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世界首頁

 

作者:王煥華

出處:《中華食物養生大全》

【來源】薑科植物薑的鮮根莖。

【別名】子薑,老薑,炮薑。

【性味】性溫,味辛。

【歸經】肺經,胃經,脾經。

【功效】發汗散寒,溫中止嘔,祛寒痰,解魚蟹肉蕈毒。

【成分】含揮發油,包括薑醇、薑烯、水芹烯、檸檬醛、芳樟醇、龍腦、壬醛、桉油醚等,又含辣味成分薑辣素、氨基酸、澱粉、黏液,以及鉀、鎂、錳、鋅、硒、鐵、銅、磷等。

【食法】作調料,制醃薑、薑糖等。

【食養】適合傷風感冒引起的頭痛、全身酸疼、咳嗽吐白色黏痰、鼻塞流涕者食用;適合慢性胃寒病人,包括各種慢性胃炎、遇寒,或食用生冷即發胃痛、胃部怕冷覺寒嘔吐清水者食用;適合婦女有寒性痛經,或月經期間遭雨受涼,或經行腹痛、少腹發冷者食用;適合暈車暈船出行前食用;適合燒製魚、蟹、肉、食用菌時加入食用。若誤食生半夏、生南星、生野芋等有毒植物,中其毒後,可食用鮮生薑以解毒。

【食忌】生薑辛辣性溫,易助熱上火,故陰虛火旺疾病如更年期綜合症、肺結核低燒盜汗、紅斑性狼瘡、糖尿病、乾燥綜合症者勿食;凡內火偏旺,體實熱毒者,包括各種炎症性疾病、癰腫疔瘡、丹毒流火、目赤,腫痛、肺炎喘咳、肝炎黃疸、痔瘡便血、膀胱尿道炎患者,不可多食。

【配伍】感受風寒者,生薑配伍蔥白煎水代茶飲;用於虛寒胃痛、寒性痛經,生薑配伍羊肉煨食。

【類比】中醫認為鮮生薑、乾薑、炮薑、生薑皮,功用各不相同。鮮生薑辛溫,發汗暖胃,逐寒邪;乾薑辛熱,溫中散寒,除脾胃虛寒;炮薑溫經止血;生薑皮可利水消腫。

【按語】生薑是芳香辛辣性健胃食物,又是一種抗衰老食品,因為生薑中的薑辣素能在體內產生一種抗衰老物質---過氧化物質歧化酶,能抑制體內脂褐質色素的產生,防止氧化自由基對機體的侵害,起到抗衰老的作用。蘇東坡在《東坡雜誌》中說,杭州錢塘淨慈寺有個和尚,80多歲仍鶴髮童顏,自謂服生薑40年,故不老。

【食養提示】

民間有「爛薑不爛味」之說,這是錯誤而危險的論調。腐爛的生薑會產生一種毒性極強的物質黃樟素,這種毒素能使H細胞變性壞死,進而誘發肝細胞癌變。因此,爛生薑不可食用。

【食養秘訣】日本科研人員發現,生薑有防止膽結石的作用,原理是薑酚能抑制前列腺素的何成而降低膽汁中的黏蛋白含量,達到抑制膽石症的效果,故凡有慢性膽囊炎、膽管炎、膽結石者,可經常食用,十分有益。

乾薑

乾薑,即由生薑乾燥而成,性味、歸經與生薑同。相比之下,生薑偏於發汗散寒,乾薑擅於溫中暖胃,生薑走表,乾薑走裡。

回到頁首

 

