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瑞亭與“下氣湯”

中醫世界首頁

作者:孫洽熙

熟悉麻老的同道友好,乃至諸多患者,均知麻老善用“下氣湯”,不但常見病,諸多疑難重症,他都是用“下氣湯”靈活加減化裁而治癒的。然“下氣湯”教科書不載。為探其秘奧,諸多同道,尤其是從學於麻老的徒弟、助手、實習進修人員、全國性三期麻瑞亭醫術研究班的二百多名學員,均對此湯進行了一定的研究,見仁見智,發表了一些研究論文,並施之臨床,受益頗大。筆者也係研究應用“下氣湯”者之一,現將研究應用心得簡述於下,以企揭其秘奧之萬一,供同道參考,拋磚引玉。

“下氣湯”載於黃元御所撰之《四聖心源•卷四》,為氣滯而設。其組成為甘草二錢、半夏三錢、茯苓三錢、杏仁三錢(泡,去皮尖)、貝母二錢(去心)、五味子二錢、芍藥二錢、橘皮二錢。其功能為“治氣滯在胸隔右肋者”,可見此方為肺胃氣滯不降,咳嗽胸悶、胃呆脇脹而設,以之清肺氣而降濁陰也。通過數十年的臨床應用,麻老去其斂肺止咳之五味、橘皮、貝母,加活血疏肝之丹皮、首烏,理氣化痰之橘紅,化裁為

雲茯苓9克

粉甘草6克

炒抗芍12克

粉丹皮9克

制首烏20克

廣橘紅9克

炒杏仁9克

法半夏9克

使功能清降肺胃之“下氣湯”既能右降肺胃、又能左升肝脾的升清降濁之劑。雖仍名曰:“下氣湯”,而其功能主治,顯然擴大為既能降濁又能升淸之方劑。所以以之為主方,隨證靈活加減化裁,用治絕大部分內傷雜病、疑難重症,療效卓著,麻老之所以如此化裁,根據如下:

茯苓,功能健脾滲濕,治在脾而助其升。半夏,功能和胃降逆,治在胃而助其降。甘草,功能健脾和胃,治在中土而助其升降。三味和合,共奏調理脾胃、扶助中氣之功。

脾為生血之本,胃為化氣之源,化源開而氣血自充旺暢遂。營與血,本為一物,在臟則曰血,在經則曰營。氣與衛,亦為一體,在腑則曰氣,在絡則曰衛。化源既開,氣血充旺,營衛自然暢遂,周流回環,表氣秘固,而禦外邪之侵犯。

杭芍、丹皮、首烏,左入血分,功能疏肝升陷,活血祛瘀,治在肝而助其升。肝膽互為表裡,乙木鬱陷則甲木必逆,甲木上逆,化火升炎,三味以活血涼血之功,兼能平相火之升炎。

橘紅、杏仁,右歸氣分,功能淸肺理氣,化痰降逆,治在肺而助其降。肺與大腸互為表裡,辛金不降則庚金必陷,庚金下陷,大腸氣滯,二味以理氣潤燥之功,兼能調大便之結澀。

八味和合,共奏健脾疏肝、清肺和胃、調和氣血陰陽之功,則胃降而善受納,脾升而善消磨,肝升而血流揚,肺降而氣清頋。脾胃沖虛,氣血調暢,火自降而水自升,心腎自能交泰,營衛自能秘固,則八風之外感、七情饑飽勞逸之內傷所導致的臟腑氣機紊亂諸疾,自然因此方之撥亂反正功能,輕者覆杯而癒,重者漸而康復。藥雖平淺無奇,而療效卓著,乃因此方握中央以馭四旁,復升降而交水火,切當內傷雜病之病機也。深究之,乃因麻老深明內傷雜病,尤其是疑難重症,多因臟腑功能失調,氣機紊亂,致使氣滯血瘀,火逆而上熱,水陷而下寒之至理,唯有首調脾胃,以開化源,疏肝調血,淸肺理氣,兼之淸上溫下,交通心腎,方能使紊亂之臟腑氣機復其正序,而達癒疾之目的。因之此調理之法,理法方藥成龍配套,療效之卓著,乃其自然者也。

醫者均知,功能相近或相同的中藥甚多,然其往往有所小異,而非盡同,且同一種藥物,因產地之不一,炮製之各別,功能也不盡相同。歷代醫哲,用藥均十分考究,既是其醫術精湛之一端,也是其療效卓著之原因也。從麻氏下氣湯之用藥,可見麻老精熟藥性,選藥精當,諸凡藥物產地、品質、炮製諸事,無不精審考究。

