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醫蔡華僑

中醫世界首頁

介紹一位中醫師給有緣人

 

蔡華僑醫師

  • 1944年出生。

  • 診斷功力超乎常人,對癌症有其獨到的解決方法。

  • 把脈後,醫師會用筆在患者身上標示貼藥位置,然後就交給助手把草藥貼上去,如此而已,不開藥,不吃藥。

  • 蔡華僑醫師的趣味介紹→另類一日遊

  • 把脈不是萬能,醫生也不是神,所以,有病要直說!不要考驗醫師的把脈功夫!把脈只是中醫診病的方法之一(望、聞、問、切),你不說出病情,醫生不可能光靠把脈就能知道你所有的毛病!

  • 不要有太多痊癒或根治的幻想!醫生只能幫你改善病情而已,你的致病因子仍然沒變,所以時間一久,同樣的毛病還是會再出現!(DNA不變、生活習慣不變、飲食不變、作息不變、生活環境不變、工作性質不變....)

 

地址

高雄市田寮區七星村七星路70-3號(舊高雄縣田寮鄉)

使用Garmin衛星導航者,請進入“門牌”→選擇“高雄縣”→選擇“田寮鄉”→輸入“七”→選擇“七星路”→輸入“70”→選擇“70-3號”→儲存→導航
 

電話

07-6361258

07-6361586

0921020579

 

看診時間

上午8點至下午1點

每月休診日期不一定,會公佈在黑板上。請事先確認,以免撲空!

 

看診費用

隨喜,自己投入箱子內。

 

行進路線

  • 南二高(國道3號)→田寮交流道→下交流道,路標指示往田寮、阿蓮、大岡山(省28)→往前850公尺,碰到丁字路,路標指示左轉往田寮市區→往前600公尺,第二個路口右轉上坡,路標指示往田寮鄉公所(高37鄉道)→往前4公里,一路沿著大岡山的山壁走,沿途經過田寮鄉公所、田寮國中→上坡碰到丁字路,路標指示左轉往牛稠埔、新興(高14鄉道)→往前4公里,經過新興社區,在路標10公里處可以看到左側有一招牌“蔡華僑服務處”→左轉進入小巷,下坡,房子就在右側(小巷內不好迴車,車子請盡量停在外面馬路邊)

  • 中山高(國道1號)→路竹交流道→下交流道,路標指示往田寮、阿蓮、國道3號(省28)→一路直走,經過環球路→進入阿蓮市區→右轉外環道路,路標指示往國道3號、省28→再左轉繞回市區→右轉中正路,路標指示往國道3號、省28→直走碰到左邊往國道3號的叉路,繼續保持直走,路標指示往田寮市區→往前600公尺,第二個路口右轉上坡,路標指示往田寮鄉公所(高37鄉道)→往前4公里,一路沿著大岡山的山壁走,沿途經過田寮鄉公所、田寮國中→上坡碰到丁字路,路標指示左轉往牛稠埔、新興(高14鄉道)→往前4公里,經過新興社區,在路標10公里處可以看到左側有一招牌“蔡華僑服務處”→左轉進入小巷,下坡,房子就在右側(小巷內不好迴車,車子請盡量停在外面馬路邊)

  • 雖然鄉間小道也有路名,不過通常都沒標示,只標示道路的號碼而已,例如:省28、高139、高37、高14。

 

看診的棚子

貼藥部位的照護:

  • 貼藥是新鮮草藥泥,綠色味香,跟市面上的乾性藥膏不一樣。

  • 貼藥部位的皮膚會產生一些藥物反應,例如:灼傷感、刺癢、紅斑、紫斑、起水泡、流黃液....等,這些都是發泡療法的正常現象,不用擔心,有些患者就是因為無法忍痛而中斷了療程,十分可惜!

  • 不要小看草藥的功效,它連癌症都有辦法拔除,所以,相較之下,小小皮肉之痛還是值得忍耐的!

