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B型肝炎

中醫世界首頁

作者:郭朋

摘自《肝膽病驗方妙用》p.14~29

慢性B型肝炎

在我國,85%的慢性B型肝炎通過母嬰傳播,5%左右通過醫院性傳染,5%通過密切接觸的血液和體液途徑傳播。母嬰傳播是我國B肝蔓延和高發的主要原因,因此,控制B型肝炎蔓延的最好方法是做好新生兒計劃免疫。

慢性B型肝炎是感染B型肝炎病毒,肝臟出現慢性、反復的炎症損害。臨床上以疲乏、噁心、食欲減退、肝區不適、肝臟腫大、肝功能異常等為主要表現,部分病例出現黃疸的消化系統疾病。目前西醫學認為,慢性B型肝炎總體治療目標:最大限度地長期抑制或消除小時BV,減輕肝細胞炎症壞死及肝纖維化,延緩和阻止疾病進展,減少和防止肝臟失代償、肝硬化、小時CC及其併發症發生,改善生活質量和延長存活時間。慢性B型肝炎治療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調節、抗炎保肝、抗纖維化和對症治療,其中抗病毒治療是關鍵,只要有適應證,且條件允許,就應進行規範的抗病毒治療。

 

辨證論治

本病相當於中醫的肝著,屬於中醫“痞證”、“黃疸”、“脇痛”、“積聚”、“癥瘕”等範疇。中醫認為本病多由濕熱疫毒所致,其中毒邪入侵、正氣虛弱、氣機鬱滯、血瘀阻絡常相互影響,使慢性B型肝炎出現本虛標實、虛實夾雜、寒熱錯雜等複雜情況。其病理改變以濕、熱、瘀、虛為主,臨床上辨證論治常分為濕熱中阻、肝鬱脾虛、瘀血阻絡、肝腎陰虛、脾腎陽虛5個證型。

 

1.濕熱中阻

症見身目發黃而色澤鮮明,尿黃,脇肋脹悶,噁心,厭油膩,納呆,口苦口黏,大便黏滯不爽,四肢困重,倦怠乏力,舌質淡,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治以清利濕熱,常用三仁湯加味(《溫病條辨》)治療,由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薏苡仁、竹葉、厚朴、半夏等組成。

加減:

熱重,舌苔乾燥明顯者,加黃芩、槴子。

肝膽濕熱者,加茵陳、龍膽。

氣滯血瘀者,加丹參、赤芍。

痰多者,加膽南星、浙貝母。

見舌苔黃膩,納呆,身重體倦,胸脘瘍悶,口乾不欲飲者,可合黃連溫膽湯(《六因條辨》)。

 

2.肝鬱脾虛

症見脇肋脹滿疼痛,抑鬱煩悶,神疲乏力,面色萎黃,納食減少,腹脹便溏,舌淡有齒痕,苔白,脈沉弦。治以疏肝理脾,常用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或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加味治療,由柴胡、白芍、枳殼、香附、陳皮、川芎、甘草等組成。

加減:

脾虛明顯者,加黃芪、黨參。

食欲不振者,加白朮、山楂、神曲、炒穀麥芽。

瘀血阻絡者,加丹參、鬱金等。

 

3.瘀血阻絡

症見面色晦暗,或見赤縷紅絲、肝掌,脇肋刺痛,肝脾腫大,舌質暗或有瘀斑,脈細澀弦。治以活血化瘀,常用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加味治療,由桃仁、紅花、生地、當歸、赤芍、川芎、枳殼、桔梗、牛膝、甘草等組成。

加減:

疼痛明顯者,加元胡、烏藥。

氣虛血行無力者,加黃芪、太子參。

肝脾腫大者,加三棱、莪朮、炮山甲。

大便溏瀉、食欲不振者,加黨參、神曲、山藥。

大便乾結者,加大黃。

陰虛者,加龜板、鱉甲。

出血者,加紫草、旱蓮草、三七。

腹脹者,加大腹皮、佛手。

 

4.肝腎陰虛

症見右脇隱痛,腰膝酸軟,頭暈目眩,口舌乾燥,目乾耳鳴,四肢倦怠,五心煩熱,失眠多夢,形體消瘦,舌質紅,少苔或舌苔剝脫,脈細數無力。治以滋補肝腎,常用一貫煎(《續名醫類案》)加味治療,由生地、沙參、麥冬、當歸、川楝子等組成。

加減:

口乾多飲者,加知母、石斛、生石膏。

煩熱甚者,加竹葉、黃連。

肝脾腫大者,加鱉甲、龜板、桃仁、紅花、丹參。

伴有心肝陰虛者,加酸棗仁、柏子仁、百合、白芍、合歡皮、梔子。

若病久及腎,肝腎陰虛較重者,可合入二至丸(《醫方集解》)。

 

5.脾腎陽虛

症見畏寒喜暖,面色不華或晦暗,神疲乏力,四肢不溫,少腹腰膝酸冷,下肢浮腫或全身水腫,腹脹便溏或瀉下清穀,小便不利,舌質淡胖或有齒痕,脈沉細或沉遲澀。治以溫補脾腎,常用附子理中湯(《閻氏小兒方論》)加味治療,由制附片、乾薑、人參、白朮、炙甘草等組成。

加減:

小便不利,水腫明顯者,加桂枝、茯苓、豬苓、澤瀉、車前子。

食欲不振者,加陳皮、山藥、焦三仙。

呃逆者,加清半夏、白朮、吳茱萸等。

 

