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

中醫世界首頁

作者:趙文明

帕金森氏病是以震顫、肌肉強直和進行性運動徐緩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系統退行性變性疾病。帕金森氏病屬於原發性震顫麻痹,主要病理改變是腦內多巴胺能神經元因廣泛變性、死亡而喪失,尤以黑質致密部及紋狀體最為顯著。該病多發病於中、老年,具有起病緩慢、逐漸加劇、病程遷延的臨床特徵。據調查,我國發病率為0.57%,約3/4的患者發病於50~65歲。

 

辨證論治

帕金森氏病屬中醫“內風”、“顫證”、“顫震”、“震抖、“痙病”等病範疇。其主要病機為髓海失充,臟腑之氣漸衰,筋脈失榮,肢體失控,證屬本虛標實,以虛為主,虛在肝腎脾三臟,實見風、火、痰瘀。臨床辨證論治常分為風陽內動證、氣滯血瘀證、痰熱動風證、髓海不足證、氣血虧虛證等證型。

1.風陽內動證

症見眩暈頭脹,面紅,口乾舌燥,急躁易怒,腰膝酸軟,漸見頭搖肢顫,不能自主,舌紅,苔薄黃,脈弦緊。治以滋陰潛陽。常用滋生青陽湯(《醫純騰義》),由生地、石決明、磁石、石斛、寸冬、丹皮、白勺、甘菊、薄荷、柴胡、天麻、桑葉組成。

2.氣滯血瘀證

症見四肢或頭部、下頜呈固定式的抖動,屈伸不利,軀幹或肢體有固定不移的疼痛或麻木,面色黯黑,舌質暗紫或有瘀斑,脈細澀。治以理氣活血、通絡熄風。常用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由當歸、生地、桃仁、紅花、枳殼、赤芍、柴胡、川芎、桔梗、牛膝、甘草組成。

3.痰熱動風證

症見頭暈目眩,項背強急或肢體震顫,不能持物,甚至四肢不知痛癢,形體稍胖,神呆懶動,胸脘痞悶,甚則嘔吐痰涎,咯痰色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滑數或沉濡。治以豁痰熄風、常用導痰湯(《校注婦人良方》),由半夏、陳皮、枳實、茯苓、制南星、生薑、甘草組或。

4.髓海不足證

症見頭暈目眩,耳鳴,善忘,手足重滯,震顫不定,可有下頜抖動,四肢麻木,重則神呆,啼笑反常,吉語失序,舌淡紅體胖大,苔薄白,脈沉弦無力。治宜填精益髓熄風。方用龜鹿二仙膏(《成方切用》),由鹿角、生龜板、人參、枸杞子組成。

5.氣血虧虛證

症見手足麻木,頭搖肢顫,動作遲緩,面色蒼白,神疲乏力,眩暈心悸,自汗畏寒,氣短懶言,納呆乏力,舌體胖大,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治宜益氣補血、活血通絡。治以益氣養血,散風通絡。常用補中益氣湯(《脾胃論》)合四物湯(《和劑局方》),由黃芪、人參、白朮、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當歸、熟地、川芎、白芍組成。

 

驗方妙用

1.當歸芍藥甘草湯

【藥物組成】當歸10g,赤芍10g,白芍10g,甘草10g。

【加減運用】兼手足麻木,可加獨活、豨薟草。兼入夜難以入睡,可加黃連、肉桂。兼雙下肢無力,可加川、懷牛膝。兼大便不通,可加生決明子、生地、生白朮等。

【用藥方法】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15分鐘,浸透後煎煮。首煎沸後文火煎30分鐘,二煎沸後文火煎20分鐘。煮好後兩煎混勻,總量以200ml為宜,每日服1劑,早、晚分服。

