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肝炎後肝硬化 |
作者:谷玉紅 |
摘自《肝膽病驗方妙用》p.54~76 病毒性肝炎後肝硬化是一種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硬化,其病原可以是一種或幾種肝炎病毒疊加感染所致,常見為B型肝炎、C型肝炎、D型肝炎引起,尤其以B型肝炎為主,近年來C型肝炎引起者也逐漸多見。一般從發病到發展為肝硬化的病程短則數月,長則也可達10~20年。本節重點論述的是B肝、C肝後硬化,其治療法則涵蓋了其他病毒性肝炎引起的肝硬化。
辨證論治 結合臨床表現,本病一般屬於中醫“積聚”、“臌脹”等病範疇,臨床以肝脾腫大為主者,常稱之為“積聚”,如見腹水則名“臌脹”。本病主因與情志鬱結、飲酒過多、感染蟲毒、飲食不節、黃疸日久等有關,其病機特點是肝、脾、腎三臟受損,氣、血、水代謝失常。本病始病在氣,早期為肝鬱氣滯;繼則病血,中期肝血瘀阻;再則病水,晚期水裹絡傷,陰陽俱損。本病早期以實為主,晚期以虛為主,然而本虛標實貫穿自始自終。臨床上辨證論治常分為肝氣鬱結證、水濕內阻證、濕熱蘊結證、肝腎陰虛證、脾腎陽虛證、瘀血阻絡證5個證型。 1.肝氣鬱結(含肝胃不和、肝脾不調) 症見脇肋脹痛或竄痛,急躁易怒,喜太息;口乾口苦,或咽部有異物感;伴有納差或食後胃脘脹滿,或見便溏,腹脹,噯氣,乳房脹痛或結塊,脈弦。治以疏肝理氣,常用柴胡疏肝散(《景岳全書》)加減治療,由柴胡、白芍、枳殼、香附、川芎、陳皮、炙甘草組成。 加減: 兼脾虛證者,加四君子湯。 伴有苔黃、口乾苦、脈弦數、氣鬱化熱者,加丹皮、梔子。 伴有頭暈、失眠、氣鬱化熱傷陰者,加制首烏、枸杞、白芍。 肋下刺痛不移,面青、舌紫者,加元胡、丹參。 精神困倦、大便溏、舌質白膩、質淡體胖、脈緩、寒濕偏重者,加乾薑、砂仁。 2.水濕內阻 症見腹脹如鼓,按之堅滿或如蛙腹;脇下痞脹或疼痛;脘悶納呆,噁心欲吐;伴有小便短少,下肢浮腫,大便溏薄,舌苔白膩或白滑,脈細弱。治以運脾化濕、理氣行水,常用實脾飲(《證治準繩•類方》)加減治療,由白朮、熟附子、乾薑、木瓜、大腹皮、茯苓、厚朴、木香、草果、薏苡仁、車前子、甘草等組成。 加減: 水濕過重者加肉桂、豬苓、澤瀉。 氣虛明顯者,加人參、黃芪。 脇滿脹痛者,加鬱金、青皮、砂仁。 3.濕熱蘊結 症見目膚黃染,色鮮明,噁心或嘔吐,口乾或口臭;脘悶,納呆,腹脹或脇肋灼痛;小便黃赤,大便秘結或黏滯不暢,舌苔黃膩,脈弦滑或滑數。治以清熱利濕,攻下逐水,常用中滿分消丸(《蘭室秘藏》)合茵陳蒿湯(《傷寒論》)加減治療,由黃芩、黃連、知母、厚朴、枳實、陳皮、茯苓、豬苓、澤瀉、白朮、茵陳蒿、槴子、大黃、牽牛子(研末沖)、甘草等組成。 加減: 熱毒熾盛,黃疸鮮明者加龍膽草、半邊蓮。 腹脹甚,大便秘結者,加商陸。 小便赤澀不利者,加陳葫蘆,馬鞭草。 熱迫血溢,吐血、便血者,去厚朴,加水牛角,生地,丹皮,生地榆。 昏迷屬熱入心包者,鼻飼安宮牛黃丸。 4.肝腎陰虛 症見腰痛或腰酸腿軟,脇肋隱痛,勞累加重,眼乾澀,五心煩熱或低燒,口乾咽燥;或伴有耳鳴、耳聾,頭暈、眼花,大便乾結,小便短赤,舌紅少苔,脈細或細數。治以滋養肝腎,活血化瘀,常用一貫煎(《續名醫類案》)合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加減治療,由生地、沙參、麥冬、阿膠(烊)、牡丹皮、當歸、赤白芍、枸杞子、川楝子、丹參、桃仁、紅花、枳殼組成。 加減: 內熱口乾,舌紅少津者,加天花粉、玄參。 腹脹明顯者,加萊菔子、大腹皮。 陰虛火旺者,加知母、黃柏。 低熱明顯者,加青蒿、地骨皮。 鼻衄甚者,加白茅根、旱蓮草。 5.脾腎陽虛 症見腹部脹滿,入暮較甚,脘悶納呆;神疲怯寒,面色萎黃或蒼白;下肢水腫,或陽痿早泄,小便清長或夜尿頻數,大便稀薄,舌質淡胖,苔潤,脈沉細或遲。治以溫補脾腎,常用附子理中丸(《閻氏小兒方論》)合五苓散(《傷寒論》),或腎氣丸(《濟生方》)合五苓散(《傷寒論》)加減治療,由熟附子、乾薑、黨參、白朮、茯苓、澤瀉、豬苓等組成;偏於脾陽虛者用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偏於腎陽虛者用《濟生》腎氣丸合五苓散。 加減: 腹部脹滿,食後較甚,在附子理中丸合五苓散基礎上加木香、砂仁、厚朴。 面色灰暗,畏寒神疲,脈細無力者,可在《濟生》腎氣丸合五苓散基礎上加巴戟天、仙靈脾。 腹壁青筋顯露者,加赤芍、桃仁。 6.瘀血阻絡 症見脇痛如刺,痛處不移,腹大堅滿,按之不陷而硬,腹壁青筋暴露,或肋下積塊(肝或脾腫大),面色黧黑或晦黯,或見頭、項、胸腹紅點赤縷,大便色黑,舌質紫暗,或瘀斑瘀點,唇色紫褐,或舌下靜脈怒張,脈細澀或芤。治以活血行氣、化瘀軟堅,常用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加減治療,由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丹參、烏藥、延胡索、牡蠣、鬱金、炒五靈脂、枳殼等組成。 加減: 瘀積明顯者,加炮山甲、蜇蟲、水蛭。 腹水明顯者施葶藶子、瞿麥、檳榔、大腹皮。 若兼見氣虛者,加白朮、人參、黃芪。 兼見陰虛者,加鱉甲(研末沖服)、石斛、沙參等。 兼見濕熱者加茵陳、白茅根等。
