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燥綜合症

中醫世界首 頁

作者:李斌、周彩雲

摘自《風濕病驗方妙用》p.46~58--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乾燥綜合證(sicca syndrome或sjogren syndrome,SS)是一種全身外分泌腺體,尤以唾液腺和淚腺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也稱自身免疫性外分泌腺體上皮細胞炎、舍格倫綜合症等。發病年齡多在40~50歲,以女性多見,男女比例約為1:9∼1:20,在我國原發性乾燥綜合症患病率為0.3%~0.7%。其發病病因可能與病毒感染、遺傳、免疫異常等有關。外分泌腺一過性或持久的潛在病毒感染可能是觸發乾燥綜合症白身免疫反應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可以引起免疫異常,導致組織損傷。乾燥綜合症病理改變為腺體間淋巴細胞進行性浸潤,腺體上皮細胞增生、萎縮,然後被纖維組織取代;外分泌腺以外的病變以血管炎為主。本病主要表現為口、眼乾燥,並常出現猖獗齲齒、反覆發作的腮腺炎、皮膚汗腺萎縮、外陰乾燥等其他外分泌腺受累症狀。亦可出現間質性肺炎、肺纖維化、胸膜炎、氣管炎、支氣管炎、萎縮性胃炎、肝臟損害、腎小管受損等多器官、多系統損害。乾燥綜合症分為原發性及繼發性,原發性乾燥綜合症征是指不伴有其他免疫病的單純乾燥綜合症;繼發性乾燥綜合症是患者除乾燥綜合症,還伴有其他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混合性結締組織病、系統性硬化、皮肌炎等。西醫治療主要為非甾體抗炎止痛藥、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及對症治療,有一定效果,但有不良反應多、口乾眼乾症狀改善不明顯等問題。中醫治療具有改善症狀療效確切,無明顯不良反應等優點。

 

辨證論治

乾燥綜合症中醫稱之為“燥痹”,中醫學認為本病病因與素體體質、七情損傷及外感溫燥之邪等相關。素體陰虛燥盛,燥盛傷津,津傷不能濡養肌表而口乾舌燥、鼻乾眼澀、肌膚乾燥;肝主疏泄,情致之變,歸屬於肝,肝氣鬱結,三焦氣機不暢,氣血瘀滯,水液運行受阻,津不四布而成燥症;外感溫燥邪氣,邪氣犯肺,肺失宣降,乾擾人體津液的生成、轉化、輸布而發病。病之日久,陰損及陽,氣血虧耗,以致血不載氣,氣不運血,氣血瘀滯經脈,最終造成氣血陰陽虛損。本病主要涉及脾胃、肝、腎、肺等臟腑,陰虛津虧是本病的基本病機,燥勝則乾是外在表現,氣血、陰陽虧損及經脈瘀阻是本病進一步發展的結果。本病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臨床上主要分為燥邪犯肺、肝腎陰虛、氣陰兩虛、陽氣虧損、氣滯血瘀5型。

 

1.燥邪犯肺證

症見乾咳無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唇、舌、咽、鼻乾燥,或身熱惡寒,關節疼痛,舌紅苔薄白,脈浮數。治以清燥潤肺,疏風通絡。常用清燥救肺湯加減(《醫門法律》),由沙參、麥冬、桑葉、石膏、雙花、連翹、防風、羌活、杏仁、甘草組成。

2.肝腎陰虛證

症見兩目乾澀、視物模糊,口乾咽燥,頻頻飲水而不解,聲音嘶啞,咀嚼吞咽困難,大便秘結,皮膚乾癢,心煩失眠,舌紅或紅絳起刺,苔薄白而乾或中剝,或光如鏡,甚至味覺減退,脈細數或弦數。治以滋陰肝腎,養陰潤燥。常用六味地黃丸加減(《小兒藥證直訣》),由生地、山萸肉、山藥、丹皮、沙參、麥冬、枸杞、當歸組成。

3.氣陰兩虛證

症見神倦乏力,氣短懶言,頭痛頭昏,口燥咽乾,兩顴潮紅,腰酸腿軟,潮熱盜汗,夜寐欠安,月經不調,尿黃便秘,舌紅少苔,或膩苔,脈沉細或細弱無力。治以益氣健脾,滋陰補腎。常用生脈飲和六味地黃湯加減(《醫學啟源》),由黨參、黃芪、麥冬、五味子、生地、山萸肉、山藥、丹皮、茯苓、枸杞子組成。

4.陽氣虧損證

症見神疲氣怯,面色無華,心跳不寧,腰膝酸軟,雙目乾澀,口目乾澀,口乾口渴,尿少水腫,或夜尿甚多,胸悶脹滿。嘔惡納差,四肢發涼,性欲減退,舌淡胖,苔薄白,脈沉細無力。治以益氣升陽。常用補中益氣湯加減(《脾胃論》),由黃芪、黨參、白朮、山藥、沙參、玉竹、山萸肉、熟地、肉桂、升麻組成。

