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肝之藥物

中醫世界首頁

作者:馬光亞

 

治肝之藥物甚多,本書以辨證論治為基本,分風寒型、濕熱型、脾虛型、氣滯血療型、陰虛型及其他等證型,已簡列治方,這裡將常用治肝藥物選錄如下:

一、疏肝理氣藥

1.柴胡

為疏肝之常用重要藥,入少陽膽經,傷寒少陽證:寒熱往來、口苦、頭眩胸脇苦滿,用小柴胡湯治之,有人謂其劫陰,不宜用,實則有其證,必用其藥,惟非其證,用之則必傷人,日本漢醫好用小柴胡湯,據報載常發生反效果,是用之不對證之故,非柴胡不可用也,八十六年六月八日某報刊出“草藥補肝,小心害了肝”一文,直言柴胡不可用,雛於六月十六日曾有“柴胡為治肝良藥,入方可治多種疾病”一文反駁,當日在中國時報十一版登出。

肝炎如有寒熱往來、口苦、頭眩、胸脇苦滿、反噁、默默不欲食等象,可用小柴胡湯加茵陳治之,諸證不必全見,柴胡可加入治肝之方,成方有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大柴胡湯、龍膽瀉肝湯...等,前已簡錄。

 

2.白芍

性微寒、味苦、酸,為疏肝舒鬱良藥,能斂逆氣,散惡血,舒中止痛。

 

3.香附子

疏肝必理氣,因肝喜疏泄,忌鬱結,香附子是疏氣止痛舒解拘孿之要藥,因情緒憂鬱所生之病,尤宜用之。

 

4.枳殼、枳實

為利氣消脹要藥,治胃部脹滿,壓痛、胃腸無力性消化不良、便秘等證,枳實力較猛,枳殼較緩。

其他理氣藥有白蔻、縮砂仁、佛手、青皮、陳皮、烏藥,川楝子,可選用。

 

二、解熱散風藥

1.麻黃

為辛苦溫發表藥,有發汗、利尿等功能,仲景治黃疸,有麻黃連軺赤小豆湯,用麻黃發汗,使內鬱之濕邪,發越於外,千金方有麻黃醇酒湯,醫宗金鑑有麻黃茵陳酒,皆治黃疸無汗之證,汗出身黃可退。

 

2.紫蘇

紫蘇亦為發表藥,有發汗、利尿等功能,且芳香健胃,和中,較麻黃性緩。

 

3.防風

為微苦解表藥,治外感頭痛,項肌痙孿,關節疼痛等證,常配伍荊芥,羌活等藥用之。

 

4.秦艽

為散風治黃疸良藥,表有風邪、挾濕、筋骨酸痛、攣急、膽黃素高,可用之,惟易動瀉,便溏者勿用。

其他解表藥,有荊芥、白芷、羌活、獨活、葛根...可選用。

 

三、袪濕利水藥

1.茵陳蒿

為治肝去濕之主藥,性寒微苦,有利膽之功能,伸景治黃疽,有茵陳蒿湯,伍梔子、大黃,能退黃清熱除濕,台灣藥肆有綿茵陳、北茵陳二種,大便不實者,常用北茵陳,一般通用綿茵陳,綿茵陳伍薏苡仁有通便之效。

 

2.蒼朮、白朮

蒼白二朮為祛濕主藥,蒼朮甘辛苦溫,含揮發油,燥胃發汗,除濕散鬱,因揮發油太多古法用米泔水漂浸,減其油質,性較純,今人製用土炒,燥性更烈,非是,肝炎胃呆者,方中加蒼朮能增加食慾。白朮甘微苦溫,補脾袪濕,利小便,止瀉,因澱粉質高,生用有礙氣橫中之忌,故常炒焦用之,或配枳殼,以利膈氣。

 

3.藿香

為芳香解表祛濕解熱藥,感受寒濕,消化系、神經系發生病變,身疲,體重疼痛,胸悶,吐瀉,精神沉鬱,用之有良效。

 

4.佩蘭

為芳香健胃發汗利尿藥,功效與藿香有類似之處,用於冒寒及濕之頭痛、鼻塞、傳染性熱病,腹痛、腰痛、結石等病。

 