驗方妙用 1.肝硬化基本方(姜春華) 【藥物組成】黃芪15~30g,白朮30~60g,黨參15g,生川軍6~9g,桃仁9g,蜇蟲9g,炮山甲9g,丹參9g,鱉甲12~15g。 【加減運用】 (1)熱毒蘊結:選加梔子9g,丹皮9g,連翹9g,白茅根30g,川連1.5g。 (2)濕重:基本方去黨參,加入蒼朮15g。 (3)氣滯:選加枳實12g,大腹皮9g,大腹子9g,乳香9g,藿梗9g,蘇梗9g。 (4)陰虛:選加生地9g,阿膠9g。 (5)腹水尿少:選加茯苓皮15g,黑大豆30g,陳葫蘆15g,蟲筍30g,木通9g。 (6)納呆:選加焦山楂9g,神曲9g,炙雞內金9g,谷芽9g,麥芽9g,砂仁3g;胃痛吞酸者,加瓦楞子15g。 (7)肝區劇痛:基本方去黨參,加九香蟲6g,醋元胡15g,炒五靈脂9g,乳香9g。 (8)陽虛寒鬱:選加炮附片9g,乾薑3g,桂枝6g。 (9)鼻齒出血:選加白茅根30g,茅花9g,仙鶴草15g,羊蹄根15g,蒲黃9g。 【用藥方法】用清水浸泡諸藥30分鐘,置文火上煎煮40分鐘即可,每日1劑,煎煮2次,共取汁400ml,分早晚2次溫服。 【適用病證】本方具有益氣健脾、活血破瘀之功,適用於肝硬化諸證。 【病案舉例】陳某某,男,48歲。患者患慢性肝炎5年,於3日前初起持續高熱,脇部刺痛;繼則有腹水,腹圍大115cm,小便量每天200ml。肝功能:麝濁度18單位,鋅濁度22單位,黃疸指數10U;蛋白電泳:白蛋白40.1%,球蛋白α9.5%、β12.7%、γ34.8%。在當地治療無效,轉至上海中山醫院就診於姜老。症見形體瘦削,言語輕微,面色赭黃,腹痛且脹,腹大如甕(腹圍118cm),胸頸有幾處蜘蛛痣,目赤唇乾,大便不通,小便量多,苔白而乾,脈弦細數。西醫診斷:肝硬化腹水。中醫辨證:鬱熱互結,水濕壅阻,中氣虛憊,不耐峻攻。治宜益氣健脾、活血化瘀、清熱泄水,予肝硬化基本方加減治療。服藥3個月後症狀全部消失,蜘蛛痣亦隱約不見,腹圍87cm,精神面色明顯好轉,肝功能及蛋白電泳正常。 【驗方來源】米一鶚。首批國家級名老中醫效驗秘方精選(續集).北京:今日中國出版社,1999,2:14-15. 【臨證闡釋】本方是我國著名中醫學家,中醫臟象及治則現代科學研究奠基者姜春華教授的經驗方。姜老認為,肝硬化的病理狀態是瘀血鬱結,體質狀態是氣虛脾弱,其特點是病實體虛,虛實互間。治療時必須病體兼顧,揆度邪正,化瘀益氣,肝脾同治。本方中活血化瘀乃取《金匱》下瘀血湯加味,生川軍、桃仁、蜇蟲、丹參活血化瘀,通腑消積;炮山甲、鱉甲活血化瘀、軟堅散結,尚有增加白蛋白的作用,能調整白球蛋白的比例,有利於恢復肝臟代謝。益氣健脾則重用黃芪、白朮、黨參,取《內經》“塞因塞用”之意,且能防止肝昏迷和增加活血化瘀的功能。益氣化瘀、扶正祛邪同用,能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其化癥消積作用比單一組方更為穩妥。肝硬化是臨床較難治疾病之一,本方積累了姜老數十年來治療肝硬化豐富的臨床經驗總結,他所提倡的採用大劑量益氣健脾方藥配合活血化瘀法治療肝硬化的學術觀點,已為臨床所常用,療效也很顯著。
2.舒肝化瘀湯(周信有) 【藥物組成】柴胡9g,茵陳20g,板藍根15g,當歸9g,丹參20g,莪朮9g,黨參9g,炒白朮9g,黃芪20g,女貞子20g,五味子15g,茯苓9g。 【加減運用】 有濕熱證候或瘀膽現象的,方中茵陳可重用40~60g,以利於清利濕熱,再加赤芍、梔子,是出於祛瘀利膽的目的。 虛贏不足嚴重,偏於陽虛者,酌加淫羊藿、仙茅、肉桂以溫補腎陽,偏於陰虛者,酌加生地、枸杞等以滋補腎陰。 肝硬化代償失調,血脈瘀滯、陽虛不化所出現的腹水,根據“去菀陳痤”、溫陽利水的治則,在重用補益脾腎和活血祛瘀之品的基礎上,尚須酌加理氣利水之品,如大腹皮、茯苓皮、澤瀉、白茅根等,如此標本兼治,有利於腹水消除,恢復肝臟代償功能。 【用藥方法】將上藥用清水浸泡30分鐘,每劑煎煮2次,每次煎煮30分鐘,將兩次所煎得藥液混合。每日1劑,分早、中、晚3次溫服。亦可共碾為未,煉蜜為丸,每丸重9g,日服3丸。 【適用病證】具有舒肝解鬱,活血化瘀,清解祛邪,培補脾腎之功,適用於各種急慢性病毒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脾腫大、肝功能異常等,中醫辨證為肝鬱氣滯、血瘀阻絡者。 【病案舉例】馬某,男,45歲,汽車司機。1988年3月來診。患者於70年代中期罹A型肝炎,曾經住院治療。1985年2月經檢查又感染B型肝炎,經多方治療,遷延不癒。來診前經某醫院檢查肝腫大2~3cm,質地中硬,化驗肝功能異常,血漿蛋內異常。診為“慢性B型肝炎活動期”。診見:右脇脹痛,脇下症積,有觸痛,脘痞納呆,泛噁厭油,疲倦乏力,舌淡苔白膩,脈細弦。證係肝瘀氣滯,脾腎兩虛,濕毒侵犯。擬調肝化瘀,補益脾腎,兼顧清解祛邪。治以內服舒肝消積丸,每日早、中、晚各1丸,並配服舒肝化瘀湯加白花蛇舌草20g,每日1劑。連續服丸、湯藥3個月,經檢查肝臟回縮2cm,質地變軟,肝功和蛋白異常消除,自覺症狀消失,體力恢復。直到現在已2年多,身體健康,病情無反復。 【驗方來源】楊遠高。專科專病特色方藥叢書。肝膽病特色方藥.北京:人民衛生出版杜,2006,30. 【臨證闡釋】本方是我國《內經》著名研究專家、甘肅中醫學院周信有教授經驗方。周氏認為,濕熱夾毒,邪毒留連,是各種病毒性肝炎致病的主要原因;正氣虛損,免疫功能紊亂低下,是發病的重要病機;肝失調達,氣滯血瘀,又是本病的基本病理變化。因此,本方組成採取解毒化濕、補虛、祛瘀三法合用的治療原則,通治各種病毒性肝炎。方中以柴胡調達肝氣;茵陳、板藍根、茯苓等清熱利濕,抑制病毒;當歸、丹參、莪朮等養血調肝,和血祛瘀,以擴張肝臟血管,增強肝內血液循環和增加肝臟血流量,從而起到改善肝臟營養及氧氣供應,防止肝臟細胞損害、變性和纖維組織增生,以防肝病的發生發展,並促使肝病恢復;黨參、白朮、黃芪、女貞子、五味子等為扶正補虛之品,參、朮、芪健脾益氣,而有利於血漿蛋白的提高,促進肝功能的恢復。其中五味子酸收入肝,使轉氨酶不致釋放出來,從而起到降酶作用。上藥配伍,全面兼顧,起到中藥處方綜合作用和整體調節作用,這是運用中藥治療病毒性肝炎的一大優勢。
3.育陰養肝湯(鍾一棠) 【藥物組成】生地15g,白芍20g,枸杞子20g,女貞子20g,制首烏20g,丹皮15g,丹參20g,茜草15g,炙鱉甲或龜板20g。 【加減運用】 兼肝鬱不舒者,加鬱金10g、蘇梗10g。 兼有腹水、苔膩者,去生地,加苡仁30g、茯苓20g、澤瀉20g。 有牙宣鼻衄者,加地榆30g、槐花15g。 尿赤口乾者,加青蒿10g、石斛15g、麥冬15g。 大便不實者,去首烏,加葛根15g、荷葉6g、山藥20g。 便秘者,加栝樓仁15g。 精神萎頓者,加黃芪30g、當歸25g。 肝功能不正常者,加大青葉30g、晚蠶沙(包煎)15g。 腹脹甚者,加枳殼6g、檳榔20g。 【用藥方法】每日1劑,每劑煎2次。頭煎用冷水2碗約1000ml,先浸泡20分鐘,煎至大半碗約300ml濾出,二煎加水600ml左右煎至300ml,下午2~3時、7~8時分服。 【適用病證】本方具有育陰養肝,化瘀消癥之功,適用於早、中期肝硬化。