5.氣滯血瘀證

症見頭痛目眩,咽乾口燥,疲乏食少,雙目澀痛,皮膚乾燥,或見月經不調,脇肋脹痛,乳房作脹,舌淡紅,苔薄,脈細數或弦細。治以疏肝解鬱,祛瘀潤燥。常用血府逐瘀湯加減(《醫林改錯》),由生地、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川牛膝、柴胡、枳殼、桔梗組成。

 

驗方妙用

1.玄麥甘桔湯

【藥物組成】玄參,麥冬,甘草,桔梗。

【加減運用】

陰虛明顯者,加沙參、天花粉、石斛、知母。

陰虛火旺者,加黃柏。

兼有毒熱之象者,加用金銀花、連翹、蒲公英、漏蘆。

兼有瘀血者,用當歸、赤芍、丹參、莪朮、穿山甲。

關節疼痛者,加雞血藤、忍冬藤。

【用藥方法】每日1劑,煎取200ml,早、晚2次服。

【適用病症】適用於乾燥綜合症屬陰津虧虛者。症見口乾眼乾,飲不解渴,進食時需用水送下,或見盜汗,關節疼痛,舌質紅,無苔或少苔,脈細數或細澀。

【病例舉例】患者,女,50歲,2003年9月27日初診。2001年l月起,無明顯誘因出現口眼乾燥。輔助檢查:RF174mg/L,ESR62mm/H,ANA(十),SSA(十),SSB(十)。淚膜破碎時問(BUT):左45,右35。口腔科行腮腺造影示:導管及小腺體有破壞。外院診為“乾燥綜合症”。病程中曾有齲齒。現口眼乾燥,進食時需湯水沖飲下咽,視物模糊,毛髮乾枯,皮膚乾燥,腰痛,舌黯紅,少苔,脈沉澀。

處方】玄麥甘桔湯加減:玄參15g,天花粉30g,石斛15g,桔梗10g,麥冬10g,沙參10g,金銀花15g,連翹15g,穿山甲10g,知母10g,黃柏10g,蒲公英15g,赤芍30g。14劑。

二診:口乾症狀較前明顯減輕,眼乾較前有所減輕,腰痛減輕,舌黯紅,少苔,脈澀。前方石斛、金銀花用量加至30g,以增強清熱生津之力,並加莪朮10g,丹參15g,以加強活血化瘀作用。續服14劑。

三診:略有口乾,進食時已不需飲水幫助下咽,眼略感乾澀,腰痛消失,舌黯紅,苔少,脈澀。繼服二診方14劑以鞏固療效,隨訪2年未見復發。

【驗方來源】王海隆,張顯彬。馮興華治療乾燥綜合症經驗。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7,14(5):85

【臨證闡釋】本方是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馮興華教授治療乾燥綜合症常用方。馮教授認為,津液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質,以榮養滋潤機體各個組織、器官。本病之患,起因多端,機制複雜,是涉及多臟器、多系統的病理變化過程。《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曰:“燥勝則乾。”金代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中有“諸澀枯涸,乾勁皴揭,皆屬於燥”的論述,指出了燥病的特點。燥則失濡、失潤、失養,氣血運行受阻,痹證乃成。治療乾燥綜合症應遵循“燥者濡之”的治療總則。本方採用甘寒滋潤之品為主,麥冬養陰生津潤肺,玄參滋陰解毒涼血,桔梗宣肺利氣,甘草潤肺解毒,以此為基本方。另外,需根據患者證候加減,病程短,口咽乾燥為主,無明顯系統損害者,病位主要在肺胃,治療以甘寒培補、養陰生津為主。但人體為有機整體,五臟之間皆相互聯繫、相互影響,上焦肺胃之陰有賴於下焦肝腎先天之陰的培補,下焦肝腎之陰亦有賴於肺胃之陰的滋養,肺胃之陰傷易下及腎陰,肝腎不足必然累及其他臟腑,故在臨床應用時甘寒、鹹寒每多兼顧。藥用玄參、沙參、麥冬、天花粉、石斛、知母等分別具有潤肺、益胃、滋腎作用的藥物。陰虛火旺則加黃柏滋陰降火。辨證施治臨床效果較佳。

 

