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泄瀉偏方 |
野雞肉餡餛飩治泄瀉 【用料】野雞肉、蔥、薑、花椒粉、鹽、麵粉各適量,懷山藥50克。 【製作法】野雞肉剁成肉泥,放入蔥薑末、花椒粉及鹽,攪拌勻,成餛飩餡。麵粉加水和麵擀成餛飩皮,包餡備用。鍋內水中加懷山藥煮沸5∼l0分鐘,下餛飩煮熟。食用。 【功效】補益脾胃。治療脾胃氣虛而致的泄瀉。 【注】不宜與核桃、木耳同食。
烏雞治脾虛滑泄(一) 【用料】烏雞1隻,豆蔻50克,蘋果2枚。 【製作法】將烏雞洗淨,豆蔻及蘋果燒灰存性,納入雞腹內,紮定煮熟。空腹食之。 【功效】溫中補虛。用治脾虛滑泄。
烏雞治脾虛滑泄(二) 【用料】烏雞1隻,黨參50克,白术、茯苓各25克,砂仁5克,蔻仁15克,生薑15克。 【製作法】將烏雞洗淨,其他各味納入雞腹內,煮熟去藥。服食雞肉和湯。 【功效】溫中補虛。用治脾虛滑泄。
榛子仁治脾虛泄瀉 【用料】榛子仁、紅棗各適量。 【製作法】將榛子仁炒焦黃,研細。每次1湯匙,每日早晚各1次,空腹以紅棗湯送服。 【功效】補脾胃,益氣力。用治脾虛泄瀉、身倦無力。
鯽魚羹醒脾暖胃止腹瀉 【用料】蓽茇10克,縮砂仁10克,陳皮10克,大鯽魚1000克,大蒜2頭,胡椒10克,泡辣椒10克,蔥、鹽、醬油各適量。 【製作法】將卿魚去鱗和內臟,洗淨,在魚腹內裝入陳皮、砂仁、蓽茇、蒜、胡椒、泡辣椒、蔥、鹽、醬油備用。鍋內放入油燒熱,將鯽魚放鍋內煎,再加水適量,燉煮成羹即成。空腹食之。 【功效】溫中祛寒。用治脾胃虛寒之慢性腹瀉、慢性痢疾等。
豬腎湯治老人久瀉 【用料】豬腰子2個,骨碎補20克,食鹽等調味品適量。 【製作法】先將豬腰子剖開,剔除白筋膜,切片洗淨,加水1千克與骨碎補共煮至熟。將骨碎補撈出,下調味品。飲湯食豬腰子。隔日服用1次,約10次見效。 【功效】療虛補腎,強身止泄。用治老年人腎虛不固、功能紊亂而引起的身體虛弱、腰酸背痛、時常腹瀉且經久不癒。
蓮薏粥清熱健脾去濕 【用料】白蓮肉30克,薏苡仁30克,粳米50克。 【製作法】白蓮肉泡去皮,與另兩味加水煮作粥。分數次溫食。 【功效】【功效1健脾祛濕。用治脾虛泄瀉、津液虧耗、口渴欲飲等。
棗栗粥益脾胃止泄瀉 【用料】大棗10枚,栗子250克,茯苓20克,大米100克,白糖30克。 【製作法】按常法共煮作粥,加白糖。服食。 【功效】補益脾腎。用治脾胃虛弱所致的泄瀉和脾腎陽虛所致的五更瀉。
焦米粥益脾胃止泄瀉 【用料】白粳米100克。 【製作法】將米炒焦,加水煮作粥。可任意食用。 【功效】用治脾虛泄瀉,水瀉或稀便日達數次且不思飲食。 【注】白粳米飯鍋粑(焦飯)再炒成炭,研細,每服5克,溫水送服,亦有上述功效。
炒白麵厚腸胃止瀉 【用料】白麵、糯米、大棗各等份。 【製作法】白麵、糯米炒黃,大棗去核焙乾,共研細末。每次25∼50克,開水調服。 【功效】用治脾胃虛弱所致的腹瀉、五更瀉。
山藥蛋黃粥健脾胃止瀉 【用料】山藥50克,雞蛋黃2個。 【製作法】將山藥研碎過篩,對水適量煮兩三沸,入蛋黃。每日空建腹食3次。 【功效】用治泄瀉日久,腸滑不回。
無花果葉健胃止瀉 【用料】無花果葉(鮮品)100克,紅糖50克。 【製作法】將鮮葉切細,加入紅糖同炒,研末。開水送下,頓服。 【功效】用治經年腹瀉不癒。