作者:夏翔、施杞

出處:《中國食療大全》

【科屬與學名】為多年生草本植物薑的新鮮根莖。

【別名與產地】嫩姜,初生嫩者其尖紫,名紫薑、子薑;宿根名母薑。我國犬部分地區有栽培,主要產於四川、廣東、山東、陝西等地。

【功效與性味】辛,溫,發汗解表,溫中散寒,健胃止嘔,解毒。

【臨床應用】感冒風寒,胃寒嘔吐,中魚蟹毒所致腹痛、腹瀉。

  1. 生薑10克,蔥白5克,大棗10個,水煎頓服。功能發表散寒。適用於風寒外感。

  2. 生薑10克(切片),紅糖30克,水煎趁熱服。功能散寒溫中。適用於淋雨、涉水感受寒濕者,也可用於預防感冒。

  3. 生薑汁1湯匙,蜜糖2湯匙,水150毫升,煎煮趁熱服,功能和胃止嘔。適用於胃寒嘔吐。

  4. 生薑5片,紅糖50克,花椒3克,水煎服。功能溫中止痛。適用於腹部受寒作痛。

  5. 生薑10克,焦山楂10克,水煎,再加紅糖30克,頓服。功能溫中消食。適用於傷食腹痛。

  6. 生薑汁200克,蜂蜜200克,白蘿蔔汁1碗,梨汁1碗,牛乳1碗,共熬製成膏,早晚各2湯匙。功能散寒化痰,潤肺益氣。適用於體虛久咳。

  7. 生薑汁適量,甜杏仁15個,核桃肉30克,搗爛,加蜜糖適量,頓服。功能補肺益腎,平喘散寒。適用於體虛氣短,久患哮喘。

  8. 生薑10片,白蘿蔔250克,紅糖30克,水煎服。功能散寒化痰。適用於慢性支氣管炎,咳嗽痰多。

  9. 生薑30克,飴糖50克,加水500毫升煎志200毫升,趁溫熱徐徐飲服。功能溫肺散寒。適用於寒飲多痰。

  10. 生薑汁1.5克,韭菜汁10克,大蒜汁5克,與溫開水100毫升調和,適量灌服。功能化痰開竅。適用於中暑昏厥。

  11. 生薑10克,車前草15克,水煎服。功能散寒行水。適用於急性腎炎浮腫尿少。

  12. 生薑15克,辣椒15克,水煎洗手。功能散寒通陽。適用於凍瘡。

  13. 生薑10克,花椒5克,大棗10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功能溫中散寒。適用於寒性痛經。

  14. 生薑1片輕擦患處,以微紅為度,每日l∼2次。功能溫通活血。適用於斑禿,白癜風。

  15. 薑枝、酒,調生麵粉貼患處。功能溫經通絡。適用於跌僕損傷。

  16. 生薑50克,陳醋100毫升,煎湯洗患處。功能溫經活血。適用於四肢麻木。

  17. 生薑20克,紫蘇20克,加紅糖適量,水煎服。功能消食解毒。適用於過食魚蟹引起的消化不良。

【成分與營養】含揮發油、薑辣素及樹脂、澱粉等。揮發油中含薑醇、薑烯、樟烯、水芹烯、龍腦、枸椽醛及桉油醚等。薑辣素為黃色油狀液體,具有強烈的辣味,為結晶性薑酮及油狀液體烯酮的混合物。

【文獻摘要】

  1. 《本草綱目》:薑,辛而不葷,去邪辟惡,生啖、熟食、醋、醬、糟、鹽、蜜煎調和,無不宜之,可蔬可茹,可果可藥.........凡早行山行宜含一塊,不犯霧露清濕之氣及山嵐不正之邪。

  2. 《醫學入門》:薑,產後必用者,以其能破血逐瘀也。今人但知為胃藥,而不知其能通心肺也。

【按語】嫩薑多用作日常飲食調料,入藥治病多用老薑(乾薑),生薑也可作為外治法的藥物,如灸治法可應用生薑,以其灸治可引鬱毒外出,也可作為敷劑,借其溫散之力以行氣血,使氣血運行旺盛而驅散邪毒。

