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鼻咽炎有妙方 |
||
口述:胡維勤 |
||
去年老家來了個親戚,跟我說起自己患鼻炎多年了,也沒什麼條件去大醫院,每次發病就吃點消炎藥敷衍一下。他問我有什麼辦法能治好他多年的老毛病。 我問他:「病情發作時一般有什麼症狀?」 他說:「頭疼,鼻內比較乾燥,什麼味道都聞不出來,有時候還有點血。」 我跟他說:「你得的是萎縮性鼻炎,中醫稱『鼻藁』,是由肺腎陰虛、津液涸少引起的,你去藥店買點桂附地黃丸,它是溫補腎陽的,你吃吃看。」 一個月後,親戚打電話來說:「這個藥還真行,現在感覺好多了。」我告訴他:「你多年生病,體質較虛,堅持吃一個冬天吧。」 半年後,親戚又打來電話說:「全好了,再也沒有復發過。」他還非常高興地問我,是否可以讓其他患鼻炎的朋友試試這個藥。我告訴他:「藥是不可亂吃的,鼻咽炎有很多種,你得的是虛症,還有實症,一定耍對症入藥才行。」 這個例子充分說明中醫「辨證施治」的原則,我親戚的鼻炎雖然症狀在上(鼻),但病根卻在下面(腎虛),這是西醫一輩子都理解不了的。不管西醫如何研究鼻子,如何研製抗生素,都不可能找到根治鼻炎的方法。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慢性鼻咽炎很難治癒,只能緩解,所以臨床上稱它為「不可治癒的頑症」,這在西醫學界已經成為心照不宣的事實了。 其實,在慢性鼻咽炎的治療上中醫還是相當有優勢的,這是我多年臨床經驗的結論。中醫決不會把鼻咽炎僅僅看成是鼻咽部位本身的病變,也不會只從外部找原因,而是「扶正」(增強人體免疫能力)與「祛邪」(外邪,西醫稱病毒)相結合,辨證施治。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人患慢性鼻咽炎,久治不癒後乾脆放棄醫療手段,進行身體鍛煉,病卻好了。其實這是符合中醫常識的,「有病不中治,常得中醫」,說的就是人體有很強的自我修復機能。其實,鼻咽炎大都是因感冒治療不當而起,感冒發燒是寒氣侵犯人體而出現的反應,此時本應開門緝賊,用藥應一方面驅趕寒邪,一方面增強人體陽氣。而西醫卻關門打狗,一味對抗,最常見的就是用吊瓶來「抗生」,於是,將寒邪引向深入,成為久治不癒的慢性鼻咽炎。 中醫內外兼治、恢復人體機能的辦法往往有很好的效果。前段時間,一個西醫跟我說起他治療過敏性鼻炎的問題,他說:「有一個十歲的小病人,已經看了一年多了,做過檢查,鼻中隔有偏離,鼻甲肥厚,每個月都犯病,好的時間不超過一周。血象也正常,抗生素不好用了,現改用抗過敏藥和滴鼻液,效果也不好。我是沒什麼辦法了,還是讓你們中醫來試試吧。」 過了幾天,小病人來了,是個面目清秀的小男孩,由媽媽陪著。我先為他把了把脈,右脈沉弱偏緊,起伏不大,左脈小。右脈顯示人體表面的能量,我們稱為「陽氣」;左脈顯示人體內部的能量,也叫陰皿。脈象說明這個孩子氣血不足。 我看了看孩子的舌頭,舌苔薄白,還算正常。我又摸摸他的手腳,冷冷的,有些濕。我問孩子的媽媽:「大便容易稀嗎?" 「是的。」媽媽說道。 「每次鼻炎發作時會發燒、咽喉痛或有膿性鼻涕嗎?」 「不會,沒有特別嚴重的症狀。」 我說:「明白了。這個孩子氣血不足,需要調理,等體質改善了再說治療鼻炎的事情吧。」 媽媽不解:「為什麼治鼻炎要先從調理入手呢?」 