驗方妙用

1.化肝解毒湯

【藥物組成】虎杖、平地木、半枝蓮各15g,土茯苓、垂盆草各20g,赤芍、薑黃各10g,黑料豆10g,生甘草3g。

【加減運用】

肝鬱氣滯者,加醋柴胡5g,香附10g。

氣火鬱結者,加丹皮、山梔各10g。

濕熱中阻者,加炒黃芩10g,厚朴5g。

濕熱在下者,加炒蒼朮、黃柏各10g。

濕熱發黃者,加茵陳12g,山槴10g。

熱毒偏重者,加龍膽草5g,大青葉、蒲公英各15g。

濕濁偏重者,加煨草果5g,晚蠶砂10g(包)。

血分瘀毒者,加白花蛇舌草20g,制大黃6g。

營分鬱熱者,加水牛角片、丹皮、紫草各10g。

肝血瘀者,加丹參10g,土鱉蟲5g,桃仁10g。

肝血虛者,加當歸、白芍各10g。

肝腎陰虛者,加桑椹子、旱蓮草各10g。

陰虛有熱者,加大生地、金釵石斛各10g。

脾氣虛者,加黨參、白朮各10g,黃芪12g。

腎陽虛者,加仙靈脾、菟絲子各10g。

【用藥方法】將上藥放砂罐內,加冷水浸泡過藥面,泡20分鐘即行煎煮。沸後改用小火煎15分鐘,濾取藥液溫服。每日1劑,煎服2次,上、下午各1次,食後2小時服。連服2個月為1療程。一般應服用2~3個療程,治療前及每滿1療程,可複查肝功及B型肝炎病毒感染表面抗原標誌物1次。

【適用病證】本方具有清解肝臟濕熱瘀毒之功,適用於慢性B型肝炎遷延者及B肝病毒攜帶者,表現以濕熱瘀鬱為主證者。

【病案舉例】單某,男,27歲,工人。病史:1988年5月因乏力、納差,查肝功發現黃疸指數7U,SGPT(97U),HBsAg(十),自覺肝區隱痛,噁心欲吐,四肢乏力,就醫檢查診為B型肝炎。先後用過多種中、西藥物,經半年以上治療,反覆查肝功能8次,轉氨酶時升時降,澳抗一直為陽性,乃於1989年11月來我院治療。就診時症見:肝區時隱痛,噁心欲吐,納穀不香,神疲乏力,口乾,大便日行2次,但不溏,舌苔薄黃膩,舌尖暗紅,脈弦滑。辨證施治:肝經濕熱瘀結,木鬱不能疏土,擬化肝解毒湯。藥用虎杖、平地木、垂盆草各20g,土茯苓15g,貫眾、紫草、黑料豆各10g,甘草3g,二妙丸12g(6)。服40劑後,自覺症狀逐漸消失。原方再服25劑,複查肝功正常,B型肝炎病毒感染表面抗原標誌物(一)。但尚不耐疲勞,上方去紫草、土茯苓、垂盆草,加制首烏、制黃精、大生地各12g,以扶正固本,服一療程後,在我院及其他醫院複查肝功等指標均為正常。

【驗方來源】劉燕玲,洪慧聞。專科專病名醫臨證經驗叢書,肝膽病.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562.

【臨證闡釋】本方係我國著名中醫臨床專家、南京中醫學院教授周仲瑛經驗方。周氏認為,臨證所見B型肝炎起病多緩,症狀相對隱伏,病程長,每易持續遷延轉成慢性。肝為藏血之臟,故濕熱毒邪不僅蘊於氣分,且常深入血分,瘀滯肝絡,表現出濕熱毒瘀交結的病理特點,致使熱毒瘀結於肝,濕毒蘊遏脾胃。由於濕熱毒瘀是發病的病理基礎,貫穿於病變的始終,因此病理發生主要屬於邪實。但邪毒久羈,熱傷陰血,濕傷陽氣,又可邪實與正虛錯雜,導致肝脾兩傷,病及於腎,表現肝腎陰血虛耗,或脾腎氣虛、陽虛。本方辨證適用於濕熱毒瘀互結的證候,旨在以祛邪為主,邪祛則正復。治療重在清化濕熱,化解肝毒,涼血化瘀。藥用虎杖、平地木、半枝蓮為主,輔以土茯苓、垂盆草相互協同而奏清熱化濕解毒、涼血活血之效。佐以黑料豆、甘草,調養肝脾而解毒;取赤芍、薑黃入肝為使,增強涼肝活血作用。本方立意重在祛邪,慢性B肝總屬邪盛而致傷正,祛邪即寓扶正之意。如併見正虛,則可適當扶正以祛邪。在治療後的恢復鞏固階段,則須另用扶正調補為主的方藥。本方用藥重在活血,因為慢性B肝病邪多已深入血分,故宜以涼血和血為主,兼以清出氣分濕熱,但又忌用消克破血伐肝之品。

 

2.方藥中教授治肝系列方(加味黃精湯、加味一貫煎、加味異功散和減味三石湯、升麻甘草湯)

