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五行食療養生總論 
		  
		東方春木氣柔色青(綠)味酸主肝膽;南方夏火氣息色紅(赤)味苦主心、心包、三焦、小腸;西方秋金氣成色白味辛主肺、大腸;北方冬水氣堅色黑味鹹主腎、膀胱;中央長夏土氣充色黃味甜主脾胃。又肝氣涼惡風,心氣燥惡熱,肺氣熱惡寒,腎氣寒惡燥,脾氣溫惡濕。 
		凡酸性食物、綠色青色食物,養肝、膽、目、骨。肝造血,膽解毒,肝膽壯,血流充沛,目光明亮,骨壯。脂肪肝、膽結石、目澀、骨質疏鬆者、血管硬化者,多食綠色、青色食物、新鮮蔬菜、水果、粗纖維食物,如菠菜、芹菜、芥藍、豌豆、洋白菜、大白菜、荷蘭豆、薺菜、馬齒竟、蒲公英(早春的最好)、生菜、獼猴桃....為宜。柿子、香蕉,為鹼性、腐蝕性食物,食之易生膽結石。 
		凡苦性食物、紅色食物,養氣、血,通三焦,利小腸。小腸主吸收,心主血液流注,主新謝代謝,主體氣在經、絡、穴中循行。凡心腦血管硬化、冠心病、血脂高、膽醇高、頸動脈硬化、靜脈回流差、微循環差、心氣虧損、用腦勞心過度、睡覺不足、多夢、神經衰弱、因積勞成疾而植物神經紊亂者,不思飲食、胃脹飽者,舌尖紅赤、舌體上多紅色梅刺狀者,均應多食紅色食物、紅色蔬菜,例如紅棗(補氣血)、酸棗及酸棗麵(健腦益智安神,宜於神衰、健忘者)、柏仁、松果、花生(連衣食,炒花生上火)、山楂(開胃)、枸杞(養氣,可泡水喝)、紅蘿蔔、紅皮蘋果(酸、甜、脆者開胃補氣,補維生素E、C等)、紅醋(軟化血管)、紅豆、玉米、青玉米棒、玉米粥等。心火太盛者以陰性食物瀉,如綠豆、綠茶、紫蘿蔔、紅蘿蔔(凡在地下、地上陰面生的屬陰性食物)。宜保證子午睡眠。(補充:蓮子苦,補心氣) 
		凡辛性食物、白色食物,養筋入肺入大腸。如白大米(陰性)、白山芋不去皮帶皮上根鬚(刮肺,去肺炎症)、蔥白、薯片、蘆根、白蒜、白芝麻、白蘿蔔(通氣)、核桃、冰糖(去火)等,以及黃中白丶白中黃者(土生金),都利於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有炎症或慢性病者。 
		凡鹹性食物、黑色紫色食物,利於腎、膀胱、男女生殖器官、腰腿、骨骼等系統方面的健康,無病祛病,無病養生,如黑棗、黑芝麻(潤腸)、海帶、黑米、黑豆、紫米、章魚、紫菜、栗子、甲魚、龜等。金生水,所以白菜根莖煮水、冬瓜煮水、梨煮水喝,以及綠包白、黃包白、紅包白(蘋果)、黑包白(荸薺)等水果蔬菜,都有瀉火利尿、生肺水、腎水的功效。腎為真水(命水),肺為金水。肺為陽水,腎為陰水。可以相生相養。但過鹹的食物不利於心臟、血管,故以清淡為宜。腎為命門,氣海,滋養脈氣。腎陰足,則耳聰、骨堅、骨髓壯,並上濟心陽、滋養肺水、精力充沛。 
		凡甘甜食物、黃、桔黃色食物,養肉,利於脾胃消化吸收系統。如黃小米、黃豆、香蕉、桔、橙、紅薯、窩瓜(地瓜)、糖、菜花(黃)等,利於脾胃。脾氣惡濕、寒,所以濕寒之地人易患食滯、水滯、濕滯、胃寒諸病。宜暖胃,以紅辣椒開胃散寒祛濕,以紅山楂開胃生胃酸,以紅茶暖胃。因食肉過多積食或以肉食為主的地方(如牧民),則以紅茶、磚茶(北方)、綠茶(南方)消食,都是用木克土的方法。黃色桔、香蕉不宜多食,多食腸熱易便秘。黑芝麻可潤腸,是以水化燥,即水克火的方法。綠豆、糖薑水、薑片、蔥、蒜可去濕、寒、暑、暖胃,但會刺激胃,所以也要適量食用。 
		五色味食品,分別主養相對應的臟腑,又按五行生剋的宇宙原則相養相剋。按這樣的原則,安排飲食結構,身體需要什麼吃什麼,不需要就不吃。根據當時臟腑的功能狀態,如果多吃相剋的食品就對身體有害。一般而言,虛症就補,溫補為宜,慢慢來;實症就瀉,急症實症瀉得多一些。例如因勞思過度,心火引發實火,可以梨水飲之,或生吃幾個鴨梨即可瀉火,不必吃瀉火的藥物,如此等等。有人認為大肉大魚,生猛海鮮,雞蛋牛奶,才有營養,多食才健康,素食營養缺乏,這是一種偏見。飲食結構要按個人的命象需要安排才合宜,否則就會吃出病來。 
		在飲食方面,據中國人的歷史經驗,有飲食配伍禁忌,因為某種食物與另一種食物相配而同食,會因化合作用產生中毒現象,讀者應注意。 
 