【適用病證】適用於肝陰不足、陽亢化風或肝的陰血不足、筋失所養所致的顫證。

【病案舉例】陳某,男,56歲,2003年9月13日初診。高血壓病史20餘年,形體偏胖,兩年前起右側肢體發抖,一年後右腿行走無力,言語不清,血壓170/120mmHg,外院診斷為帕金森氏病。近以發抖加劇而來就診。初診:右肢顫抖,伴有緊掣,不良於行,甚則痿而不舉,語謇不楚(謇,發音為“減”),目瞀,舌紅苔薄,脈細數。證屬肝陰虧虛、痰瘀交阻。治以柔肝養陰、豁痰化瘀。方用當歸芍藥甘草湯加減:當歸、赤芍、白芍、紅花、蒼朮、白朮、木瓜、千年健、伸筋草、絡石藤各10g,靈磁石、煆龍牡各30g,丹參、豨薟草各15g,炙地龍4.5g,炙甘草6g。每天1劑,水煎服,服14劑。9月28口二診:顫證小止,語清,頭昏,舉步仍無力,神萎多痰,舌紅苔薄,脈細弦。續以原方加減:當歸、赤芍、白芍、蒼朮、白朮、伸筋草、龜板、熟地、山藥各15g,木瓜、千年健、紅花各10g,黃芪、虎杖、丹參30g,炙甘草6g,續服14劑。

【驗方來源】任芳,郭煒。顏乾麟治療顫證經驗舉隅。山西中醫學院學報,2006,7(4):40~41

【臨證闡釋】當歸、白芍二藥酸甘化陰,柔肝緩痙。當歸甘溫質潤,補血活血。白芍乃養血濡筋,緩急止痙之良藥,酸苦微寒,養血斂陰,柔肝,質清不膩,補而不滯。赤芍主入肝經,能清肝火,活血散瘀。炙甘草性味甘平,能補脾益氣,緩急止痛,與白芍共用可增強養肝血、濡筋脈之功效。四藥合用,共奏養肝熄風之效。

 

2.定振丸

【藥物組成】天麻10g,秦艽10g,全蠍10g,熟地30g,生地30g,當歸12g,川芎12g,白芍12g,防風10g,荊芥6g,白朮12g,黃芪30g,威靈仙12g。

【加減運用】失眠加酸棗仁、遠志、生龍齒。便秘加肉蓯蓉、大黃。氣虛夾痰者,加瓜蔞、膽南星、竹瀝。血瘀突出者加桃仁、紅花。

【用藥方法】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15分鐘,浸透後煎煮。首煎沸後文火煎30分鐘,二煎沸後文火煎20分鐘。煮好後兩煎混勻,總量以200ml為宜,每日服1劑,早、晚分服。

【適用病證】適用於氣血虧虛生風的帕金森氏病。

【病案舉例】劉某某,女,77歲,1999年8月13日就診。因四肢顫抖、雙下肢無力多年,曾在各級醫院診斷為帕金森病。就診時伴有四肢麻木,言語不利,倦怠乏力,舌質暗紅,苔薄白,脈細。辨證為氣血兩虛,治以益氣養血息風。方藥:酒熟地30g,杭白芍30g,撫川芎10g,全當歸12g,醋龜板30g(先煎),阿膠珠10g(烊化),明天麻10g,全蠍5g,蜈蚣3條,白僵蠶15g,生黃芪30g,菖蒲12g,鬱金10g,生甘草10g,服上方6劑後手抖及雙下肢無力均較前好轉,走路明顯有力。但睡眠仍差,上方加麥冬12g,夜交藤30g,合歡皮15g。服至9月7日肢體麻木及發抖、說話均改善,較前精神好轉。改為丸藥,處方:天麻50g,全蠍30g,酒熟地75g,川芎50g,白芍60g,當歸60g,阿膠50g,鹿角膠50g,丹皮50g,炒杜仲60g,牛膝60g,生晒參20g,蜈蚣20條,白僵蠶60g,黃芩50g,生甘草30g,共研細末,煉蜜為丸,每丸重10g,每服1丸,日服2次或3次。

【驗方來源】王毅,姚豔妮。周紹華治療震顫麻痹經驗。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誌,2006,4(11):1027~1028

【臨證闡釋】定振丸出自王肯堂《證治準繩》。方中生地、熟地、當歸、川芎、白芍活血養血,血充則肝有所養,筋以得榮。黃芪、白朮益氣健脾,培土以緩肝寧風。天麻、全蠍、防風、搜肝風。秦艽、威靈仙助搜肝風,又通經絡,強筋骨而舒筋脈。諸藥合之,共奏滋陰養血、平肝熄風之效。

 

3.大定風珠

【藥物組成】白芍30g,阿膠10g,醋鱉甲30g(先煎),生地30g,麻仁10g,五味子10g,生牡蠣30g(先煎),麥冬12g,蜈蚣3條,僵蠶15g,全蠍6g,當歸12g,雞子黃1個。

