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新課堂》叢書總序 |
|||
作者:劉觀濤 |
|||
打造「中醫師承教育」權威基地 作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直屬的中央級專業出版社,我們在出版大學中醫藥教材的基礎上,還致力於打造「中醫師承教育」權威基地,還原「老中醫手把手,傳教實況」。
師承實錄:「不摻假」的完全紀錄 翻看中醫圖書,滿眼皆是「應手取效、效如桴鼓」,似乎寫書者都是胸有成竹、百發百中的「神醫下凡」。從某種意義來說,現在有些中醫專家所出版的醫學專著,對中醫學習者有著一種不自覺的「誤導」。因為醫著中所列舉的實例,多是典型病例、特殊病例,而且多是最終治好的病例。「看其專著,歎為神醫;跟其臨床,不過如此!」---這也不能苛求專家,因為專著篇幅畢竟有限,所以,自然要「精選」典型的、治癒的病例。為什麼看其專著和跟師學習差別如此之大?為什麼中醫界一直呼籲「跟師學習」?因為跟師學習,才能真實地、沒有任何「摻假」地反映老師的療效、細節,包括失誤、困惑、曲折等真實體驗。 但是,跟師學習,要放棄原有的工作、待遇,大多數人是做不到的。一年放棄5萬元的收入,還要投入幾萬元的生活、學習費用,中醫師承教育的費用,也相當於高額的MBA、EMBA的十幾萬學費。---怎麼辦呢?我經過反覆思索、反覆探討。最後發現:我們可以用一種現代技術手段,接近於「完全還原」跟師學習、師承教育的全過程:也就是不間斷、長時間地記錄中醫名師的每個臨床案例;或者,不間斷、長時間地記錄弟子與師父的學術對話。為什麼我們要特別提出「不間斷」這個字眼呢?因為凡是「剪輯、精選」,就有可能不自覺地偏離「真實」,走向「粉飾」。所以,真正意義的「師承教育」,一定不要對「「師父的完全錄音」做任何刪節、處理,哪怕錄音的過程有雜音、有干擾丶有拖沓,也要尊崇完全真實的「師承理念」。---正如國際新聞界最著名的記者法拉奇,她在採訪各國總統、主席的時候,「用錄音機錄下訪問中的全部內容,然後一字不漏地以原對話形式全文加以發表」。 這項在中醫學界史無前例的「師承全記錄」工作,在2005年開始正式啟動了。我尋找到的第一位師承名師,是一位農村家傳中醫薛振聲老大夫,他殫精竭慮寫成一部醫學專著,很多臨床中醫師用了他的方子覺得「立竿見影、療效很高。」---這位70多歲的老中醫,每天堅持到醫院裡行診,星期六、星期天從來沒有休息過,即便是春節期間的大年三十,也堅持為病患者服務。每天晚上,我和他通電話,他口述他每天行醫所診治的每例病案的詳細情況(讀者甚至會聽到春節期間鞭炮齊鳴的「背景音樂」),並且從不諱言自己失敗的病例。---把自己的完全真實的病案,進行如實公布,需要極其之大的勇氣和膽識!這相當於把自己的醫術「赤裸裸地」公開給世人,沒有大海一樣的胸懷、過硬的臨床水平,並不敢這樣做!---所以,當我開始每天和薛老的「完全記錄」工作之後,劉力紅博士給我致函:「您能對中醫如此用心,功不唐捐,中醫會記住您,歷史也會記住您!」其實,我更認為:劉力紅對我的評價,更是對薛老---這位農村家傳中醫、一位開拓性的中醫名家的評價。因為,薛老的這個「師承記錄」行動,標志著中醫學術「師承教育」廣泛傳播的嶄新開端。在這種「師承全記錄」新方式的啟發下,]劉力紅也和他的師父盧崇漢開始了不間斷的「師承學術對話」,不間斷的錄音,記錄下兩位中醫名家的「師承實況」。