荔枝大米粥健脾止瀉 【用料】乾荔枝15枚,山藥、蓮子各15克,大米50克。 【製作法】先煎前三昧,去渣取汁,後下米煮作粥。服食。 【功效】用治老人五更瀉、便溏。
蓮子糯米粥健脾補虛 【用料】蓮子(去心)20克,懷山藥25克,內金15克,糯米50克,白糖適量。 【製作法】先將前三味加水煮20分鐘,再下糯米煮作粥,熟後加白糖。食用。 【功效】用治脾虛腹瀉、食欲不振等。
蓮肉湯健脾胃止泄瀉 【用料】蓮肉25克,吳茱萸15克,補骨脂20克,肉豆蔻10克,五味子15克,黨參25克。 【製作法】共加水煎。日服1劑。 【功效】用治脾虛所致的腹瀉、五更瀉。
玉米棒石榴皮強胃止瀉 【用料】玉米棒500克,新石榴皮120克(如1年以上者用量加倍) 【製作法】將玉米棒、石榴皮用砂鍋焙黃,研末,過籮,裝入瓶內備用。1歲以內每次服1.5克,2∼4歲每次服3克,5∼8歲每次服4.5克,9∼12歲每次服6克,13~15歲每次服7.5克,16歲以上每次服9克。日服3次。 【功效】用治消化不良之腹瀉,有很好的療效。
黃米粉治久泄胃弱 【用料】黃米,砂糖。 【製作法】黃米炒為粉末。每用數匙,砂糖拌食。 【功效】消宿食,止泄瀉。用治久瀉而飲食少進。
焦黃米糕消宿食止腹瀉 【用料】黃米。 【製作法】將黃米碾成麵,按常法蒸成黃米糕,晾涼,切成一指厚的薄片,放在將盡的灰火中煨焦黃,取出研麵。每日2次,每次15克,開水送下,連服2∼3日有效。 【功效】對腸胃功能薄弱,飲食稍有不當即致腹痛作瀉的患者有較好的療效。 【注】消化不良者應少食黃米糕或以不食為佳。因為糕性粘膩,難於消化,多吃可致腹瀉。這是多食則瀉,少食則補的功效。
濃茶治腹瀉口渴 【用料】紅茶或花茶10克,醋少許。 【製作法】用開水沏濃茶一杯,加醋少許。一次熱飲。 【功效】用治水瀉,其臭難聞,口乾口渴。 【站長補充】有些人的腸胃對茶鹼或花鹼過敏,喝了反而拉得更厲害,所以這個偏方要看個人體質而定。
烤饅頭治胃酸腹瀉 【用料】饅頭1個。 【製作法】將饅頭置於烤架上,放在爐上慢烤,烤至焦黃色,只吃饅頭的焦外皮。早晚各吃1次。 【功效】用治胃酸多、消化不良的腹瀉。其道理和某些胃腸道疾病患者服用活性炭相同。
番薯藤治急性胃腸炎 【用料】番薯藤60∼90克,鹽少許。 【製作法】將番薯藤加鹽炒焦,沖水煎服。 【功效】解毒,消炎。用治急性胃腸炎之上吐下瀉。
大蒜頭治腹瀉不止 【用料】大蒜2頭。 【製作法】燒灰存性,煮水。服。 【功效】解毒,消炎。用治腹瀉不止。
薑汁牛肉飯補中益氣 【用料】鮮牛肉100克,薑汁適量,醬油、花生油各少許。 【製作法】將肉剁成肉泥,放碗內加薑汁攪拌勻後下醬油及花生油,再攪拌。待鍋內米飯將熟時,把薑汁牛肉倒入米飯上攤開再蒸15分鐘即成。 【功效】補中益氣,祛寒健胃。用治病後脾胃虛弱致大便溏泄、久瀉脫肛、體虛浮腫。
豬肚大米粥補益脾胃 【用料】豬肚1個,懷山藥50克,大米50克,食鹽、薑末各適量。 【製作法】豬肚切片,與懷山藥和大米煮作粥,鹽、薑調味。 【功效】用治脾胃氣虛泄瀉、尿頻。
核桃扁豆泥健脾補肝腎 【用料】核桃仁10克,扁豆150克,黑芝麻10克,白糖100克,豬油80克 【製作法】將扁豆剝去皮,取其豆,加清水少許,上籠蒸約2小時,極爛,取出擠水,搗成泥,用細紗過濾,餘渣再搗成泥。將黑芝麻炒香,研末。將鍋刷淨,置火上燒熱,欣入豬油再熱,倒入扁豆泥翻炒,至水分將盡,放入白糖炒至不粘鍋底,再放豬油、黑芝麻、白糖、核桃仁,混合炒片刻即成。 【功效】用治脾虛久瀉、大便燥結,腎虛之鬚髮早白等,亦是中老年人常用的保健食品。