  • 蔡醫師交代:貼藥處千萬不能擦藥!保證絕對不會感染!(站長補充:我猜想蔡醫師的藥草是比較特別的,有別於其他發泡療法常用的藥劑,所以他才敢拍胸脯說:絕對不會感染!)

  • 洗澡時,請不要用肥皂搓洗貼藥處,用溫水沖洗即可!

  • 起水泡的處理:用乾淨的牙籤斜斜地刺破皮膜→用衛生紙吸乾流汁→覆上幾張新的衛生紙,再用透氣膠帶固定。如果水泡一直冒出來,就重複上述的動作!有時候衛生紙會乾黏在傷口上,請勿直接把衛生紙撕掉,否則會連同皮膜一起撕掉,導致真皮裸露,增加疼痛!最好是用溫水潤濕,等衛生紙軟化後,再輕輕撕掉衛生紙。

  • 起水泡、流黃液會持續二天,這段期間最不舒服,只要熬過這二天,不適感就會逐漸消失,傷口也會慢慢乾燥、脫皮,恢復正常膚色!(臉部約3週就能恢復正常膚色,身體則需幾個月至一年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膚色。)

  • 愛美的患者請自備帽子,頭皮敷藥後可以遮醜!

  • 蔡醫師交代:一年要吃三次解毒的藥,每四個月吃一次行血的藥,藥單向藥房詢問即知!春秋二季要進補,十全大補湯即可!


藥物貼敷療法(發泡療法)

  • 藥物貼敷療法又名發泡療法、天灸、自灸、冷灸,是屬於中醫內病外治的療法,歷史相當悠久。在湖南馬王堆漢代古墓出土的醫書中就有大量貼敷療法治療疾病的記載,如《五十二病方》中記載了約300個醫方,外用藥方就有106個,其中大部分是貼敷劑。

  • 藥物貼敷療法是通過藥物刺激穴位或患處達到治療目的,一般要求達到發泡化膿,把發泡看成是取得療效的關鍵!《針灸資生經》記載:“凡着艾得灸瘡,所患即瘥(ㄔㄞˋ),若不發(泡瘡),其病不癒。”發泡療法使用的藥物多是辛香走竄或厚味力猛之品,對皮膚有一定的刺激性,常使局部皮膚充血或局部起泡如火燎,形成灸瘡。因此,瞭解發泡療法施術後的正常反應,並向患者解釋本法的特點,同時進行一些必要的處理,避免不良反應,減輕給患者帶來的心理和身體上的痛苦,消除其恐懼心理,鞏固治療效果是十分必要的。

  • 發泡療法有別於燃燒艾草的熱灸,所以又稱為冷灸

  • 《黃帝內經》:“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經絡不通,百病叢生,所以,祖先們想盡辦法,發明了各種方法來疏通經絡,例如:推拿、氣功、導引、刮痧、拔罐、針灸、吃藥...等。其中推拿、刮痧、拔罐、針灸就是利用刺激身上的穴位來打通經絡,達到治療的效果。而療效的好壞則取決於刺激量是否足夠,換句話說,刺激量要夠強、夠持久才能充分展現療效!發泡療法在療效上大放異彩,就是因為它對穴位的刺激量夠強,也夠持久,而且副作用很低!

  • 古人說:“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乾”,意思是想要身體健康,足三里的灸瘡就要保持流膿流汁的狀態。站長曾經用艾草灸背後的疼痛點(肺俞附近),灸一整排,結果皮膚起泡流汁,經過好幾天灸瘡才乾燥。神奇的是,自此一段很長的時間,至少二個月以上,背痛都沒再犯。