三大要求:打造「師承教育」最佳讀本 作為在全國醫學專業圖書中的首創,我們開始陸續對我們的專家作者提出如下「新要求」: 第一:一定要有1個月以上或100例以上「連續不間斷、完整不刪節」的行診全程紀錄(保留錄音或錄像原始記錄)。這相當於讓讀者全程跟隨、考察這位專家的實際療效,而不是看其「精選」:,的有效案例(事實上,哪怕隨便一個剛出校門的中醫師,都可以「精選」一本「療效如神」的醫案。因為看病水平再差,也總會碰到治好的病案!)這就相當於讓讀者跟其臨床,現場考察。 第二:一定要詳細闡釋「從脈證到辨證、再到方藥」的詳盡、真實思考過程。現在的多數中醫專著,遵循歷史傳統的寫作格式:先列某患者的脈證,然後辨證為諸如太陽傷寒,再開出方劑加減。此後,才開始闡釋為什麼這樣辨證、開方。---從余國俊先生的《中醫師承實錄》開始,我們開創了更加便於讀者學習、閱讀的醫案寫作格式。即先列患者脈證,然後開始分析辨證的詳細思考過程(包括各種可能性的分析,猜測、排除、再猜測、再排除,也包括猶豫、擔心、把握性比例等真實細節),最後,才是得出的辨證結果。正如同偵破罪犯一樣,不能先告訴讀者誰是罪犯,再分析為什麼他是罪犯。而要對每個人進行嫌疑排查,再逐一從諸多可能的犯罪嫌疑人中,進行篩選。這個過程中時常會有誤斷,會有反復,但這就是真實的偵探過程!所以,中醫醫案的寫作要像這種「真實的思考過程」過渡,甚至附上諸多學生和老師的互動疑問(比如,為什麼只用這個方劑,換個類似的方劑可不可以?)。 第三:寫作時要注意參照「三個標準」。第一個標準是「中醫經典」,比如,《傷寒論)、《黃帝內經》(甚至還包括近代名著《醫學衷中參西錄》)等,作者可以闡釋如何在傳統經典的基礎上進行承前啟後、開拓創新。第二個標準是「臨床概率」,對於當代臨床經常出現的病種(國內、國際當代最新疾病譜系),要加大力度進行闡釋,比如,痛風、癌症、艾滋病、前列腺疾病等等,要勇於面對最新的常見病種。第三個標準是「大學教材」,大學教材的體系畢竟代表著一種現代的分類方式,很便於中醫學子們接受。 真正的中醫名家,應該如同牛頓、愛因斯坦等科學巨匠,願意把自己的畢生心血「精細入微、條分縷析、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地講解、傳教,把自己的畢生研究成果匯集成學術論著,傳諸後世,造福人類。特別是臨床操作要具有很強的「可學習性、可操作性」,學生們學習老師的著作後,也能夠在臨床上逐步達到較高水平。 基於這種真實還原師承教育實況的思想,我們中國中醫藥出版社陸續策劃、出版了「中醫新課堂叢書」: 《中醫師承實錄》(余國俊著) 《我的中醫之路》(余國俊著) 《我的脈學探索》(金偉著) 《名醫師承講記》(李靜著) 《小說中醫》(張大明著) 《小說中醫續集》(張大明著)等「師承教育」類叢書,被讀者們稱為「中醫師承教育最好的讀本」。 此外,我們還陸續推出面向初學者的「中醫入門系列」、面向專業中醫師的「臨床經典系列」等等多種書系。作為這些書的策劃編輯,我本人特別向每位中醫執業者、學習者以及愛好者強力推薦:《肝膽相照:一個人的健康戰爭》。這是在我的圖書策劃編輯史上最讓我感動、同時也是受益最大的一本書。這本曾經感動100萬患者和醫生的健康感悟圖書,我認為值得每位中醫人精讀、思考、悟徹!