症見脇肋隱痛或不舒,脘腹脹滿,頭暈神疲納少咽乾,面色晦滯少華,舌嫩紅,苔少,脈弦細,中醫辨證屬於肝腎陰虛、瘀血阻絡者。 【病案舉例】趙某,女,57歲,1987年12月初診。10年前患肝炎經治療而癒。今年上半年開始,時感頭暈乏力,脘腹脹滿,食後更甚,有脇不舒,大便乾秘,口燥、面色少華,舌偏嫩紅、苔少、脈弦細,經檢查,A/G倒置,B超提示:肝硬化伴少量散水、脾腫大2cm。證屬肝陰不足,血絡瘀阻,治擬育陰養肝,化瘀腹結,用育陰養肝湯加減治療3個月,腹水消失,頭暈乏力明顯改善。前後調治2年餘,面色好轉,血常規基本正常,A/G正常,B超提示:肝內光點較密,無腹水占位,脾肋下1.2cm。1991年4月隨訪,除偶有便乾均正常。 【驗方來源】劉燕玲,洪慧聞。專科專病名醫臨證經驗叢書。肝膽病.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610. 【臨證闡釋】育陰養肝湯是浙江著名中醫臨床家鍾一棠教授治療早中期肝硬化的常用經驗方。本方強調標本兼顧,扶正為主。治療後能使症狀明顯減輕或消失,改善白球蛋白比例,並使腫大的肝脾有不同程度的軟化和縮小,確是臨床行之有效的治療方劑。鍾氏認為,本病大多在肝炎後形成,病程日久肝之陰血不足,肝失所養,故時有脇肋隱痛或不舒;血鬱氣阻,致症積不散,肝趨硬化,脘腹脹滿;血不上榮,津不上承,症見面色晦滯少華,頭暈神倦咽乾;陰虛有內熱則舌嫩紅、少苔,脈弦細。正虛邪戀,本虛標實,以虛為主。治療不可攻伐太過,不能強求速效,宜標本兼顧,扶正祛邪。又因B癸同源,故方中選用育陰養肝、補血滋腎的生地、白芍、枸杞子、女貞子、首烏、鱉甲等補不戀邪之品,加上化瘀活血、散結消症的丹參、茜草、丹皮等攻不傷正之藥,共奏有養肝陰、化瘀消癥之效。
4.絞銀湯 【藥物組成】絞股藍30g,銀杏葉6g,桑寄生15g,土茯苓20g,鬱金12g,枳殼10g,白芍15g,白朮15g,丹參30g,雞內金15g。 【加減運用】 濕熱明顯者,加澤瀉、豬苓、虎杖。 脾虛較甚者,加參鬚、砂仁。 腹脹明顯者,加馬鞭草、大腹皮、蜣螂蟲。 脇痛較劇者,加炮山甲、八月札。 陰虛明顯者,加生地、沙參。 陽虛、下肢腫甚者,加仙靈脾、巴戟天。 腹水較著者,加褚實子、益母草(60~120g)。 消化道出血者,加參三七、熟軍、白芨、仙鶴草。 出血量多、危及生命者,中西結合綜合處理;有昏迷傾向加清開靈、牛黃解毒丸、安腦丸;大量腹水配西藥利尿劑。 【用藥方法】每日1劑,水煎,2次分服,3個月為1療程,一般2個療程。病情穩定後,以基本方加紫河車、炮山甲、參三七等,研細末製丸,每服3~4g,日服3次,連服3月。或單以絞股藍煎湯頻飲,每日50~80g,連用3月。或以絞股藍煎湯送服丸藥。 【適用病證】本方具有大補氣血,扶正化毒,化瘀通絡之功,適用於肝炎肝硬化,中醫辨證屬於脾虛濕阻、血瘀阻絡者。 【病案舉例】楊某,男,26歲,幹部。1993年1月29日初診。患者1985年因急性B型肝炎住院,其後不時反復,肝功能常見異常,延至1992年8月,四肢漸瘦而肚腹脹大,並3次大量嘔血便血,經某市傳染病醫院極力搶救出血止,但腹水日增,不時咳嗽。經檢查,酉醫診斷:慢性B型肝炎肝硬化、巨脾、門脈高壓、腹水、消化道出血,並左上肺浸潤型結核(活動期)。現症:精神萎疲,四肢消瘦,腹部膨隆,肝肋下及邊,質中硬,脾肋下平臍,質硬,上腹靜脈明顯顯露,下肢輕度凹陷性水腫。苔白,舌色淡紅,脈細。血常規:Hb=70g/L,RBC=2.6X1012/L,WBC=3.5X109/L,N=0.73,L=0.26,E=0.01。B超提示:肝硬化、膽囊壁水腫、巨脾、腹水、門脈高壓。胸片報告肺TB。患者慢活肝10餘年,正氣日衰,瘀濁內生,發為癥積,漸為臌脹,脾不統血,嘔血便血,又加癆蟲侵襲,合併肺癆。斯時正氣極度虛弱,而病邪殊盛,隨時有出血、肝腎衰竭、昏迷、陰陽離決之險。投以基本方加紫河車、參三七、制守宮、西洋參等,另輸白蛋白、鮮血,糾正水電解質失衡,抗癆。4月下旬,腹水已退,ALT、白球蛋白比例正常,肺部病灶吸收好轉。4月29日,外科及時作脾切除加斷流手術,切除脾臟,結紮胃底靜脈。術後情況平穩。後以基本方加西洋參、炮山甲、紫河車、制守宮諸藥研細末,製丸,每服4g,日服3次。未及1月,食欲旺盛,精神大振,面色見好。3個月後,體重較出院時增加6kg以上。治療時一直用抗癆藥,未見毒性反應。在脾切除之後,僅以此方配合丸劑,精神、食欲很快恢復正常,抗HBcIgM轉陰性,肺部病灶硬結鈣化。至第二年年底時停藥。從1994年下半年開始上班,次年初結婚,年底愛人生一男嬰。現本人全身情況較好,其子發育情況未見異常 。 【驗方來源】吳漢民。“絞銀湯”治療肝炎後肝硬化45例。江蘇中醫,1998,19(3):22-23. 【臨證闡釋】肝炎後肝硬化,屬祖國醫學“臌脹”、“癥積”等範疇。其發病常因急性肝炎未能徹底治癒,以致濕熱毒邪久蘊肝絡,肝之疏泄失常,漸至肝脾腎俱損,氣滯血瘀,病邪深伏,濕熱與瘀血膠固,瘀阻肝絡使肝變硬,留於脇下而脾臟腫大發為癥積。隨著病情進展,氣血水搏結,而致臌脹。正如肝病大師關幼波所云:“肝硬化本於氣虛血滯,宜調補氣血參以祛邪。”絞銀湯正是根據這個理論而設計的。絞銀湯中絞股藍、銀杏葉為主藥。方中所用絞股藍為永嘉引種日本原種甘味三號絞股藍,含有70餘種皂甙,皂甙含量超過西洋參,故有“南方人參”之稱。該藥既有人參樣補益強壯作用,又能清熱解毒,增強機體免疫功能,能清除體內自由基,清除肝炎病毒,有利於肝病的恢復。實驗證實絞股藍皂甙具有抗組織衰老、抗疲勞、降低過氧化脂質等作用,還能抑制腫瘤細胞,降血壓,降低血脂,防治實驗性潰瘍及腎上腺皮質激素副作用。銀杏葉所含黃酮能促進動脈血管灌流,改善血管通透性,並增進靜脈環流,亦有明顯清除自由基、抗肝炎病毒、抗腫瘤、抗衰老、延年益壽的作用。絞銀同用,彼此配合,相得益彰。增桑寄生補腎通絡;鬱全、枳殼、丹參理氣活血、養血涼血;白芍、白朮疏肝健脾;土茯苓化濕解毒。全方能大補氣血,扶正化毒,化瘀通絡,故收效滿意。肝炎後肝硬化病情複雜,變化多端,遠非一方一藥所能勝任,臨床當辨證辨病結合,既要有基本思路,又要有應變手段,方能收理想效果。