加味黃精湯

【藥物組成】黃精30g,當歸12g,細生地30g,夜交藤30g,蒼白朮各10g,青陳皮各10g,甘草6g,柴胡10g,薑黃10g,鬱金10g,薄菏3g。

【加減運用】

大便溏薄者,酌減生地用量。

血瘀明顯者,加丹參30g,雞血藤30g,名曰丹雞黃精湯。

氣虛明顯者,加黨參15g,黃芪30g,名曰參芪黃精湯。

【用藥方法】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1小時,浸透後煎煮。首煎沸後文火煎50分鐘,二煎沸後文火煎30分鐘。兩煎混勻,總量以250~300ml為宜,每日服1劑,每劑分2次服用,飯後2小時溫服。連服2劑,停藥1天,每月可取20劑。

【適用病證】本方具有養肝疏肝,滋補腎陰,運脾和胃之功,主治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證見胸脇滿悶、脇下疼痛、舌紅苔少,同時兼見胃脘不適、納少便溏等,屬肝腎脾胃同病、氣陰兩虛、氣滯血瘀者。肝硬化腹水患者,腹水消退之後體力未復者。

【病案舉例】尹某,男,41歲,1972年9月初診。患者自1964年以來,經常出現肝區疼痛,並伴低熱(37.5~38°C),肝功檢查正常。1968年在某醫院作肝穿刺,疑診肝炎。1972年2月“感冒”發熱,肝區疼痛猝然加重,呈針刺樣痛。經檢查診為肝癌,住院治療。經多方處理,低熱、肝區疼痛始終未能得到改善,全身情況亦日趨噁化,遂於1972年9月來診。診時,肝區疼痛、低熱(37.5°C)、胃脹、納差、便溏、形瘦、面色青黯、神疲氣短、脈沉細弦數、舌質青赤、有瘀斑、苔薄白。肝臟觸診肋下5cm,質硬,表面不光滑,觸痛。予參芪黃精湯。藥後2周,白覺症狀即逐日減輕。以後連用半年左右,諸證消失。實驗檢查:甲胎球(一),轉肽酶、乳酸脫氫酶等均轉正常出院。出院後繼續來門診以上方加減服用,一年後停藥並恢復工作。隨訪至1990年仍健在。

【驗方來源】劉燕玲,洪慧聞。專科專病名醫臨證經驗叢書。肝膽病.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93-98.

【臨證闡釋】本方是我國著名肝病診治專家,原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方藥中教授治療肝病的基本方。方中黃精、生地、當歸滋水涵木;柴胡、鬱金、青陳皮、薄荷疏肝理氣;蒼白朮、甘草、陳皮運脾和胃;薑黃理氣活血;夜交藤養血安神。諸藥合用共奏疏肝柔肝、滋腎運脾、和胃理血之效。臨床若能靈活應用,則必獲益良多。

 

加味一貫煎

【藥物組成】南沙參10g,麥冬10g,當歸12g,細生地20g,金鈴子10g,夜交藤30g,丹參30g,雞血藤30g,柴胡10g,薑黃10g,鬱金10g,薄荷3g。

【加減運用】

大便乾結者,生地可加量至30g,並減少煎藥時間,首煎20分鐘即可。

大便偏溏者,生地酌減用量,並增加煎藥時間,首煎可煎至1小時。

肝區疼痛較重者,加元胡10g。

腹脹明顯者,加砂仁6g,萊菔子15g。

合並黃疸者,合入減味三石湯(方見後)。

【用藥方法】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1小時,浸透後煎煮。首煎沸後文火煎50分鐘,二煎沸後文火煎30分鐘,煎好後兩煎混勻,總量以250~300ml為宜。每日服1劑,每劑分2次服用,飯後2小時溫服。每服2劑停藥1天,每月共服20劑。或間日服1劑,服藥過程中,停服其他任何中西藥物。

【適用病證】本方滋腎、養肝、疏肝,適用於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病。證見肝區疼痛,口乾目澀,大便偏乾,脈弦細滑數,舌質紅苔薄黃乾等。中醫辨證屬於肝腎陰虛,氣滯血瘀者。

【病案舉例】劉某,男,32歲,1989年10月初診。兩年來患者肝區疼痛,疲乏無力,在外院多次檢查轉氨酶均在500U以上,麝濁10U以上,麝絮(十~十十),診斷遷移性肝炎。長期服用西藥保肝藥物及中藥清熱利濕解毒劑,症狀及實驗室檢查均無明顯改善。來診時,肝區疼痛,疲乏無力,納穀尚可,口乾渴欲飲水,睡眠不實多惡夢,大便偏乾,小便偏黃,脈弦細滑數,舌質紅,苔薄白中心黃而偏乾。實驗室檢查:轉氨酶500U以上,麝濁10U,麝絮(十十),診斷為遷延性肝炎。中醫辨證為肝腎陰虛,氣滯血瘀,濕熱內蘊。予加味一貫煎合減味三石湯。1月後複診,上述症狀已基本消失,複查轉氨酶220U,麝濁8U,麝絮(一)。再服上方1個月,1月後複查轉氨酶、麝絮均轉正常,麝濁6U。繼服加味一貫煎原方,1月後再查,轉氨酶、麝濁、麝絮均轉正常。以後繼續服用本方至半年後停藥。服藥期間,每月複查肝功,均在正常範圍內,無明顯自覺症狀,肝炎已癒,療效鞏固。

【驗方來源】劉燕玲,洪慧聞。專科專病名醫臨證經驗叢書。肝膽病.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93-98.

