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就不要浪費口水 |
|||
口述:胡維勤 |
|||
前幾天我去北京順義講課,休息的時候,一大群聽眾圍了上來。這個問:「胡教授,吃什麼鈣最好?」那個問:「胡教授,善存一天應該吃幾片?」有的問:「胡教授,哪個牌子的蜂膠最好?」還有的問:「吃素的人是不是應該多吃螺旋藻片?」一大堆問題,真讓我有些應接不暇。於是,我對他們說:「大家說的都是好東西,不過,有一樣更好的東西不知道你們珍不珍惜?」眾人忙問是什麼,我答道:「唾液,也就是口水。」眾人一聽,全都僵住了,我還看見有兩個人的喉嚨動了幾下,我猜他們一定覺得很不雅觀。 日常生活中,口水是不潔淨的東西,只有怨恨或仇視某人時,才會向他吐口水。殊不知,口水是與生命密切相關的天然補品,你吐掉的口水不知需要多少善存或蜂膠才能補回來呢。大家知道中醫是怎麼稱呼口水的嗎?「玉泉」、「瓊漿」、「金津玉液」、「甘露」、「華池之水」....從這些華美的詞藻中,我們可以看出口水對人體的重要性。 《內經》中說:「脾為涎,腎為唾。」腎是先天之本,脾是後天之本,而唾液就來源於人的這兩個根本,你說重要不重要!明代的李時珍對唾液的認識更為具體,他說:「人舌下有四竅,兩竅通心,兩竅通腎氣。心氣流於舌下為靈液。道家語之金漿玉醴,溢為醴泉,聚為華池,散為津液,降為甘露,所以灌溉臟腑,潤澤肢體。故修養家咽津納氣,謂之清水灌靈根。」意思就是,唾液是由人體精氣上升而形成的,它處在不斷的運動變之中----溢、聚、散、降。這就像自然界的風雲際會一樣,水由下而上,溢成氣,聚成霧,散為雲,降為雨露,滋潤大地萬物。唾液也像自然界的雨露一樣,升降循環,滋潤著人的五臟六腑。 或許有人覺得這種說法還是有些抽象,讓我們舉一個生活中的例子。大家知道,糖尿病在中醫裡叫「消渴症」。為什麼叫「消渴症」呢?糖尿病是因為脾腎功能不好,不能產生足夠的津液,臟腑得不到灌溉和滋潤,虛火上升,患者就會經常感覺口乾、口渴,所以又叫消渴症。 我曾經與一位西醫談起唾液對人體的重要性。他不以為然,並嚴肅地說:「你們中醫就是想當然,任何結論都必須經過科學研究和分析化驗的,可不能信口開河!」我說:「要不然我們打個賭,你去化驗一下唾液的成分,看看它有沒有我說的那些作用。」一個月後,我在電口話裡問他:「你化驗分析了嗎?」他說:「沒有。不過,我仔細查閱了一些科研貧科,發現唾液中包含了血漿中的各類成分---十多種酶,近十種維生素,多種礦物質、有機酸和激素等,如分泌型免疫球蛋白、氨基酸、涎腺激素等,其中涎腺激素能促進細胞的生長和分裂,延緩人體的衰老......」這位醫生十分激動,足足與我通了一個小時的電話,還一再感歎,中醫真是太神奇了,有時間一定認真研究。 唾液對養生十分重要,古人總結出了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並取了兩個頗有意思的名字:一個詩情畫意,就是李時珍說的「清水灌靈根」;一個氣勢磅礴,撼天動地,名叫「赤龍攪天池」。名字不同,意思一樣,都是指用舌在口腔內攪動,等到唾液滿口時,分三次咽下,並用意念將其送到丹田。可別小瞧了這個簡單的養生之法,只要你堅持下去,不僅可以治病,還可以延年益壽。更重要的是,它沒有任何的副作用,還不用花你一分一厘!關於這一方法的益處,明代名醫龔居中在《紅爐點雪》中說:「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養神,在肺助氣,在腎生精,自然百骸調暢,諸病不生。」 有一位病人,五十多歲,他曾大便有血,花了幾千塊錢檢查,都沒查出問題,他不死心,又去找中醫,可是那位中醫又誤開了熱藥,他服藥後病情加重,身體虛弱不堪,腳也開始萎縮。他托人找到我,我詳細詢問了他的病情。他的口腔和鼻子經常上火,頭眩,肚子怕涼,大便忽乾忽稀,還時常出現腰膝酸軟等症狀。我診斷為「上實下虛」,也就是說,他的身體上半部分實,有火;下半部分虛,有寒。這是由於他身體內的津液不能升降聚散造成的。脾腎形成津液之後,本應下降去滋潤臟腑,但由於循環出現了問題,津液不能下降,所以造成了上熱下寒。既然身體不能讓津液下降,那就人為讓唾液下降,我就向他推薦了「清水灌靈根」。他回家後,停用了所有藥品,一心一意用此法養生。他每天都會坐下來,閉目養神幾分鐘後,就開始「清水灌靈根」。一年之後,他所有的病都好了,身體也越來越強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