5.燮樞湯(焦樹德),(燮,音“謝”) 【藥物組成】北柴胡、澤瀉各9~15g,炒黃芩、炒川楝子、白蒺藜各9~12g,制半夏10~12g,草紅花、劉寄奴(或茜草)各9~10g,皂角刺3~6g,片薑黃9g,焦四仙、炒萊菔子各10g。 【加減運用】 中濕不化,脘悶食少,青苔白厚者,加蒼朮6~9g、草蔻6~10g。 氣血阻滯,脇痛明顯者,加元胡9g、枳殼10g,制乳沒各5g。 血瘀明顯者,加茜草12~20g、海螵蛸6~9g、桂枝6~10g。 胃納不佳、飲食少進者,加穀芽、陳皮各10~12g。 心悸失眠、健忘多夢者,加珍珠母30g、遠志、天竺黃各9g、梔子3g。 下午低熱者,加生白芍12g、銀柴胡10g、青蒿15g。 口苦、尿黃、目赤者,加槴子6~10g、龍膽草3g。 肝脾腫大者,加炙鱉甲15~30g、射干10g、三棱、莪朮各3~6g、元參12~30g。 輕度腹水者,加大腹皮12~15g、茯苓、冬瓜皮各30~40g、水紅花子10~12g、車前子10~20g。 情志不舒者,加香附10g、合歡花6g。 嘔逆便秘、舌苔不化者,加代赭石30g、旋覆花10g、生大黃3~Sg、炒五靈脂9g。 穀丙轉氨酶高者,加五蘆散(五昧子95g、蘆薈25g,共為細末,每服3g,每日2次,溫開水送下,或隨湯藥服用)。 腹部喜噯,通涼隱痛者,減黃芩為6g、去川楝子。 藥後脇痛反劇者,去皂刺、減片薑黃。 【用藥方法】將上藥用清水浸泡30分鐘,每劑煎煮2次,每次煎煮30分鐘,將兩次所煎得藥液混合。每日1劑,分2次於飯後1小時溫服。 【適用病證】慢性肝炎、遷延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所致較長時間具有右脇疼痛、腹部脹滿、不思飲食、脇下痞塊、倦怠乏力、小便發黃、大便欠爽或溏軟、舌質紅或有瘀斑、苔白或黃、脈弦或弦滑。也適用於慢性膽系感染而見上述病症者。 【病案舉例】黃某,41歲,幹部,1972年7月14日就診。1962年患無黃疸型急性傳染性肝炎,經北京某醫院中西醫治療2年多,肝功能正常上班。1969年突發上消化道出血,經輸血等治癒。1970年又出現肝炎症狀,經北京某醫院化驗肝功能不正常,診斷為遷延性肝炎。經用中西藥治療1年多,症狀不減,肝功能化驗越來越不好,面部及手背出現蜘蛛痣,肝臟未觸及,診斷為早期肝硬化,經治無效而轉來我院診治。現症:右脇疼痛,不思飲食,倦怠乏力,形體消瘦,面色晦暗,面部鼻子頭有血絲縷(蜘蛛痣),手掌發紅,嚴重失眠,腹脹遲消,大便溏軟。肝功能化驗:麝濁>6U,麝絮(十十十十),轉氨酶600U,澳抗弱陽性。舌質略紅,舌苔厚實微黃、中有剝脫,脈滑數,左脈略有弦象。辨證為肝鬱犯胃,中濕不化,心神不寧,治宜調肝和胃,佐以安神,用燮樞湯加減。處方:柴胡12g,黃芩12g,炒川楝子9g,皂角刺6g,白蒺藜12g,茜草12g,草決明9g,焦四仙各9g,香穀牙9g,青陳皮各9g,草豆蔻9g,珍珠母30g(先煎)。6劑。二診、三診:諸症略有減輕,均以上方加減治療。8月11日四診:右胸脇痛已有間斷,食納漸增,大便仍軟,有頭重腿沉之感。舌苔已化薄尚略黃,剝脫處已見新生之薄苔,脈同前。再守上方出入:柴胡12g,黃芩9g,白蒺藜12g,紅花9g,劉寄奴9g,桃仁9g,當歸6g,赤白芍各15g,川斷15g,茜草9g,槴子6g,焦神曲l2g,草豆蔻9g,蘆薈末0.3g(裝膠囊分2次隨湯藥服),6劑。以後均以此方隨證加減。1973年還加服“五蘆散”2料(每料服約半月)。口腔有潰瘍時,增加生石膏、連翹、元參等。腰腿痛時,增加獨活、威靈仙、附片等。以燮樞湯加減,服至1973年5月下旬,不但諸症消退,人已漸壯實,肝功能化驗亦完全恢復正常。1974年1月試作半日工作。以後到幾個醫院多次檢查肝功能均正常,於12月上班正常工作。以後隨訪10年,一直正常工作,未發作過肝膽病。 【驗方來源】單書健,陳子華。古今名醫臨證金鑒•胃黃疸脇痛臌脹卷(下).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147-152. 【臨證闡釋】本方是我國著名中醫臨床家焦樹德教授臨證經驗方。方中柴胡升清陽,黃芩降濁陰,一升一降,能調轉燮理陰陽升降之樞機,共為君藥。半夏辛溫善除中焦逆氣而燥濕和胃健脾;白蒺藜苦辛而溫,宣肺之滯,疏肝之鬱,下氣和血;川楝子苦寒入肝,清肝熱、行肝氣而止脇腹痛;紅花辛溫活血通經,並能和血調血,四藥共為臣藥。片薑黃辛苦性溫,行血中氣滯,治心腹結積、痞滿脹痛;皂刺辛溫,開結行滯,化痰祛瘀,破堅除積;劉寄奴苦溫而辛,破瘀消積行血散腫;炒萊菔子辛甘性平,理氣消脹,配焦四仙助消化而除脹滿,運中焦而健脾胃,為佐藥。澤瀉入肝腎,能行在下之水,使之隨清氣而上升,復使在土之水隨氣通調而下瀉,能泄肝腎水濕火熱之邪。而助陰陽升降之機,為使藥。本方功擅理氣、活血、消痞,對於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確有良效,但須掌握其適應證,不可妄投。蓋因本方總屬消導之劑,每易傷氣耗血,損傷肝臟,故虛證或虛實夾雜證均非所宜。《金匾要略》有云:“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故於方中伍人生芪、白朮、山藥之屬,收效更佳。
6.賈春華經驗方 【藥物組成】柴胡10g,黃芩10g,半夏10g,茯苓30g,白朮30g,山甲5g,鱉甲6g,虎杖10g,當歸10g,白芍10g。 【加減運用】 肝區疼痛者,加金鈴子散。 正虛者,加黃芪、黨參。 氣滯較甚者,加木香、枳殼。 食滯不化者,加砂仁、焦三仙。 腹水者,加水紅花籽、澤瀉、大腹皮,改茯苓為茯苓皮。 【用藥方法】將上藥用清水浸泡30分鐘,每劑煎煮2次,每次煎煮30分鐘,將兩次所煎得藥液混合。每日1劑,分2次於飯後1小時溫服。同時用所煎藥渣熱敷肝區,每每效驗。 【適用病證】慢性肝炎,遷延性肝炎,症見右脇疼痛、腹部脹滿、不思飲食、脇下痞塊、倦怠乏力,舌質暗紅或有瘀點,苔薄,脈澀。 【病案舉例】王某某,男,46歲,農民,承德人。1999年3月在某三甲醫院診斷為肝硬化,生化檢查:ALT(49U/L),AST(46U/L),B超示:彌漫性肝硬化,脾大。多方治療未果,遂求診於賈春華教授。刻見:患者倦怠乏力,胸脇脹滿,不思飲食,大便偏乾,面色萎黃,舌質紫暗有瘀斑,脈弦澀。證屬瘀血阻滯,氣虛運化失司。治以經驗方加減:柴胡10g,黃芩10g,半夏10g,茯苓30g,白朮10g,山甲5g,鱉甲6g,黃芪30g,虎杖15g,當歸15g,白芍15g,砂仁10g,甘草6g,並囑其用藥渣熱敷肝區。