我告訴她:「過敏只是表面的症狀,真正原因是不良的體質。」 「以前有醫生說他氣血不足,吃過人參、黃芪燉雞,結果反而加重了。這是為什麼?」 「剛才說氣血不足,只是不良體質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這孩子手腳冰涼,帶有濕氣,說明體內寒濕較重。」 我為他開了兩個星期的補中益氣湯,讓他多活動,多曬太陽,兩周後復診。 過了兩周,孩子回來了,臉色紅潤了些,眼睛也有了些神采。媽媽很滿意地說:「這兩周都沒有發病,很穩定,還出了些汗,就是手指有些脫皮,以前也有過。」 我為他把了脈,左右脈都大了些,說明氣血運行良好。又摸了摸他的小手,溫溫的,說明濕氣已經外散。 我跟他媽媽說:「這孩子的體質好多了,寒濕之氣也開始往外散。我再給你開些調理脾胃、通宣理肺的藥吧。」 媽媽非常不解:「藥吃得好好的,怎麼又換了?」 我說:「這孩子病得久了,體質太弱,消化系統鬱滯得厲害,如再用補藥,就會上火,引發過敏。」 一個月後,母子倆又回來了。媽媽說:「一切正常,現在可以治療鼻炎了吧?」 我把過脈後,脈象良好,說明體內的寒濕之氣已全消,臟腑功能也已正常。就跟他媽媽說:「不用治了,『正氣內存,六邪不侵』,體質增強了,鼻炎也就好了。以後注意生活起居,別受涼,多鍛鍊,多曬太陽。」 中醫治病往往給人一種複雜的印象,其實複雜的是辨證,而不是治療。慢性鼻咽炎的發生,外因感受風寒、風熱等邪氣,內因臟腑功能失調(肺、脾、膽、腎等的邪實或虛損)。不同的外因和內因相互結合,形成了各種複雜的病症(肺經風熱症、膽腑鬱熱症、脾經濕熱症、肺氣虛寒症、脾氣虛弱症等),要想準確地辨別這些,還是需要一定功底的。 一旦正確辨證,往往較為簡單的方子就能治好「疑難病症」。有這樣一個故事,講的是一個民間郎中用蘿蔔籽治好了慈禧太后流鼻血的怪症。據說慈禧太后因為政務繁忙一病不起。御醫們在一起商討了很長時間,覺得太后的病應該是勞累過度所致,應該補一補,就開了大補之方。沒想到慈禧吃了太醫們開的方子以後,反而更加難受了,動不動就流鼻血。這時候太醫們都慌了,誰也不敢下方子,要是再下不好腦袋就沒了。這時候有一個醫生想出一個辦法來:張榜懸賞。結果有一個民間郎中揭榜進宮了。給慈禧號完脈以後,他就隨身拿出三錢蘿蔔籽,然後研磨成細末,又加了一些麵粉,用茶水調和均勻,做成藥丸,讓慈禧太后早、中、晚各服一丸。結果,第一丸下去後慈禧太后的鼻血止住了,第二丸下去頭暈沒有了,第三丸之後慈禧太后病症全消,精神也好多了。 其實,這個故事的真假並不重要,它卻是符合醫理的。慈禧太后在宮中的生活優越,出現虛症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她政務繁忙,應該屬於鬱熱症,而太醫的大補之方會使鬱熱之氣更加壅滯,所以病情越來越重。民間郎中開的蘿蔔籽又叫「萊菔籽」,是一味中藥,和蘿蔔一樣都是理氣的,但功效要強得多。蘿蔔籽可以理氣、下氣,這樣的話既可以讓慈禧太后因煩勞、鬱怒而上升的氣血下行,又可以把壅滯的氣血給通順開。於是,疾病也就迎刃而解了。 最後,我再給大家介紹一些按摩的穴位,只要每天堅持按摩這些穴位三五次,對治療鼻咽炎有一定效果。鼻炎要以按摩迎香、合谷、頰車為主;咽喉炎要以按摩天突為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