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瀉

 

作者:張步桃

下利是與便祕完全相反的症狀,也是相當擾人的問題。有人拉肚子可以一拉好幾年。有人急性腹瀉,可以嚴重到脫水甚至休克,有人的腸胃極端過敏,只要吃到一些不乾淨或不衛生的食物,馬上拉肚子。當然不是每個人都這麼嚴重。但絕對是一個大家避之唯恐不及的問題。

成因與症狀

現代人的生活步調都很緊張,一緊張腸胃就會有痙攣的現象,這樣會把人體的水份吸收到腸管,當腸子充滿水份,就會產生腹瀉的症狀,這就是緊張壓力造成的。

另外,現在的上班族也幾乎都是外食,坦白講,如果有時間、有精神體力,我寧可自己動手弄一些吃的東西,起碼衛生條件絕對沒問題。如果能夠自己在家裡弄點簡單又可口的東西,讓自己吃得安心又健康,何樂不為呢!只可惜現代的人忙碌到連這麼一點時問都挪不出來,似乎有點可悲。

有人在四十五年間每天腹瀉最少六次以上。可以想像這個人的體型一定很瘦弱,而且生活品質不是很好,他絕對不敢隨便到外面活動或旅遊,因為什麼時候需要廁所不知道。我曾經看過一個人一天拉二十次以上,吃了類固醇以後也還需六次左右。腹瀉須區分為「有細菌病毒感染」與「無細菌病毒感染」,現代醫學常把它們混在一起,用同一種方式治療,導致最後的結果都不是很理想。

對治與養生

有人腸胃不舒服,習慣到西藥房買暮帝納斯或莫斯拉等,如果這些很靈光,就不會讓我們看到一些連續拉好幾年的。老祖宗早在千百年前就已經很清楚有細菌病毒感染與沒有細病毒感染的處方用藥截然不同,張仲景的《傷寒論》把腹瀉分成有病蓋頭的「痢」和沒病蓋頭的「利」。雖然在原文中沒有提到,但是在他的處方用藥裡就可以很清楚的辨識出來,仲景先生把有病蓋頭的痢叫做熱痢,沒有病蓋頭的利叫做寒利

有病蓋頭就是細菌病毒感染,包括腸病毒、阿米巴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等,這一類我們就需用似抗生素作用的處方,像葛根黃芩黃連白頭翁湯以及黃芩湯。黃芩湯有四味,有止痛的芍藥、甘草,又有補充營養的大棗,最重要的是有黃芩專門對抗細菌病毒。黃芩湯可以變出芍藥湯,而芍藥湯又可發展出木香檳榔丸以及枳實導滯丸。白頭翁湯裡有黃連、黃怕針對細菌病毒,白頭翁和秦皮有止瀉作用,尤其對所謂的「裡急後重」效果更是明顯。裡急後重也叫「滯下」,滯就是停留的意思,停留在腸子裡,想拉卻拉不出來,肚子絞痛,肛門有下墜灼熱感。葛根黃芩黃連湯沒有滯下的現象,與白頭翁湯稍梢不同。這些方劑都是針對病蓋頭的痢。

治療細菌病毒感染引發急性腸炎的處理方式,依《黃帝內經》的思想還有一種方法,就是通因通用法,既然腹瀉是因為腸內細菌病毒的作祟,我們就用大承氣湯把腸子裡的髒東西一掃而盡,就像清理臭水溝一定是用流通的方式,才能將污穢清除掉,絕對不是在堵塞惡臭的溝裡消毒就能解決的。

請問到底是現代醫學比較科學還是老祖宗的傳統醫學比較科學,你光用止瀉的方式,我們承認的確很快能達到止瀉的目的,可是第二天、第三天肚子可能會膨脹,大家知道細菌病毒的繁殖是以幾何級數成長,這麼快的繁殖速度,會讓腸內不斷產生氣體而感覺膨脹,膨脹以後會比拉肚子更難過,而且因為使用止瀉劑導致大便排出困難,食慾也會受到影響。現代醫學這種治療方式不僅顧此失彼,而且仍然沒有在根本上解決問題。

至於沒有細菌病毒感染的腹瀉,《傷寒論》幾乎都歸納在三陰病的範圍裡,有太陰病、少陰病和厥陰病,可以考慮用四逆輩來處理。四逆湯只有三味藥:甘草、附子與乾薑,理中湯有乾薑、甘草、人參和白术,一般大便解在馬桶中馬上散開,我們稱做「下利清穀」或「完榖不化」,甚至叫「飱瀉」,同時小便清長,嘴巴不會口渴,這些都是沒有細菌病毒感染的特徵。有細菌病毒感染的,一定會口渴,/而且小便赤色、大便黏穢,這是非常簡單的辨證方式。

早期醫學不是很發達的年代,鄉下的老阿公老阿嬤自有一套簡單又靈光的處理方式,如果大便不成形,肚子不是很痛,嘴巴不會口渴,他們會去採番石榴的嫩葉或葉心。用鹽巴搓一搓然後用一百度的開水沖泡飲用,這個鹽巴等於現在醫學的生理食鹽水,以防因腹瀉嚴重引起的脫水現象。

如果大便是稠黏臭穢,小便赤色,口乾,肚孑絞痛,阿公阿嬤會到郊外採集一種蕨類植物叫鳳尾草,採回來洗乾淨以後,在臼裡面杵一杵,榨出來的汁再加紅糖即可飲用。蕨類植物有豐富的生物鹼,有很好的抗病毒、抗細菌的效果,但口感不是很理想,所以老祖宗會在裡面加一點紅糖,紅糖等於現代醫學的打點滴,就像是幫你注射葡萄糖補充營養。因為我們的蔗糖變出來的紅糖有類似補充葡萄糖的作用,所以你可以想像老祖宗的智慧絕對不是亂蓋的。


站長補充: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