複診時症狀減輕,原方隨證加減,續服百餘劑,諸症消失。在某部隊三甲醫院檢查,ALT(38U/L),AST(24U/L),B超示:肝膽脾胰未見異常。 【驗方來源】劉燕玲,洪慧聞。專科專病名醫臨證經驗叢書。肝膽病,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376-377. 【臨證闡釋】本方是師從於我國傷寒大師劉渡舟先生的賈春華教授治療肝硬化的經驗方。賈教授認為,治療肝硬化務必要審病因、查病性、抓主症、適攻補。大抵來說,根據病機演變過程中正虛邪盛的趨勢,或攻或補,或攻補兼施並行,權衡斟酌治之,既無傷正之憂,又無留邪之慮;因肝為剛臟,主疏泄,性喜條達,體陰用陽,非柔不克,故強調柔肝為治療大法,疏肝、滋肝、軟肝兼而用之,並貫穿治療的始終;同時不忘“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且特別重視顧護胃氣。方中柴胡、白芍疏肝柔肝;當歸養血柔肝;山甲、鱉甲、虎杖活血軟肝;茯苓、白朮調理脾胃;黃芩、半夏清熱燥濕;共奏柔肝除邪之功。總之,臨證掌握本病虛實錯雜的病機,明辨邪正的盛衰,掌握攻補的法度,不失為治療本病的關鍵。
7.散結消癥散 【藥物組成】白乾參50g,水蛭50g,川芎60g,鬱金60g,三七50g,沉香30g,炮山甲珠50g,制鱉甲50g,雞內金60g,砂仁40g,土鱉50g,炒白朮60g,丹皮60g,紫河車30g,元胡40g,九香蟲30g。 【加減運用】病毒性肝炎所致之肝硬化者,加蜂房30g,蚤休30g,羚羊角10g。 【用藥方法】上藥共為細末,每次5g,1天3次,開水沖服。 【適用病證】本方具有疏肝解鬱、健脾益氣、活血通絡、軟堅散結、扶正驅毒之功,適用於病毒性肝炎後所致的肝硬化,中醫辨證屬於肝鬱脾虛、熱毒內蘊、血瘀阻絡者。 【病案舉例】宋某某,男,60歲,1998年6月10日初診。30年前曾患黃疸型肝炎,已治癒,3個月前出現乏力,肝區疼痛,腹脹,食少。肝膽脾超示:肝臟彌漫性病變,脾臟厚度54mm,B肝三系示:HBsAg(十),HBeAg(十),穀丙轉氨酶82U/L,白蛋白38g/L,球蛋白36g/L。診斷:早期肝硬化,長期服用西藥無效,遂求中醫診治。診見:面色黧黑,身困乏力,肝區痛,勞累後加重,腹脹,食少,眼乾澀,舌質暗紅,舌苔薄黃,脈沉細弦。證屬肝鬱脾虛、氣滯血瘀、熱毒內蘊;治宜疏肝解鬱、健脾益氣、活血通絡、軟堅散結,兼以扶正驅毒。給予“散結消癥散”加蚤休、蜂房、羚羊角。服用3個月。臨床症狀明顯減輕。脾厚縮小為42mm,穀丙轉氦酶降至30U/L。又堅持服用一年半,臨床症狀消失,檢查肝功能正常,脾厚37mm,HBsAg轉陰,臨床治癒。 【驗方來源】董正昌,郝現軍。自擬散結消癥散治療早期肝硬化200例。實用中醫內科雜誌,2005,19(6):547. 【臨證闡釋】方中人參、白朮益氣健脾,紫河車溫陽補腎以固本,藥理研究證明:人參、白朮、紫河車具有解毒保肝,促進白蛋白合成,增強機體免疫功能的作用;三七、鬱金、川芍、水蛭、元胡、丹皮、土鱉、九香蟲、砂仁活血化瘀理氣,藥理研究證明:活血化瘀藥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微循環,降低血液黏稠度,降低門脈壓力,抗纖維化作用,其中三七、鬱金、土鱉、丹皮具有抗肝損傷,促進肝細胞再生,降酶降纖,提高白蛋白合成作用,鬱金、三七並具有促排膽汁作用,三七同時具有抗凝血作用,土鱉還具有抗腫瘤作用;炮山甲、雞內金活血通絡,軟堅散結,藥理研究證明:山甲、鱉甲能抑制結締組織增生,提高血漿白蛋白,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並具有抗癌作用,雞內金消磨之力甚強,並能通血,二者相合,破血消積治癥瘕,功效益著。蜂房攻毒散解,羚羊角涼肝熄風,清熱解毒,與人參相伍具有托毒外出的作用。
8.健脾軟肝湯 【藥物組成】生黃芪30~50g,黨參、白朮、茵陳蒿各15~30g,鱉甲、丹參、赤芍、車前子各10~30g,莪朮、鬱金、焦山梔、生大黃各10g。 【加減運用】 腹水者,加茯苓、豬苓、澤瀉、防己。 肝脾腫大者,加龜甲、地鱉蟲。 納差者,加焦三仙、雞內金。 肝區脹痛者,加柴胡、制香附。 鼻衄、齒衄者,加側柏炭、仙鶴草、槐花、三七。 陰虛者,加生地、麥冬、女貞子。 陽虛者,加附子、乾薑等。 【用藥方法】將上藥用清水浸泡30分鐘,每劑煎煮2次,每次煎煮30分鐘,將兩次所煎得藥液混合。每日1劑,分2次於飯後1小時溫服。 【適用病證】健脾養肝、活血軟肝、清利水濕之功,適用於B肝後肝硬化伴腹水,中醫辨證屬於肝鬱脾虛、水濕內阻、血瘀阻絡者。 【病案舉例】葉某,男,43歲,1997年6月2日初診。納差神疲頭暈乏力反復2個月,腹脹下肢腫半個月。4月初因納差神疲頭暈乏力去當地醫院門診,因血規檢查白細胞、血小板偏低,原因不明,轉市某醫院住院治療半個月後,症狀無明顯改善,出現大量腹水,確診為肝硬化,繼續治療20餘天,腹水時退時復,納差神疲並無好轉,自動要求出院。回家後腹膨脹難受,遂來治療。診見面色紫暗,消瘦,精神疲乏,神志尚清,鞏膜稍黃染,T36.8C,P80次/分鐘,R20次/min,BP=18.0/10.5kPa,心肺(一),腹膨隆,臍腹圍100cm,移動性濁音(十十十),肝脾觸診不滿意,臍周靜脈顯露。腎區叩痛(十一),雙下肢呈凹陷性水腫。舌紅苔薄黃膩,脈弦大。血常規WBC=2.6X109/L,RBC=3.8X1012/L,Hb=100g/L,PLT=76X109/L,肝功能ALT=78IU/L,AST=80IU/L,AKP=100U/L,TP=54g/L,AIB=26g/L,IB=28g/L,TBIL=19.6μmol/L,DBIL=6.91mol/L,IBIL=12.71μmol/,HBsAg(十)。B超提示肝硬化、肝脾腫大、腹水大量。屬脾虛肝鬱,血瘀水聚。用健脾軟肝湯加減:生黃芪、白茯苓、漢防己、澤瀉、車前子、茵陳蒿各30g,鱉甲、白朮各20g,大腹皮、豬苓、丹參、赤芍、谷芽、麥芽各15g,葫蘆殼、生大黃、枳實、焦山梔各10g。5劑,每日1劑,另靜脈滴注20%人血白蛋白5g,每日1次連續5天,螺內酷20mg,每日2次,口服。 