【臨證闡釋】本方係在魏玉璜方“一貫煎”的基礎上加減而成。方中生地、沙參、麥冬滋水涵木,養肝柔肝;當歸、丹參養血和血;柴胡、鬱金、川楝子、薄荷疏肝理氣;薑黃、雞血藤活血化瘀;夜交藤養血安神。諸藥合用,共奏滋腎、養肝、疏肝活血之功。本方臨床療效可靠,然扶正有餘,祛邪不足,故不宜久用。從肝病“毒虛”理論出發,本方宜與草河車湯、升麻甘草湯合用。

 

加味異功散

【藥物組成】黨參15g,蒼白朮各10g,茯苓30g,甘草6g,青陳皮各10g,黃精20g,當歸12g,焦楂、建曲各10g,丹參30g,雞血藤30g,柴胡10g,薑黃10g,鬱金10g,薄荷3g。

【加減運用】肝區疼痛劇烈者,加金鈴子10g,元胡10g。

【用藥方法】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1小時,浸透後煎煮。首煎沸後文火煎50分鐘,二煎沸後文火煎30分鐘。煎好後兩煎混勻,總量以250~300ml為宜。每日服1劑,每劑分2次服用,飯後2小時溫服。每服2劑停藥1天,或間日服1劑,服藥過程中,停服其他任何中西藥物。陰虛患者服用本方注意中病則止,不宜長服久服,亦可在服用養陰方劑過程中間斷服用本方。

【適用病證】本方具有健脾和胃、養肝疏肝、養血和血之功,適用於:(1)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病,證見胸脇滿悶,脇下隱痛,納呆納少,便溏,舌質淡潤,舌苔薄白,脈濡細等,中醫辨證為脾胃氣虛肝乘、氣滯血瘀者;(2)上述肝病患者,雖見有陰虛證,但服養陰劑後,胃脘不適,納差便溏者;(3)當前雖見有陰虛證,但詢問病史,素體脾虛者。

【病案舉例】劉某,女,54歲,1973年3月初診。患者10年來經常胃脘脹滿,大便偏溏,有脇下隱痛。1972年檢查肝功,轉氦酶200~300U,麝濁10U左右,A/G比值接近平均值,血小板10萬/mm³以下,診斷為慢性肝炎。一直服用中西藥物,但肝功損害,未恢復正常。於1973年3月來診。就診時,症狀同前,脈沉細而濡,舌淡潤,苔薄白。檢查肝功:轉氨酶256U,麝濁10U,A/G:3.0/2.8,血小板8.6萬/mm³,診斷為慢性肝炎。中醫辨證為病在肝脾,證屬脾虛肝乘,氣滯血瘀,予加味異功散加砂仁、萊菔子。服藥後,患者自覺症狀明顯好轉,1個月後複查肝功,各項指標均有好轉,治療3個月後複查肝功恢復正常,以後多次複查肝功,均在正常範圍。1980年患者右側乳房發現腫塊,經某醫院病理檢查確診為乳癌,行根治手術。術後肝區疼痛、脘腹脹滿、大便稀溏等症狀又復作,檢查肝功各項指標均明顯異常,A/G比值倒置。再予加味異功散,同時合用冬蟲夏草粉。服藥後,各症相繼消失,肝功檢查亦轉正常,後仍間斷服用加味異功散調理。現乳癌術後已10年,患者多次複查肝功均在正常範圍內,已恢復工作,療效鞏固。

【驗方來源】劉燕玲,洪慧聞。專科專病名醫臨證經驗叢書。肝膽病.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93-98.

【臨證闡釋】肝病後期邪除止虛,土衰木枯,治療的關鍵在於扶正。又久病多瘀故又當和血祛瘀。方中黨參、蒼朮、白朮、茯苓、甘草四君,健脾益氣、運濕和中;黃精、當歸、丹參、雞血藤養陰補血和血;青皮、陳皮、焦楂、建曲、柴胡、鬱金、薄荷、薑黃疏肝理氣活血化瘀。諸藥合用,共奏健脾養肝,理氣活血之功。方氏加味異功散,既補脾土、榮肝木,又暢肝氣、調血脈,故為治療肝病之良方。

 

【附】減味三石湯

【藥物組成】生石膏30g,寒水石30g,滑石30g。

【用藥方法】合入加味一貫煎、加味異功散、加味黃精湯方中同煎,煎服法亦同上。

【適用病證】該方清熱利濕解毒,為治療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之輔助方。一般與自擬加味一貫煎、加味異功散、加味黃精湯合用。適用於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合併黃疸或小便黃赤,舌苔黃膩,轉氨酶持續高限不降,中厭辨證為濕熱盛者。

【病案舉例】過某,男,42歲,1978年5月初診。患者3年來肝功損害,確診肝炎。轉氨酶長期持續在500U以-上,百治不效。就診時,肝區疼痛,疲乏無力,大便偏乾,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脈細數,查轉氨酶500U以上。中醫辨證為肝腎陰虛,氣滯血瘀。先予加味一貫煎。1個月後症狀好轉,但轉氨酶無變化。考慮雖屬陰虛,但挾有濕熱,遂於原方中加入減味三石湯以清利濕熱。1個月後複查肝功,轉為正常。後連續服用此方3個月,每月複查肝功,均在正常範圍,遂囑停藥觀察。10年來,患者定期複查肝功、均在正常範圍內。在此期間,患者兩次出國工作,頗為勞累,但肝功始終正常,肝炎治癒,療效鞏固。

【驗方來源】劉燕玲,洪慧聞。專科專病名醫臨證經驗叢書。肝膽病.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93-98.