薑性味辛熱,故凡陰虛內熱、目赤失血、盜汗者忌食。

【附錄】

  1. 生薑汁:辛,微溫。功效與生薑相同,也可治療外感風寒,噁心嘔吐,咳嗽痰多,噎膈反胃等。每次3∼10滴沖服。

  2. 生薑皮:為生薑之外皮。辛,偏涼。其利水消腫的功效較佳,故民間常用它與冬瓜皮、西瓜皮等煎湯服,治療水腫。

  3. 煨薑:生薑洗淨,用紙多層包裹,水中浸透,放在火灰中煨至紙包焦黃,去紙後用。辛、苦、大熱。煨薑治療胃寒、嘔吐、泄瀉的功效比生薑佳。

  4. 乾薑:為薑的乾燥根莖。辛,溫。功能溫中逐寒,回陽通脈,溫胃暖脾,定癇止瀉。生薑善於解表止嘔,乾薑善於溫中止瀉;生薑走而不守,乾薑能走能守。乾薑大辛大熱,比生薑更為辛熱,能散氣動血,不能常用。陰虛內熱、血熱妄行者忌食。

  5. 炮薑:為乾薑塊,放在鍋內用武火急炒至發炮鼓起,外皮呈焦黃色,內呈黃色,噴淋清水少許,取出,曬乾即成。辛、苦,大熱。辛散之力已減,溫守之力增強,故古人稱之「守而不走」,擅長於溫經止血,溫中止瀉。適用於脾腎陽虛所致的寒性腹瀉、腎陽虛虧所致的痛經崩漏。

回到頁首

 

作者:焦樹德

出處:《用藥心得十講》

生薑

生薑味辛性微溫,常用於解表發汗、發散風寒的方劑中,以治風寒感冒。可配伍麻黃、荊芥、桂枝、紫蘇葉等同用。也可單用生薑一味,切碎,加紅糖適量煮湯飲服,治風寒感冒。前人經驗中有「行陽分而發表散寒,宣肺氣而解鬱調中,暢胃口而開痰下食」的記載,可資參考。

生薑配半夏有明顯的和胃止嘔作用,並可解半夏毒。生薑也可解南星毒。

生薑與大棗同用,能益脾胃元氣,溫中祛濕;與白芍同用能制白芍之寒而溫經止痛。

生薑汁可化痰止嘔,用於治風痰口噤不語,風痰阻滯經絡半身不遂等證。這時常配竹瀝汁同用。一般用法是:竹瀝汁31克兌入生薑汁六七滴,分兩次服。

乾薑溫中祛寒,溫肺化飲;炮薑溫經止血;生薑發散風-寒,並能止嘔;煨薑治胃寒腹痛,和中止嘔,比乾薑而不燥,比生薑而不散。要注意根據病情,分別選用。

生薑皮有行水氣、消浮腫的作用,可配冬瓜皮、大腹皮、桑白皮、豬苓、茯苓等同用。

生薑的用量一般為二三片,或3∼9克。乾薑、煨薑、炮薑一般用量為1.5∼6克,特別情況可用9∼12克。生薑皮用量一般為1∼4.5克。生薑用量不宜過大,用量太大,可刺激腎臟發灸。

 

乾薑

乾薑味辛性熱。主要功能為溫中散寒,回陽通脈。能引血分藥入血中氣分而生血,引附子入腎而祛寒回陽,並能溫助心肺陽氣。常用於以下幾種情況:

  1. 腹痛、腹瀉:由於脾胃虛寒或寒邪影響脾胃運化功能而致的脘腹冷痛,喜熱喜按,或吐或瀉,吐瀉物清稀等症,可用乾薑溫中散寒。常與黨參、白术、炙甘草、藿香、吳茱萸、茯苓、陳皮等同用。若胸腹俱冷痛、大寒,嘔吐不能食,腹中寒氣上沖,上下疼痛者,可配花椒、人參〈或黨參〉、飴糖同用〈大建中湯〉。〈註:飴糖即是麥芽糖〉