2.增液布津湯

【藥物組成】麥冬、南沙參、烏梅肉、生石膏、紫菀、甘草。

【用藥方法】每天1劑,每劑水煎2次,取藥汁250~300ml混勻後,分2送溫服。

【適用病症】適用於乾燥綜合症屬肺陰虧虛者。症見口乾眼乾,咽乾,喜飲,或見關節疼痛,舌質紅,苔少或無,脈細。

【病例舉例】韓某,女,50歲,教師。因兩目乾澀、咽乾3年餘,於2000年8月就診於某醫院。腮腺造影示:腮腺分支導管增粗,排空相上見導管內部分造影劑殘留。實驗室檢查:抗SSA(十),血沉48mm/h。診斷為原發性乾燥綜合症。給予眼藥水滴眼、甲氨蝶呤及複合維生素B等藥治療1年餘,未見明顯改善。

2001年10月初診:患者雙目乾澀不適,淚少,頻繁瞬目,咽乾口燥,口唇起皺皮,時欲飲水,乏力,夜寐欠安,大便秘結,兩側腮腺區腫大,以右側明顯,皮色正常,邊界不清,無明顯壓痛,舌紅,少苔,有裂紋,脈細澀。Schirmer試驗:左4mm/5min,右5mm/5min。角膜染色試驗:左(十),右(一)。血沉:45mm/h。證屬陰虛絡滯、肺不布津。治以生津潤燥、宣肺通絡。

處方】紫苑20g,南、北沙參各15g,天冬、麥冬各15g,烏梅肉、桃仁、路路通各10g,生石膏30g,甘草5g。水煎服,每日1劑。服用1個月後,除眼乾澀未減,餘症均有明顯減輕,繼用原方2個月後,眼乾澀明顯緩解。Scirmer試驗:左10omm/5min,右8mm/5min。角膜染色試驗:左(一),右(一)。血沉:24mm/h。續服3個月,其間先後加減用山楂、桔梗、穿山甲、白芍等藥,隨訪至今,病情穩定無復發。

【驗方來源】于佐文,劉徵章。金實教授辨治乾燥綜合症經驗擷菁。中國中醫藥信息雜誌,2004,11(2):168

【臨證闡釋】本方為南京中醫藥大學金實教授治療乾燥綜合症驗方。金教授認為肺不布津、脈絡滯澀為病機關鍵,生津潤燥、宣肺通絡乃治療大法。本方以麥冬、南沙參、烏梅三藥配伍用為君,清補而不膩、疏通而不燥、潤澤而不滯。紫菀,性辛溫,直入肺經,功善潤肺開肺,借辛味潤燥,使道路通而不結,津液生而不枯,氣血利而不澀,又能行散水氣,使水去津布,其燥可潤,是為臣藥。佐辛甘之品生石膏,《醫學衷中參西錄》謂其“涼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既能解肌清熱,又可保津止渴,並借其宣散之性。引藥直達病所。甘草調和藥性,益氣澗肺,雖為佐使之品,亦有襄贊之功。綜觀本方,以清熱潤燥、滋養陰液治本,借辛味宣肺行散,走氣開腠,暢通鬱滯,致津液布達病所是其變。另外,金教授認為本病存在血管炎和外分泌腺體間大量淋巴細胞浸潤兩種病理基礎,它們對機體的損傷過程與中醫學瘀血致燥的理論頗有相似之處,而且實驗室檢查有血液流變學、微循環障礙和免疫功能的異常。因此,結合微觀辨證、辨病常加用桃仁,瘀未成可防寒涼澀血,瘀已成則除血脈瘀毒,使瘀去血活,氣機調暢,津液暢達。藥效試驗表明,桃仁對免疫功能亦有良好的調節作用,能提高患者NK細胞活性及血清補體C3、C4水平,促進血中免疫複合物的清除;其水浸液能顯著降低由注射高分子右旋糖酐引起的家兔實驗性高黏滯血症,並能降低紅細胞的聚集性,而且具有纖溶活性。

 

3.本事黃芪湯加減

【藥物組成】黃芪、北沙參、生地黃、熟地黃、麥門冬、天門冬、五味子、白芍、甘草、蒲公英。

【加減運用】

若眼、口、舌、皮膚、陰道乾燥特甚者,加玄參、知母、石斛。

便秘者,加火麻仁、瓜萎仁、生首烏。

關節腫痛者,加忍冬藤、威靈仙、木瓜。

肢端紫黯、皮膚紫癜者,選加桃仁、紅花。

【用藥方法】每天1劑,每劑水煎2次,取藥汁200~300ml混勻後,分2次溫服。

【適用病症】適用於乾燥綜合症屬氣陰兩虛證者。症見乏力疲倦,口乾眼乾,視物模糊,形體消瘦,五心煩熱,小便短少,大便乾,陰道乾澀或見關節疼痛,舌質光,脈細。

【病例舉例】張某某,女性,58歲。患者自1997年3月起,出現全身關節酸痛,低熱乏力,口舌乾燥,目乾無淚,皮膚乾燥,口渴心煩,食欲明顯減退等症狀。外院經一系列檢查診斷為乾燥綜合症,經給予強的松等藥治療,效果不明顯,於2000年5月14日來診。當時症見:口舌乾燥,咀嚼吞咽困難,口臭,聲音嘶啞,目乾無淚,眼球澀痛,視物模糊,形體消瘦,關節腫脹疼痛,五心煩熱,小便短少,大便乾結,陰道乾澀不適,舌質光絳而乾裂,脈沉細而澀。辨證屬陰虛腎燥,津枯熱淫,亟宜滋陰潤燥,益氣養陰。

