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心湯系列

中醫世界首頁

作者:張步桃

【出處】

《傷寒論•太陽病中篇》第96條:「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中痞鞕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組成】

(一)大黃黃連瀉心湯: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二)附子瀉心湯: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別煮:分開煮。

(三)甘草瀉心湯:黃連一兩、黃芩三兩、甘草四兩炙、乾薑三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四)半夏瀉心湯:黃連一兩、黃芩三兩、甘草三兩灸、乾薑三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人參三兩。

(五)生薑瀉心湯:黃連一兩、黃芩三兩、甘草三兩灸、乾薑一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人參三兩、生薑四兩切。


概說

背誦方劑是很辛苦的事,有人就想到用歌括方式幫助背誦,雖無可厚非,但往往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不能深入了解方劑的演變,學醫或臨床辨證都難免失誤,所以我特別在本書前面列出方劑組成,方便我們比較,並收融會貫通之效。例如甘草乾薑湯加附子就成四逆湯,甘草乾薑湯加人參、白朮就成理中湯,所以臨床上我用四逆湯、理中湯加消炎藥治療胃炎。

公元2,000年海峽兩岸在台北世貿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紀念仲景二千年學術思想研討會,大陸很多知名代表如傅延齡教授等與會,他們介紹五大瀉心湯類,也特別補述四逆湯、理中湯加抗病毒藥,即以所謂補正祛邪法治療腸胃系統疾痛 。

仲景方中用甘草最重的除炙甘草湯外,就是甘草瀉心湯。在《傷寒論•太陽病中篇》甘草瀉心湯條文有云:「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中痞鞕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鞕也,甘草瀉心湯主之。」這是因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胃中之物已盡,又誤下造成胃中虛,不可再下,應固陽益陽為瀉邪之本,才是正確治療方法 。

我個人曾遭遇條文內敘述的症狀。有年我與幾位同榜同道,經常每週找一餐館聚會,交換學醫與臨床心得。有天在台北遼寧街吃海鮮喝啤酒,回家當晚腹瀉腹絞痛不止,家裡沒有甘草潟心湯,我就服了芍藥甘草湯,無效。改用平胃散也無效。吐又吐不出,拉又拉不順,則所謂滯下。後來想到用補中益氣湯催吐,服後一小時仍然腹瀉廿多次,我索性坐在馬桶上,用在艾絨加了大蒜汁的特製艾條對著肚臍即神闕穴灸,肚子的絞痛才慢慢緩和,一小時腹瀉廿餘次的症狀也緩和。

與我同餐出現同症狀的據說有五、六人,其中一位同道還請西醫同學帶點滴到她家注射治療,天亮七點多她來電希望我當晚能幫她代課。其實經過一個晚上腹痛腹瀉的折騰,用艾條灸後,早上五、六點我已改善得差不多了,就請我在安樂路朋友帶胃苓湯加味服下,七點準時去上班。

這是我親身的體驗,所以中醫藥被批評不科學,我總是義憤填膺,為老祖宗抱不平。有一年,一對住重慶北路的老夫婦,同時罹患腹痛腹鳴,老先生相信西醫較科學而到大醫院急診,注射點滴。老太太相信傳統中醫,就診於住家附近中醫,用肚臍神闕穴灸法治療,腹瀉就緩解。因為鶼鰈情深,老太太不放心老先生趕.去醫院急診室,才知道光是檢查糞便就要三天才有結果,而被迫住院三天觀察,出院結帳花了八千多元,在當年可是一筆大費用,與老太太的一根艾條比,真是天壤之別。

我常感嘆,究竟中醫科學還是西醫科學?只要能救人,為何一定要計較科學不科學?

 

主治病症

1.腸胃炎

本方立方宗旨即針對腸胃炎而制。

2.夢遊

一位南港高工二年級男生,有天晨起發現衣架在床上,又有天起床書桌也在床上,家人十分納悶。來診時我以甘草瀉心湯、溫膽湯治療。又有一兄弟同睡一房,弟弟半夜尿急,在床上轉了一圈,對其兄長頭上灑尿,卻不自知。我也以甘草瀉心湯合溫膽湯治療,二例效果都很好。

3.狐惑病

本病是睫狀虹膜體發炎,咽喉發炎沙啞,前陰後陰部發炎等視覺、呼吸、生殖三種不同系統同時出現症狀。現代醫學稱貝西氏症,病名是因1937年由土耳其貝西氏(又譯白塞氏)發現而在醫療刊物發表。但日本清水保醫師卻提出抗議,說明本病早在中國漢朝張機(即仲景先生)就已發現,其症狀正是「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閒,臥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於上部則聲嘎,甘草瀉心湯主之。蝕於下部則咽乾,苦參湯洗之。蝕於肛者,雄黃燻之。」可見二千年前老祖宗就已發現貝西氏症,並已提出具體經驗與用方。但甘草瀉心湯對音瘂有多少療效,我不了解,我是用麥門冬湯加菖蒲、蟬蛻、訶子、桔梗、白通草治療,口感也較好。

瀉心湯系列因內有黃連、大黃、黃芩,口感苦,病患不易接受,近年我幾乎很少用。


站長補充:

  • 本文摘自《張步桃解讀傷寒論--方劑篇》遠流出版社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