  2. 亡陽虛脫:體弱陽虛者抵抗力弱,如遇寒邪太盛,內侵臟腑,而出現脈微欲絕、四肢逆冷、涼汗濕衣、大便清稀完穀不化,或用發散藥過多,致大汗淋漓、四肢厥冷、體溫低下等,此為寒邪傷陽、或大汗亡陽而造成陽氣欲脫的證候。可急用乾薑回陽通脈,常配附子、甘草同用〈四逆湯〉,虛人、老人還可再加黨參〈或人參〉,冷汗不止者,還可加麥冬、五味子、山茱萸肉等。

  3. 寒痰咳喘:由於陽氣虛,水濕不化,聚而為飲,水飲寒痰,上犯於肺,可致咳嗽,吐白色稀水泡沫狀痰,氣喘,畏冷,頭眩,不欲飲水,冬季易發等症,可以本品配細辛、五味子,名「薑辛味」法,有溫肺、開肺、合肺的功能,常加入應證湯藥中使用,例如小青龍湯〈麻黃、桂枝、白芍、甘草、半夏、乾薑、細辛、五味子〉等。

乾薑配麻黃,可祛除伏於肌腠中的寒邪,我常以麻黃6克配乾薑9∼12克,用之效果尚好,未見不良反應。但要注意,必須詳細辨證,確診為寒邪者,方能用之。

薤白辛苦溫滑,入心經,通氣滯,助胸陽而治胸痹〈心、胸及背疼痛〉。乾薑辛溫入脾經,兼入心肺,,助陽而補心氣。

炮薑炭偏用於溫經止血,偏治小腹、脾腎之寒。乾薑偏用於治胃脘、臍腹、心肺之寒。

用量一般0.9∼6克。炮薑炭用0.6∼3克。

精血不足及內有熱邪者,不宜用本品。

回到頁首

 

作者:張錫純

出處:《醫學衷中參西錄》

生薑

將鮮薑種於地中,秋後剖出,去皮曬乾為乾薑;將薑上所生之芽種於地中,秋後剖出其當年所生之薑為生薑。是以乾薑為母薑,生薑為子薑,乾薑老而生薑嫩也。為生薑係嫩薑,其味之辛、性之溫,皆亞於乾薑,而所具生發之氣則優於乾薑,故能透表發汗。

與大棗同用,善和營衛,蓋藉大棗之甘緩,不使透表為汗,惟旋轉於營衛之間,而營衛遂因之調和也。其辛散之力,善開痰理氣,止嘔吐,逐除一切外感不正之氣。但若用其皮,其溫性稍減,又善通利小便。

能解半夏毒及菌蕈諸物毒。食料中少少加之,可為健胃進食之品。孕婦食之,令兒生歧指。瘡家食之,致生惡肉,不可不知。

 

乾薑

乾薑味辛,性熱,為補助上焦、中焦陽分之要藥。為其味至辛,且具有宣通之力,與厚樸同用,治寒飲杜塞胃脘,飲食不化;與桂枝同用,治寒飲積於胸中,呼吸短氣;與黃耆同用,治寒飲漬於肺中,肺痿咳嗽;與五味子同用,治感寒肺氣不降,喘逆迫促;與赭石同用,治因寒胃氣不降,吐血衄血;與白术同用,治脾寒不能統血,二便下血,或脾胃虛寒,常作泄瀉;與甘草同用,能調其辛辣之味,使不刺激,而其溫補之力轉能悠長。《本經》謂其逐風濕痹,指風濕痹之偏於寒者而言也,而《金匱》治熱癱痛,亦用乾薑,風引湯中與石膏、寒水石並用者是也。此乃取其至辛之味,以開氣血之凝滯也。有謂炮黑則性熱,能助相火者,不知炮之則味苦,熱力即減,且其氣輕浮,轉不能下達,觀後所引陳氏釋《本經》之文自明。

