

說明:見外間穴說明。


【外間穴】穴位圖

部位:食指第二節正中線外開二分,距第三節橫紋六分六。

解剖:(肌肉)有屈指深淺肌腱。(血管)在食指橈側指掌關節前方,有來自橈動脈的指背及掌側動、靜脈。(神經)佈有橈神經的指側固有神經,橈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橈骨神經之皮下支、心臟及六腑分支神經)

主治:疝氣、尿道炎、小腸氣、牙痛、胃痛。

取穴:當食指第二節正中央線外開二分,距第三節橫紋六分六是穴。

手術:五分針,針二分至二點五分。(原注:禁忌雙手同時取穴)

說明:浮間、外間兩穴均在陰掌(掌心)食指第二節之B線上,取穴採三分點法,下穴為外間,上穴為浮間。


【中間穴】穴位圖

部位:食指第一節正中央。

解剖:(肌肉)有屈指深淺肌腱。(血管)在食指橈側指掌關節前方,有來自橈動脈的指背及掌側動、靜脈。(神經)佈有橈神經的指背側固有神經,橈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橈骨神經之皮下支丶肺分支神經、心臟及六腑神經)

主治:心悸、胸部發悶、膝蓋痛、頭暈、眼昏、疝氣。

取穴:當食指第一節正中央是穴。

手術:五分針,針深一分至二分治心胸頭眼病,針二分半治疝氣及膝痛。(原注:禁忌雙手同時取穴)

運用:治疝氣成方----外間、大間、小間、中間四穴同時用針為主治疝氣之特效針。

說明及發揮:上述之大間、小間、外間、浮間、中間等穴均忌雙手取穴,一般而言,單手取穴,以男左女右為準則。

※上述諸穴為治疝之特效穴。若能配合三棱針在內踝及內踝周圍點刺放血,效果更佳。

※依據董氏對應針法(見附三)第四種之「手軀順對法」,董氏以五個「間」穴治療疝氣,具有一定的道理。此五穴均在食指上,與大腸經有關,透過「肝與大腸通」之理論,治療疝氣當然有效。

※董師極為注重心與膝之關係,凡能治心臟病變之穴位,亦常用於治膝部疼痛。


【木穴】穴位圖

部位:在掌面指食之內側。計有二穴點。

解剖:(血管)指掌側固有動、靜脈形成之血管網。(神經)正中神經之分支指掌側固有神經。(肌肉)屈指淺肌及屈指深肌肌腱、蚓狀肌骨間肌。(正中神經、指掌側固有神經、肝神經。)

主治:肝火旺、脾氣燥。

取穴:當掌面食指之內側,距中央線二分之直線上,上穴距第二節橫紋三分三,下穴距第二節橫紋六分六,共二穴。

手術:針深二分至三分。

說明及發揮:

※木穴位於陰掌食指第一節D線上,計有二穴,取穴採三分點法,臨床多半只取一穴,一般而言,以下穴為準。

※本穴為掌面常用穴道之一,對於眼睛發乾、眼易流淚、手汗、感冒、手皮發硬等皆有療效。

※本穴治療手掌皺裂、手皮膚病尤具特效。本人以此治癒數十例富貴手,平均三至四次即癒。

※本穴治療鼻涕多,不論清涕濃涕皆有效,尤其感冒流涕可止於頃刻。

※本穴治手皮膚病及手掌皺裂,以患側為主。治其它各病以對側為主。

※本穴對外感風邪所致之皮膚騷癢亦有著效 。

※本穴具有清利頭目,開竅疏肝的作用,位在食指上,亦係透過「肝與大腸通」之關係治療多種疾病。其治鼻病,一係經絡作用,一則與疏肝亦有關。

※本人曾治一嚴重手足乾燥翻裂出血之婦人,已在數大醫院治療三月無效,手不能觸物,足不能著地,經其子背負而來,僅在尺澤及委中三棱針點刺,二次即皮膚收口而癒,見者無不稱歎刺血之妙。


【脾腫穴】穴位圖

部位:在掌面中指第二節中央線上。

解剖:(血管)有指掌側固有動、靜脈所形成的動、靜脈網。(神經)為正中神經之指掌側固有神經分佈處。(脾神經)

