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時所需的能源:
¤
身體有兩種製造運動所需能量的系統,分別為「無氧系統」和「有氧系統」,兩者都會燃燒醣類,但是只有「有氧系統」最後才會大量燃燒脂肪。因為分解脂肪需要大量氧氣,而且脂肪分子難以分解,身體需要花上一段時間【大約20分鐘】去充分啟動脂肪燃燒循環系統。
¤
無氧系統(又稱乳酸系統):通常高強度的激烈運動能量需求過大,心臟來不及運送足夠的氧氣給活動中的肌肉,於是身體就透過「無氧解醣反應」來分解事先儲備的醣類以提供能量,醣類分解的結果會產生大量乳酸堆積在肌肉中,造成肌肉酸痛和抽筋(停止呼吸去做運動也是採用無氧系統的解醣反應)。這些堆積的乳酸要等到氧氣送達後才能進一步代謝。
¤
有氧系統:只有當運動的能量需求低到足以讓心臟來得及提供充分氧氣給活動中的肌肉時,有氧系統才會發生作用,亦即是呼吸稍快,但不至於喘不過氣來的有氧運動。有氧運動主要是由有氧系統來供給燃料,醣類和脂肪皆可提供燃料給此系統。正常情況下,有氧運動時間不超過20分鐘時,能量的供應仍然以事先儲備的醣類為主。
¤
有氧耐力運動:只有持續做有氧運動20分鐘以上時,才會由醣類為主轉成以脂肪為主來供給能量。所以,要有效率地消除脂肪就必須採取低強度且持續20分鐘以上的有氧耐力運動,例如散步、慢跑、體操、蛙泳。
¤
運動時,「主要能源」的消耗次序是:肌肉中的肝醣→血液中的葡萄糖→肝臟中的肝醣→血液中的中性脂肪。所謂「主要能源」是指許多能源之中消耗量最多的一種,因為肌肉在運動中並非只消耗一種能源而已,而是同時消耗許多種能源,其中消耗量最多的就稱為「主要能源」。換句話說,並非要等到醣類100%消耗完畢後才轉換成燃燒脂肪,而是初期先以消耗醣類為主,脂肪為輔。大約20分鐘後,醣類開始不足時才慢慢轉變成以脂肪為主,醣類為輔。例如:開始步行時,醣類與脂肪的消耗比例是65%:35%,走到20分鐘時,醣類與脂肪的消耗比例為1:1,如果繼續走到80分鐘時,醣類與脂肪的消耗比例就反過來變成35%:65%,如果再繼續走的話,脂肪的消耗比例會愈來愈高,相對地,醣類則會愈來愈少。
回到快速索引
最適合燃燒脂肪的每分鐘心跳數(BPM):
(220-年齡)×0.7
¤
運動的強度一般都以每分鐘心跳數(BPM)來衡量。依據臨床實驗結果,成人每分鐘心跳數不應超過(220-年齡),此一數值即是成人每分鐘最高心跳數(Maximal
BPM)。如果超過就是表示運動已經過度了,此時應立即降低運動的強度,否則會有心臟病發作的風險。(註:可添購脈搏手錶來幫助控制每分鐘的心跳數。)
¤
(220-年齡)×0.7
a.
20歲=140次/分鐘
b.
30歲=133次/分鐘
c.
40歲=126次/分鐘
d.
50歲=119次/分鐘
e.
60歲=112次/分鐘
f.
70歲=105次/分鐘
g.
80歲=98次/分鐘
肌肉與脂肪:
¤
脂肪是能量最佳的貯存方式。並非只有吃高脂食品才會貯存脂肪,吃進醣類和蛋白質的食物也能轉換成脂肪。由於脂肪的燃燒是在肌肉中完成的,因此,只要在運動中把脂肪引進肌肉裡面消耗掉,食用適量的脂肪也沒關係。問題是在什麼狀況下才會把脂肪送進肌肉裡燃燒而不會送進倉庫裡貯存?關鍵就在血糖值。如果血糖值在150毫克以下就會指示脂肪送進肌肉裡燃燒;如果血糖值在150毫克以上則會指示脂肪送進倉庫貯存。
(上述的內容有提到:運動時,主要能源的消耗次序是:肌肉中的肝醣→血液中的葡萄糖→肝臟中的肝醣→血液中的中性脂肪。所以,當飯後血糖值還很高時,肌肉自然會以血糖為主要的燃料,而較少用到脂肪,因此由小腸吸收來的中性脂肪就會剩餘下來,最後只好運送到倉庫貯存。)
¤
如果飯後約30分鐘後能夠出去散散步或輕鬆地活動身體,血糖值就會迅速下降,進而驅使脂肪送進肌肉裡燃燒。反之,如果飯後再吃甜點或睡覺,則必然發胖。
¤
肌肉越多,分泌的腦內嗎啡越多,也越能燃燒脂肪。問題是如何不讓肌肉隨年齡而衰減?答案是經常的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