【臨證闡釋】本方係在《溫病條辨》“三石湯”方基礎上減味而成,對濕熱型肝炎有卓效,但不單獨使用,恐寒涼傷中。方中寒水石不僅清邪熱,尚可利小便,使濕熱從小便而解,與滑石相伍,其效更彰,故為治療濕熱肝炎之妙品,後學不可不知。

 

【附】升麻甘草湯

【藥物組成】升麻30g,甘草6g。

【用藥方法】常合入加味一貫煎、加味異味散、加味黃精湯方中同煎,煎服法亦同上。

【適用病證】本方具有解毒、和中之功,為治療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之輔助方。一般與後面所述之加味一貫煎、加味異功散、加味黃精湯合用。適用於遷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功損害嚴重,轉氨酶長期持續在高限,中醫辨證屬於毒盛者,恰合用該方 。

【病案舉例】郭某,女,30歲,1969年5月初診。患者確診肝炎已10年。經中醫藥物治療,10年來轉氨酶一直持續在500U以上始終不降,麝濁10U,多方無效。就診時,患者肝區疼痛,疲乏無力,納差,舌紅,脈弦細滑數。根據上述病證,辨證為肝腎陰虛,波及脾胃,邪毒熾盛。擬養肝助脾疏肝,佐以解毒為法,予加昧黃精湯合升麻甘草湯治療。升麻最大用量為45g。服藥2周後,症狀明顯好轉。1個月後症狀基本消失,複查肝功,轉氨酶、麝濁均下降至正常值,仍宗上方繼續治療2個月,每月複查肝功均保持正常值,諸症消失。停藥1年後複查肝功仍在正常範圍內。1983年患者因他病來診,述自1969年治療取效後,10餘年來肝功檢查均在正常範圍。

【驗方來源】劉燕玲,洪慧聞。專科專病名醫臨證經驗叢書。肝膽病.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93-98.

【臨證闡釋】方中升麻辛甘、微苦、微寒,擅清熱解毒;甘草和中調藥,又擅解毒。二藥合用,解毒而不傷中,扶正而不戀邪,共奏解毒、和中之功。本方雖小,但功效卓著,妙不可言。單方中升麻一味的運用,就值得玩味。考升麻《本經》謂其“除百毒,辟瘟疫、瘴氣、邪氣、中毒、時氣毒病....”《本草備要》謂:“輕,宣,開陽,解毒。....解百藥毒,吐蠱毒,殺精鬼。”可見本品擅長攻毒、解毒。而肝炎為病毒所致,屬中醫疫毒範疇,業已被廣大醫家公認。故爾,從祛邪角度而言,本品於肝炎最相適宜。另外,本品用至30g,超出常量數倍,亦應引起後學重視。

 

3.舒肝化瘀湯

【藥物組成】柴胡9g,茵陳20g,板藍根15g,當歸9g,丹參20g,莪朮9g,黨參9g,炒白朮9g,黃芪20g,女貞子20g,五味子15g,茯苓9g。

【加減運用】

有濕熱證候或瘀膽現象的,方中茵陳可重用40~60g,以利於清利濕熱,再加赤芍、槴子,是出於祛瘀利膽的目的。

虛羸不足嚴重,偏於陽虛者,酌加淫羊羞、仙茅、肉桂以溫補腎陽。

偏於陰虛者,酌加生地、枸杞等以滋補腎陰

對於肝硬化代償失調,血脈瘀滯、陽虛不化所出現的腹水,根據“去菀陳痤”、溫陽利水的治則,在重用補益脾腎和活血祛瘀之品的基礎上,尚須酌加理氣利水之品,如大腹皮、茯苓皮、澤瀉、白茅根等,如此標本兼治,有利於腹水消除,恢復肝臟代償功能。

【用藥方法】將上藥用清水浸泡30分鐘,每劑煎煮2次,每次煎煮30分鐘,將2次所煎得藥液混合。每日1劑,分早、中、晚3次溫服。亦可共碾為末,煉蜜為丸,每丸重9g,每日服3丸。

【適用病證】具有舒肝解鬱,活血化瘀,清解祛邪,培補脾腎牙之功,適用於各種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腫大、肝功能異常等,中醫辨證為肝鬱氣滯、血瘀阻絡者。

【病案舉例】馬某,男,45歲,汽車司機。1988年3月來診。患者於20世紀70年代中期罹A型肝炎,曾經住院治療。1985年2月經檢查又感染B型肝炎,經多方治療,遷延不癒。來診前經某醫院檢查肝腫大2~3cm,質地中硬,化驗肝功能異常,血漿蛋白異常。診為“慢性B型肝炎活動期”。症見:右脇脹痛,脇下症積,有觸痛,脘痞納呆,泛噁厭油,疲倦乏力,舌淡苔白膩,脈細弦。證係肝瘀氣滯,脾腎兩虛,濕毒侵犯。擬調肝化瘀,補益脾腎,兼顧清解祛邪。治以內服舒肝消積丸,每日早、中、晚各1丸,並配服舒肝化瘀湯加白花蛇舌草20g,每日1劑。連續服丸、湯藥3個月,經檢查肝臟回縮2cm,質地變軟,肝功和蛋白異常消除,自覺症狀消失,體力恢復。2年多後,身體健康,病情無反復。

【驗方來源】楊遠高。專科專病特色方藥叢書。肝膽病特色方藥。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0.

