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汗、易感冒

中醫世界首頁

作者:蕭言生

總覺得自己很容易出汗,動不動就感冒,手腳總是冷冷的。

我們的身體有許多「氣」,其中有兩種分別叫衛氣和營氣,它們是一對聯繫比較緊密的氣。衛氣分佈在經脈的外面和我們的身體表面,像衛兵一樣,衛氣還控制我們汗孔的開合,也就是氣的固攝;營氣在經脈裡面,起營養經脈的作用,又叫營血。衛氣和營氣就像是維持我們身體健康的兩支隊伍,一支負責在外巡邏、把守城門,一支負責在裡面運輸糧食,兩者相互協調,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有句話描述它們:「衛在外,營之使也;營在內,衛之守也。」

當其中有一個功能下降的時候,兩者的協調就會出問題,身體也就會隨之出現這樣那樣的不適。衛氣虛弱了,防禦功能就降低,外來的種種邪氣就會攻陷人體,也就是通常所說的抵抗力變弱了;當「城門失守」後,裡面的津液會外泄,所以會多汗,這樣溫養功能變低了,當然手腳就容易發涼。

我們要做的就是重新讓它們聯合起來:重點就是固表止汗。《丹溪心法》裡面有一個方子對付這種症狀效果非常好:玉屏風散。它由黃芪、白术、防風三味藥組成。其中黃芪補氣固表,增加衛氣和它的固攝能力,白术可以健脾,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而衛氣的來源就是脾胃,所以白术健脾益氣,和黃芪一起使汗不能外泄,又能增強防禦功能,使外邪不能得逞;防風能夠祛風寒並且專門幫人抵擋外來的風邪,所以這三味藥放在一起真是絕配,既能止汗又能祛風,衛氣當然能很快地恢復,一切就如它的方歌所言:「玉屏風散最有靈,芪术防風鼎足行,表虛自汗易感冒,藥雖相畏效相成。」

如果要選擇穴位的話,就應該用和玉屏風散效果一樣的風池肺俞穴。

風池是足少陽膽經的穴位,「少陽主樞」,是各種外來侵略勢力從外向內攻打的一道防線,過了少陽這道關,疾病可以說巳經是深入到人體腹地了。所以這條經絡特別重要,而風池作為其上的要害之穴,它的主要任務從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來:祛風。《醫宗金鑒》裡說它主「肺受風寒,及偏正頭風」。

風池穴可以隨時按揉,既可以祛風,也可以增強抵禦風邪的力量。用雙手的拇指同時按揉兩側穴位,向內上方用力,有強烈的酸脹感。

則何找它呢?脖子後面兩側各有一條大筋向上直到頭骨,在到達頭部後在大筋根部兩側形成兩個「窩」,外側的就是風池。兩手的拇指順著大筋向上走,到頭骨下方就是,也可以沿著耳後的高骨向後找,大筋的外側就是。每天每次每穴按揉2分鐘就可以了。

肺俞是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肺的背俞穴,「肺主皮毛,司腠理開合、我們經常把肺和衛氣一起稱作「肺衛」,這就說明它們的功能有相同的部分,只不過肺屬於臟腑理論,而衛氣屬於衛氣營血理論罷了。所以通過肺俞調整肺臟功能,其實就是增強衛氣的。

可以一年四季在兩側肺俞上拔罐,每次10分鐘即可,最好白天不定時按揉,晚上拔罐。

脊柱對肩膀的是第一胸椎,向下四指對應的就是第三胸椎,肺俞在第三胸椎下旁開1.5寸的地方(脊柱旁開大約兩指),也就是脊柱和肩胛骨內側的中點。

操作方法:白天不定時地按揉兩測風池和肺俞穴,每次每穴3分鐘。晚上睡前一個小時先按揉兩側風池穴,每穴10分鐘,然後在兩側肺俞上拔罐10分鐘,起罐後再按揉2分鐘。

飲食禁忌:表虛自汗的人一定要忌辛辣發散的食物,辣椒、蔥、蒜等一定不吃或者儘量少吃。多吃酸味,因為酸味能收斂陰津,減少津液的外泄。

平時可以去藥店買點西洋參泡水喝,黨參也可以,只是藥力量稍微弱一些的。也可以用黃芪15克,大棗10枚加水煮食。


站長補充:

  • 本篇文章出自蕭言生醫師的《特效穴位使用手冊》,建議大家買回來細細閱讀!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