萊菔山楂粥治急性腹瀉 【用料】萊菔子15克,山楂20克,生薑3片,紅糖15克,大米250克。 【製作法】將菔子、山楂、薑片加水適量煎煮40分鐘,去渣取其汁液,放入淘洗淨的大米煮作粥,臨熟時下紅糖調味。1天內分3次服下,可連服5天。 【功效】用治因飲食不節所致的急性腹瀉。
粟米山藥粥健脾胃補血氣 【用料】粟米50克,懷山藥25克,大棗5枚。 【製作法】按常法共煮作粥。食用。 【功效】用治脾胃虛弱所致的腹瀉,以及氣血不足之體弱。
山藥大棗粥治慢性腹瀉 【用料】山藥30克,大棗10枚,薏苡仁20克,糯米30克,乾薑3片,紅糖15克。 【製作法】按常法共煮作粥。每日分3次服下,連續服用半月至癒。 【功效】補益脾胃。用治脾胃虛弱引起的慢性腹瀉,症見久瀉不癒、時發時止、大便溏稀、四肢乏力。
秫米棗丸治腹痛腹瀉 【用料】紅高粱米120克,黑豆60克,大棗30克,神曲40克。 【製作法】大棗煮熟去核,其他三味研成細粉,加適量棗與湯調合,捏成餅,蒸熟,焙乾,軋成細粉,置砂鍋內炒成黃黑色,用蜂蜜少許調捏成丸,每丸8克。晚飯後服4丸,白水送下。 【功效】紅高粱味甘澀,溫中,燥濕,收斂;黑豆除熱下瘀,解毒止痛;大棗健脾和胃,止瀉安神;神曲則有健脾進食之功。四味配伍對治療腹痛腹瀉或胃氣不和刺痛吐酸有較好療效。 【注】方見《中醫驗方彙編》。方名為編者加。
芡實點心治慢性泄瀉 【用料】芡實(雞頭米)、蓮子、懷山藥、白扁豆各等份,白糖適量。 【製作法】共研磨成細粉,加白糖蒸熟。作點心吃,每次50∼100克,連食數日。 【功效】補中益氣,收斂,祛濕。用治慢性泄瀉、五更瀉等。
炮薑粥治腹瀉 【用料】炮薑6克,白术15克,花椒和大料少許,糯米30克。 【製作法】上述前四味共裝在紗布包裡,先煮20分鐘,然後下糯米煮作粥。每日分3次服食,連服I∼2周。 【功效】用治因受寒濕而引致的腹瀉,症見大便清稀如水、脘腹脹滿、四肢無力。
糯米粽子治寒瀉清水 【用料】糯米粽、薑汁、白酒各適量。 【製作法】將粽子切片曬乾,蒸熱後,加薑汁和酒少許。每次吃100克,早吹各1次。 【功效】溫補脾胃,驅寒止泄。用治寒瀉之便如清水、口淡唇白。
火腿爪尖湯治脾虛久泄 【用料】火腿爪尖1個,鹽少許。 【製作法】爪尖洗淨,加水適量煮沸後,改用文火煮燉至熟,下鹽即成。可隨量飲用,連食2日。 【功效】補虛養胃。用治脾虛久泄。
蕎麥餅止煩熱止泄痢 【用料】蕎麥麵250克,紅糖150克。 【製作法】按常法將蕎麥麵與紅糖加水,和成麵團,擀烙成餅。連續食用。 【功效】解毒治痢疾、泄瀉。
鮮竹筍粥治久泄久痢 【用料】鮮竹筍1個,大米100克。 【製作法】竹筍去皮,切碎,同大米煮作粥。早晚各服1次。 【功效】用治久泄、久痢、脫肛。
扁豆湯健脾胃止泄瀉 【用料】炒扁豆20克,黨參25克,懷山藥25克,茯苓15克,炒白术15克,蔻仁5克,防風10克,焦內金15克。 【製作法】共水煎。日服1劑。 【功效】用治脾氣虛弱而致的腹瀉,症見食物不消化即瀉、飲食減少、身倦乏力。 參考書目:
站長補充:摘自趙理明《5天學會望手診病》P.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