【加減運用】肝陰不足,筋脈拘急,肢體僵直者,加枸杞子,旱蓮草。腎虛腰膝酸軟明顯者,加杜仲、桑寄生。肝腎不足,頭暈耳鳴,失眠,煩躁者,加百合、生龍骨。偏於陰虛有熱者,加知母、黃柏、丹皮。

【用藥方法】將上藥(除醋鱉甲、生牡蠣外)用水浸泡30分鐘,先將醋鱉甲、生牡蠣放火上,煎20分鐘,再與餘藥同煎30分鐘,每劑煎2次,將所得藥液混合,阿膠烊消,並沖入雞子黃。每日1劑,分2次溫服。

【適用病證】適用於肝腎不足、血虛風動的帕金森氏病。

【病案舉例】周某,男,69歲,1997年3月18日就診。診斷為帕金森病。症見雙手發抖,以右手為重,靜止時明顯,慌張步態,面部表情呆滯,舌質紅苔薄黃,脈弦細稍數。辨證為陰虛有熱,治以滋陰清熱、息風定搐。方藥:杭白芍30g,醋龜板30g(先煎),醋鱉甲30g(先煎),炮山甲15g(先煎),全當歸12g,乾生地30g,條黃芩12g,廣地龍12g,五味子10g,牡丹皮10g,全蠍6g,蜈蚣3條,嫩青蒿15g。水煎服,連續服用2年多效果很好,上述症狀基本控制。1999年9月10日來診時雙手略發抖,走路平穩,舌質暗紅苔黃,脈弦滑。繼用上方全當歸加至15g,加阿膠珠10g(烊化,7劑。

【驗方來源】王毅,姚豔妮。周紹華治療震顫麻痹經驗。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誌,2006;14(11):1027~1028

【臨證闡釋】本方出自吳鞠通《溫病條辨》。方中天麻、鉤藤、全蠍、蜈蚣鎮痙熄風。生地黃、麥冬、白芍滋陰柔肝。阿膠、雞子黃滋養陰液。牡蠣性寒,生用可益腎養陰,平肝潛陽。龜板滋陰潛陽以滋陰涼血為主,性涼可收斂肝熱,並可補腎強骨,滋肝榮筋。鱉甲入肝退熱,平肝潛陽。羚羊角清瀉肝火,平肝熄風。全方可滋陰潛陽、平肝熄風鎮痙,風定則振搖即止。

 

4.熄風定顫方

【藥物組成】地黃12~15g,石斛15g,白芍15~30g,肉蓯蓉10~15g,續斷15g,白蒺黎15g,海藻12g,僵蠶12g,炙鱉甲15g(先煎),煆龍骨20g(先煎),煆牡蠣20g(先煎),石決明30g(先煎),炮山甲10g(先煎)。

【加減運用】當震顫顯著時,方中可加用珍珠母、天麻,或可加重鱉甲、龍骨、牡蠣、石決明之量。筋僵、拘攣、肌張力較高,可選加木瓜及大劑白芍、甘草柔肝解痙,也可重用地龍、全蠍熄風通絡解痙。舌質紫暗、脈來細澀、面色晦滯者,宜重用祛瘀藥,如雞血藤、路路通、水蛭、當歸等。痰濁內盛,舌苔厚膩或血脂較高時,可重用僵蠶、膽星、海藻,並增荷葉、蒼朮。內熱偏盛、面赤舌紅者,可酌予白薇、功勞葉、女貞子、墨旱蓮、槐花、夏枯草、黃柏等滋陰瀉火兼顧。陰精虧損、體虛顯著時,可重用枸杞、首烏、黃精、杜仲、牛膝、桑寄生、楮實子、麥冬。陰損及陽或陽氣本虛,可酌加巴戟天、仙靈脾、黃芪、鎖陽之溫潤,忌用剛燥之屬。反應遲鈍、記憶不敏,可重用首烏、續斷、石菖蒲、遠志、五味子以補腎榮腦,化痰開竅。

