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中丸(理中湯)

中醫世界首頁

【異名】四順理中丸(《備急千金要方》卷2)、白术丸(《聖濟總錄》卷171)、調中丸(《小兒藥證直訣》卷下)、大理中丸(《世醫得效方》卷5)、順味丸(《普濟方》卷159)、人參理中丸(《癘瘍機要》卷下)。

【組成】人參、乾薑、甘草炙、白术各三兩(各9g)

【用法】上為末,煉蜜為丸,如雞子黃許大(9g),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粉,溫服之,日三四服、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湯法:以四物依兩數切(按上丸藥量為一劑量),用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溫中祛寒,補氣健脾。

【主治】

  1. 脾胃虛寒證。嘔吐下利,脘腹疼痛,喜溫喜按,不欲飲食,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脈沉細。

  2. 陽虛失血證。吐血,衄血,便血,崩漏,血色暗淡,四肢不溫,面色萎黃,舌淡脈弱。

  3. 小兒慢驚,病後喜唾涎沫,霍亂及胸痹等由中焦虛寒而致者。

【病機分析】

脾胃同主中焦,職司運化,升降相濟。若脾胃虛寒,運化無權,升降失常,清陽不升則下利;陰寒凝聚,濁陰不降則嘔吐。中焦虛寒,寒凝氣滯,則脘腹疼痛,喜溫喜按。《靈樞•五邪篇》曰:「邪在脾胃,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中寒腸鳴腹痛。」脾虛失於健運,故不欲飲食;陽虛失於溫煦,則畏寒肢冷。

脾主統血,氣能攝血。中焦虛寒,脾陽不足,則脾氣亦虛,統攝無權,血不循經而致便血、吐血、衄血、婦人崩漏等失血證。正如《血證論》卷1曰:「經云脾統血,血之運行上下,全賴於脾,脾陽虛則不能統血。」

病後喜唾涎沫,乃由病後脾虛,不能運化以布津,虛而不攝,則喜唾,甚則流涎不止。

霍亂為飲食不節,病邪直中脾胃,損傷脾胃陽氣,清濁相干,升降失常,而致吐瀉交作等症。

胸痹一證,原因頗多,此之所言胸痹,係陰盛陽虛所致。中焦虛寒,陽虛不運,陰寒阻滯胸中,陰乘陽位,故痹阻而痛。

【配伍意義】

本方為飲食勞倦,或久病傷及中陽以致中焦虛寒之證而設。證屬虛寒,非溫熱則陰寒不除,非補益則虛損不復。根據《素問•至真要大論》「寒者熱之」和《素問•三部九候論》「虛則補之」的治法,以溫中散寒,補益脾胃為主。《素問•至真要大論)曰:「寒淫所勝,平以辛熱」,故方中以乾薑為君,大辛大熱,溫脾胃,化陰凝,以達溫中散寒,扶陽抑陰之功。病屬虛證,虛則補之,故配人參補中益氣,培補後天,助乾薑以復中陽,在方中為臣。脾虛易於生濕,故以甘溫苦燥之白术,燥濕運脾,除濕益氣,其在方中既助人參增強健脾益氣之力,又可除濕運脾以健中州,為佐藥。更以甘草蜜炙,益氣補中,調和諸藥,用為使藥。四藥配伍,共收溫中祛寨,補益脾胃之功效。

本方配伍特點是以溫為主,輔以補養,二者相輔相成,使陽氣復,脾胃健,寒凝化,則中焦虛寒諸症自解。

【臨床運用】

  1. 證治要點:
    本方為溫中祛寒的代表方。凡中焦虛寒所致諸症,並見肢體不溫,舌淡苔白,脈沉細無力者,均可以本方加減治療。

  2. 加減法:
    若臍上筑者,為腎虛水飛上凌,去白术之壅滯,加桂枝以平沖降逆;吐多者,為氣壅於上,去白术加治嘔聖藥生薑以降逆止嘔;悸者為水飲凌心,加茯苓以化飲寧心;渴欲得水者,為脾不化濕,津液不布,加白术以培土制水,健脾運濕;虛寒較盛,四肢逆冷者,加附子、肉桂以溫補脾腎;脾肺虛寒,咳嗽不止者,加半夏,茯苓、細辛、五味子以溫中化飲止嗽;寒濕發黃,加茵陳以利膽退黃;陽虛失血,加黃芪、當歸、阿膠以益氣養血攝血;兼喘滿浮腫,小便不利者,合五苓散以溫陽化氣利水。

  3. 本方現代常用於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淺表性胃炎、胃竇炎、胃下垂、胃擴張、慢性結腸炎、痢疾、泄瀉、腎下垂、慢性腎炎、崩漏、便血、吐血、鼻衄、過敏性紫癜、小兒慢驚風、小兒腸痙攣、慢性口腔潰瘍、慢性支氣管炎、膽道蛔蟲症、胸痹等辨證屬於中焦虛寒的多種疾病。

【使用注意】

本方藥性溫燥,陰虛內熱者忌用。

【附方】

  1. 附子理中丸(《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5):
    附子炮,去皮臍,人參去蘆,乾薑,甘草,白术各三兩(各9g),上為細末,煉蜜為丸,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以水一盞化開,,煎至七分,空心、食前稍熱服。功用:逼陽祛寒、益氣健脾。主治:脾胃虛寒,腹痛吐利,脈微肢厥,霍亂轉筋,或感寒頭痛,以及一切沉寒痼冷。
    本方是在理中丸方基礎上加入一味附子組成。方中附子大辛大熱,與乾薑相伍,溫陽散寒,以消陰翳;參、术、草,益氣健脾。諸藥合用,共奏溫陽散寒,益氣健脾之功。

  2. 連理湯(《症因脈治》卷2):
    人參、白术、乾薑、炙甘草、黃連。功用:溫中祛寒,清化濕熱。主治:脾胃虛寒,濕熱內蘊。瀉痢煩渴,吞酸腹脹,小便赤澀,心痛口糜等。
    本方是理中丸加黃連組成,原方無用量,臨證可用等量,或重用理中丸,少佐黃連。方中以理中丸原方溫陽祛寒,益氣健脾;以黃連清化濕熱。在《秘傳證治要訣類方》卷1有與此同名之方,為理中湯加茯苓、黃連組成,則清利濕熱之功尤勝。
    以上兩方雖主治各異,但病機均以脾陽不足,中焦虛寒為主,故組方亦以理中丸為主,溫中健脾,再根據不同兼挾之證而配伍藥物。與理中丸相比,附子理中丸證為陽虛寒勝,故加附子溫陽祛寒;連理湯證為中焦虛寒,又兼濕熱內蘊,故加黃連以清化濕熱。


站長補充:

  • 本文摘自《方劑學》人民衛生出版社

  • 如果覺得《理中丸》太躁熱,可以改服溫和的《四君子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