處方】擬本事黃芪湯加減:炙黃芪15g,北沙參30g,生地黃15g,熟地黃12g,麥門冬12g,天門冬12g,白芍12g,忍冬藤15g,玄參12g,全瓜蔞12g,蒲公英15g,甘草6g。服藥2劑後,口眼乾燥、口臭、目乾、低熱、煩躁減輕,大便轉順。繼服30劑,關節腫痛、咀嚼吞咽困難已基本消退,皮膚、陰道乾澀大減。再以上方加減連服2月餘,症狀悉除。隨訪2年未見復發。

【驗方來源】熊雁。張春餘臨床治驗舉隅。江西中醫藥,2004,35(264):9~10

【臨證闡釋】本方為南昌市洪都中醫院張春餘教授治療乾燥綜合症常用方劑。張教授認為陰虛腎燥、精血枯涸是本病產生的根源所在,故治療應以滋陰潤燥、益氣養陰為大法,選用本事黃芪湯化裁。方中黃芪、北沙參益氣固本,養陰生津,使陽生陰長,三焦合通,津液輸布。生地黃、熟地黃養血滋陰,滋腎補肝,滋其化源以潤燥。麥門冬、天門冬養陰增液,滋腎益胃,潤肺清心,補水源以清燥熱。五味子、白芍、甘草滋液生津養血柔肝,酸甘相合以化陰。蒲公英清熱解毒,涼血解熱以潤燥。全方合用共奏滋陰潤燥,益氣養陰,清熱解毒,扶正固本,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臨床應用每獲良效。

 

4.解毒清絡生津方

【藥物組成】白花蛇舌草60g,菊花12g,連翹12g,忍冬藤30g,莪朮30g,生地30g,玉竹10g,烏梅9g,五味子15g,枸杞子20g,桔梗6g,、玄參15g,桑椹子10g,白芍15g,木瓜15g,生甘草9g。

【加減運用】

口乾明顯者,加桑葉、南沙參、北沙參、天冬、麥冬。

眼乾、眼痛明顯者,加潼蒺藜、青葙子。

大便乾結者,加火麻仁、鬱李仁。

口腔潰瘍者,加蒲黃、紫花地丁。

四肢欠溫,脈沉細者,加仙靈脾、巴戟天。

【用藥方法】每日1劑,水煎服,3個月為1個療程。

【適用病症】適用於乾燥綜合症屬熱毒傷陰證者。症見口乾,眼乾,並可有肌膚枯澀,五心煩熱,盜汗,肌肉消瘦等症;亦可有關節腫痛,瘀斑,紅斑結節,肢端陣發青紫等;舌質紅,或有裂痕,無苔或少苔,甚至鏡面舌,脈象細數或弦數。

【病例舉例】陸某,女,67歲。於2003年11月就診。口乾多飲,眼乾痛10餘年。在外院反覆查血糖、尿糖正常。詢問病史得知10多年前即患齲齒,乾性食物需飲水方能咽下,眼有異物感。輔助檢查:抗SSA抗體(十),抗SSB(十),Schirmer試驗(十),血沉35mm/h。舌質光紅無苔,脈細弦。確診為原發性乾燥綜合症

處方】予解毒清絡生津方加南沙參、北沙參各15g,桑葉12g,服藥1周,口乾、眼乾症狀減輕,連續服用1個療程後,患者已基本無口乾症狀,飲水量亦正常,眼痛消失,惟稍覺眼乾,查血沉18mm/h。囑患者晨服補中益氣丸,晚服知柏地黃丸以善後。隨訪3個月病情穩定 。

【驗方來源】胡建東,薛鸞,施曉芬。解毒清絡生津方治療原發性乾燥綜合症33例。湖南中醫雜誌,2005,21(4):51~85

【臨證闡釋】作者認為乾燥綜合症的病因在於燥毒之邪,痹阻氣血,傷津耗液。久則絡脈痹阻,津不上承,故臨床多見口乾眼乾。見熱毒傷陰症候者治療方面應強調解毒清絡以治本,養陰生津以治標,重用白花蛇舌草為主藥,配合菊花、連翹以清熱解毒。忍冬藤、莪朮解毒清絡,調暢氣血。生地、玉竹、玄參、枸杞、桑椹子則養陰生津。烏梅、五味子、木瓜、白芍與甘草同用酸甘養陰,味酸之品,對人體腺體分泌有明顯促進作用。而用桔梗一味為使,意在引津上承。諸藥合用,共奏解毒清絡、養陰生津之效,燥毒之邪日漸消退,氣血通暢,陰津充養,燥證自癒。