		站長補充: 
 
		  
		二、食物陰陽五行臟腑歸經表 
		  
	
		| 陰 | 中 | 陽 |  
		| 負 | 0 | 正 |  
		| 水 | 金 | 土 | 木 | 火 |  
		| 冬 | 秋 | 長夏 | 春 | 夏 |  
		| 
		寒 | 
		涼 | 
		平 | 
		溫 | 
		熱 |  
		| 鹹 | 辛 | 甘 | 酸 | 苦 |  
		| 黑 | 紫黑 | 銀灰 | 白 | 淡黃 | 深黃 (橙) | 藍、青 | 綠 | 洋紅 | 大紅 紫紅 |  
		| 癸 | 壬 | 辛 | 庚 | 己 | 戊 | 甲 | 乙 | 丙 | 丁 |  
		| 
		-4 | 
		-3 | 
		-2 | 
		-1 | 
		-0 | 
		+0 | 
		+1 | 
		+2 | 
		+3 | 
		+4 |  
		| 
		腎、骨 
		耳、髓 | 
		膀胱 | 
		肺 | 
		大腸 | 
		脾 | 
		胃 | 
		膽 | 
		肝、目 | 
		小腸 
		三焦 | 
		心、腦 
		心包 |  
		| 黑豆 | 紅小豆 | 豆豉 白芸豆 紅小豆 | 刀豆 碗豆 紅小豆 | 扁豆 豇豆 | 黃豆 蠶豆 | 毛豆 扁刀豆 豆青豆 | 綠豆 豆芽 |  | 紅小豆 紅芸豆 |  
		| 紫米 黑米 | 紫米 小米 | 薏米 白糯米 白大米 | 小米 玉米 陳倉米 | 糜 糯米 黃小米 | 稷黍 玉米 梗米 | 粲米 梗米 | 陳倉米 |  | 紫米 高粱米 |  
		| 黑芝麻 | 燕麥 | 大麥 蕎麥 | 麥芽 淮小米 |  |  | 冬小麥 青稞麥 | 燕麥 淮小麥 | 淮小麥 |  |  
		| 苦瓜 | 西瓜、金瓜 冬瓜、黃瓜 葫蘆、菜瓜 | 黃瓜、冬瓜 絲瓜、金瓜 甜瓜 | 南瓜 西瓜 葫蘆 | 黃瓜 金瓜 | 北瓜 金瓜 甜瓜 |  | 冬瓜、南瓜 絲瓜、木瓜 | 黃瓜 西瓜 冬瓜 | 苦瓜 西瓜 |  
		| 馬鈴薯 | 荸薺 茭白 生藕 | 生藕 荸薺 白山藥 鮮蘆根 玉蘭片 | 荸薺 菱角 生山藥 | 甘薯 白薯 魔芋 馬鈴薯 | 甘薯 土豆 紅薯 菱角 炒山藥 | 芋頭 馬鈴薯   | 魔芋 芋頭 熟藕 |  | 紅薯 蓮子 菱角 |  
		|   | 淡豆豉 |   | 豆腐皮 
		豆腐 豆漿 | 豆腐乳 |   |   |   | 豆豉 |   |  
		| 
		-4 | 
		-3 | 
		-2 | 
		-1 | 
		-0 | 
		+0 | 
		+1 | 
		+2 | 
		+3 | 
		+4 |  
		| 
		腎、骨 
		耳、髓 | 
		膀胱 | 
		肺 | 
		大腸 | 
		脾 | 
		胃 | 
		膽 | 
		肝、目 | 
		小腸 
		三焦 | 
		心、腦 
		心包 |  
		| 黑瓜子 |   | 桃仁 
		松子 花生 
		白芥子 | 松子 
		桃仁 南瓜子 