5.羌活、獨活

二活為一物二種,因產地不同,形不一而性同,有特異峻烈香味,治濕勝體倦各種神經痛有良效,風能勝濕,發汗,利尿消腫,且有安神之功,肝炎失眠,服之可得酣眠,李東垣升陽去濕之方,其中常有此二藥。

 

6.茯苓、豬苓、澤瀉

為利水除濕之藥,三味與白朮、桂枝、組合為五苓散,配茵陳蒿,治小便不利之黃疸有良效。

其他祛濕之藥,有赤小豆、通草、淡竹葉、車前子、滑石等,可以選用。

 

四、清熱解毒藥

1.連翹

一名連軺,一般有寫“連召”,味苦平,有解毒清熱功能,最早治肝炎之方,有麻黃連軺赤小豆湯。

 

2.金銀花

一名忍冬花,為解毒利尿藥,清熱、殺菌、驅黴有效,肝炎熱勝者可重用之。

 

3.牡荊根

台灣名蒲姜根,粵名布荊根,本草綱目稱黃荊。有解毒清熱除濕之效,用量宜重,可用一至二兩,惜藥肆出售,多取其莖,不易得其根,我故鄉有土醫持秘方治黃疸,是以此藥為主。

 

4.山梔子、黃芩、黃連、黃柏

四味為黃連解毒湯,是清熱解毒之要方,梔子瀉三焦之火,利膽清肝,使熱從小便出。黃芩瀉上焦之火,肝炎口苦、胸悶,配柴胡用之。黃連瀉中焦之火,用於濕熱嘔吐,如胃部滿實、吞酸嗳氣,口臭口苦舌紅,配吳茱萸用之。黃柏瀉下焦之火,用於濕熱黃疽,發熱,頭汗,配梔子用之,名梔子柏皮湯。

 

5.龍膽草

味苦清,性大寒,為瀉火除濕熱之要藥,東垣謂其能“退肝經邪熱,除下焦濕熱之腫,瀉膀胱火”。肝炎熱盛者,必用之。

 

6.大黃

芳香微苦,為瀉下藥,肝炎熱結於內,便秘,用之宜早,仲景茵陳蒿湯配梔子用之,濕熱之證,下之熱去即止,但不宜大下,用之過量,瀉多濕反不除,致病纏不解。

其他解熱藥,如板藍根、竹茹、夏枯草、青黛、石膏、知母等可以隨證選用。

 

五、補氣健脾藥

1.人參

肝炎虛證,後期可用,初期邪盛,不可沾唇,肝炎到後期,因熱勝傷陰,唇焦口乾,舌紅少津,可用西洋參配麥冬、石斛、生地、玄參之類用之。如因誤治,服苦寒及瀉劑過多,脾胃受損,變為寒證,腹瀉不止,食慾減退,可用西黨參配白朮、炮薑、草蔻、茯苓等味,甚者用附子急救之,濕熱未淨,不可用參。

 

2.黃耆

黃耆為補氣收斂藥,肝功能衰竭者宜急用之,肝病後期,病邪已退,正氣不足,可重用,有斂汗利尿功能,且能瀉陰火,解肌熱。

 

3.白朮

為健胃藥,此藥溫和利水,前已說明,肝炎消化力弱,中滿食納不香,食後飽脹,伍縮砂仁、陳皮,用之有良效。

 

4.附子、炮薑

附子炮薑為回陽溫中要藥,肝炎患者,後期因誤服寒涼及瀉下劑過多,致脾失去消化功能,成為中寒之證,食物不化,瀉下如水,腹脹如鼓,脈弱肢厥,非用二藥不救,成方有附子理中湯、實脾飲,放膽用之。

 

六、柔肝補陰藥

1.生熟地

地黃為補陰之強壯藥,肝炎津血不足,口乾、咽燥、目澀、血小板不足,宜配伍他藥用之。

 

2.當歸

當歸為補血養陰藥,貧血血行不暢常用之,肝藏血,肝炎後期,肝細胞有漸失濡養之虞,致萎縮硬化,故常配柴胡、白芍用之。成方有逍遙散,一貫煎。

 