陳修園曰:「乾薑氣溫,稟厥陰風木之氣,若溫而不烈,則氣歸平和而屬土矣。味辛得陽明燥金之味,若辛而不偏,則金能生水而轉潤矣,故乾薑為臟寒之要藥也。胸中者肺之分也,肺寒則金失下降之性,氣壅於胸中而滿也;滿則氣上,所以咳逆上氣之證生焉,其主之者辛散溫行也。中者土也,土虛則寒,而此能溫之;止血者〈多指下血而言,若吐血衄血亦間有因寒者,必與赭石同用方妥〉,以陽虛陰必走,得暖則血自歸經也。出汗者,辛溫能發散也;逐風濕痹者,治寒邪之留於筋骨也;治腸澼下利者,除寒邪之陷於腸胃也。以上諸主治,皆取其雄烈之用,如孟子所謂剛大浩然之氣,塞乎天地之間也。生則辛味渾全,故又申言之曰,生者尤良。即《金匱》治肺痿用甘草乾薑湯,自注炮用,以肺虛不能驟受過辛之味,炮之使辛味稍減,亦一時之權宜,非若後世炮黑炮炭,全失薑之本性也。」

徐靈胎曰:「凡味厚之藥主守,氣厚之藥主散,乾薑氣味俱厚,故散而能守。夫散不全散,守不全守,則旋轉於經絡臟腑之間,驅寒除濕和血通氣所必然矣,故性雖猛峻,不妨服食。」

附案:愚在滄州賈官屯張壽田家治病,見有制丸藥器具,問用此何為?答謂:「舍妹日服礞石滾痰丸,恐藥鋪治不如法,故自製耳。」愚曰:「礞石滾痰丸,原非常服之藥,何日日服之。」壽田謂:「舍妹素多痰飲,杜塞胃脘作脹滿,一日不服滾痰丸,即不欲進食,今已服月餘,亦無他變,想此藥與其氣質相宜耳。」愚再三駁阻,彼終不以為然。後隔數月,迎愚往為診治,言從前服滾痰丸飲食加多,繼則飲食漸減,後則一日不服藥即不能進食,今則服藥亦不能進食,日僅一餐,惟服稀粥少許,且時覺熱氣上浮,耳鳴欲聾。脈象浮大,按之甚軟,知其心肺陽虛,脾胃氣弱,為服苦寒攻瀉之藥太過,故病證脈象如斯也。擬治以理飲湯〈方在方劑篇三巷, 係乾薑五錢,,白术四錢,桂枝尖、生杭芍、茯苓片、炙甘草各二錢,陳皮、川厚樸各錢半〉。壽田謂:「從前醫者用桂、附,即覺上焦煩躁不能容受。」愚曰:「桂、附原非正治心肺脾胃之藥,況又些些用之,病重藥輕,宜其不受,若拙擬理飲湯,與此證針芥相投,服之必效,若畏其藥不敢輕服,單用乾薑五錢試服亦可。」於斯遂單將乾薑五錢煎服,耳即不鳴,須臾覺胸次開通,可以進食。繼投以理飲湯,服數劑後,心中轉覺甚涼,遂將乾薑改用一兩,甘草、厚樸亦稍加多,連服二十餘劑全癒。

一婦人年四十許,上焦滿悶煩躁,思食涼物,而偶食之則滿悶益甚,且又黎明泄瀉,日久不癒,心腹浸形膨脹,脈象弦細而遲。知係寒飲結胸,阻塞氣化,欲投以理飲湯。病家聞而遲疑,亦俾先煎乾薑數錢服之,胸中煩躁頓除。為其黎明泄瀉,遂將理飲湯去厚樸、白芍,加生雞內金錢半,補骨脂三錢,連服十劑諸病皆癒。

一婦人年近五旬,常覺短氣,飲食減少,屢延醫服藥,或投以宣通,或投以升散,或投以健補脾胃兼理氣之品,皆分毫無效。浸至飲食日減,羸弱不起,奄奄一息,病家亦以為不治之證。後聞愚在鄰村屢救危險之證,延為診視。其脈弦細欲無,頻吐稀涎,心中覺有物杜塞,氣不上達,知為寒飲凝結。投以理飲湯,方中乾薑改用七錢,連服三劑,胃口開通,又覺呼吸物無力,遂於方中加生黃芪三錢,連服十餘劑全癒。