		核桃仁 白西瓜子 | 杏仁 
		花生 | 花生 
		榧子 甜杏仁 
		茴香子   | 蓮子 
		桃仁 葵花子 
		生花生 | 栗 
		核桃仁 酸棗仁   | 花生衣 
		韭菜子 白芥子 | 蓮子 
		松子 核桃仁 
		苦杏仁 酸棗仁 
		柏子仁 |  
		|   | 黑棗 |   |   | 大棗 | 大棗 |   | 大棗 
		酸棗 烏梅 |   | 紅棗 |  
		| 黑桑椹 
		葡萄 | 柿 
		柚 栗子 
		李子 獼猴桃 | 梨 
		蘋果 橄欖 
		檸檬 白果 
		烏梅 無花果 | 桃 
		桔 白果 
		甘蔗 石榴 
		楊桃 荔枝 | 梨 
		椰 香蕉 
		芒果 桂圓 
		無花果 | 桔 
		橙 柿 
		栗 菠蘿 
		琵琶 | 青果 
		青葡萄 | 桔 
		杏 柑 
		石榴 檸檬 
		金桔 獼猴桃 | 荔枝 
		桂圓 龍眼 
		草莓 | 櫻桃 
		楊梅 山楂 
		紅葡萄 |  
		| 茄子 
		韭菜 髮菜 
		淡菜 圓白菜 
		雪裡紅 | 紫菜 
		萵苣 芹菜 
		甘蔗 空心菜 | 百合 
		茭白 大白菜 
		白蘿蔔 | 莧菜 
		薺菜 苜蓿 
		香椿 小白菜 | 八角 
		茴香 金針菜 
		黃花菜 | 甘蔗 
		檸檬 小茴香 | 油菜 
		萵筍 甘藍 
		胡蘿蔔 | 芹菜 
		萵苣 小茴 
		香莧 菠菜 
		薺菜 | 西紅柿 | 苦菜 
		香椿 紫菜 
		西紅柿 |  
		| 
		-4 | 
		-3 | 
		-2 | 
		-1 | 
		-0 | 
		+0 | 
		+1 | 
		+2 | 
		+3 | 
		+4 |  
		| 
		腎、骨 
		耳、髓 | 
		膀胱 | 
		肺 | 
		大腸 | 
		脾 | 
		胃 | 
		膽 | 
		肝、目 | 
		小腸 
		三焦 | 
		心、腦 
		心包 |  
		| 花椒 
		五香粉 | 洋蔥 
		胡椒 | 蔥白 
		生薑 | 薑 
		洋蔥 | 韭黃 | 生薑 
		大蔥 洋蔥 
		髮菜 金針類 | 小蔥 | 洋蔥 
		韭菜 | 大蒜 
		生薑 八角 
		茴香 薺菜 
		花椒 | 苜蓿 
		肉桂 胡椒 
		紅辣椒 |  
		| 黑木耳 
		黑蘑菇 | 黑靈芝 | 銀耳 
		白芝 白蘑菇 |   | 黃芝 
		香菇 | 金芝 
		香菇 | 蘑菇 
		青芝 | 銀耳 
		蒲公英 | 紅芝 
		馬齒莧 | 紫靈芝 |  
		| 海帶 | 海帶 
		海蜇 | 海蜇 | 海蔘 |   |   | 海蔘 | 海蜇 |   |   |  
		|   |   | 鵪鶉蛋 | 鴿蛋 
		鴨蛋 雞蛋白 |   | 雞蛋 | 雞蛋 
		鵝肉 鴿肉(蛋) 
		野雉肉 | 鵝蛋 
		鵪鶉蛋 雞蛋黃 
		雞肝(蛋)   | 麻雀蛋(肉) | 鴿蛋 |  
		| 
		-4 | 
		-3 | 
		-2 | 
		-1 | 