 

5.養陰通絡湯

【藥物組成】沙參15g,麥冬12g,石斛30g,枸杞子15g,生地黃15g,白芍15g,丹參12g,生黃芪15g,白花蛇舌草15g,生甘草6g。

【加減運用】

肝腎陰虛、雙目乾澀甚者,加女貞子12g,旱蓮草12g,首烏10g。

脾胃陰虛、口咽乾燥、食難下咽需用水服送者,加玉竹15g,蘆根10g,烏梅10g。

肺腎陰虛見鼻乾咽燥、聲音嘶啞、咳嗽者,加百合15g,阿膠10g,熟地黃10g。

氣陰兩虛見體倦乏力、納差、易外感者,加太子參15g,白朮10g,仙鶴草15g。

濕熱蘊結見腮腺腫大、牙齦腫脹、眼分泌物多者,加土茯苓30g,虎杖15g。

血脈瘀阻見關節疼痛、屈伸不利者,加雞血藤15g,雞內金15g。

偏於上肢者,加桑枝10g,秦艽10g。

偏於下肢者,加木瓜10g,牛膝10g。

【用藥方法】每日1劑,水煎,早、晚溫服,6~8周為1個療程,待其症狀改善後將湯藥改為丸劑或散劑,每日2次,每次6g,口服以鞏固療效。

【適用病症】適用於乾燥綜合症屬陰虛內燥,氣虛血瘀證者,症見雙目乾澀,口咽乾燥,進食較困難,皮膚可有結節紅斑,可伴指、趾、肩肘關節疼痛,五心煩熱,納差,乏力,舌質紅暗,舌苔薄乾,脈細數。

【病例舉例】患者,女性,40歲,2002年4月5日初診。主訴:1年前因感冒後出現雙目乾澀,口咽乾燥,進食較困難,皮膚有結節紅斑,伴指、趾、肩肘關節疼痛,五心煩熱,納差,乏力,舌質淡略暗,舌苔薄乾,脈細。曾在幾家醫院診治無效。近1個月症狀加重,口腔科檢查,舌繫帶周圍唾液缺如,按摩腮腺無唾液分泌,腮腺腫大。眼科雙眼Schirmer試驗(十)。實驗室檢查:ESR58mm/h,RF(十),ANA(十),LgG、LgM均高於正常。抗SS-A抗體(十),抗SS-B抗體(十),血常規:紅細胞3.1X109/L,血色素100g/L,白細胞5.6X109/L。經多家醫院口腔科、眼科檢查為乾燥綜合症,曾服西藥治療症狀無改善。中醫辨證乃陰精虧虛、血脈瘀滯,給予中藥養陰通絡湯。

處方】沙參20g,麥冬15g,石斛30g,枸杞子15g,生地黃15g,百合15g,生黃芪15g,雞內金15g,白花蛇舌草15g,仙鶴草20g,蓮子芯3g。每日1劑,連服10劑。

4月15日二診,訴口眼乾燥減輕,唾液增加,心煩、納差等症減輕,但皮膚斑疹及關節疼痛未改善,故前方去蓮子芯,加紫草10g,威靈仙10g,繼服10劑。

4月25日三診,訴口眼乾燥,進食困難,乏力等症消失,食欲正常,皮疹消退,關節時有疼痛,查腮腺腫大消失,眼科雙眼Schirmer試驗(-),ESR降至20mm/h,4月10日方去紫草、威靈仙,加絲瓜絡15g,繼服10劑。

5月5日四診,患者病情穩定,無關節疼痛,查血沉15mm/h,宗4月25日方將湯劑改為丸藥,每次6g,每日2次,連服3個月後隨訪,病情無復發。

【驗方來源】郭琳琳。養陰通絡湯洽療乾燥綜合症67例。中醫研究,2005,18(10):51

【臨證闡釋】作者認為乾燥綜合症發病多有先天稟賦不足,陰精虧虛,清竅失養,加之感受外邪,邪入裡化熱、化燥、傷陰,鬱滯日久阻礙血氣,血脈不通,累及皮膚黏膜、肌肉關節,深至臟腑而成本病。病機乃本虛標實,以肺、脾、肝、腎陰虛為主,燥熱瘀滯為標。故擬定養陰通絡湯治療,該方有養陰潤燥、活血通脈功效。方中沙參、麥冬、石斛、枸杞子、丹參補益肝腎,滋養肺胃,強筋骨,利機關,潤燥通絡。白芍、甘草酸甘化合、破陰結緩急止痛。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生黃芪益氣健脾,養後天以滋先天。諸藥合用使肝腎得養,陰精充沛,陽氣布化,滋養清竅,肌膚筋骨潤澤,血脈暢通,陰平陽秘,臟腑安和。