  • 外敷不經腸胃,所以不傷腸胃。外敷對肝腎的傷害也較小,因為它不全然是靠藥物的藥效,一部分的療效是透過刺激表皮的經絡穴位。大家都知道,只要是藥物,肝腎都必須將藥物分解排泄出去。同樣地,外敷藥物也會對肝腎造成傷害,只是它使用的劑量濃度沒有內服藥那麼強,而且皮膚的吸收也不會那麼迅速,稍有不適,還可以隨時拿掉敷藥,所以對肝腎的傷害比較輕微。外敷最可貴的是啟動內藥,透過刺激皮膚的穴位來啟動內藥系統。內藥與外藥不同之處是外藥只能單向調節,常常造成過與不及的問題。而內藥則是可以自動雙向調節。例如:降壓藥只能降,不能升,而且劑量很難剛剛好。

  • 《敷貼不求人》:“中藥敷貼,藥物通過體表皮膚或黏膜吸收,藥物的直接作用是明顯的,能收到與內治同樣的功效,甚至比內服藥物療效更優。因為口服藥物經胃腸道時會被消化酶或消化液部分破壞,而外用藥則是直接吸收,可保證其全部有效成分在血液中常保持一定的濃度,充分發揮藥效!”

  • 《中國貼敷治療學》:“貼敷療法屬中醫外治之法,是在發揮藥物治療的同時,發揮了經絡腧穴對人體的調節功能,是二者相互協同、相互激發和迭加的結果,較單純用藥、針灸均有一定的優勢;另外,藥物小劑量作用於腧穴,通過經絡、氣血使其直達病所,可產生相對較強的治療結果,同時避免了因腸胃、靜脈、肌肉等途徑較大劑量給藥而產生的藥物毒副作用和抗藥性的弊端。”

  • 《中醫內病外治》:“發泡療法是用對皮膚有刺激性的藥物搗爛或研末,敷貼於皮膚或穴位使之發生水疱而達到治療疾病的一種療法。這種療法在民間已流傳1600餘年,由於適應症多,療效好,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至今盛行不衰。民間使用的藥物,多係採用鮮品,常受季節限制,而且必須現採現製現用,諸多不便。一般用量偏大,常使水疱融合成片,由於皮損面積大,滲出液多,不僅增加患者痛苦,往往容易繼發感染,癒後遺留瘢痕。我們從諸多的發泡藥中篩選了不受季節限制的斑蝥、白芥兩味,研成細末,用二甲基亞碸調製成“發泡膏”,每次僅取如麥粒大一團,置於2cmX2cm膠布中心,貼於有關穴位,3小時揭去後,僅發出如黃豆大小的水疱,在水疱隆起的過程中微有脹疼,兒童也可接受。3~4天後水疱即逐漸乾癟結痂,一般不會感染,癒後不留瘢痕。本法古稱“天灸”,我們根據灸治原理,擴大治療病種,每周僅貼一次,比針灸更為方便。通過臨床實踐觀察,發泡法確有良好的止痛、平喘、消炎和抗過敏作用。現正考慮將發泡膏改用小錫管包裝,使用時劑量更易掌握,而且攜帶方便。”

  • 《理瀹駢文》:“余施診專以膏藥為主,因貧人購藥為難,膏藥則更便也。凡治上焦風熱及內外熱症,並用清陽膏。外感風熱,初起頭痛者,以一膏貼太陽並風門,風即散,無傳經之變。內熱者兼貼膻中,夾食者並金仙膏。如入裡後欲清者,加硝石散糝膏貼。欲下者,貼膏後用硝黃散,以鷄子清調,敷胸腹,雖結胸亦能推之使下,屢試皆驗。中焦鬱積,用金仙膏為多,氣痛、腹痛立效。瘧疾,先用金仙膏貼胸口即輕。數發後可截者,用散陰膏加藥末,貼項後第三第四骨兩骨中間,先一時用生薑擦後再貼,並貼一膏於臍上,再以生薑兩塊搗敷兩膝蓋,輕者即癒,重者兩張必癒。三陰瘧,雖數年者亦效,忌口十日,免復發,並無後患。痢疾,無論老少皆用金仙膏,一貼胸口,一貼臍上,輕症半日腹響泄氣,小便通利,胸中廓然即癒;重症逐漸減輕,不過數日亦癒。此二症夏秋最多,余治癒不止萬人,特為拈出。下焦寒濕用散陰膏為多,若上熱下寒者貼足心,脾虛泄瀉者貼臍並對臍,皆效。風寒濕痹,筋骨疼痛及跌打閃挫,一貼即癒。三膏治症甚多,內外症皆可用,此舉其至驗者,余膏如行水、養心、清肺、滋陰、健脾、扶陽數膏,皆不可少,亦有試皆效。重症酌用糝末專治尤應,外症則始終只用雲台一膏,加以敷藥、糝藥,亦不用內托服藥,並不用刀針升降等藥也,擬將全方另為刊刻,故茲不多贅。”(站長補充:行水、養心、清肺、滋陰、健脾、扶陽、雲台,都是膏藥的名稱。糝:煮熟的米粒。)