6月7日二診:尿量增加,腹圍縮小3cm,精神稍有好轉,納食仍差,下肢仍腫。原方續服加焦楂曲,5劑。 6月12日三診:飲食稍振,尿量多,腹圍更有減小(92cm),舌紅苔薄,脈弦。水氣已行,宜健脾益肝處方:生黃芪、黨參、茵陳蒿各30g,鱉甲、焦冬朮、白茯苓各20g,澤瀉、車前子、防已、豬苓、丹參、赤芍各15g,莪朮、鬱金、焦山梔、焦山楂、神曲、生大黃各10g。7劑。另用20%人血白蛋白5g,每周1次靜滴,螺內酯20mg每日1次口服。 6月20日四診:腫脹已退,腹圍86cm,納食精神明顯好轉。肝功能ALT=62U/L,AST=60U/L,AKP=110U/L,TP=60g/L,AIB=31g/L,GIB=29g/L,膽紅素正常範圍。血常規WBC=3.4X109/L,RBC=42X1012/L,Hb=102g/L,PTL=88X109/L,病情趨於穩定,停服螺內酯。原方出入加減連服3個月。肝功能、血常規正常,B超肝脾大小質地穩定,無腹水。中藥改隔日服1劑,續服3個月後,血常規、肝功能均正常,能參加一般體力勞動及家務。 【驗方來源】王信強。健脾軟肝湯治療肝硬化23例。實用中醫藥雜誌,2005,21(1):16. 【臨證闡釋】《蘭室密藏.•中滿腹脹論》認為:“臌脹皆由脾胃之氣虛弱,不能運化精微而制水穀,聚而不散而成脹滿。”其脾虛是本,氣滯血瘀水蓄是標。健脾軟肝湯中黃芪、黨參、白朮健脾益氣為君,現代藥理研究三藥有增強免疫功能、免疫調節,改善肝功能,促使肝細胞修復及增生的作用;鬱金、莪朮、丹參、赤芍有活血利氣化瘀,抗肝纖維化的作用;鱉甲養肝陰,軟肝體,與芪、參、朮合用能捉高血漿蛋白;茵陳蒿、焦山梔、生大黃、車前子有清熱利水濕之功,茵陳蒿、焦山梔、生大黃均有抗炎、護肝作用。全方健脾養肝、活血利氣、清利水濕,故療效較好。
9.B肝轉陰散合軟堅湯 【藥物組成】 軟堅湯:黃芪20g,當歸6g,三棱、莪朮、制鱉甲各10g,生牡蠣、昆布、拳參各20g。 B肝轉陰散:葉下珠、紫金牛、地耳草、瓜子金、人參、茯苓、靈芝、制何首烏、桑寄生、生地黃、當歸、赤芍、丹參、紅藤、三七、鬱金、制香附、土鱉蟲、水蛭等藥研末為散。 【加減運用】 腹水甚者,加漢防己、大腹皮各30g。 鼻衂、齒衄者,加鹿銜草、仙鶴草各15g。 白蛋白降低者,加阿膠(烊化)10g,雞血藤20g。 γ球蛋白升高者,加徐長卿、生瓦楞子(先煎)各20g。 血清Ⅲ型前膠原(PCⅢ)、透明質酸(HA)、層粘連蛋白(LN)等肝纖維化指標升高者,加桃仁、紅花各10g AFP異常者,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各30g。 【用藥方法】軟肝湯每日1劑,水煎2次,分早、中、晚3次口服的同時每次送下B肝轉陰散5~10g。3月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2~3個療程。 【適用病證】本方適用於慢性病毒性肝炎後所致的肝硬化,中醫辨證屬於肝鬱氣滯、血瘀阻絡者。 【病案舉例】伍某,男,28歲,工人。HBV-M(十)13年,腹水並雙下肢浮腫1月,於1997年10月23日初診。診見:脘腹脹滿,右脇刺痛,夜間及勞累後尤重,口苦咽乾,心煩易怒,夜難入寐,納食不振,小便黃少,大便乾結。檢查:慢性病容,面色晦暗,精神疲憊,情緒不寧,兩顴毛細血管擴張,頸部及前胸各有蜘蛛痣1枚,雙側輕度肝掌;腹隆起,波動感及移動性濁音均較明顯;肝上界在第6肋間叩得,下界在肋緣下0.5cm處觸及,邊鈍,質中,表面有結節感,有輕度觸痛和叩痛;脾肋下1cm。雙足凹陷性浮腫(十十)。舌紅瘀滯、右舌緣有瘀斑、舌底多紅絲、苔薄膩微黃,脈細略澀,左關弦盛。來診前10天檢查HBsAg,HBeAb,HBcAb三項陽性,PCR-HBV陽性,TBIL=16.1μmol/L,DBIL=7.4μmol/L,TTT=12U,ALT=2297.126nmol•s-1/L,AST=2757.218nmol•s-1/L,A=38g/L,G=41g/L,A/G=0.93;血WBC=4.5X109/L,BPC=110X109/L。B超示:肝上界6肋間,肋緣下6mm,右外斜徑130mm,肝形態不規則,表面凹凸不平,實質回聲稍強,光點稍粗,門靜脈寬15mm;肝腎隱窩處液深18mmm;膽囊44mmX22mm,囊壁厚3mm;脾厚57mm,肋緣下8mm,脾靜脈內徑10mm。中醫診為:臌脹(肝鬱氣滯,血瘀水停);西醫診為:①肝炎後肝硬化(活動性,失代償期);②慢柞病毒性肝炎(B型)。予軟堅湯加漢防己、大腹皮各30g,沖服B肝轉陰散5g,每天3次。服藥後第3天小便量大增,足腫消退。繼服至第10天腹水盡消,右脇刺痛、口苦咽乾、心煩易怒均緩解,飲食稍增加,大便轉調。去漢防已、大腹皮,單予軟堅湯沖服B肝轉陰散,每次5g,每天3次。繼續治療月餘,諸症盡除,精神、氣色轉佳。舌淡紅、右舌緣瘀斑變淺、舌底紅絲減少、苔薄膩,脈細滑。12月2日複查:HBsAg與PCR-HBV均轉陰,僅餘HBeAb、HBcAb陽性;ALT、AST均恢復正常;TBIL=9μmol/L,DBIL=3μmol/L,TTT=2U,A=42g/L,A=38g/L,A/G=1.1;血WBC=6.2X109/L,BPC=150X109/L。B超示:脾厚57mm降至48mm,平肋緣,脾靜脈內徑8mm,門靜脈寬13mm,腹水消除,療效良好。宗前法鞏固治療3月後,停服B肝轉陰散,以疏肝實脾固腎、行氣活血軟堅為法,辨證遣方用藥,堅持治療。追訪至今3年來,每3月複查HBV-M、肝功能和B超,HBsAg一直呈陰性,脾臟軟化縮小,脾厚40mm,各項指標及檢查結果均維持正常,肝炎後肝硬化達到一級療效,慢性B型病毒性肝炎達到臨床治癒標準。 【驗方來源】周道紅,周曉雁,周曉雷。B肝轉陰散配合軟堅湯治療肝炎後肝硬化47例。新中醫,2001,33(2):48-49. 【臨證闡釋】B肝轉陰散既能抑制和清除B肝病毒及其免疫複合物,協調和恢復機體免疫功能,又能阻止肝細胞變性壞死、脂肪沉著和纖維組織增生,改善肝臟微循環和門靜脈血流,促進肝細胞再生和有序性修復,故不僅能治療急慢性B型肝炎,而且對慢性B肝導致的肝炎後肝硬化亦能發揮良好的治療作用。軟堅湯在以黃芪、當歸益氣養血、扶正固本的基礎上,用三棱、莪朮行氣破瘀,制鱉甲、生牡蠣軟堅散結,昆布、拳參清熱解毒,配合B肝轉陰散中赤芍、丹參、三七等活血化瘀藥的運用,對肝炎後肝硬化發揮了良好的活血祛瘀、軟縮肝脾作用。現代藥理研究證明,當歸不但可減輕肝細胞變性壞死,改善微循環,明顯降低門靜脈高壓,而且可抑制成纖維細胞增殖,阻止肝纖維化,促進肝細胞再生。赤芍、丹參等組成的活血化瘀方藥能防止肝細胞損傷並促進損傷肝細胞修復,抑制纖維增生並加速纖維降解,同時還保護和增強了肝細胞內單胺氧化酶(MAO)、COO、血清酸性磷酸酶(ACP)、ATPase等酶的活性。三七亦可明顯降低肝炎肝纖維化患者血清HA,LN和PCⅢ指標。