主治:脾腫大、脾炎、脾硬化。

取穴:當掌面中指第二節中央線上,距第三節橫紋三分三一穴,六分六一穴,共二穴。

手術:針深一分至二分。

說明及發揮:

※脾腫穴位陰掌中指第二節C線上,計有二穴,取穴採三分點法。

※本穴治脾腫大雖有效,但不若上三黃、三重、木斗、木留等穴。


【心常穴】穴位圖

部位:在掌面中指第一節之中線外開二分處。

解剖:(血管)有指掌側芋固有動、靜脈所形成的動、靜脈網。(神經)為正中神經之指掌側固有神經分佈處。(脾神經)、(正中神經、心臟神經、指掌側固有神經。)

主治:心悸、心臟病、心臟性之風濕病。

取穴:當掌面中指第一節之中線向小指側外開二分,距第二節橫紋三分三一穴,六分六一穴,共二穴。

手術:針深一分至二分。

說明及發揮:

※心常穴位於陰掌中指第一節D線上,計有二穴,取穴採三分點法。

※本穴顧名思義有治療心 悸心律不整之功 。

※對於心臟擴大可在背部心臟附近穴位,如三金等穴點刺出血後再針此,有良效。


【三眼穴】穴位圖

部位:在掌面無名指之內側。

解剖:(血管)指掌側固有動、靜脈形成之血管網。(神經)正中神經之分支指掌側固有神經。(肌肉)屈指淺肌及屈指深肌肌腱、蚓狀肌骨間肌。(正中神經、指掌側固有神經。)

主治:功同足三里穴。

取穴:當掌面無名指中央線之內開二分,距第二節橫紋二分處是穴。

手術:針深二分至三分。

說明:三眼穴位於陰掌無名指B線上,此穴僅一穴,但不採二分點取穴,該穴位於無名指第一節B線上1/3處。


【復原穴】穴位圖

部位:在掌面無名指之中線外開二分處。

解剖:(血管)有指掌側固有動、靜脈所形成之血管網。(神經)尺神經之分支指掌側固有神經。(肌肉)屈指淺肌及屈指深肌、蚓狀肌、骨間肌之肌腱。(尺神經、肝神經、指掌側固有神經。)

主治:消骨頭脹大。

取穴:當掌面無名指之中央線外開二分直線之中點一穴,其上三分一穴,其下三分一穴,共三穴。

手術:針深二分至三分。

說明:復原穴位於陰掌無名指第一節D線上,計有三穴,採四分點法取穴。


【木炎穴】穴位圖

部位:在掌面無名指第二節中央外開二分處。

解剖:(血管)有指掌側固有動、靜脈所形成之血管網。(神經)尺神經之分支指掌側固有神經。(肌肉)屈指淺肌及屈指深肌、蚓狀肌、骨間肌之肌鍵。(尺神經、肝神經、指掌側固有神經。)

主治:肝炎、肝腫大、肝硬化。

取穴:在掌面無名指第二節中央線外開二分,距第三節橫紋三分三一穴,六分六一穴,共二穴。

手術:針深二分至三分。

說明及發揮:

※木炎穴於位於陰掌無名指第二節D線上,計二穴,取穴採三分點法。

※本穴名為木炎,顧名思義能治肝火旺之病,如口苦,易怒、煩躁之病。


【還巢穴】穴位圖

部位:在無名指中節外側(靠近小指之側)正中央。

解剖:(血管)在無名指尺側,平爪甲根切跡,有指掌側有動脈形成的動脈網。(神經)佈有來自尺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肝副神經、腎副神經。)

主治:子宮痛、子宮瘤、子宮炎、月經不調、赤白帶下、輸卵管不通、子宮不正、小便過多、陰門發腫、安胎。

取穴:當無名指外側正中央點是穴。

手術:五分針,針二至三分。(原注:禁忌雙手同時取穴。)

說明及發揮:

※還巢穴位於陰掌無名指第二節E線上,僅一穴,取穴採二分點法,即無名指第二節靠近外指之側黑白肉際中點。

※本穴配婦科穴,左右交替(即針左婦科配右還巢;針右婦科則配左還巢,治不孕症有極佳療效。)