【用藥方法】將上藥(除炙鱉甲、煆龍骨、煆牡蠣、石決明、炮山甲外)用水浸泡30分鐘,先將炙鱉甲、煆龍骨、煆牡蠣、石決明、炮山甲放火上,煎20分鐘,再與餘藥同煎30分鐘,每劑煎2次,將所得藥液混合。每日1劑,分2次溫服。

【適用病證】適用於肝腎虧陰、陰不涵陽、肝風內動的帕金森氏病。

【病案舉例】患者羅某某,男,50歲。2000年12月7日初診。兩手臂震顫半載,左手臂上舉不利,語言費力,語言構音終末不爽,口中滲水,腿軟,舌質暗紅,舌苔薄黃,脈小弦滑,伸舌略有抖動。頭顱核磁共振(MRI)檢查未發現異常。證屬風痰瘀阻、肝腎不足。治擬滋養肝腎、熄風化痰、活血通絡。處方:天麻10g,白薇15g,炮山甲10g(先煎),澤蘭15g,炙僵蠶10g,炙蜈蚣3條,廣地龍10g,生石決明30g(先煎),牡蠣30g(先煎),川石斛12g,大生地12g,片薑黃10g,制白附子6g,制南星10g,赤白芍(各)10g。常法煎服,每日1劑,14劑。二診:2000年12月21日。服上藥後,症狀減輕,語言趨向清晰流利,左手臂乏力、腿軟亦好轉,食納知味,舌抖明顯平穩,口不乾。舌質紅,舌苔薄黃,脈小弦滑。治宗原義,原方加雞血藤15g以進一步活血通絡,14劑。三診:2001年1月11日。兩手震顫減輕,左手有輕微抖動,語言清晰,快速流暢,但入晚稍欠清,二便正常,食納知味,舌質紅,舌苔薄黃,伸舌稍有震顫,脈小弦滑。震顫頑症,難求速效,當加重熄風定顫藥物。於2000年12月7日方中加紫貝齒25g(先煎),枸杞子10g,炙全蠍5g,改赤白芍(各)12g,制白附子9g。四診:2001年2月22日。服上方42劑,兩手振顫明顯減輕,言語基本流暢清晰,多言後咽喉有痰不舒,手足未見僵硬,行走尚可,口不乾,舌苔薄,舌質暗紅,脈細弦滑。已能堅持講2節課,守原法繼進,鞏固療效以善其後。原方加法半夏10g,14劑。

【驗方來源】陳四清。熄風定顫法治療震顫麻痹。江蘇中醫藥,2006,27(1):38~39

【臨證闡釋】本方是周仲瑛仿地黃飲子方義而擬定的經驗方。藥用生地、白芍、石斛滋養肝腎之陰,以滋水涵木。炙僵蠶熄風化痰。石決明、牡蠣、生龍骨之品,平肝潛陽。炮山甲化瘀通絡。鱉甲入肝退熱,平肝潛陽。白蒺黎祛風,海藻軟堅化痰。諸藥合用,共奏滋養肝腎、熄風化痰、活血通絡之功。

 

5.補陽還五湯

【藥物組成】黃芪40~60g,當歸、赤芍、川芍、地龍、桃仁各10g,紅花6g。

【加減運用】震顫麻木較重者加蜈蚣、僵蠶。畏寒肢冷者加桂枝、附子。神情呆滯者加石菖蒲、鬱金。怒時顫證加重者加柴胡、鬱金、合歡皮。隨症還可加天麻、生石決明、珍珠母、生龍牡、全蠍、蜈蚣、白僵蠶等熄風藥,尤其蟲類藥不僅熄風定顫,且有活血化瘀、通絡搜風之功,用之效果更佳。

【用藥方法】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15分鐘,浸透後煎煮。首煎沸後文火煎30分鐘,二煎沸後文火煎20分鐘。煮好後兩煎混勻,總量以200ml為宜,每日服1劑,早、晚分服。