10.二甲調肝湯(何炎燊) 【藥物組成】炒山甲15g,鱉甲24g,三七6g,丹參15g,茵陳30g,田基黃30g,太子參18g,茯苓18g,白芍15g,女貞子15g,糯米根鬚24g。 【加減運用】 內熱盛,口苦便秘者,去黃芪,加虎杖、梔子各12g。 裡濕盛、便溏、腹滿痛者,去女貞子,加蒼朮9g、厚朴6g。 脇痛隱隱、痞悶不適者,加柴胡12g、鬱金9g。 脇痛陣發如刺者,加川楝子、元胡各9g。 陰分偏虛、口乾、舌燥、虛煩、火升者,加玉竹24g、麥冬12克。 有腹水者,茯苓增至30g,用皮肉各半,加車前子15g、砂仁6g、白茅根30g。 【用藥方法】將上藥用清水浸泡30分鐘,每劑煎煮2次,每次煎煮30分鐘,將兩次所煎得藥液混合。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 【適用病證】本方具有消癥、活血、清熱、益氣、養陰之功,主治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 【驗方來源】單書健,陳子華。古今名醫臨證金鑒•胃黃疸脇痛臌脹卷(下).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390-391. 【臨證闡釋】本方是廣東省著名中醫臨床家何炎燊教授經驗方。(燊,音“身”)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患者,多是遷延日久,病機錯綜複雜,既有邪毒深入血絡,久鬱成症之實證,又是肝陰暗耗、脾氣受損之虛證,故用藥宜各方照顧,且久病虛羸,不耐猛峻之劑,過寒過溫,偏攻偏補,皆足至變。本方取山甲、鱉甲有情之品,入肝絡以緩消其症;三七、丹參活血而不傷正之品,以通其瘀滯;茵陳、田基黃善能清肝搜邪,且清而不克,此六者所以治其實也。益脾氣選用太子參、茯苓之甘平,以濟黃芪之溫;養肝陰選用白芍、女貞子之中和,而避歸、地之柔;又用糯米根鬚既是藏精養脾之品,又“得水土之氣最全,能清陽分燔灼之熱”者(語見《葉案存真》)參與其間,此六者所以護其虛也。本方特點是性質平和,利於久服,無不良副作用。以此為基礎,隨證加減,多年臨床證明,頗有實效。何氏從五十年代以來,採用活血、消癥、清熱、養陰、益氣諸法複合成方,方中藥物乃歷經臨床實踐,增刪厘定而成。其中有草藥田基黃,產於我國南方田基、溝邊潮濕草叢中,性味甘淡微苦微寒,有清熱解毒、滲濕行水、消腫止痛功效,清而不克,乃治肝炎理想藥物。有一鄉村教師,患肝病持續發展成肝硬化腹水。他每日採鮮田基黃一斤,用水10碗,再入砂糖調味,1日分三次服,不用仟何中西藥物。月餘竟癒。何氏吸取民問經驗,納此藥於複方中,確能增強療效。
11.軟肝縮脾方(趙紹琴) 【藥物組成】柴胡6g,黃芩10g,蟬衣6g,白僵蠶10g,片薑黃6g,水紅花子10g,炙鱉甲20g,生牡蠣20g,生大黃1g,焦三仙各10g。 【加減運用】 肝功異常,舌苔黃膩有濕熱徵象者,加茵陳30g、土茯苓30g。 胸脇不適,善歎息,脈沉而滯,氣鬱明顯者,加佛手10g、香附10克。 脘痞厭食、嘔噁、苔白膩,濕阻中焦者,加藿香10g、佩蘭10g、薑半夏10g。 心煩易怒,舌紅起刺,火鬱證顯者,加黃連6g、膽草3g、丹皮10g。 形體消瘦,神疲乏力,脈弱,氣虛明顯者,加太子參6g、白朮10g。 血虛者,加阿膠10g、當歸10g。 中陽不足,畏寒肢冷者,加乾薑3g、吳萸3g。 舌質紅絳,苔少且乾,肝腎陰虧者,加生地20g、枸杞子10g、女貞子10g。 【用藥方法】將上藥用清水浸泡30分鐘,每劑煎煮2次,每次煎煮30分鐘,將兩次所煎得藥液混合。每日1劑,分2次溫服;或倍量研末蜜丸,重10g,日2次,每次1丸。 【適用病證】本方具有行氣開鬱、活血化瘀、軟肝縮脾之功,適用於早期肝硬化,表現為脇痛、腹脹、舌質有瘀斑、苔白、脈弦澀等,屬氣滯血瘀者。 【臨證闡釋】本方是北京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溫病專業研究生導師趙紹琴教授臨證經驗方。肝硬化早期,臨床表現頗為複雜,但總以肝脾腫大之邪實為主。治療時不應因正虛而純用補劑,否則痰瘀膠結更甚;也不可因邪實而攻伐太過,傷正氣,與病無益。不可速決,只宜緩圖。用藥上更應講究,不可魯莽。方中柴胡疏肝理氣開結;黃芩苦寒清熱、利膽,與柴胡配伍擅解肝膽鬱熱;蟬衣、僵蠶、片薑黃、生大黃為清;楊栗山名方升降散,功擅開通內外,平調升降,燮理陰陽氣血;水紅花子活血且能利水,除血滯、化水濕;焦三仙消積導滯,開胃增食;鱉甲、牡蠣鹹寒軟堅以散瘀結、消癥瘕。諸藥合用共奏行氣、開鬱、活血、利水、軟肝縮脾之功。趙老方用升降散既別出新裁,又符合本病病機,且無傷正之弊。另外,僵蠶、大黃又有推陳致新、被濁升清之功,對於肝硬化的恢復大有益處。如《傷寒溫疫•條辯》云:“僵蠶味辛苦氣薄,喜燥惡濕,得天地清化之氣,輕浮而開陽中之陽,故能勝風除濕,清熱解鬱,.....散逆汲結滯之痰也.....能辟一切拂鬱之邪氣。”大黃《本經》調其“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瘤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穀,調中化食,安和五臟。”