		-0 | 
		+0 | 
		+1 | 
		+2 | 
		+3 | 
		+4 |  
		| 
		腎、骨 
		耳、髓 | 
		膀胱 | 
		肺 | 
		大腸 | 
		脾 | 
		胃 | 
		膽 | 
		肝、目 | 
		小腸 
		三焦 | 
		心、腦 
		心包 |  
		| 豬腎 
		羊肉 狗肉 
		鹿肉 豬排骨 |   |   | 兔肉 
		牛奶 驢肉 
		水牛肉 | 羊肉 
		兔肉 熊掌 | 牛乳 
		羊肉 熊掌 | 豬肉 | 牛肉 
		豬肝 豬蹄 
		羊肝 羊蹄 
		羊奶 馬肉 | 羊肉 
		熊掌 黃羊肉 | 狗肉 
		鹿肉 |  
		| 海蟹 
		海龜 甲魚 
		河蟹 | 鯉 
		對蝦 章魚 
		黑魚 烏賊 
		蝦仁 | 鮑 
		銀魚 鯉魚 
		泥鰍 鯊黃鱔 | 鰣 
		海鰻 橡皮魚 | 鰱 
		鯽 鯉 
		泥鰍 桂魚 
		橡皮魚 | 帶魚 
		鯊魚 草魚 
		黃魚 黃連 | 鰻 
		鯽 鯊 
		青魚 草魚 
		烏賊 武昌魚 | 鮑 
		鯉 鯽 
		鰱 帶魚 
		黃鱔 河蝦 
		帶魚 |   |   |  
		|   | 蚌 
		螺 蟶 
		蜆 蛤蜊 | 蛇肉 
		青蛙肉 牡蠣肉 | 龜 
		燕窩 | 燕窩 |   | 烏蛇肉 | 青蛙 
		牡蠣肉 |   |   |  
		| 
		-4 | 
		-3 | 
		-2 | 
		-1 | 
		-0 | 
		+0 | 
		+1 | 
		+2 | 
		+3 | 
		+4 |  
		| 
		腎、骨 
		耳、髓 | 
		膀胱 | 
		肺 | 
		大腸 | 
		脾 | 
		胃 | 
		膽 | 
		肝、目 | 
		小腸 
		三焦 | 
		心、腦 
		心包 |  
		|   |   | 綠茶 
		菊花茶 | 花茶 |   |   | 烏梅 
		烏龍茶 | 綠茶 |   | 紅茶 |  
		|   |   |   | 槐花蜜 | 蜂蜜 | 蜂蜜 | 棗花蜜 | 蜂王漿 |   |   |  
		| 芝麻油 
		芝麻醬 | 鹽 | 魚油 | 白糖 
		冰糖 香油 
		花生油 | 鹽 
		醬油 黃油 | 鹽 
		醬油 黃油   | 飴糖 | 醋 
		牛油 羊油 | 紅糖 | 醋 
		紅糖 |  
		|   | 蝦皮 
		魚鬆 |   |   |   | 黃酒 | 啤酒 | 葡萄酒 | 白酒 | 咖啡 
		巧克力 |  
		| 苦蔘 
		何首烏 兔絲子 
		生石膏 | 玄蔘 
		黃芩 連翹 
		金銀花 蒲公英 
		馬齒莧 | 柴胡 
		菊花 桂皮 
		丹蔘 白芍 
		茵陳 | 百合 
		麥冬 西洋蔘 | 茯苓 | 甘草 | 枸杞 
		青皮 藿香 
		黨蔘 五味子 
		何首烏 小茴香 | 人蔘 
		當歸 乾薑 | 附子 
		丹蔘 蒲公英 
		馬齒莧 | 枸杞子 
		苦蔘 |  
		  
