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陽還五湯

中醫世界首頁

資料來源→仙豐http://hftcm.com/formulas/lixue/2009-04-10/263.html

方名

補陽還五湯

出典

醫林改錯

組成

黃耆20.0、當歸尾1.0、赤芍1.0、地龍0.5、川芎0.5、桃仁0.5、紅花0.5

效能

扶正袪風,去滯通絡。

主治

中風後遺症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賽澀,口角流涎,下肢痿廢,大便乾躁,小便頻數或遺尿不禁,苔白,脈緩等。

入經

 

應用

腦血栓、腦溢血之中風後遺症、顏面神經麻痺、冠心病、心絞痛、心肌梗塞等症之預防與治療。初期服用效果顯著,後來較緩慢,但仍需長期服用才好。

說明

本方是補氣藥與活血袪瘀藥配伍的方劑。適用於氣虛血滯,脈絡瘀阻的證候。

方中重用黃耆大補元氣為主要藥,配合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地龍的目的,不在於逐瘀,而在於活血通行血絡。重用補氣佐以活血,使之氣足、血行、絡通是本方的特點。臨床多用於腦血管意外後遺症、或用於截癱,屬於氣虛血滯者。

加減

  1. 顏面神經麻痺:加蜈蚣、全蠍、防風、白附子。

  2. 腦震盪後遺症:加黨參、土蟲、全蠍、細辛、鉤藤。

  3. 血壓偏高:再加鉤藤、石決明。

  4. 言語不利:加遠志、石菖蒲、鬱金。

  5. 痰多:加半夏、竹茹。

  6. 頭痛:加全蠍、丹參、蔓荊子。

  7. 失眠:加茯苓、丹參、雞血藤、炒棗仁。

  8. 心絞痛:加黨參、丹參、黃精、薑皮、降香、細辛、生地。

  9. 血痺、久病入絡:加白芍、補骨脂、杜仲、牛膝。

  10. 偏寒:加附子。

  11. 陽萎:加蜈蚣、甘草。

  12. 下肢痿弱:加牛膝、杜仲。

用法

不拘時服用。

禁忌

孕婦忌用,脈弦有力者慎用。

備註

本品須由中醫師處方調配。

 



資料來源→醫砭http://yibian.hopto.org/fang/?fno=181

【製法用量】黃耆120克、當歸尾6克、赤芍5克、地龍3克、川芎3克、桃仁3克、紅花3克

【功效】補氣、活血、通絡。

【主治】中風後遺症。半身不逐、口眼歪斜,言語蹇澀、口角流涎、下肢痿弱、小便頻數、或遺尿不禁、苔白、脈緩。

【方義】本方適用於中風後遺症,乃因正氣虧虛,氣虛血滯,脈絡瘀阻所致。方中重用黃耆,大補元氣,令氣旺以促血行;當歸尾活血補血,祛瘀而不傷正;赤芍、桃仁、紅花、川芎,活血化瘀,行氣通經;地龍,通經活絡,力專善走,配合諸藥以行藥勢。諸藥合用,氣旺血行,瘀去絡通,則諸症漸輕。

【辨證要點】

  1. 中風後遺症。

  2. 半身不遂。

  3. 苔白脈緩。

【加減】

  1. 痰多:加半夏、竹茹。

  2. 言語不利:加遠志、石菖蒲、鬱金。

  3. 偏寒:加附子。

  4. 下肢痿弱:加牛膝、杜仲。

【注意禁忌】脈弦有力者,慎用。

【現代應用】本方擴張腦和肢體的血管,抗凝血,降低血液粘度,抗血栓形成,強心,消炎,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用於腦血管疾病、坐骨神經痛、神經系統炎症、小兒麻痹症、心絞痛、心肌梗塞、全身性紅斑性狼瘡、慢性腎炎、中風後半身不遂。


資料來源→大紀元http://www.epochtimes.com/b5/7/2/16/n1624777.htm

補陽還五湯第一次改良:就補陽還五湯而論,《醫林改錯》劑量為:黃芪50~100克,當歸10克,赤芍7.5克,地龍5克,川芎7克,桃仁5克,紅花5克,同樣用於中風(CT診斷腦血栓形成),中老年體質較好而無其它器質性病變的病人連用兩周卻不顯效。通過劑量改良為:黃芪500克,當歸20克,赤芍20克,地龍25克,川芎20克,桃仁20克,紅花50克,陳皮20克,用藥5劑後大有成效。

補陽還五湯第二次改良:通過大量的(近100例同類病人)臨床應用,經改良後的補陽還五湯尚有不足之處。中醫認為腦血栓形成、腦梗塞和腦血管痙攣病人,均屬中風的中經絡範疇,中風病因是風痰入絡而致瘀血阻滯。所以,又改良為:黃芪500克,當歸20克,赤芍20克,地龍25克,川芎20克,桃仁20克,紅花50克,陳皮20克,殭蠶20克,蟬衣50克,防風10克,荊芥10克,半夏10克,而後又用於臨床,效果更加顯著,甚至無後遺症。

補陽還五湯功用是補氣、活血、祛瘀通絡,生用黃芪大劑量則力專而行走,周行全身,大補元氣而起痿廢。配其它六味活血、祛瘀之藥不在於逐瘀,而在於活血通絡,所以,用大劑量黃芪為主藥的目的,就是用補氣來行血通絡,第二次改良再加上搜風祛痰之藥,效果更是顯著。筆者僅僅把補陽還五場的個人應用體會介紹給大家,目的在於拋磚引玉,啟迪廣大醫務人員能研究出更多更好的妙方,服務於廣大患者。

文章來源:1kooo-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