 

6.芪參葛朮湯

【藥物組成】黃芪30g,太子參15g,玄參20g,葛根30g,三棱15g,莪朮15g,紅花15g,益母草30g,路路通15g,王不留行15g,生地黃20g,白花蛇舌草20g。

【用藥方法】加溫水800ml,浸泡2小時後文火煎40分鍾,取汁400ml,分早、晚各200ml服下。

【適用病症】適用於乾燥綜合症屬氣虛血瘀證者。症見口乾眼乾,少氣懶言,乏力疲倦,伴口乾不欲飲,或見關節疼痛,舌質紫黯,或有瘀斑,脈細弦或澀。

【病例舉例】某某,女,58歲,1999年3月初診。持續口眼乾燥15年加重2個月伴乾咳就診。15年來患者口眼乾燥,每2小時用人工淚液1次,咀嚼或吞咽食物時需用水送下,牙齒斑片狀脫落,呈猖獗齒。近2個月症狀加重,乾咳,活動時胸悶、氣促,CT示右肺纖維化。舌光絳無苔,有裂紋,舌下脈絡叢迂曲紫暗,脈弦細,腎脈弱。Schirmers試驗3mm/5min,腮腺造影示造影劑排空遲緩,主導管擴張,邊緣不整齊,未梢導管擴張呈點狀。血沉148mm/h,血ANA(十),RF(十),抗SSA(十),抗SSB(十)。辨證為氣陰兩虛,絡脈瘀阻。治宜益氣養陰、活血化瘀、通絡散結。

處方】黃芪30g,太子參15g,玄參20g,葛根30g,三棱15g,莪朮15g,紅花15g,益母草30g,路路通15g,王不留行15g,生地黃20g,白花蛇舌草20g。水煎400ml,早、晚各200ml,每日1劑。羥基氯喹20m/d。服藥1個療程後症狀明顯減輕,停用羥基氯喹,服藥2個療程後血沉降至50mm/h,3個療程後僅餘活動時輕微氣促,餘臨床症狀消失,血沉12mm/h,此後隨訪3年,一切正常。

【驗方來源】楊存科,黑迎君。芪參葛朮湯治療原發性乾燥綜合症40例。山東中醫藥雜誌,2004,23(1):27~28

【臨證闡釋】作者認為本病多因長期飲食不節,嗜食辛辣,起居失宜,外邪侵襲,熱勝傷陰,勞傷正氣、陰津,而致正氣、陰津俱虛。復加病勢纏綿,氣虛血運遲緩,陰虛津液不能上達濡布,以致瘀血內停絡脈而致絡脈瘀阻。本病病機為氣陰兩虛,絡脈瘀阻。治療方法為益氣養陰、活血化瘀、通絡散結。方中黃芪、太子參、玄參、葛根益氣養陰,重用黃芪益氣健脾,氣旺則津生,有助於彌補口、眼津液分泌之不足;紅花、益母草、三棱、莪朮破血逐瘀通絡。王不留行、路路通行氣通絡散結,以促進腺體導管通暢。伍用生地黃、白花蛇舌草清熱解毒、養陰涼血。

 

7.桂附地黃丸

【藥物組成】肉桂9g,附子9g,熟地黃30g,澤瀉10g,牡丹皮10g,山藥15g,茯苓15g,山萸肉10g。

【加減運用】

口乾明顯者,加沙參、石斛、玉竹等。

眼乾明顯者,加菊花、密蒙花等。

生殖器乾燥明顯者,加龜板、鱉甲等。

伴有失眠、煩躁者加梔子、蓮心等。

伴尿頻尿急、尿黃者,加黃柏、黃岑、車前草等。

【用藥方法】每日水煎1劑,分2次煎,早、晚得服1次。

【適用病症】適用於乾燥綜合症屬腎陰陽兩虛證者,症見口乾眼乾,疲倦乏力,腰酸腿軟,畏寒,舌淡,脈弱或緩。乾燥綜合症見腎陽虛者。

【病例舉例】黃某,女,42歲。因眼及生殖器乾燥1年餘,在多家醫院治療,仍反覆出現口乾、眼乾、生殖器乾燥等症。就診時口乾,咽喉疼痛,偶有吞咽及說話困難。眼乾眼澀,視物模糊,生殖器乾燥,月經量多,色淡,大便結,小便黃,舌紅、少苔,脈細弱。實驗室檢查:尿常規pH6.2,淚腺功能檢查、唾液腺檢查陽性。血清抗SSA陽性。診斷為乾燥綜合症。中醫辨證為腎陽不足。治以溫補腎陽,填精補血,滋陰瀉火。