茯苓以雲南產者為道地產品,所以選用雲茯苓。

甘草以粗壯去皮者為優,名曰粉甘草,乃去皮而呈粉紅色者,枯細者無法去皮,所以選用粉甘草。

白芍以杭州產者為道地產品,生者較涼,以酒炒之則其涼性大減,且酒性溫串,利於肝血之溫升,所以選用炒杭芍。

丹皮以粉紅色者為上品,疏利之性較緩,所以選用粉丹皮。

首烏生者性涼而滑大便,蒸製後則涼性大減而潤血之性顯著,所以選用制首烏。

橘紅以廣東化州產者為道地產品,所以選用廣橘紅。

杏仁生用有毒,所以選用炒杏仁。(橘紅、杏仁功能化痰順氣,此方用之,並非專為咳嗽吐痰而設,意在清肺順氣,而祛內傷病因脾濕而化生之痰澱。)

清半夏性猛而時有麻口之弊,法半夏性緩而絕不麻口,所以選用法半夏。

其加減化裁時選用之建澤瀉、焦白朮、炒蒼朮、生薏仁、炒赤芍、黃芩炭、生地炭、川桂枝、老芎、大熟地、廣陳皮、炒枳殼、炒枳實、炒杜仲、川鬱金、川黃連、炒元胡、北沙參、綿茵陳、軟柴胡、煨生薑、炒乾薑、生龍骨、煆牡蠣、懷山藥、焦山梔、炙米殼、赤丹參、甘枸杞等等也然。

麻氏下氣湯,可謂是其治療內傷雜病、疑難重症之基本方,經用此方治療肝脾不升、肺胃不降所致之胸膈脹悶、納差胃呆、脇腹脹痛,療效甚佳,然於氣滯血瘀較重、心腎不交、上熱下寒、多臟腑氣機紊亂等疾,療效不盡如意,因之原方諸藥據脈證改易,對具體的病證,在改易的基礎上加入對證之藥,組成諸多專用於某證、某病之系列方劑,以應變化萬端之疾,而成完璧。此湯改易情況,概述如下:

若水氣為病,如慢性腎炎,腫脹尿澀,應利尿泄濕,則茯苓改豬苓或茯苓皮、豬苓皮。

若脘悶泛酸,或血壓偏高,應溫胃除酸,順氣降壓。粉甘草甘甜,性頗壅滯,令人中滿,且甘能助酸,補氣升壓,於此不宜,則粉甘草改白朮。

若肺胃烘熱,苔膩口渴,應清降肺,則粉甘草改薏仁。

若氣虛面浮,納差胃寒,血壓偏低,應溫中補氣,扶弱升壓,則粉甘草改炙甘草。

若水氣病,則粉甘草改建澤瀉,伍豬苓而利尿。

若血熱脈弦,目赤舌紅,應涼血泄熱,則炒杭芍改生杭芍或炒赤芍。

若頭暈口苦,血壓偏髙。脈現寸關大而弦促者,應平膽降火,降壓除暈,則粉丹皮改黃芩皮。

若血瘀舌暗,怔忡心悸,脈現寸關大而結代者,應潤血復脈,養心止悸,則粉丹皮改生地炭。

黃芩性寒,有“除中”之弊,致使胃寒而不食;內傷雜病,尤其疑難重症,最怕“除中”,化源斷絕,所以非胃熱善納,而宜生黃芩泄火者外,概用黃芩炭或炒黃芩,既能收清降相火之功,又免“除中”之弊。