【臨證闡釋】本方是我國《內經》著名研究專家、甘肅中醫學院周信有教授經驗方。周氏認為,濕熱夾毒,邪毒留連,是各種病毒性肝炎致病的主要原因;正氣虛損,免疫功能紊亂低下,是發病的重要病機;肝失調達,氣滯血瘀,又是本病的基本病理變化。因此,本方組成採取解毒化濕、補虛、祛瘀三法合用的治療原則,通治各種病毒性肝炎。方中以柴胡調達肝氣;茵陳、板藍根、茯苓等清熱利濕,抑制病毒;當歸、丹參、莪朮等養血調肝,和血祛瘀,以擴張肝臟血管,增強肝內血液循環和增加肝臟血流量,從而起到改善肝臟營養及氧氣供應,防止肝臟細胞損害、變性和纖維組織增生,以防肝病的發生發展,並促使肝病恢復;黨參、白朮、黃芪、女貞子、五味子等為扶正補虛之品,參、朮、芪健脾益氣,從而有利於血漿蛋白的提高,促進肝功能的恢復。其中五味子酸收入肝,使轉氨酶不致釋放出來,從而起到降酶作用。上藥配伍,全面兼顧,起到中藥處方綜合作用和整體調節作用,這是運用中藥治療病毒性肝炎的一大優勢。

 

4.舒肝解毒湯

【藥物組成】當歸12g,白芍15g,柴胡15g,茯苓15g,板藍根15g,敗醬草15g,茵陳30g,川楝子12g,銀花15g,蒲公英15g,甘草6g,生薑10g,紅棗5枚。

【加減運用】

若兩脇脹痛甚者,加青皮、佛手、川朴。

若納差、腹脹者,可加焦三仙、雞內金。

若右脇肋痛甚者,可加玄胡、鬱金、丹參。

若肝脾腫大者,可加炙鱉甲、三棱、莪朮。

若轉氨酶升高者,可加五味子、黃芩、半枝蓮。

若體倦乏力者,可加太子參、黃芪等。

本方是趙氏治療慢性B型肝炎的經驗方。臨床根據病情,隨證靈活加減,每獲良效。

【用藥方法】將上藥用清水浸泡30分鐘,每劑煎煮2次,每次煎煮30分鐘,將2次所煎得藥液混合。每日1劑,分2次於飯後l小時溫服。

【適用病證】本方具有疏肝健脾,清熱解毒之功,適用於急、慢性B型肝炎,或有脇肋疼痛隱隱,或兩脇脹痛不舒,中醫辨證屬於濕熱中阻、肝鬱氣滯者。

【病案舉例】簡某,男,36歲,1991年3月24日就診。自覺全身疲倦乏力,右脇肋隱隱作痛,初未介意。1990年9月前體檢時發現轉氨酶升高(84U),表面抗原陽性(1:64)。隨後又作“兩對半”,HBsAg陽性,抗HBe陽性,抗HBc陽性。曾服肝泰樂、肝必復、雲芝肝泰、滅澳靈和複方樹舌片等藥半年,病情時輕時重。複診見右脇肋隱隱作疼,脘腹脹滿,納差,體倦乏力,小便微黃,舌質淡紅,苔薄黃,脈沉細稍數。遂以舒肝解毒湯加減:當歸12g,白芍15g,柴胡15g,茯苓15g,板藍根20g,敗醬草15g,茵陳30g,川楝子15g,銀花15g,公英15g,五味子12g,焦三仙各12g,甘草6g,生薑、紅棗為引,水煎服,每日1劑。上方連服9劑,飲食略有增加,照上方加雞內金10g,繼續服用。

4月12日三診,又服藥9劑,飲食明顯增加,脇肋疼痛減輕,繼續照上方取用。

4月26日四診,連續服藥32劑,做肝功能檢查:轉氨酶正常(20U),HBsAg陰性(1:8),“兩對半”僅有抗HBe陽性,餘項皆為陰性。為鞏固療效,照首方去銀花、公英、茵陳、川楝子,加黨參12g,黃芪20g,繼續服用近2個月,肝功檢查均正常,“兩對半”各項皆為陰性。隨訪半年,身體健康,複查“兩對半”3次諸項皆為陰性。

【驗方來源】劉燕玲,洪慧聞。專科專病名醫臨證經驗叢書。肝膽病.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573-574.