  • 推薦書目:
    理瀹駢文》--清•吳尚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中國貼敷治療學》--田從豁、彭冬青--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中醫內病外治》--吳震西、吳自強--人民衛生出版社
    常見病敷貼實效方》--張先鋒--化學工業出版社
    天灸療法》--倫新醫師主編--萬里機構•得利書局出版
    敷貼不求人》--歐廣升主編--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


三伏貼

三伏貼是利用冬病夏治的原理,利用夏天的熱氣來驅逐體內的寒氣。一般選取的時間是夏至到立秋這段時間,每隔十天敷貼一次,更嚴格的說法是在每伏的第一天在穴位上進行敷貼。一般來說,對於各種關節炎、腹瀉、氣管炎等,都有非常好的效果。

具體作法是:炙白芥子、元胡各21g,甘遂、細辛各12g,上4藥共研細末,為1人1年用量,每年夏季三伏天使用,每次1/3藥量,用生薑汁調成糊狀,分別攤於直徑約3cm的油紙上,貼在背部肺俞、心俞、膈俞6個穴點上,然後用膠布固定,一般貼4~6小時取下,每隔10天貼1次,即頭伏、二伏、三伏各貼1次。田從豁教授說,該方中炙白芥子火候和生薑汁的濃度是關鍵,所以每次藥物配製好後,要求防治組人員一定要先在自己身上貼治體驗,符合要求後才能大量給病人應用,以減少患者的痛苦。他解釋,這是因為貼藥產生溫熱刺激,加上保持時間較長,容易起泡。1969年,有的醫生沒有經過自已試貼,就直接大量給病人貼治,結果使很多病人背部發泡很嚴重。但同時也發現,很多貼後起泡的病人,效果都較突出。由此使研究人員認識到,貼藥起泡重者,形成無菌性化膿,符合古代的瘢痕灸法。雖使患者有一定的痛苦,但對一些久治不癒的頑固性哮喘,在患者同意下,仍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治法!

臨床實驗證明,通過治療前後皮疱液內巨噬細胞吞噬能力、免疫球蛋白A、G的含量和淋巴細胞轉化率等檢查表明,貼藥後能增強機體非特異性免疫能力。貼藥後血中嗜酸性細胞明顯減少,說明貼藥可降低機體過敏狀態。貼藥後血中皮質醇有非常顯著的提高,說明貼藥能使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功能得到改善。他體會,連續貼治三個夏季的比貼治一個夏季的療效好,療效隨貼治年限而提高。同時證明,喘息型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在夏季緩解期貼治療效更好,有預防復發的遠期作用,藥不宜放過久,現用現調現貼效果更好!

 

古法:

清代•張璐《張氏醫通》:“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應有不應。夏季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往往獲效。方中白芥子一兩,延胡索一兩,甘遂、細辛各半兩,共為細末,入麝香半錢,杵勻,薑汁調塗肺俞、膏肓、百勞等穴,塗後麻蜇疼痛,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後塗一次,如此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