12.溫肝湯(關幼波) 【藥物組成】黃芪30g,附片、白朮、香附、杏仁、橘紅各10g,黨參、紫河車各12g,白芍、當歸、茵陳各15g。 【用藥方法】將上藥用清水浸泡30分鐘,每劑煎煮2次,每次煎煮30分鐘,將兩次所煎得藥液混合。每日1劑,分早晚2次溫服。 【適用病證】本方具有溫補肝腎、健脾益氣、養血柔肝之功,適用於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症見面色萎黃,神疲乏力,口淡不渴,小便清白,大便稀溏,腹脹陰腫,腰酸背寒,脇下痞塊,手腳發涼,舌淡苔水滑,脈沈弦弱,中醫辨證屬於肝鬱脾虛、脾腎陽虛者。 【驗方來源】單書健,陳子華。古今名醫臨證金鑒•胃黃疸脇痛臌脹卷(下).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236-244. 【臨證闡釋】本方是我國著名中醫肝病臨床家、中醫學教育家關幼波教授經驗方。方中附片、紫河車溫補腎氣;黃芪、黨參、白朮甘溫益氣、健脾燥濕;香附、茵陳清流肝膽,白芍、當歸養血柔肝;杏仁、橘紅開肺氣,化痰水、通三焦。諸藥合用,溫而不燥,補而不膩,使腎氣旺、脾氣健、肝氣舒、邪毒解,則肝炎可消、硬化可軟。古謂:“肝元虛證”,陽虛更為少見。故臨床治療肝病,多宗瀉法,少用補益,溫補陽氣更為罕見。有云:“有是證用是藥”,但醫者在肝病過程中見到陽虛之病,也不敢貿然運用附子之屬。關老積數十年臨床經驗,有是證即用是藥,往往收效頗著,值得玩味深究。考本方配伍講究、嚴謹,如附子與紫河車、歸芍相伍,溫陽之效不減,辛燥傷陰之弊則無;黃芪、黨參與香附、橘紅相伍,甘溫益氣而無滯中之弊,疏肝化痰解鬱而無耗氣傷中之害;茵陳與白芍相伍,清利肝膽濕熱而不傷陰血,養血柔肝而不礙濕除。關老組方之精、用藥之巧、配伍之妙,由此可見一斑。
13.榮肝湯(關幼波) 【藥物組成】黨參12g,炒白朮10g,炒蒼朮10g,木香10g,茵陳15g,當歸12g,白芍12g,香附10g,佛手10g,山楂15g,澤蘭15g,生牡蠣15g,王不留行12g。 【用藥方法】將上藥用清水浸泡30分鐘,每劑煎煮2次,每次煎煮30分鐘,將兩次所煎得藥液混合。每日1劑,分2次於飯後1小時溫服。 【適用病證】本方具有健脾疏肝、活血化瘀、清熱利濕之功,適用於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中醫辨證屬肝鬱脾虛、氣滯血瘀、濕熱未清者。 【驗方來源】單書健,陳子華。古今名醫臨證金鑒。胃黃疸脇痛臌脹卷(下).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236-244. 【臨證闡釋】肝炎尤其是B型肝炎,病機複雜,易於反復。難於根除。其根源即在於既有肝損傷----正虛的一面,又有B肝病毒潛伏-----邪實的一面,並貫徹整個病程之中,又因祛邪解毒、祛濕、活血易傷正氣,扶正又易戀邪,故臨床治療頗為棘手。由此認為治療本病應兩手抓:既要祛邪務盡,又要處處顧護正氣。祛邪扶正並施,方能達到預期目的。榮肝湯即為扶正祛邪的代表方劑。若能堅持治療,注意調養,多能根治。方中黨參、白朮健脾益氣,培土榮木;蒼朮、木香醒脾化濕;茵陳清熱解毒、利濕退黃;香附、佛手舒肝理氣;當歸、白芍養血柔肝;山楂、澤蘭、土不留行活血化瘀;牡蠣軟堅散結。諸藥合用,脾土得健,濕法得化,熱毒得清,瘀血得解,而收本固標去、正復邪除之效。
15.軟肝湯(薑春華) 【藥物組成】生大黃6~9g,桃仁9g,土元3~9g,丹參9g,鱉甲9g,炮山甲9g,黃芪9~30g,白朮15~60g,黨參9~15g。 【加減運用】 濕熱內蘊者,可選加茵陳、山槴、茯苓、黃柏、龍膽草、垂盆草、平地木等。 脾虛氣滯者,可選加砂仁、陳皮、枳殼、藿香、蘇梗等。 肝氣鬱滯者,可選加柴胡、鬱金、枳殼、青皮、木香、綠粵梅等。 肝絡血瘀者,可選加乳香、五靈脂、赤芍、紅花、九香蟲等。 肝經鬱熱者,可選加生山槴、丹皮、連翹、龍膽草等。 肝腎陰虛者,可選加生地、玄參、麥冬、石斛、女貞子、地骨皮等。 陽虛火旺者,用上藥再加龍膽草、白蒺黎、山梔等。 脾腎陽虛者,可選加附子、桂技、乾薑、益智仁、砂仁等。 凡肝病見陽痿者,不可壯陽,壯陽則相火動而傷肝陰,病愈重。 營熱絡傷症見鼻衄、齒衄、目赤或皮下出血者,可選加廣犀角、生地、丹皮、連翹、赤芍、玄參、茅根、山梔、蒲黃、羊蹄根、小薊草,上藥對毛細血管擴張、蜘蛛痣、血小板偏低亦有改善作用。如出血較多,症狀較重,可暫停用活血化瘀法,也可不用止血藥,用健脾法加大劑望可止衄。 周身浮腫有輕度腹脹著,可選加防己、將軍乾、冬瓜皮、玉米鬚、薏苡、茯苓、黑大豆、澤瀉、豬苓等。 大便次數多而溏薄者,大黃減量或改用制大黃先煎。 【用藥方法】將上藥用清水浸泡30分鐘,每劑煎煮2次,每次煎煮30分鐘,將兩次所煎得藥液混合。每日1劑,分2次於飯後1小時溫服。 【適用病證】本方具有活血化瘀、軟肝散結、益氣健脾之功,主治癥瘕、積聚、脇痛、臌脹(早期肝硬化,輕度腹水)之證,中醫辨證屬於肝鬱脾虛、血瘀阻絡者。 【驗方來源】單書健,陳子華。古今名醫臨證金鑒,胃黃疸脇痛臌脹卷(下).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1999,266-271. 【臨證闡釋】本方乃仲景《金匱要略》“下瘀血湯”加昧而成。原方主治產後腹痛,腹中有十血著臍下,亦主經水不利。方中大黃蕩滌瘀血,桃仁活血化瘀,土元逐瘀破結,三味相合,破血之力頗猛;丹參苦、微寒,入心肝二經血分,有活血祛瘀、涼血消腫之功,現代藥理研究證明,可促進肝臟生理機能好轉,並能使肝脾腫大縮小變軟;炮山甲鹹能軟堅,性善走竄,鱉甲味鹹氣寒,入肝脾血分,既能滋陰退熱,又可軟堅散結,兩藥均對肝硬化肝脾腫大有較好治療效果;脾主運化水穀精微為後天之本,佐以黃芪、白朮、黨參健脾益氣之品,符合仲景“見肝之病,當先實脾”之旨,且根據患者體質虛實調整劑量,此乃扶正祛邪之意。上藥共具攻補兼施、活血化瘀、軟肝散結之功。本方主要是針對早期肝硬化而設。方中以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藥為主,佐以益氣健脾、扶正祛邪之品,體現了姜氏提倡的辨證病相結合的學術觀點和善用活血化瘀方法治療肝病的獨到經驗。方中白朮的應用(劑量重至60g),值得玩味。考《本草備要》謂:“苦燥濕,甘補脾,溫和中。在血補血,在氣補氣”,說明本品有很好的補益作用。又謂其能“消痰水腫滿,黃疸濕痹化癥癖”則說明本品具有良好的祛邪(利水消癥)作用,故於肝硬化、肝硬化腹水最相適宜。國內不少名家喜用本品治療肝病,其本恐也在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