3.枸杞

為滋陰強壯藥,治肝有加強肝細胞之活動及再生功能。

 

4.首烏、玉竹

此二藥養陰滋液,柔肝潤燥,肝炎無論初期後期,如覺眼睛乾澀,唇乾舌燥,方中皆可加入。

其他養陰藥,有玄參、麥冬、天冬、石斛、山藥、花粉等...可選用,有謂五味子有柔肝降低谷轉氨酶之特效,肝炎濕熱甚盛者,決不可用,用之熱斂不解,加重其病。

 

七、活血化瘀藥

1.丹參

為去瘀生新要藥,肝炎遷延時久,宜用之,因能暢通血液循環,凡肝炎過三十日不癒,血行必有阻滯,即可加入此藥。

 

2.三棱,莪朮

肝炎初為功能不正常,久則實質發生變化,肝細胞纖維化,血行受阻,即成瘀積,三棱莪朮二藥有化瘀行氣之力,初期如脇肋有硬塊,或脹或刺痛,可擇一或兼用之。如體氣已虛,宜配耆朮用之。

 

3.桃仁、紅花

為化瘀活血之藥,清•王清任著《醫林改錯》,認各種頑症,多因血瘀,故創立多種逐瘀之方,用之頗驗,肝炎肝硬化,是積瘀不化,桃仁紅花可審證用之。

其他化瘀藥,有茜草、馬鞭草、劉寄奴草、蟅蟲...等可選用。

 

八、治肝之生草藥

1.黃水茄

為台灣民間治肝炎良藥,一日量35~75公克,水煎服,故友甘偉松教授極力推崇此藥治急慢性肝炎,生前曾專程來告,謂配貓鬚草、黃花蜜藥各20公克水煎服,取效甚速 。

此藥味辛微苦,性寒,為肺脾藥,涼血,亦可治頭面瘰癧腫毒,見甘著“台灣植物藥材誌”第一輯。

 

2.鬼針草

味苦性寒,全草含生物鹼、黃酮苷,韖質,有清熱、解毒、散瘀、清腫之效。

治肝炎:鬼針草、黃花棉各一兩五錢~二兩,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一日多次服。

治黃疸:鬼針草、柞木葉各五錢,青松針一兩,水煎服。

見邱技正年永、張光雄碩士合著《原色台灣藥用植物圖鑑》第一集。

 

3.西河柳

一名檉柳,治B型肝炎,用鮮品二至四兩打汁,服一週即癒,初服翌日有腹瀉現象,無妨(可服五苓散止之)。見《自然保健》第六十一期四頁。

 

4.五爪金英

治急性肝炎有良效,鮮品用四兩絞汁服,乾品用二兩煮水服,畏苦可加冬蜜。

肝功能指數居高不下,用五爪金英一兩,田基黃一兩,肝炎草二兩(肝炎草即鴨跖草外來種,草藥店有出售)煎水服。

 

5.千里光

多年生草本,莖木質細長,本是眼科藥,治急性肝炎及肝腫亦有良效,每用三兩煮水喝。

 

6.田黃基

一名小還魂、黃花仔草,全草有消熱、解毒利濕之效,治傳染性肝炎,用二至三兩,水煎服,每日一劑。

 

7.蚶殼草

一名崩大碗(台灣),積雪草(本經),破銅錢(湖南),多年生匍匐性草,產於田園路旁,隨處可見。

(1)治傳染性肝炎。鮮蚶殼草四兩,加水500毫升,煎250毫升,趁熱加冰糖二兩溶化,分二次服,七天為一療程。治療十一例:服藥四天,黃疸消退,食慾改善,噁心嘔吐,消失者三例。服藥一週,黃疸消退,消化症狀好轉,胃納增進者五例。肝腫大者,服藥二週,消退二例,三週消退五例。

(2)治肝腫大,蚶殼草每次可用一斤,煎服,加紅糖一匙亦可。

見邱年永技正著《原色藥用植物圖鑑》。


站長補充:

  • 本文摘自《中醫如何診治肝病》--九思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