【適用病證】適用於年老血瘀氣虛型的帕金森氏病。

【病案舉例】周某,男,70歲。1993年11月4日初診。兩手麻木、顫抖,下肢沉重,行走不便半年餘。症見頭暈耳鳴,腰膝酸軟無力,晝日汗出,神倦納呆,雙手顫抖,步態細碎不穩,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經顱多普勒檢查,兩側椎動脈供血不足,顱內動脈硬化癥象。證屬氣虛血瘀、筋脈失榮之顫證。擬益氣活血、通絡熄風。方用加味補陽還五湯:黃芪40g,當歸、香附、僵蠶、赤芍、桃仁各12g,紅花6g,鉤藤15g(後下),全蠍5g,五味子9g,龍骨(先下)、丹參各30g,10劑。二診:雙手顫抖明顯減輕,頭暈耳鳴、腰酸、雙下肢乏力等症漸減,晝日汗出少許,胃納增進,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已見風陽內潛,氣益血榮,筋脈得濡。繼以原方出入:黃芪40g,黨參、鉤藤(後下)各15g,當歸、天麻、香附、赤芍、桃仁各12g,紅花6g,丹參30g,五昧子9g,全蠍5g,10劑。三診:雙手顫抖基本消失,可持筷進食,步態亦趨平穩,汗止,舌質淡紅,苔薄白,脈細。氣血得復,筋脈得榮,再擬益氣養血、濡潤筋脈以治本。上方去赤芍、桃仁、紅花、五味子、全蠍,加白朮、熟地、白芍各12g,茯苓、川芎各9g,牛膝15g,7劑後諸症均痊。

【驗方來源】熊成熙。補陽還五湯加減治療瘀血型老年震顫12例報告。湖北中醫雜誌,1996,18(123):9~10

【臨證闡釋】方中黃芪、黨參補氣,氣旺血行,祛瘀而不傷正。單純補氣則瘀血不能去,故輔以當歸、丹參、赤芍、桃仁、紅花,和營活血化瘀。香附理氣開鬱,與桃仁、紅花相合。行氣解鬱活血。與黃芪、黨參相伍,助其益氣。路路通、地龍通經活絡,配合黃芪、黨參,力專而性走,周行全身。鉤藤通心包於肝木,熄風定顫。諸藥合用,使氣旺血行,瘀去經通,營和筋濡,顫證可癒。

 

6.白頭翁湯加味

【藥物組成】白頭翁20克,秦皮12克,黃柏10克,黃連10克。

【加減運用】肝腎陰虛者,合六昧地黃丸。風痰竄動者,加竹瀝、僵蠶。風寒外感者,加荊芥、桂枝、葛根。

【用藥方法】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15分鐘,浸透後煎煮。首煎沸後文火煎30分鐘,二煎沸後文火煎20分鐘。煮好後兩煎混勻,總量以200ml為宜,每日服1劑,早、晚分服。

【適用病證】適用於厥陰熱證所致的帕金森氏病。

【病案舉例】曲某某,男,51歲,1991年10月10日初診。5年前出現右手顫動,不能自主,激動則加重,睡眠後消失,並呈進行性加重。某西醫院診為震顫性麻痹。1987年在某醫院行“腦部定位手術”,術後顫動消失,但一月後復發。先後多處求醫,療效不佳。1月前因情緒波動,右上肢顫動加重,並累及左上肢及雙下肢。診見:四肢震顫,以雙上肢為甚,書寫困難,步態慌張,口角流涎,心煩易怒,面紅目赤,口乾口苦,頭暈頭痛,大便乾結,舌質紅,苔薄黃,脈弦。初按肝腎陰虧、肝風內動論治,取鎮肝熄風湯、大定風珠加減。服藥40劑,震顫不減。詳審其證,震顫之因除肝腎陰虛、陽亢風動外,肝火太盛亦助亢陽,使風火更吁。當治標顧本,治以清瀉厥陰肝火、滋陰平亢。方用白頭翁湯加味。藥用:白頭翁20克,秦皮12克,黃柏10克,黃連10克,龍膽草10克,丹皮10克,桑寄生30克,枸杞子15克,菊花10克,鱉甲12克,龜板12克,石決明30克。水煎服,每日1劑。服藥9劑,四肢震顫明顯緩解,感肢體疼痛,屈伸不利。守方加雞血藤30克,地龍12克,以活血通絡。服藥36劑,四肢震顫消失,書寫正常,諸症緩解。囑繼服六味地黃丸以善其後。

【驗方來源】于俊生。白頭翁湯加味治療震顫麻痹。中醫藥學刊,1993,(2):45

【臨證闡釋】對於厥陰熱證所致的帕金森氏病,治療單以滋陰潛陽熄風或滌痰熄風往往收效不佳。而著眼於清瀉肝火、涼肝熄風,按厥陰熱證論治,方取白頭翁湯加味,常獲佳效。方中白頭翁涼肝解毒,秦皮清肝經濕熱,是治厥陰熱證之主藥。黃連、黃柏清熱燥濕,與白頭翁、秦皮相合,共奏清利肝繹濕熱之功。