處方】肉桂9g,附子9g,熟地黃30g,澤瀉10g,牡丹皮10g,山藥15g,茯苓15g,梔子15g,石斛10g,龜板15g,甘草3g。服藥1個療程(15天)後,口乾、眼乾、生殖器乾燥明顯好轉,腰酸、腰痛減輕。再用上方15劑後,症狀消失,實驗室檢查正常。

【驗方來源】周小平。桂附地黃丸加減治療乾燥綜合症15例。湖南中醫雜誌,1998,14(4):39~40

【臨證闡釋】作者認為乾燥綜合症屬於中醫“內燥”范疇。內燥是津液耗傷的一種表現。臨床多由熱盛津傷及汗、吐、下後,失血過多,久病精血內奪引起的陰氣不足,陽氣有餘,陰陽失調所致。《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篇》謂:“虛勞里急......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以小建中湯治療手足煩熱,是後世甘溫除熱法的先聲。《景岳全書•火證》說:“虛火病源有二,一曰陰虛則發熱,二曰陽虛亦能發熱,此以元陽敗竭,火不歸源也。”“若認陽虛發熱,則宜益火,益火之法,只宜溫熱,大忌清涼。”本組病例在臨床中用桂附地黃丸加減治療,乃取甘溫除熱之法。方中附子、肉桂補下焦火;熟地、山萸肉補陰秘氣;山藥補脾填精;牡丹皮瀉陰火;澤瀉養五臟,益氣力,起陰氣而補虛損五勞;炙甘草溫中扶正。全方共奏溫補腎陽,填精補血,滋陰瀉火之功。

 

8.加味引火湯

【藥物組成】熟地黃30~120g,巴戟天9~30g,麥門冬12~20g,茯苓6~9g,石斛15~30g,沙參15~30g,五味子6~9g。

【加減運用】

心煩、燥熱者,加梔子、蒲公英。

咽乾口渴者,加鞠母、天花粉。

舌紅有潰瘍者,加柴胡、銀花。

大便秘結者,加大黃5g,蘆薈1g。

目乾澀、視物不清者,加菊花、枸杞子。

咽癢聲嘶者,加烏梅、荊芥穗。

神疲乏力者,加太子參、白朮。

虛煩不寐者,加炒酸棗仁、柏子仁。

【用藥方法】煎服法水煎2次取汁,分2次溫服或頻服,每日1劑。

【適用病症】適用於乾燥綜合症屬腎陰虧虛證者,症見兩目乾澀、口乾咽燥,飲水而不解,咀嚼吞咽困難,可伴聲音嘶啞,大便秘結、皮膚發乾,舌紅,苔少,或光如鏡,甚至味覺減退,脈細數或弦數。

【病例舉例】周某,女,50歲。1993年2月26幾初診。口、眼、鼻乾燥5年,加重2年就診。目乾澀無淚,口乾渴口苦,口舌易生瘡,鼻腔乾燥,咽乾,五心煩熱,午後為重,胸悶,兩脇脹滿,心煩易怒,大便乾,小便頻數,納呆寐差,舌黯紅,苔黃乾,脈弦細。西醫診斷為原發性乾燥綜合症。中醫診斷為燥證, 係肝腎不足,陰虛火旺所致。

處方】熟地黃30g,巴戟天10g,茯苓6g,麥門冬20g,五味子5g,沙參30g,石斛15g,玉竹15g。梔子10g,半枝蓮15g,蒲公英30g,大黃6g,生甘草12g,枸杞子10g,知母9g,天花粉15g。水煎服每日1劑。服藥10劑,症狀明顯減輕,原方熟地黃增至40g,巴戟天12g,大黃減為3g。繼服10劑,症狀減輕大半,熟地黃增至90g,去大黃,再服10劑症狀基本消失。改以六味地黃丸堅持口服1年以鞏固療效,隨訪3年未復發。