生地性涼寒胃,非血熱營瘀,瘡疹癰癢,表病而未及裡,宜用生地涼血者外,概用生地炭,既能收養心復脈之功,也防“除中”之虞。

若陽虛血寒,肢冷面浮,血壓偏低,脈現尺關大而沉弱者,應溫經祛寒,暖血升壓,則粉丹皮改桂枝。

若中下虛寒,腹冷泄瀉,經血紫黑,帶下淸稀,慢性腎炎,蛋白漏泄,脈現寸關大而尺沉微者,應溫暖肝腎,崇陽固銳,則制首烏改肉桂。

若巔頂刺痛,周身疼痛,月經艱澀不利,應活血化瘀,通經止痛,則制首烏改川芎。

若月經過多,色淡不鮮,崩漏不止,諸般出血,應暖血補虛,溫經止漏,則制首烏改當歸身。

若盜汗骨蒸,心悸舌紅,脈現寸關大而弦細者,應滋陰除蒸,涼血止悸,則銷首烏改熟地。

若咳嗽痰少,肺氣不淸,應清肺止咳,則廣橘紅改廣陳皮。

若胸盈膈塞,脘脇滯痛,大便頭乾或乾結,應破氣止痛,利便除滿,則廣橘紅改炒枳殼或炒枳實、鵝枳實、靑皮,兼輯酸缺乏者,則廣橘紅改佛手或香椽。

若痰多不利,胸膈脹滿,應利氣消脹,化痰寬胸,偏於胸膈脹滿者,則炒杏仁改全瓜蔞,偏於痰涎淸稀者,則炒杏仁改炒蔞仁。

若肺氣不降,大便結澀,應順氣潤便,則炒杏仁改鬱李仁。

若肺胃燥熱,消渴飲冷,脈現關寸大而滑促者,應清降肺胃,潤燥止渴,則炒杏仁改天花粉。

淸半夏、法半夏,均有墮胎之弊,生半夏非止墮胎,且有毒,丹皮疏利活血,也有墮胎之弊,早期妊娠,反胃嘔吐,或胎動不安,有流產、小產史者,應和胃止吐,順氣安胎,則法半夏改姜半夏,以免墮胎之弊。黃芩、白朮乃安胎之聖藥,改粉丹皮為黃芩炭,改法半夏為炒白朮,則更為合宜。

專用於某症、某病之系列方劑,總計一百餘個。雖係窺管,難觀全豹,然以意推之,可得麻氏下氣湯變化之法則及其尤要者也。舉其要者如下:

胃脘痛(如胃痙攣、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其方為雲茯苓、炒白朮、炒杭芍、粉丹皮、制首烏、廣陳皮、炒杏仁、法半夏、川鬱金、炒元胡、烏賊骨、炒乾薑、白叩仁。若大便稀軟,改制首烏為上肉桂。若苔膩口渴,改炒乾薑為北沙參。若胃酸缺乏,改烏賊骨為焦山楂。若潰瘍出血,加三七粉(另包,沖服)。

膽胃病(如膽胃氣痛、膽囊炎、膽結石等)。其方為雲茯苓、粉甘草、炒杭芍、粉丹皮、制首烏、炒枳殼、全瓜蔞、法半夏、川鬱金、炒元胡、川揀子、廣木香、白叩仁、赤丹參、焦山梔。若肺熱苔膩,加北沙參,若關尺脈大,加軟柴胡。若大便乾結,加炒大黃。急性膽囊炎,脘脇脹痛難忍,加厚朴以破氣消脹,加半支蓮以消炎止痛。

肝胃病(如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肝硬化腹水等),其方為雲茯苓、炒白朮、炒抗芍、粉丹皮、制首烏、廣橘紅、炒杏仁、法半夏、川鬱金、炒元胡、半支蓮、白花蛇舌草、縮砂仁、北沙參。若肝大、硬化,加炙鱉甲、煆牡蠣。若脾大,加蘇澤蘭。若腹水。改雲茯苓為豬苓,改炒白朮為建澤瀉,加木防已、車前草。若門靜脈曲張或吐血便血、改粉丹皮為當歸身,加貢阿膠(烊化)。

若眠差心煩,加生龍骨。黃疸(如甲肝),其方為雲茯苓、粉甘草、炒杭芍、粉丹皮、制首烏、廣陳皮、天花粉、法半夏、川鬱金、炒元胡、綿茵陳、北沙參、白叩仁、焦山梔、淨連翹。若發熱,加軟柴胡,若失眠心煩,加生龍骨。若尿黃不利,加炒黃柏。

咳嗽(如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擴張等),其方為雲茯苓、粉甘草、炒杭芍、全當歸、制首烏、廣陳皮、炒杏仁、法半夏、前胡、川貝母、炙冬花、北沙參、白叩仁、白茅根。若痰多不利,改廣陳皮為廣橘紅,改炒杏仁為全瓜蔞。若顏面虛脹,改粉甘草為炒白朮,改北沙參為炒乾薑。若支氣管擴張,吐血,加炒白芨、藕節、三七粉(另包,沖服)。若乾咳無痰,加炙五味。若腎不納氣,大便稀軟,脈現寸關大而滑促者,改制首烏為上肉桂,加炒乾薑。

眩暈(如單純性眩暈、高血壓、低血壓等),其方為雲茯苓、炒白朮、炒杭芍、黃芩炭、制首烏、廣橘紅,炒杏仁、法半夏、炒杜仲、川鬱金、明天麻、生龍骨、煆牡蠣、白叩仁、焦山梔。若頭痛,加雙勾藤。若心慌心煩,加柏子仁。若血壓高,加代赭石、茺蔚子。若血壓低,改炒白朮為粉甘草,去煆牡、明天麻。

