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氏症

中醫世界首 頁

作者:魏玉香、張慧卿

摘自《妙方奇穴百病康復》p.130~135--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帕金森病是一種常見的中樞神經功能障礙性疾病,多在60歲以後發病。主要表現為動作緩慢,身體及四肢震顫,並失去了柔軟性,變得僵硬,導致生活不能自理。本病屬於中醫“顫證”、“顫振”、“振掉”的範疇。

 

肝氣鬱滯型

症狀:手指呈“搓丸樣”動作,肢體疼痛不移,屈伸不利,胸脇脹滿不適,嗳氣納差,夜寐欠佳,犬便不爽,舌紅,苔薄,脈弦細。

治法:行氣活血通絡。

妙方奇穴:

  1. 天麻15克,全蠍10克,枳實12克,鉤藤15克,白芍30克,丹參10克,當歸10克,地龍12克,木瓜12克,雞血藤30克,穿山甲6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2. 柴胡15克,白芍20克,鉤藤12克,何首烏9克,桑椹15克,紅花9克,川芎9克,水蛭6克,當歸l5克,陳皮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一劑。

  3. 取大椎、肝俞、腎俞、脾俞、風池穴針刺,四神聰透百會,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每日1次丶智力低下者,加智三針;語言障礙者,加通里、啞門;偏風火伴眩暈者,加太沖、曲池、外關。

  4. 按摩療法:點按百會、風池、大椎、肝俞、太沖、膈俞、天樞、血海、陽陵泉穴。

 

肝腎陰虛型

症狀:四肢震顫,或見頭搖顫,日久不愈,拘急強直,表情呆板,頭暈目眩,記憶力下降,耳鳴,視物摸糊,腰膝酸軟,肢體麻木,五心煩熱,大便秘結,啼笑無常,言語失序,甚至幻聽幻覺,納差神疲,舌紅少苔,脈弦細。

治法:補益肝腎,滋陰息風。

妙方奇穴:

  1. 生白芍12克,全蠍6克,制首烏6克,枸杞子12克,阿膠6克,生龜板30克,五味子9克,生牡蠣30克,麥冬12克,炙甘草6克,山茱萸12克,熟地12克,生雞子黃1枚。水煎服,每日1劑。

  2. 生地10克,鉤藤15克,白芍30克,龍骨30克,山藥20克,何首烏6克,龜板9克,天麻30克。水煎服,每日1劑。

  3. 取肝俞、腎俞、太溪、天樞、照海穴針刺,用補法,留針30分鐘,每日1次。

  4. 取肝俞、腎俞、公孫、風池穴隔蒜灸,每穴3~5壯,每日1次。

 

痰濁壅滯型

症狀:四肢震顫、麻木、頭搖而動、頭痛頭暈,胸脇滿悶,善怒心煩,納差,腹脹,便秘,夜寐欠佳,舌淡苔白,脈弦滑。

治法:燥濕化痰,理氣除煩。

妙方奇穴:

  1. 半夏10克,天麻20克,天南星6克,僵蠶10克,枳實6克,茯苓12克,甘草6克,郁金12克,蜈蚣1條,丹參12克,赤芍6克。水煎服,每日1劑。

  2. 天南星6克,天竺黃15克,皂角15克,郁金12克,半夏9克,陳皮15克,穿山甲6克,遠志12克,珍珠母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3. 取陰陵泉、曲池、豐隆、風池、足三里、少海、後溪、太沖、三陰交穴針刺,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每日1次。

  4. 取百會、脾俞、膻中、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太溪穴隔薑灸,每穴3~5壯,每日1次。

 

氣滯血瘀型

症狀:肢體震顫、麻木不仁、僵直、刺痛,頭暈,急躁易怒,納差,口乾,夜寐欠佳,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膩,脈澀。

治法:理氣活血,化瘀通絡。

妙方奇穴:

  1. 柴胡10克,白芍10克,當歸12克,穿山甲12克,紅花9克,熟地10克,川芎15克,白朮10克,天麻12克,防風10克。水煎服,每日1劑。

  2. 天麻30克,郁金15克,鉤藤12克,川芍15克,全蠍9克,生龜板30克,麥冬12克,阿膠9克,白芍20克,柴胡6克。水煎服,每日1劑。

  3. 取氣海、神庭、天樞、豐隆穴針刺,四神聰透百會,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每日1次。

  4. 取脾俞、膻中、氣海、膈俞穴麥粒灸,每穴3~5壯,每日1次。

 