【臨證闡釋】本方是河南中醫學院教授、主任醫師趙清理經驗方,趙清理教授於1985年創辦張仲景國醫大學並任校長。趙氏認為,肝為將軍之官,主疏泄,性喜條達而惡抑鬱,為藏血之臟,體陰而用陽,是人體氣機運行暢達的保證。若情志不遂,肝木失於條達,肝體失於柔和,以致肝氣橫逆脇痛等症隨之而起。且肝木為病,易於橫侮脾土,脾胃居於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若中土受損,人體氣機之升降逆亂,諸症風起。故本方使用疏肝解鬱之品意即順其條達之性,發其鬱遏之氣,正合《內經》“木鬱達之”之旨。又伍健脾助運之味,實上以御木侮。且肝氣有餘,則肝血不足,所以肝鬱易致血虧,虛則外邪侵入,戀於肝內,故更佐清肝解毒之劑,補肝體而和肝用,以消除外來之邪毒,如是則體用兼顧,肝脾並治,共奏祛邪扶正之效。方中柴胡疏肝解鬱;當歸、白芍養血柔肝;茯苓、甘草、乾薑、紅棗健脾和胃,此乃逍遙散抑肝健脾之意;板藍根、敗醬草清熱解毒,抗菌譜較廣,又兼有抗病毒作用,尤其對肝炎病毒有較強的殺滅作用,並能促進肝細胞再生,防止肝細胞變性;銀花、公英清熱解毒,對多種細菌、病毒有較強的殺滅作用;茵陳、川楝子清熱利濕,疏肝利膽,對多種病毒、細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為肝膽疾患所常用。以上諸藥相伍,既可以通過清熱解毒殺滅病菌等作用以祛邪,又可通過疏肝健脾而調動機體抗病挑以扶正,此即寒熱並用,攻補兼施,實乃治療慢性遷延型肝炎的理想方劑。

 

5.貫桑飲

【藥物組成】貫眾15g,田基黃15g,桑椹子15g,土茯苓15g,平地木15g,虎杖30g,丹皮10g,鬱金10g。

【加減運用】

若見肝區脹痛、脘腹滿悶不適之時,可加柴胡、枳殼、鬱金、川楝子、紅花等。

如濕熱蘊結、肝脾氣滯、舌苔黃膩、脘腹脹滿、食少泛噁、小便黃赤,加入蒼朮、厚朴、半夏、木香、黃連、枳殼、澤瀉等 。

伴SGPT增高,可加白花蛇舌草、茵陳、垂盆草、苦參、半枝蓮等。

病久遷延,瘀阻絡脈,或正虛肝脾不調,可加桃仁、丹參、紅花、三棱、鬱金、枳殼理氣活血、和絡止痛,也可用當歸、白芍、黨參、黃芪、白朮、茯苓、陳皮、半夏等養肝調脾、扶正補虛。

【用藥方法】將上藥用清水浸泡30分鐘,每劑煎煮2次,每次煎煮30分鐘,將兩次所煎得藥液混合。每日1劑,分2次於早晚溫服。

【適用病證】本方具有清熱解毒、護肝解鬱之功,用於無明顯臨床症狀的B肝患者及B肝病毒攜帶者。

【病案舉例】稽某某,男,南京人。初診時除表現為上腹部偏右即膽囊區部脹滿、壓痛外,餘無特殊不適。B超提示膽囊壁模糊粗糙,肝功能:SGPT(110U),KGT(68U),B肝兩對半HBsAg(十),HBc(十)。根據辨病為主,結合辨證原則,治療選用貫桑飲加柴胡、枳殼、白花蛇舌草。連續服藥一月後,SGPT、KGT均明顯下降,膽囊腫痛大減,原方繼續進服3月,複查除HBsAg(十)外,餘項全部正常,臨床症狀也消失。

【驗方來源】米一鶚。首批國家級名老中醫效驗秘方精選(續集).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9,4-6.

【臨證闡釋】本方是首批國家級老中醫、江蘇省中醫院主任醫師汪履秋教授的經驗方。B型肝炎往往沒有臨床表現,中醫對此似乎無證可辨,汪教授認為,本病的病變部位仍在肝脾,濕熱毒疫是其病理因素,故將治療方法重點放在清熱解毒、顧護肝體上。本方首選苦寒的貫眾、田基黃、土茯苓、平地木、虎杖等,入肝脾以清熱解毒、化濕辟穢,為抗B肝病毒的辨病用藥;《普濟方》有桑椹子善治水腫脹滿的記載,因其味酸氣涼,能養肝腎,利水消脹;再配上鬱金、丹皮二藥理氣行瘀,更為全面,以利於改善肝功能,恢復氣血的正常運行。統觀全方,意味深長,既不失中醫辨證用藥的傳統特色,又參進辨病內容,針對性強。

 

6.肝炎靈湯

【藥物組成】黃芪30g,白朮15g,防風10g,黨參15g,雲苓30g,夏枯草15g,靈芝15g,白花蛇舌草30g,柴胡10g,丹參30g,山甲10g,虎杖15g,茵陳30g,五味子15g,雞內金15g。

【加減運用】

若脇肋疼痛甚者,加元胡、枳殼。

腹脹甚、舌苔白厚膩,加薏苡仁、砂仁。

便秘者,加川軍。

嘔吐甚者,加半夏、竹茹。

腎虛者,加淫羊藿。

血瘀甚者,加紅花、鱉甲。

牙齦出血者,加三七粉(沖服)。

【用藥方法】將上藥用清水浸泡30分鐘,每劑煎煮2次,每次煎煮30分鐘,將兩次所煎得藥液混合。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30天一療程,一般用3~6個療程。

【適用病證】本方具有益氣健脾,活血解毒,祛濕化痰之功,適應於全身乏力,納呆少食,口乾苦,脘腹痞悶,噁心,嘔吐,脇肋刺痛或脹痛,面色晦暗無光澤,舌苔厚膩或白或微黃,脈弦細無力者。