心悸胸痛(如冠心病、胸痹等),其方為雲茯苓、炒白朮、炒杭芍、生地炭、制首烏、廣橘紅、全瓜蔞、法半夏、川鬱金、炒元胡、柏子仁、北沙參、白叩仁、赤丹參、焦山梔。若血壓高,改生地炭為黃芩炭,加雙勾藤、生龍骨、煆牡蠣。若失眠心煩,加炒棗仁、生龍骨。若血壓低,心動應衣,改炒白朮為炙甘草,改全瓜蔞為炒杏仁,改焦山梔為白茅根,加紅人參(另煎)、補骨脂。

心悸咳嗽(如肺心病),其方為雲茯苓、粉甘草、炒杭芍、生地炭、制首烏、廣陳皮、炒杏仁、法半夏、前胡、川貝母、柏子仁、北沙參、白叩仁、赤丹參、白茅根,若咳喘虛汗加山萸肉、炙五味。若咳嗽胸痛,加玉竹。

心悸、歷節痛(如風心病),其方為雲茯苓、炒白朮、炒杭芍、生地炭、制首烏、廣橘紅、炒杏仁、法半夏、川鬱金、炒元胡、柏子仁、北沙參、白叩仁、赤丹參、雞血膝、白茅根。若心悸虛汗,血壓偏低,加紅人參(另煎)。若關節腫痛,加木防已、北防風、路路通。若失眠多夢,加炒棗仁、生龍骨。

心悸氣短(如心肌炎),其方為雲茯苓、粉甘草、炒杭芍、生地炭、制首烏、廣陳皮、炒杏仁、法半夏、川部金、桂元肉、柏子仁、北沙參、白叩仁、白茅根。若心慌氣喘,加西洋參(另煎)。若胸悶咳嗽,加川貝母。若胸痛心慌,加赤丹參。

水氣病(如急慢性腎炎、腎病綜合症等),其方為雲茯苓、建澤瀉、炒杭芍、粉丹皮、上肉桂、廣陳皮、炒杏仁、法半夏、炒杜仲、川鬱金、車前草、冬葵子、白叩仁、蘇澤蘭、炒芡實。急性腎炎,尿黃者,改上肉桂為制首烏,加瞿麥、焦山梔。慢性腎炎,腫脹溺澀者,改雲茯苓為豬苓,加木防己。若溺赤者,加炒蒲黃,若血壓高者,加茺蔚子。若心慌氣短者,改粉丹皮為生地炭,加柏子仁。

血虛(如缺鐵性貧血、再障、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其方為雲茯苓、炙甘草、炒杭芍、生地炭、制首烏、廣陳皮、炒杏仁、法半夏、炒杜仲、紅人參(另煎〉、柏子仁、北沙參、白叩仁、鹿角膠(烊化)、雞內金、白茅根。紫癜,改炙甘草為粉甘草,改炒杭芍為炒赤芍,改生地炭為粉丹皮,加紫浮萍,赤丹參,去紅人參。若陽虛畏寒,大便稀軟,改制首烏為上肉桂,加肉豆叩。若鼻衄、肌衄,加三七粉(另包,沖服)。若尿滴瀝不盡或夜尿多,加補骨脂。若眠差夢多,加炒棗仁。若月經量多,紫黑成塊,少腹冷脹,加棕櫚炭、炒小香。

月經不調(如月經前錯、月經後錯、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其方為雲茯苓、粉甘草、炒杭芍、全當歸、制首烏、廣陳皮、炒杏仁、法半夏、炒杜仲、川鬱金、柏子仁、北沙參、白叩仁、赤丹參、白茅根。若月經前錯,色淡量多,改赤丹參為貢阿膠(烊化)。若月經後錯,心煩易怒,改全當歸為粉丹皮,加炒元胡、生龍骨。若月經量多,滴瀝不盡,加棕櫚炭、三七粉(另包,沖服)。若白帶量多,淸稀滴瀝,加炒芡實、炒小香。若白帶量多,色黃氣嗆,加半支蓮、炒芡實。若血崩脈微,肢冷汗淋,改粉甘草為炙甘草,改全當歸為當歸身,改川鬱金為山萸肉,改赤丹參為紅人參(另煎)、改白茅根為茅根炭,加炒蓮房、棕櫚炭、鹿角膠(烊化)。

 

 
臟腑氣機升降圖
                     
                     

 

 

     

   

 

 

 

 

小腸

(丙火)

 

(丁火)

 

三焦

(陽)

相火

 

心包

(陰)

 

 

 

 

   

     

 

 

 

 

 

 

 

 

 

 

 

 

 

                     
                     

         

     

大腸

(庚金)

 

(辛金)

 

(戊塵)

 

(已土)

 

(甲木)

 

(乙木)

膀胱

(壬水)

(癸水)

 

 

 
十二經絡循行升降圖
大腸 小腸 膀胱 心包 三焦
經絡循行升降與臟腑氣機升降,二者的方向是一致的!

 

 

 


站長補充: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