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氣丸

中醫世界首頁

【組成】

乾地黃八兩(240g)、薯預四兩(120g)、山茱萸四兩(120g)、澤瀉三兩(90g)、茯苓三兩(90g)、牡丹皮三兩(90g)、桂枝一兩(30g)、附子(炮)一兩(30g)。

【用法】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5丸(6g),加至25丸(10g),酒送下,每日2次。亦可作湯劑,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

【功用】

補腎助陽。

【主治】

腎陽不足證。腰痛腳軟,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小便反多,入夜尤甚,陽痿早泄,舌淡而胖,脈虛弱,尺部沉細,以及痰飲,水腫,消渴,腳氣,轉胞等。

【病機分析】

腎為先天之本,腎陽為一身陽氣之根本。若腎病日久傷陽,或他臟陽虛累及於腎,或高年腎虧,房勞過度等均可導致腎陽不足。腎位腰部,脈貫脊脛,腎陽虛衰,經脈失養,則腰脊膝脛酸痛乏力;腎陽不足,不能溫養下焦,則身半以下常有冷感。腎與膀胱相表裡,腎陽虛不能化氣利水,水停於內,則小便不利,少腹拘急不舒,甚則發為水腫、腳氣;若腎陽虛餒,膀胱失於約束,則小便反多,入夜陽消陰長,故夜尿尤頻;若腎陽不足,水液失於蒸化,津不上承,則口渴不已,液聚成痰,則發為痰飲。舌質淡而胖,脈虛弱尺部沉細,皆為腎陽虛弱之象。由此可見,腎陽不足,氣化失司,水液代謝失常為本證的基本病機表現。

【配伍意義】

本方是為腎陽不足之證而設,故以補腎助陽為法,「益火之源,以消陰翳」,輔以利水滲濕。方中附子大辛大熱,為溫陽諸藥之首;桂枝辛甘而溫,乃溫通陽氣要藥,二藥相合,補腎陽之虛,助氣化之復,共為君藥。然腎為水火之臟,內舍真陰真陽,陽氣無陰則不化,「善補陽者,必於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而生化無窮」(《類經》卷14),故重用乾地黃滋陰補腎;配伍山茱萸、山藥補肝脾而益精血,共為臣藥。君臣相伍,補腎填精,不僅可藉陰中求陽而增補陽之力,而且陽藥得陰藥之柔潤則溫而不燥,陰藥得陽藥之溫通則滋而不膩,二者相得益彰。方中補陽之品藥少量輕而滋陰之品藥多量重,可見其立方之旨,並非峻補元陽,在於微微生火,鼓舞腎氣,即取「少火生氣」之義。正如柯琴所云:「此腎氣丸納桂、附於滋陰劑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補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腎氣也」(錄自《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卷27)。再以澤瀉、茯苓利水滲濕,配桂枝又善溫化痰飲;丹皮苦辛而寒,擅入血分,伍桂枝則可調血分之滯,三藥寓瀉於補,俾邪去而補藥得力,並制諸滋陰藥可能助濕礙邪之虞。諸藥合用,助陽之弱以化水,滋陰之虛以生氣,使腎陽振奮,氣化復常,則諸證自除。

本方配伍特點有二:一是補陽之中配伍滋陰之品,陰中求陽,使陽有所化;二是少量補陽藥與大隊滋陰藥為伍,旨在微微生火,少火生氣。

由於本方功用主要在於溫補腎气,且作丸內服,故名之「腎氣丸」。

【類方比較】

本方與六味地黃丸中均有地黃、山茱萸、山藥、澤瀉、丹皮、茯苓六藥,均為補腎的常用方。其中六味地黃丸之地黃乃熟地黃,為滋補腎陰的代表方,適宜於腎陰不足之證;本方之地黃為乾地黃(即生地黃),又配伍了桂枝、附子二味溫陽補火之品,故成陰中求陽,少火生氣之劑,適宜於腎中陽氣不足之證,亦可用治腎陰陽兩虛之證。

【臨床運用】

  1. 證治要點
    本方為補腎助陽的常用方劑。臨床以腰痛腳軟,小便不利或反多,舌淡而胖,脈虛弱而尺部沉細為證治要點。

  2. 加減法
    畏寒肢冷者,可將桂枝改為肉桂,並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強溫補腎陽之力;若用於陽痿,尚需加淫羊藿、補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壯陽起痿之力;痰飲咳喘者,加乾薑、細辛、半夏等以溫肺化飲。

  3. 本方現代常用於治療慢性腎炎、糖尿病、醛固酮增多症、甲狀腺功能低下、性神經衰弱、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慢性支氣管哮喘、更年期綜合征等辨證屬腎陽不足者 。

【使用注意】

若咽乾口燥,舌紅少苔,屬腎陰不足,虛火上炎者,不宜應用。

【附方】

  1. 十補丸--《嚴氏濟生方》卷1
    附子炮,去皮、臍、五味子各二兩(各9g),山茱萸取肉、山藥銼,炒、牡丹皮去木各二兩(各9g),鹿茸去毛,酒蒸一錢(3g),熟地黃洗,酒蒸二兩(9g),肉桂去皮,不見火一錢(3g),白茯苓去皮、澤瀉各一兩(各6g)。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70丸(9g),空心鹽酒、鹽湯任下。功用:補腎陽,益精血。主治:腎陽虛損,精血不足證。面色黧黑,足冷足腫,耳鳴耳聾,肢體羸瘦,足膝軟弱,小便不利,腰脊疼痛。
    本方由腎氣丸加溫腎壯陽、益精血、強筋骨的鹿茸與斂氣固精的五味子而成。由於本方重用附子,再加鹿茸,並將原方之桂枝易為肉桂,因而溫腎壯陽之功較之腎氣丸更著;而且又將原方之生地易為熟地,並合鹿茸之益精壯骨,故滋補陰精之力亦勝於腎氣丸。所以本方溫腎壯陽,補養精血之力較強,並能納氣平喘,適宜於腎陰陽兩虛較著,或兼腎不納氣之咳嗽、氣喘者。

  2. 青娥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5寶慶新增方
    胡桃去皮、膜二十個(150g)、蒜熬膏四兩(120g)、破故紙酒浸,炒八兩(240g)、杜仲去皮,薑汁浸,炒十六兩(500g)。上為細末,蒜膏為丸,每服30丸,空心溫酒送下,婦人淡醋湯送下。功用:溫腎壯陽,強腰固精。主治:腎虛為風寒濕邪所傷,或墜墮傷損所引起的腰痛,頭暈耳鳴,溺有餘瀝,婦女白帶。
    方中杜仲性味甘溫,入肝腎經,能補益肝腎,強腰膝,壯筋骨,為治腎虛腰痛之要藥,故本方重用以為君藥;補骨脂(破故紙)性溫助陽,溫補命門,能補腎強腰,壯陽固精,擅治腎虛腰痛,與杜仲同用,溫腎陽,強腰膝之效尤佳,為本方臣藥;佐以胡桃肉甘溫入腎,通命門,補腎陽,強腰膝,協杜仲、補骨脂則補腎強腰之功相得益彰;大蒜辛溫走竄,能通五臟,達諸竅,去寒濕,則疼痛可緩,亦為佐藥。諸藥相伍,共奏溫腎壯陽,強腰固精之功。
    本方集諸補腎強腰之品為一方,故補腎強筋壯骨之功較強,為治腎虛腰痛之證的專方;腎氣丸重在少火生氣,溫腎壯陽之力遜之,並長於化氣行水,故宜於治療腎氣虛餒,水液內停之證。


站長補充:

  • 本文摘自《方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