一婦人年四十許,胸中常覺滿悶發熱,或旬日或浹辰之間必大喘一兩日,醫者用清火理氣之藥,初服稍效,久服病轉增劇。其脈沉細,幾不可見,病家問係何病因,愚曰:「此乃心肺陽虛,不能宣通脾胃,以致多生痰飲也。人之脾胃屬土,若地輿然,心肺居臨其上,正當太陽部位〈膈上屬太陽經,觀〈傷寒論》太陽篇自知〉,其陽氣宣通敷布,若日麗中天,暖光下照,而胃中所納水穀,實藉其陽氣宣通之力,以運化精微而生氣血,傳送渣滓而為二便,清升濁降痰飲何由而生。惟心肺陽虛,不能如離照當空,脾胃即不能藉其宣通之力以運化傳送,於是飲食停滯胃口,若大雨之後陰霧連旬,遍地汙淖不能乾滲而痰飲生矣。痰飲既生,日積月累,鬱滿上焦則作悶,漬滿肺竅則作喘,阻遏心肺陽氣不能四布則作熱。或逼陽氣外出則周身發熱,迫陽氣上浮則目眩耳聾。醫者不知病源,猶用涼藥清之,勿怪其久而增劇也。」病家甚韙愚言,遂為開理飲湯方,服一劑心中熱去,數劑後轉覺涼甚,遂去芍藥,連服二餘劑,胸次豁然,喘不再發。

歲在壬寅,訓蒙於邑北境劉仁村莊,愚之外祖家也。有學生劉玉良者,年十三歲,一日之間,衄血四次,診其脈甚和平,詢其心中不覺涼熱。為衄血之證,熱者居多,且以童子少陽之體,時又當夏令,遂略用清涼止血之品,衄益甚,脈象亦現微弱。知其胃氣因寒不降,轉迫血上溢而為衄也〈《內經》謂陽明厥逆,衄嘔血〉投以溫降湯〈方載方劑篇二卷,係乾薑、白术、清半夏各三錢,生懷山藥六錢,生赭石細末四錢,生杭芍、生薑各二錢,厚樸錢半〉一劑即癒。

又有他學校中學生,年十四歲,吐血數日不癒。其吐血之時,多由於咳嗽,診其脈象遲濡,右關尤甚。疑其脾胃虛寒,不能運化飲食,詢之果然。蓋吐血之證,多由於胃氣不降;食不能運化,胃氣即不能下降。咳嗽之證,多由於痰飲入肺;飲食遲於運化,又必多生痰飲。因痰飲而生咳嗽,因咳嗽而氣之不降者,更轉而上逆,此吐血之所由來也。亦投以溫降湯,一劑血止,接服數劑,飲食運化,咳嗽亦癒。

近在瀋陽醫學研究社,與同人論吐血、衄血之證,間有因寒者,宜治以乾薑。社友李子林謂從前小東關有老醫徐敬亭者,曾用理中湯治癒歷久不癒之吐血證,是吐血證誠有因胃寒者明證也。然徐君但知用理中湯以暖胃補胃,而不知用赭石、半夏佐之,以降胃氣,是處方猶未盡善也。特是藥房制藥多不如法,雖清半夏中亦有礬,以治血證、吐證,必須將礬味用微溫之水淘淨,然淘時必於方中原定之分量外加多數錢淘之,以補其淘去礬味所減之分量及所減之藥力。

鄰村高邊務高某,年四十餘,小便下血,久不癒。其脈微細而遲,身體虛弱惡寒,飲食減少,知其脾胃虛寒,中氣下陷,黃坤載所謂血之亡於便溺者,太陰不升也。為疏方乾薑、白术各四錢,生山藥、熟地各六錢,烏附子、炙甘草各三錢,一劑血見少,連服十餘劑全癒。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