師承大學堂:「詳加辨證,愈辨愈明,才能使病無遁形,藥不虛發」 對於中醫師承教育,「北京四大名醫」之一的孔伯華先生,曾經與蕭龍友先生聯手創建「北平國醫學院」,並擔任院長,辦學15年,為祖國培養了數百位傑出的中醫骨幹。孔伯華先生堅持師承教育的方式,臨床見習時,每遇疑難病證,當即提示生徒,或事後進行討論,允許提出不同看法和意見,暢所欲言,盡情辯論,然後作出總結,指歸而教之,倡導「詳加辨證,愈辨愈明,才能使病無遁形,藥不虛發」。1929年,國民黨政府作出「取締中醫」的議案,孔伯華被推選為全國醫藥團體聯合會臨時主席,率領全團前往南京汪精衛國民黨政府請願。面對汪精衛,孔伯華先生義正嚴詞地提出「用臨床效果打擂」。汪精衛政府眼見為實,看到中醫的良好療效,最後撤銷了「取締中醫」的提案。新中國成立後,孔伯華對毛澤東主席等中央首長的醫療保健工作,備至關懷,多所建樹,受到周總理當面表揚:「孔老不高談空理,務求實幹。」教委的同志把孔伯華解放前創辦「北平國醫學院」的辦學資料取走,開始編寫新中國的中醫教學大綱,創辦新中國的中醫學院。 昔日,孔伯華先生在北京西單北白廟胡同,創辦「北平國醫學院」;今日,孔伯華醫館聯手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等中央級醫學機構,邀請中醫臨床名家開設「教學、臨床、帶教」全程記錄、傳播的「中醫師承大學堂」。除了由孔伯華先生的學術繼承人講述「孔伯華中醫學說」之外,現代經方大師胡希恕先生的弟子、中日友好醫院馮世綸教授將在此開設「傷寒論臨床師承講座」,並進行手把手的臨床帶教。胡希恕先生作為臨床效果卓著的經方大家,被中醫名家劉渡舟高度評價:「每當在病房會診,群賢齊集,高手如雲,惟先生能獨排眾議,不但辨證準確無誤,而且立方遣藥,雖寥寥幾昧,看之無奇,但效果非凡,常出人意料,此得力於仲景之學也。」胡希恕先生倡導對《傷寒雜病論》執簡馭繁、唯求療效,其「方證是辨證的尖端」學術體系,成為中醫入士「一通百通用傷寒」的高效捷徑。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將陸續出版「中醫師承大學堂」的全部講座和帶教實錄。 為什麼我們致方於推出「中醫師承大學堂」呢?被譽為「中國近代醫學第一人」的張錫純,曾經這樣總結自己的中醫教學效果:「三期滿,皆能行道救人。」而對比傳統中醫教學,則是「取《內經》、《難經》、《傷寒》、《金匱》諸書為講義。然如此以教學生,取徑太遠,非殫十年之功於此等書,不能卒業;即能卒業者,果能得心皆應手乎?」新教學的三年、傳統教學的十年;一個皆能行道救人,一個不能卒業或不能得心應手----差別何其之大!關鍵在於教學手段和方法。中醫的「師承式教育」,已經成為與「學院派教育」相互補充、必不可缺的關鍵環節!
以書會友:讀一本好書,交一批朋友! 對於廣大讀者,我們試圖推出「一本書=大課堂」的增值服務。凡是本書系的讀者,都可以在專為該書系開闢的「網絡論壇」(www.zhongyiminjia.com中醫名家網)中,進行切磋探討、互動交流。「讀一本好書,結識一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畢竟,對同一本書的認同,代表著其學識、興趣、思想的一致性。這樣,讀者可以在論壇中與「新同學」自由交流,針對書中的疑難問題「華山論劍」或「尋師訪友」。因為有著對同一本書的「共同點」,可以讓大家的心貼得更緊。 你購買了一本書,還得到了一個「課堂交流學習」的好機會---這是我們在中醫圖書界獨家推出「以書會友」活動的目的。當然,網絡課堂是網友們自發組建的,具體的效果要看網友們自發推動的狀況,「命運掌握在讀者自己手中」。 最後,作為本書系的策劃編輯,我希望專業的中醫師讀者們,能把自己閱讀本書的體會,發到中醫名家網上,更希望您能把運用本書的體會、心得乃至困惑、思考,發到中醫名家網上和其他讀者進行學術研討、對話。 歡迎您對本書提出意見或建議,也歡迎您向中國中醫藥出版社踴躍投稿。 本書策劃編輯劉觀濤郵件:liuguantao@vip.sina.com(投稿郵件24小時內回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