※本穴位於無名指,與三焦經有關;透過理三焦、疏肝膽之作用,治療婦科病變頗有效驗。


【眼黃穴】穴位圖

部位:在掌面小指第二節之中央點。

解剖:(血管)在無名指尺側,平爪甲根切跡。有指掌側固有動脈形成的動脈網。(神經)佈有來自尺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尺神經、膽神經。)

主治:眼發黃。

取穴:當掌面小指第二節之中央點是穴。

手術:五分針,針一分至二分。

說明:眼黃穴位於陰掌小指第二節C線中央點上。


【火膝穴】穴位圖

部位:在小指甲外側角後二分。

解剖:(血管)在小指尺側爪甲根切跡,有指掌側及背側固有動脈和指背動脈形成的動脈網。(神經)佈有來自尺神經的指掌側固有神經及指背側固有神經。(尺神經、心臟神經)

主治:膝蓋痛、關節炎、風濕性心臟病。

取穴:當小指甲外側角之後二分處是穴。

手術:五分針,針一分至二分。

說明及發揮:

※火膝穴在小腸經上,即少澤穴後一分。

※本穴董師用治痰迷心竅之精神病有效。(生氣所致)

※本穴治肩臂不舉手太陽經疼痛者有殊效。

※本穴在小腸井穴附近,亦具開竅作用,心與小腸表裡,奇經之督脈與小腸亦相關,因此,本穴治療神志作用極好。(生氣所致之疼痛亦有效)

※本穴用治變形性膝關節炎亦極有效。


【指腎穴】穴位圖

部位:在無名指背第一節之外側。

解剖:(血管)在無名指尺側,平爪甲根切跡,有指掌側及背側固有動脈形成的動脈網。(神經)佈有來自橈神經及尺神經的指背側固有神經。(尺神經、肝副神經、腎副神經)

主治:口乾、腎虧、心臟衰弱、背痛。

取穴:當無名指第一節中央線外開二分之中點一穴,其上三分一穴,其下三分一穴,共三穴。

手術:五分針,針一分至二分。

運用,治背痛宜三針同下。

說明及發揮:

※指腎穴位於陽掌無名指第一節小側,計有三穴,取穴採四分點法。

※本穴董師常用治闊背肌(膏肓穴附近)疼痛

※本穴與大腿部位之通腎穴相同,唯效果略小。


【指三重穴】穴位圖

部位:在無名指中節之外側。

解剖:(血管)在無名指尺側,平爪甲根切跡,有指掌側及背側固有動脈形成的動脈網。(神經)佈有來自橈神經及尺神經的指背側固有神經。(尺神經、肝副神經、腎副神經)

主治:驅風、臉面神經麻痹、乳腫大、肌肉萎縮。

取穴:當無名指中節中央線外開二分之中點一穴,其上三分一穴,其下三分一穴。

手術:五分針,針一分至二分。

說明及發揮:

※指三重位於陽掌無名指第二節小側,計有三穴,取穴採四分點法。

※本穴功同小腿部位之三重穴,效果稍小。

※本穴治偏頭痛有顯效。


【膽穴】穴位圖

部位:在中指第一節兩側中點。

解剖:(血管)指掌側及背側固有動脈形成之血管網。(神經)橈神經與正中神經之分支指背側固有神經。(肌肉)蚓狀肌、骨間肌。(橈尺神經皮下枝、膽神經)

主治:心驚、小兒夜哭。

取穴:當中指第一節兩側之中點,共二穴。

手術:五分針,針一分至二分。

說明及發揮:

※膽穴位於陽掌中指第一節大側、小側中點各一穴,取穴仍採二分點法。

※膽穴除治療小兒夜哭、心驚外,用毫針治療膝痛亦極特效。

※本穴位於中指心經上,治膝痛極效。透過心與膽通,尚能治膽虛之小兒夜哭及心驚。


【二角明穴】穴位圖

部位:在中指背第一節中央線上。

解剖:(血管)指掌側及背側固有動脈形成之血管網。(肌肉)伸指總肌。(神經)橈、正中神經之背側固有神經。(橈尺交叉神經、腎神經)