		五行食療臟腑歸經一覽表使用說明 
			
			
			人類的食物,是大自然生物進化自然選擇的結果,以此平衡人體的陰陽氣機。
			
			大自然造物的原則是陰、平、陽,或陰、中、陽,此稱三生萬物,負陰抱陽。陰中陽生化為陰中陽(金)、陰中陰(水)、中平(土)丶陽中陰(木)、陽中陽(火),分別對應秋丶冬、長夏、春、夏五委。水又分化為陽水(-3、壬)、陰水(-4、癸)
 金又分化為陽金(-1、庚)、陰金(-2、辛)
 土又分化出陰土(-0、己)、陽土(+0、戊)
 木又分化出陰木(+1、甲)、陽木(+2、乙)
 火又分化出陰火(+3、丙)、陽火(+4、丁)
 其十部,合十天干,以定陰陽屬性,即:陰部有陰中陰,陰平,陰中陽。陽部有陽中陽、陽平、陽中陰。以此定陰陽正負值。
			
			表中以中、0、土、長夏、平、甘、黃、戊已為中軸,向正負兩極左(負)右(正)展開。左為逆時針先天黑洞積聚能量氣場食物譜系,右為順時針後天白洞噴發散耗能量氣場食物譜系。處在0兩側的正負值相等(例如+1與-1、+3與-3)的食物,在本位使用是入臟腑相生、相補、相養,相互易位使用是入臟腑相剋、相瀉。
 將這一連續食譜鏈連續使用,即成「君、臣、佐、使」的食譜配伍關系,起到整體辨證施治的食療作用,起到整體功能平衡的作用,達到人體功能整體協調。
			
			表中食物歸納為植物性食物與動物性食物兩大類。植物性食物有五穀(豆、米、麥、麻、稷等)、五蔬、野菜、水果、草藥、植物油等。動物性食物有五禽(家禽、野禽、蛋類)、五牲(家牲、野牲、野獸、奶類)、水產(海產、淡水產)、動物油、昆蟲、昆蟲花蜜等。
			
			這些食物又分為先於人類產生的物種食物,我稱先天食物。與人類同步產生的物種食物,我稱後天食物。
			
			先天食物:10億年前遠古代的藻類、海帶、紫菜、發菜等。
 5億年前原生代的苔菜、海蜇等。
 3.5億年∼1.7億年前的古生代的真菌類蘑菇、香菇、黑木耳、銀耳、靈芝、伏苓等,以及水生動物牡蠣、蚌、蛤蜊、蜆、螺、海參、章魚、鮑、鰻、鯽、鰱、鰣、鯉、鯊、文昌魚、帶魚、桂魚、黃魚、蝦、蟹等;兩棲類蛙、螈、鯢、J蛇、魚、鱉等。
 1.7億年∼7千萬年前中生代的鳥類雞、鴨、鵝、鴿、鵪鶉、雞雉等,裸子植物松子、柏子,單子葉被子植物茭白、黃花菜、韭菜、蒜、蔥,各種野生稻、糜、薏米、玉米、麥等。
 
			6千萬年∼2.5萬年前新生代的哺乳類動物有豬、牛、羊、兔、鹿、狗,雙子單被子植物蘿蔔、芹菜、茄子、西紅柿、茴香、萵筍、油菜、白菜、各種瓜、各種豆、薯,以及各種水果等。
			
			就保健養生和營養價值而言,古生代的魚類優於中生代的禽肉類,中生代的禽肉類優於新生代的哺乳類動物肉類,其所含蛋白質、不飽和脂肪酸及膽固醇的比例,更宜於保健。
			
			地球上生物進化,水生期28億年,陸生期4億年,類人動物及人類產生6千萬年,則人類攝食的標準結構應為:穀類為主要食物,豆類是理想的蛋白質食物,陸生蔬菜、海生蔬菜,及各種水果是人類重要的食物。攝食動物應擇進化鏈上更為原始的類型。素食為主,肉食為輔,按需少量進食,則可長壽。
			
