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四逆湯

中醫世界首頁

【組成】當歸三兩(12g)、桂枝三兩去皮(9g)、芍藥三兩(9g)、細辛三兩(3g)、甘草二兩(6g)、通草二兩(6g)、大棗二十五枚(8枚)。

【用法】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溫經散寒,養血通脈。

【主治】血虛寒厥證。手足厥寒,或局部青紫,口不渴,或腰、股、腿、足疼痛,或麻木,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

【病機分析】

四肢為諸陽之本,血虛感寒,陽氣不振,四肢失於溫養,所以手足厥寒,然而不見其他陽氣衰微徵象,卻又脈來沉細,或局部青紫,是為血虛而經脈受塞,血脈運行不利所致。這種肢厥,只是指(趾)掌至腕(踝)不溫,與四逆湯證的四肢厥逆有別。血虛寒邪乘虛侵襲,經脈受阻,氣血運行不暢,故出現腰腿疼痛。《素問•舉痛論》曰:「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於脈外則血少,客於脈中則氣不通。」舌淡、苔白,脈沉細或細而欲絕,均為血虛寒滯經脈之象。

【配伍意義】

本方為養血通脈的常用方。方中當歸苦辛甘溫,補血和血,為溫補肝血之要藥;桂枝辛溫,溫經通脈,以祛經脈中客留之寒邪而暢血行。二藥配伍,養血溫通並施,使寒邪除,血脈暢,共為方中君藥。白芍養血和營,配當歸更增補益陰血之力,伍桂枝則成調和營衛之功。細辛辛溫走竄,外溫經脈,內溫臟腑,通達表裡,以散寒邪,助桂枝溫經散寒之力,與白芍同為方中臣藥。木通苦寒,通利血脈,又可防桂枝、細辛溫燥太過可能耗血傷津,為佐藥。重用大棗,既助歸、芍補血,又助桂、辛通陽;甘草益氣健脾,調和諸藥,均為使藥。諸藥相伍,使陰血充,陽氣振,陰寒除,經脈通,則手足溫暖,其脈亦復。

本方以當歸為君,主治厥陰傷寒,手足厥寒之四逆證,脈細欲絕者,故名當歸四逆湯。

本方配伍特點:養血和營與辛散溫通相合,使血脈得充而暢行,且溫經而不燥,養血而不滯。

【臨床運用】

  1. 證治要點
    本方為血虛感寒,寒凝經脈之證而設,以手足厥寒,舌淡苔白,脈沉細或脈細欲絕為證治要點。對血虛寒邪入於經絡的腰、股、腿、足疼痛,手足凍瘡,以及婦女月經不調,經前腰腹冷痛,證屬血虛有寒者,均可使用。

  2. 加減法
    若腰、股、腿、足疼痛屬血虛寒凝、脈絡不通者,可酌情加牛膝、雞血藤、木瓜以活血通絡;若內有久寒,兼水飲嘔逆者,可加吳茱萸、生薑以溫胃散寒止嘔;若血虛寒凝之經期腹痛,或男子寒疝者,可酌加烏藥、茴香、良薑、香附以理氣散止痛。

  3. 本方現代常用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無脈症、雷諾病、小兒下肢麻痹、凍瘡、婦女痛經、產後身痛等屬血虛寒凝的多種疾病。

【附方】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傷寒論》)

當歸三兩(9g)、芍藥三兩(9g)、甘草二兩(6g)、通草二兩(6g)、大棗二十五枚(8枚)、桂枝去皮三兩(9g)、細辛三兩(3g)、生薑半斤(15g)、吳茱茱萸二升(5g),上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和,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功用:溫經散寒,養血通脈。主治:手足厥寒,脈細欲絕,其入內有久寒者。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治療當歸四逆湯證而平素脾胃或衝任有寒者。吳茱萸、生薑走厥陰、陽明經,散久滯陳寒,入清酒煎煮,更增強散寒通脈之力。本方證治血虛感寒,經脈不利,且有久滯陳寒,不用附、薑,乃慮其辛熱燥烈,恐傷陰血,而用吳茱萸、生薑暖肝溫胃,散寒開鬱,為治當歸四逆湯證而內有久寒之良方。


站長補充:

  • 本文摘自《方劑學》p.722  人民衛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