主治:閃腰岔氣、腎痛、眉棱骨痛、鼻骨痛。

取穴:當中指背第一節中央線,距第二節橫紋三分三一穴,六分六一穴,共二穴。

手術:五分針,皮下針向外(小指方向)橫刺二分。

說明及發揮:

※二角明位於陽掌中指第一節中央線上,計有二穴,取穴採三分點法。

※本穴治療腰痛、閃腰岔氣、眉棱骨痛、鼻骨痛(含前額痛),效果顯著,針刺時向外沿皮刺。


【心膝穴】穴位圖

部位:在中指背第二節中央兩側。

解剖:(血管)指掌側及背側固有動脈形成之血管網。(神經)橈神經與正中神經之分支指背側固有神經。(肌肉)蚓狀肌,骨間肌。(正中神經、心臟分支稗經。)

主治:膝蓋痛、肩胛痛。

取穴:當中指背第二節兩側之中央點共二穴。

手術:五分針,針一分至二分。

說明及發揮:

※心膝穴位於陽掌中指第二節大側、小側之中央各一穴,取穴採二分點法。

※本穴位於中指上治脊柱痛亦有效,治膝無力變形性膝關節炎療效極佳。


【肺心穴】穴位圖

部位:在中指背第二節中央線上。

解剖:(血管)指掌側及背側固有動脈形成之血管網。(肌肉)伸指總肌。(神經)橈、正中神經之背側固有神經。(正中神經、心臟及肺分支神經。)

主治:脊椎骨疼痛、脖頸痛、小腿脹疼。

取穴:當中指背第二節中央線,距上下橫紋三分三各一穴,共二穴。

手術:皮下針向外(小指方向)橫刺。

說明及發揮:

※肺心穴位於中指背第二節中央線上,計二穴,取穴採三分點法。

※本穴治脊椎痛,尤其是腰椎及尾椎,療效頗佳。


【木火穴】穴位圖

部位:在中指背第三節橫紋中央。

解剖:(血管)指掌側及背側固有動脈形成之血管網。(肌肉)伸指總肌。(神經)橈、正中神經之背側固有神經。(正中神經、心臟及肝分支神經)

主治:半身不遂(此穴曾用於治療高棉國總統朗諾元帥半身不遂,奇效。)

取穴:當中指背第三節橫紋中央點是穴。

手術:皮下針向外(小指方向)橫刺。

注意:

※第一次限用5分鐘,5日後限用3分鐘,又5日後限用1分鐘。時間及次數均不可多用。

說明及發揮:

※本穴接近中衝穴有強心活血作用,治療中風後遺症,對其它各針有加強作用。單用治中風後下肢無力頗有效,尚能治膝內側痛小腿肚酸痛


【指五金、指千金穴】穴位圖

部位:食指背第一節中央外開二分直線上。

解剖:(血管)指掌側及背側固有動脈形成之血管網。(神經)橈神經與正中神經之分支指背側固有神經。(肌肉)蚓狀肌,骨間肌。(橈神經、肺分支神經)

主治:腸炎、腹痛、魚刺鯁喉。

取穴;當食指背第一節中央線外開二分直線上,距第二節橫紋三分三為指五金穴,六分六為指千金穴。

手術:貼骨旁下針,針深二分至三分。

說明及發揮:

※指五金、指千金位於食指背第一節小側,計二穴,取穴三分點法,下穴為指五金,上穴為指千金。

※凡名五金千金者皆能治腸腹喉病,唯手足之五金、千金效皆大於指之五金、千金。


【指駟馬穴】穴位圖

部位:食指背第二節外側,中央線外開二分直線上。

解剖:(血管)指掌側及背側固有動脈形成之血管網。(神經)橈神經與正中神經之分支指背側固有神經。(肌肉)蚓狀肌,骨間肌。(橈神經、正中神經、肺分支神經)

主治:肋膜炎、肋膜痛、皮膚病、臉面黑斑、鼻炎、耳鳴、耳炎。

取穴:當食指背第二節中線外開二分之中點一穴,其上三分一穴,其下三分一穴,共三穴。

手術:貼骨旁下針,針深二分至三分。

說明及發揮:

※指駟馬位於食指背第二節小側,計三穴,取穴採四分點法。

※本穴配木穴治療掌指之皮膚病極特效。

※本穴治肩痛效果甚佳。

※本穴亦有退乳回奶之功兢


【婦科穴】右圖

部位:在大指第一節之外側。

解剖:(血管)指掌側及背側固有動脈形成之血管網。(神經)橈神經與正中神經之分支指背側固有神經。(肌肉)蚓狀肌,骨間肌。(橈神經、正中神經、子宮神經。)

主治:子宮炎、子宮痛(急、慢性均可)、子宮肌瘤、小腹脹、婦人久年不孕、月經不調、經痛、月經過多或過少。

取穴:當大指背第一節之中央線外開三分,距前橫紋三分之一處一穴、距該橫紋三分之二處一穴,共二穴。

手術:貼於骨旁下針,針深二分至三分,一次兩針齊下,謂之倒馬針。

說明及發揮:

※婦科穴位於大指背第一節小側,計二穴,取穴採乒三點法。

※本穴能調治子宮位置不正之屈傾。

※本穴為婦科常用穴,效果顯著。配內庭治經痛極有效。配還巢穴,治療不孕症療效極佳。余以此組配穴治療不孕症之夫妻已不下百對之多。


【制污穴】右圖

部位:在大指背第一節中央線上。

解剖:(血管)指掌側及背側固有動脈形成之血管網。{肌肉)伸指總肌。(神經)橈、正中神經之背側固有神經。(橈神經淺支)

主治:久年惡瘡、惡瘤開刀後刀口流水不止,不結口。

取穴:當大指背第一節中央線上。

手術:以三棱針刺出黑血當時見效。

說明及發揮:

※制污穴位於大指背中央線上,計三穴,取穴採四分點法。

※本穴治療一切瘡瘍、刀傷、燙傷或手術後傷口潰瘍出水,久不收口,點刺出血,極有效驗。余曾治一廚師,不慎切傷食指,歷數月而不收口,僅以患側制污穴點二次即見痊癒。


【止涎穴】右圖

部位:大指第一節之橈側。

解剖:(血管)指掌側及背側固有動脈形成之血管網。(神經)橈神經與正中神經之分支指背側固有神經。(肌肉)蚓狀肌、骨間肌。(橈神經、指掌側固有神經。)

主治:小孩流口水。

取穴:當大指背第一節之內側(中央線內開二分),距前橫紋三分之一處一穴,又距該橫紋三分之二處一穴,共二穴。

手術:貼於骨旁下針,針深一分至二分。

說明及發揮:

※止涎穴位於大指背第一節內側,計二穴,取穴採三分點法。

※本穴治小兒流口水有效,治大人則以水金或水通療效更佳。蓋小兒之流涎多熱,大人之流涎多寒。


【五虎穴】穴位圖

部位:在大指掌面第一節之橈側。

解剖:(血管)指掌側及背側固有動脈形成之血管網。(神經)橈神經與正中神經之分支指背側固有神經。(肌肉)蚓狀肌,骨間肌。(橈神經淺支、正中神經、指掌側固有神經、脾經)

主治:治全身骨痛。

取穴:當大指掌面第一節之外側,每二分一穴,共五手穴。

手術:於大指橈側黑白肉際下針,每穴可下針二至四分,依治療遠近而定。

說明及發揮:

※五虎穴位於陰掌大指第一節A線上,計五穴,取穴採六分點法,已如本節前言所述自上而下,即自指尖向手掌順數。依序為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

※五虎穴應用廣泛,對於腳跟痛、腳痛、手痛,效果導著。

※五虎一治手指痛酸腱鞘炎,五虎三治足趾痛酸,五虎四治腳踝、腳背酸痛,五虎五治腳跟酸痛,皆極有效。五虎二則作為五虎一或五虎三之倒馬針。五虎三尚可治頭痛

※本人以此穴組治癒籃球、體操、網球國手多人,有些病例病已多時,僅針一二次即癒。


站長補充:

  • 本文出自《董氏奇穴針灸學》--楊維傑--中醫古籍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