			人類標準的膳食結構,為植物性食物:動物性食物=7:1
 穀物、豆類糧食:蔬菜水果:肉食=20:8:4=5:2:1
 這是人類經上百萬年的自然選擇、進化形成的進食比例,以人類牙齒類型為其宇宙全息與生命全息的對應方式顯示。臼齒20顆(磨碎穀物豆類糧食):切齒8顆(切咬蔬菜水果):犬齒4顆(撕咬肉食)。
			
			標準膳食每人每年糧食蔬菜400公斤:豆類18公斤:水果24公斤:蛋10公斤:奶15公斤:魚14公斤植物性食物年攝食總量442公斤:動物性食物年攝食總量63公斤≒7:1
			
			這種進食結構可以有效地防止亞健康狀態出現,防止現代「文明病」、「富貴病」----肥胖病、高血壓、冠心病、腦血栓、中風、糖尿病、脂肪肝、動脈硬化(小動脈硬化、動脈中層鈣化、動脈粥樣硬化)、高血脂等病。進食量化最佳標準
 鹼性食物:酸性食物=4:1
 攝取脂肪
 植物油:動物油=3:1
 三大營養占總熱量的百分比
 蛋白質=15%,脂肪=15%,碳水化合物=70%
			
			水果、蔬菜、牛奶等乳類,海帶、茶葉、黃豆、小米,含鉀、鈉、鐵、鋅、錳、鉻、鈣、鎂等物質較多的食物,在體內最終代謝為鹼性物質,故為鹼性食物。肉類、蛋、魚、白糖、酒,及大多數穀類,含硫、磷、氯等物質較多的食物,在體內最終代謝為酸性物質,故為酸性食物。
 強陽性食物(+4、+3)肉與某些熱帶植物產酸。
 強陰性食物(-4、-3)海鮮類產酸。
 穀物含有磷酸化合物,歸為酸性食物。
 弱陰弱陽食物乳類及大部分蔬菜為鹼性食物。
 人類攝取鹼性食物:酸性食物=4:1
			
			鹼性食物與酸性食物比例倒置,則患酸血症,形成偏酸體質,誘發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壓、結石症、痛風症、癌症。
			鹼性食物與酸性食物的攝取比例失衡,會導致身體的偏酸性偏鹼性,會影響受孕生男生女的比例。Y型精子耐鹼不耐酸,鹼性陰道宜生男;X型精子耐酸不耐鹼,酸性陰道宜生女。
 熱帶、亞熱帶、赤道、濕熱、多水、酸性食物為主的,女性多於男性,女:男=3:1,故如泰國1夫可娶3妻,以此取得社會生態平衡。寒帶、極地則男多女少。溫帶男女比例基本相等,為1:1。參照(12)飲食結構可適當地控制生育性別。
			
			陰虛之人應選擇陰性食物,陽虛之人應選擇陽性食物。陰陽平衡的健康人,應擇陰陽極性較弱的食物,或同時進食強陽強陰食物,使之對沖為中性。這種原則,適於其他類型食物歸經主治疾病、亞健康狀態。
			
			天人合一養生五行食療,反對偏食,主張攝食的多樣、白然性(天然生長)、隨緣性(想吃什麼就吃什麼)、類比性(如吃肝補肝、吃心補心),達到全息性整體協調。 
 
		站長補充: 
 