 

7.胡建華經驗方

【藥物組成】熟地12g,生地12g,山萸肉12g,制何首烏12g,枸杞子12g,杭白芍30g,天麻9g,鉤藤15g,炙僵蠶9g,全蠍2g(分2次吞服),蜈蚣2條,石菖蒲10g,炙遠志12g,天南星10g,仙靈脾12g,肉蓯蓉15g,菟絲子12g。

【加減運用】病程日久,常出現氣血兩虛之象,可加入黃芪、黨參、當歸、白芍以調補氣血。若大便秘結,則加入滋腎溫腎、潤腸通便的桑椹子、生首鳥等,配以通腑理氣之大黃、枳實之品。如遺尿或尿頻,則加入補腎澀泉之益智仁、金櫻子、芡實等。若患者情緒抑鬱悲傷,則加入養心舒鬱之甘麥大棗湯,或合柴胡疏肝散加減。若患者焦慮失眠,則參以百合知母湯,或與酸棗仁湯合方化裁。若呆傻健忘,則配伍填精生髓益智之品,如益智仁、鍛龍骨、炙龜板等,以合“孔聖枕中丹”之義,亦可用血肉有情之品,如紫河車、鹿角膠、龜板等。

【用藥方法】先將藥物用冷水浸泡15分鐘,浸透後煎煮。首煎沸後文火煎30分鐘,二煎沸後文火煎20分鐘。煮好後兩煎混勻,總量以200ml為宜,每日服1劑,早、晚分服。

【適用病證】適用於肝腎虧虛、風陽擾動所致的帕金森氏病。

【病案舉例】陶某,女,63歲。初診日期:1996年11月19日。患者7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雙上肢如抖,頭部晃動,症狀逐漸加重,以致持物及書寫困難,步履不穩,常易傾跌,動作遲鈍,表情呆板,腰酸腿軟,頭暈耳鳴,嗅覺喪失,失眠煩躁,大便乾結、三日一行,食入泛噁,胃脘脹痛,舌淡苔膩,脈沉細。證屬肝腎虧虛、風陽擾動,治擬益腎養肝、熄風和絡。處方:生地黃12g,枸杞子12g,山萸肉12g,女貞子12g,早蓮草12g,白芍30g,肉蓯蓉15g,桑寄生15g,天麻9g,鉤藤15g,炙僵蠶9g,丹參30g,制香附12g,蘇梗12g,制大黃6g,知母15g,生南星10g,全蠍粉2g(分2次吞服),14劑。二診時患者述症情同前,故繼守原法,原方再進14劑。三診患者述雙上肢顫抖稍減少減輕,雙腿行走較前穩健,.偶有欲傾之感,大便隔日潤行,胃中已舒,嗅覺略有恢復,可聞及香昧,耳鳴頭暈,睡眠均有改善,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沉細。症有起色,繼守原方去香附,加制大黃9g。以後以初診方隨症加減半年,諸症均減。患者自行停藥1個月,因頭部晃動又劇而來就診,疊進益腎養肝、熄風和絡之劑1年,症情穩定。隨訪2年,症狀控制滿意,生活自理。

【驗方來源】張慧。益腎養肝熄風和絡治震顫麻痹。中醫文獻雜誌,2000,(4):31~32

【臨證闡釋】本方是據上海市名老中醫胡建華教授的經驗總結的。方中熟地、生地、山萸肉、何首烏、枸杞子、杭自芍益腎養肝,填精養血。天麻、鉤藤、炙僵蠶、全蠍、蜈蚣熄風和絡。石菖蒲、炙遠志、天南星化痰瀉濁。並加入仙靈脾、肉蓯蓉、菟絲子等溫腎之柔劑,這正符合“善補陰者,必於陽中求陰,則陰得陽升,而泉源不竭”的精神。全方具有益腎養肝、熄風和絡之功效。


站長補充:

  • 本文摘自《老年人常見病驗方妙用》--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請踴躍購買!

  • 請參考→心腦血管疾病專欄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