氣虛血瘀型

症狀:肢體震顫日久,頸項拘強,肢體拘緊,活動不利,行走慌張,伴頭暈眼花,面色蒼白,體倦乏力,少氣懶言,心悸少寐,舌體胖且邊有齒痕,舌質暗淡且有瘀點,脈沉細無力。

治法:益氣養血,活絡息風。

妙方奇穴:

  1. 黃芪20克,黨參20克,當歸12克,木瓜12克,伸筋草12克,川芎6克,何首烏6克,黃精15克,懷牛膝30克,威靈仙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2. 生地10克,白芍30克,黃芪15克,丹參9克,雞血藤30克,葛根9克,枸杞子9克,天麻20克,地龍9克,僵蠶9克。水煎服,每日1劑。

  3. 取脾俞、胃俞、足三里、三陰交、氣海穴針刺,用補法,留針30分鐘,每日1次。

  4. 取百會、印堂、膻中、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太溪穴麥粒灸,每穴3~5壯,每日1次。

 

風痰上擾型

症狀:肢體震顫兼有麻木,胸脇滿悶,心煩,口膩,頭暈昏重,目眩,耳鳴,舌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

治法:祛風滌痰。

妙方奇穴:

  1. 半夏10克,茯苓10克,白朮30克,膽南星6克,郁金10克,天竺黃20克,天麻10克,當歸12克,大黃6克,全蠍12克。水煎服,每日1劑。

  2. 膽南星、天竺黃各20克,天麻10克,皂角15克,郁金12克,蛇膽3克。水煎服,每目1劑。

  3. 取脾俞、曲池、內庭、豐隆、合谷、天樞、內關穴針刺,用平補平瀉法,留針30分鐘,每且1次。

  4. 天麻25克,核桃仁15個,何首烏9克,鮮鯉魚600克。將前3味放入魚腹中,置盆內,加蔥、薑少許,再加適量清水上籠蒸約30分鐘,食肉喝湯,隔日1次。

 

復治療

  1. 主動性放鬆訓練
    即緩慢的、刻板的肢體和軀幹的放鬆運動訓練、倒如,對於輕、中度病情的患者,訓練時應反覆要求在站立、行走時放鬆,緩慢“正步走”,抬頭挺胸,伸直並高抬腿。對於上肢和軀幹也應採取緩慢、持續的刻板運動訓練。

  1. 進行呼吸訓練
    在燈光較暗的安靜場所,讓患者微閉雙眼,全身盡可能的放鬆,然後進行緩慢的腹式呼吸運動。

  1. 關節活動度範圍內的主動和被動訓練
    這是患者每天必不可少的康復訓練項目。對於痙攣的肌肉可使用神經生理學方法進行冶療,如應用本體感覺神經肌肉促進技術(PNF)可取得良好的肌肉鬆弛效果。

  1. 做力所能及的日常生活活動
    如進行身體移動和轉移的訓練、平衡功能的訓練、步態的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訓練等,並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把日常生活活動的某些內容簡化,如衣服要寬大、易穿脫,儘量不穿套頭衫,儘量不穿需繫鞋帶的鞋或軟橡膠底的鞋子。

 

【治驗實錄】

李某,女,65歲。主訴:雙手震顫3年。患者3年前出現左手輕微顫抖,逐漸發展至手顫抖動呈“撚藥丸”,伴面部汗出涔涔而難以自持,雙手指不能自如伸直,書寫困難,緊張時加重,雙手麻木、活動不利,失眠,頭暈,食欲不振,小便黃,大便秘結,舌質微紅,少津,苔薄,脈沉弦。

辯證:肝腎陰虛,陽亢風動。

治法:滋補肝腎,育陰潛陽,鎮肝息風。

處方:生龍骨30克,炙龜板30克(先煎),肉蓯蓉10克,熟地30克,制首烏6克,枸杞子30克,天麻10克,天冬10克,鉤藤10克,知母10克,生白芍15克,豨薟草15克,木瓜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2次服。

上方服20劑後,將上方去熟地,加黃精,配成丸劑,每日3次,每次6克,長期服用,配合針灸治療,取肝俞、腎俞、氣海、外關、足三里、中脘、合谷、三陰交、太溪穴針刺,四神聰透百會,用平補平瀉法,每日1次,10次為1療程。

治療半年後,患者可獨自步行百米,穿衣、倒水、上廁所等日常生活能自理,精神狀況好轉。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