		三、陰性陽性食物定性原則及功用 
			
				| 
				陰性食物特徵 | 
				陽性食物特徵 |  
				| 
				植物(各個地理分帶) | 
				動物(各個地理分帶、飛禽、走獸) |  
				| 
				熱帶植物為陰中陽,寒帶值物為陰中陰,溫帶植物為陰平。 
				生於濕窪地為陰中陰,生於乾燥地、沙漠為陰中陽。 | 
				熱帶動物為陽中陽,寒帶動物為陽中陰,溫帶動]物為陽平。 
				生於濕窪地為陽中陰,生於乾燥地、沙漠為陽中陽。 |  
				| 
				水生植物為陰中陰,陸生植物垂直向上為陰中陽,陸生植物貼近地面擴散生長為陰平。 | 
				飛禽為陽中陽,陸生動物為陽平,水生動物為陽中陰。 |  
				| 
				地下莖類食物為陰中陰,地上生果、仁、子為陰中陽。 | 
				動物臟腑、肉、脂肪為陽中陽,骨骼、皮毛為陽中陰。 |  
				| 
				生長於向陽山坡背水(北半球山南水北、山東水西)為陰中陽,背坡向水(北半球山北水南、山西水東)為陰中陰。 | 
				生長於向陽山坡背水(北半球山南水北,山東水西)為陽中陽,背坡向水(北半球山北水南、山西水東)為陽中陰。 |  
				| 
				葉脈氣旋順時針右旋為陰中陽,逆時針左旋為陰中陰。 | 
				毛髮、紋理、肌理、肢體氣旋順時針右旋為陽中陽,逆時針左旋為陽中陰。 |  
				| 
				通過光合作用產生葉綠素,富鎂,吸進二氧化碳,呼出氧氣。 | 
				通過生化作用產生血色素,富鐵,吸進氧氣,呼出二氧化碳。 |  
				| 
				植物體色紅、棕、紫紅為陰中陽,黑、玄、藍、青、綠為陰中陰,黃白為陰平。 | 
				動物體色紅、棕、紫紅為陽中陽,黑、玄、藍、青、綠為陽中陰,黃、白、透明為陽平。 |  
				| 
				果實根莖內外顏色相同者,屬性同上。 | 
				皮、肉、臟、腑、骨骼、血脈顏色,屬性同上。 |  
				| 
				果實根莖外黑紫、黑玄、青綠,內白黃紅為陰中陰。外紅、橙、棕、紫,內白黃紅為陰中陽。外白內黃或外黃內白為陰平。 | 
				肢體器官紅、棕、紫紅為陽中陽。黑紫、黑玄、青、綠為陽中陰,白、黃為陽平。 |  
				| 
				植株果實根莖生長快、高大、疏鬆、粗壯、多汁多水,耐濕熱為陰中陽。生長慢、堅實、緻密、剛硬、細小、短矮,耐乾寒,乾燥少水,為陰中陰。酥脆為陰平。 | 
				肢體器官生長快,疏鬆,柔軟,透明、高大,耐濕熱,多汁,體溫低,動作敏捷,喜動,為陽中陽。生長慢、堅實、緻密、剛硬、細小、短矮、耐乾寒、多脂,喜水喜冰雪,體溫高,喜靜,動作遲緩,為陽中陰。酥脆為陽平。 |  
				| 
				富含脂肪、蛋白質、含鉀與陰性元素較少,為陰中陽。富碳水化合物、礦物質,含鉀和陰性元素較多,為陰中陰。 | 
				富含脂肪、蛋白質,含鈉和其他陽性元素較多,為陽中陽。富含礦物質,含鈉和其他陽性元素較少,為陽中陰。 |  
				| 
				口味苦(堅)酸(收)為陰中陰。鹹(軟)辛(散)為陰中陽。甘甜(緩)為陰平。 | 
				味苦(堅)酸(收)為陽中陰。鹹(軟)辛(散)為陽中陽,甘甜(緩)為陽平。 |  
				| 
				酸性食物為陰。 | 
				鹼性食物為陽。 |  
				| 
				性溫熱植物為陰中陽,性涼寒微陰中陰,性平為陰平。 | 
				性溫熱動物為陽中陽,性涼寒為陽中陰,性平為陽平。 |  提示: 
			
			
			陰性陽性食物是相生相養的,又是相剋相扶的。對於健康的人來說兩類食物郡要屹,不能偏食,以相生相養保持陰陽平衡。於亞健康和患疾病的人來說,以相剋相扶來戰勝疾病,康復。
			
			相剋相扶是用相反的食物五氣五性歸入患病的臟腑。如屬於溫症、熱症、實症、熱風、暑熱、濕熱、毒火、陽亢類疾病,則用寒涼性陰性食物,可以清熱丶瀉火、解毒、消炎、利尿、降低體溫、降低代謝水平。如屬於寒涼、風濕、風寒、濕帶、氣滯、水滯、陰虛、命門火衰等類疾病,就用溫熱陽性食物,有溫暖、散風寒、散風濕、去寒涼、舒氣活血的作用。增加体溫和代謝水平,對氣虛、氣不足、血寒、子宮寒、胃寒、手腳冰涼、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心臟病等,都有明顯的食療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