【驗方來源】趙振興,侯紹敏。加味引火湯治療乾燥綜合症15例臨床觀察。河北中醫,1998,20(4):226~227

【臨證闡釋】作者認為本病主要為腎水不足,而致津枯血燥,內則臟腑,外而孔竅、皮毛,皆失於濡潤滋養。病根在腎,可累及心、肝、肺等臟。腎在五行屬水,在液為唾,其主要生理功能為藏精和主水。腎水不足,津液的化生不足,腎氣虧虛,蒸騰氣化乏力,津液疏布失司。且腎為先天之本,腎之陰陽為各臟陰陽之本,腎陰虧虛,肝失滋養,水不涵木,可見肝陽上亢。腎陰不足,不能上承以濟心火,水火不能相濟而致心火上炎。肺失腎陰濡潤,津傷肺燥,可見肺腎陰虛之象究其根本,則在於腎。治當求本,給予滋腎降火。選用《醫方囊秘》載傅青主先生之引火湯方選用引火湯加味。原方重用熟地黃為君,可由30g加至120g,可大滋腎水、補益真陰,心、肝、肺、腎陰虛,非此不能滋。巴戟天辛甘微溫,能溫補腎陽而性質柔潤不燥,一方面制約熟地滋膩,另一方面取其陽中求陰之義。引火歸源,陰平陽秘,諸證平和。茯苓健脾益腎,助津液運化輸布使虛熱下趨。麥門冬、玄參、石斛、玉竹、沙參滋陰生津潤燥。五味子酸澀斂陰生津。陰液傷久必有虛火,可酌加蒲公英、梔子、半枝蓮清熱除煩。諸藥合用,補腎滋陰潤燥,清虛火,腎水得滋,津液生化有源,疏布有道,故全身乾燥可得到明顯改善。


乾燥綜合症

摘自《專家醫案精選》p.302--金盾出版社

【一般情況】劉某,女,50歲,教師,1981年7月17日初診。

【主訴】全身皮膚、粘膜乾燥近2年。

【病史】患者1960年查有慢性肝炎,J971年經當地醫院檢查,診為早期肝硬化。此後漸次出現全身皮膚乾燥,雙目乾澀,視物不清,口、咽、鼻部乾燥,在當地多方醫治無效。近2年患者病情加重,轉北京求治,在某醫院確診為乾燥綜合症,因治療效果不佳,轉入我院診治。

【現症】患者全身皮膚乾燥,兩目乾澀無淚,視物模糊,口、咽、鼻腔烘熱乾燥,吞咽飲食困難,必同時飲水相助方能咽下,全身乏力,關節攣痛,惡冷畏風,心煩急躁,兩脇隱痛,大便乾燥,3~4日1行,小便數,舌暗紅龜裂,少津無苔,脈弦細數。

【中醫診斷】燥痹。辨證屬肝脾陰血虧耗,虛火內蘊,又有氣陰兩傷,肝脈瘀阻,燥氣內生。

【西醫診斷】乾燥綜合征。

【治法】滋陰潤燥,養血柔肝。

【處方】一貫煎加減。沙參20g,麥冬12g,生地黃15g,赤芍12g,白芍12g,白扁豆12g,山藥12g,綠萼梅9g,香櫞皮10g,蓮子肉15g,甘草6g。7劑,水煎服,每日1劑。

【二診】7月24日,患者口、眼、鼻粘膜乾燥略減,納食增加,精神稍振,大便日1行,略乾,仍心煩易急,五心煩熱,畏風惡冷,關節攣痛。上方加元參10g,太子參10g,川楝子8g,7劑,水煎服,每日1劑。

【三診】8月1日,藥後患者自覺眼內潤澤,但夜間仍乾澀,口中微有津液,心煩易急、五心煩熱已減,舌脈同前。守方不更,再進14劑,水煎服,每日1劑。

【四診】8月15日,患者自覺兩目乾澀、口咽乾燥、皮膚枯澀、全身乏力、畏冷惡風比入院時大有好轉,飲食不用水助能夠下咽,精神振作,二便正常。惟四肢關節時而隱痛,兩脇脹滿不適,舌暗紅,少津,有裂紋,脈細略數。上方去元參,加預知子9g,首烏藤18g。患者共住院217天,除2次外感及急性闌尾炎期間暫時對症治療外,基本以上方為主加減進退,共服藥170餘劑。至1982年2月出院,口、舌、眼、咽、鼻、皮膚乾燥基本消失。帶方出院,2日服1劑,囑患者連服3個月,注意飲食有節,勿食辛辣,慎避風寒,以防復發。

【點評】乾燥綜合症屬於中醫內燥之範疇。根據乾燥綜合症的臨床表現特點,既有內傷燥證的臨床表現,如眼乾、鼻腔乾燥、口舌乾燥,又有痹證的臨床表現,如肢體關節、肌肉酸痛,提出了燥痹這一新病名,從而把乾燥綜合症歸於中醫燥痹範疇。總結歸納出治療燥痹10法,即滋陰養臟潤燥法、益氣養陰潤燥法、養血活血潤燥法、化瘀通絡潤燥法、增液濡竅潤燥法、清營解毒潤燥法、蠲痹潤燥法、育陰潛陽潤燥法、填精益髓壯骨法和化痰軟堅潤燥法等。本案運用的治療方法,屬於滋陰養臟潤燥法,用藥頗具特色,根據陰陽互根的原理,在滋陰潤燥、養血柔肝的同時,補氣健脾益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