【病案舉例】張某某,男,32歲,2001年5月12日以間斷出現噁心、厭油、腹脹、納呆3年,加重伴尿黃半月來診。曾按“胃炎”治療多日無效。現倦怠無力,罰睛及面部均見黃染,尿黃如濃茶水樣,面色晦暗無光澤,便溏、舌質淡紅,苔白膩厚微黃,脈弦細無力;肝區有明顯叩擊痛,B超顯示肝肋下2cm,邊緣稍鈍,肝回聲粗糙;化驗肝功能顯示:總膽紅素82.3μmol/L,穀丙轉氨酶408U/L,穀草轉氨酶392U/L,B肝五項:HBsAg(十)、HBeAg(十)、HBcAb(十)。中醫診斷為:濕熱內阻中焦,肝失疏泄,脾失健運;西醫診斷為:慢性活動性B型肝炎。治療上給予健脾益氣,疏肝行氣,活血通絡,清利濕熱。藥方以肝炎靈湯加味:黃芪30g,白朮15g,防風10g,黨參10g,雲苓30g,夏枯草15g,靈芝15g,白花蛇舌草30g,柴胡10g,丹參30g,山甲10g,虎杖15g,五味子15g,雞內金15g,元胡15g,薏苡仁30g,半夏10g,紅花10g,砂仁10g。共煎服60劑,症狀消失,肝功能恢復正常。隨訪半年未復發。

【驗方來源】陳愛玲,李雷。自擬肝炎靈湯治療慢性B型肝炎89例觀察。中外健康文摘,2008,5(1):75.

【臨證闡釋】慢性B肝疫毒內伏,正氣不足,屬本虛標實,虛實夾雜之證,纏綿難癒。臨床治療宜益氣健脾以固本,活血解毒,祛濕化痰以治標。張仲景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故方中用黨參、白朮、雲苓健脾養肝祛濕;黃芪、白朮與防風配伍為玉屏風散方,以益氣祛邪,長期服用可防止外邪的侵入,而又不留內邪;夏枯草、白花蛇舌草、靈芝解毒化濁;茵陳、虎杖解熱利尿利膽,使濕熱毒邪有所出;肝喜疏惡鬱,故用柴胡調達肝鬱;丹參、山甲活血通絡,軟肝化堅;五味子保肝降酶;雞內金以健脾除脹;共奏扶正祛邪之功效。現代藥理研究認為:黃芪、黨參、雲苓、白朮、防風能增強細胞的免疫功能;白花蛇舌草、靈芝、丹參、山甲能抑制B肝病毒複製,清除免疫複合物,改善微循環,增加肝血流量,減輕肝小葉炎症細胞浸潤,抑制肝纖維化的形成,促進損傷肝細胞修復;茵陳、虎杖抗肝損傷,促進肝細胞的再生;五味子降低轉氨酶,保護肝細胞免受損傷。通過長期臨床應用表明,本方具有保肝、降酶、抗病毒、抗肝纖維化作用,且能調節B肝患者的免疫狀態。長期服用無明顯的副作用,具有重要的治療意義。

 

7.草河車湯

【藥物組成】草河車30g,青皮12g,蘇木6g。

【加減運用】

如熱毒較甚,將草河車更為鳳尾草30g。

大便溏者,減草河車,加貫眾30g。

有黃疸者,加茵陳15g,槴子10g。

在肝硬化早期可加山楂30g。

腹水較明顯者,加鬱金15g,檳榔30g。

伴見脾胃虛弱者,加茯苓15g,白朮12g,黨參12g等。

【用藥方法】將上藥用清水浸泡30分鐘,每劑煎煮2次,每次煎煮30分鐘,將2次所煎得藥液混合。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

【適用病證】本方具有清熱活血、舒肝止痛之功,適用於現代醫學所診斷的急性肝炎和慢性肝炎活動期,或單項轉氨酶增高者,臨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明顯而肯定。臨床症見肝經鬱熱,兩脇脹痛,心煩急躁,舌紅苔黃,脈象弦數等,中醫辨證為肝鬱氣滯。

【驗方來源】李寶順。名醫明方錄。第三輯.北京:中國古籍出版社,1993,347-348.

【臨證闡釋】本方是我國著名中醫臨床家宋孝志教授經驗方。脇痛是肝病的主要症狀之一,正如《靈樞•五邪篇》所說:“邪在肝,則兩脇中痛。”臨床引起肝之為病的原因很多,筆者根據《素問》“肝喜條達,又主藏血”及“肝熱病者...脇病痛,手足躁,不得安臥”等論述,並從長期臨床實踐中體會到,肝病發生的最主要病機是氣不調達、血不和暢及肝經鬱熱。因此治療當以清熱解毒,理氣活血為組方原則。草河車湯就是本著這一原則而組成的。目前急、慢性肝炎在我國發病率較高,治療的藥物亦很多,但能夠較好地起到預防、治療及防止復發作用的藥物還有待於進一步發掘。在此方面,中醫藥有著較強的優勢。草河車經臨床驗證,對改善肝功能,降低轉氨酶,控制臨床症狀均有較好的作用。方中藥物雖簡單,但配伍嚴密,用量講究。草河車清熱解毒利濕消腫是為主藥,用量亦重,常用30g。青皮辛散溫通,苦泄下氣,入肝膽經,可疏肝破氣,清泄止痛,又防草河車苦涼太過。蘇木入肝經,活血祛瘀,通經止痛。《本草綱目》云:“蘇木乃三明經血分藥,少用則和血,多用則破血”。放在方中以用6g為宜。本方藥簡、便、廉,用之靈驗;臨床可連續服藥2~4個月,無不良反應。對於肝功能不正常患者,不管有否臨床症狀,均有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