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炎靈穴、治瘡靈穴

中醫世界首頁

作者:張偉傑

消炎靈穴(包括背穴與指穴兩種)

 

1.背穴為經外奇穴

【主治】疔毒惡瘡及全身一切急性炎症。

【取穴】背部阿是穴。病人端坐,患者以中指(男左女右)經過對肩、伸向後背,延脊柱盡力向下伸,則中指尖所到之處,凡是在二公分內的壓痛處,或有小紅點、黑色毛孔、丘疹、凹陷等變形汗毛孔均屬之。

【操作手法】用三稜針直刺一分,使之出血,不留針。或用毫針刺三至七分,平補平瀉,每日針一次,不提插,不留針。

【注意】此穴位於第三至第五胸椎間的脊柱之上,屬督脈。督脈為人體諸陽之會,與臟腑有密切聯繫,可條達一身之陽氣。因此凡是早期的急性瘡毒,用本穴治療可以很快使癥瘡消散而痊癒。晚期則效果較差,臨床上可與指穴配合施術。

 

2.指穴

【定位】本穴在大拇指背第一節的中線上,可以均分為三點,即共有三穴。

【功能】消炎止痛,去腐生肌,主治全身一切炎症。

【主治】一切瘡瘍、惡瘤、刀傷、燙傷,或手術後傷口潰瘍出水,久不收口。

【行針指要】以三稜針點刺出黑血。


瘡靈穴

【定位】本穴為經外奇穴,位於肩部背側,直對上臂伸側正中線,約在肩峰下二寸處。

【主治】全身各處的疔瘡、癤腫、癰腫、臁瘡等,包括偏口瘡、對口瘡、斬頭瘟、跨馬疽、發背、腰疽、疔毒等症,凡在未化膿前治療均可痊癒,已化膿者無效。

【操作】採坐位,兩臂下垂,肘關節屈肘九十度,掌心向上。則在肩峰下方大約一節中指的長度(即同身寸),大約是在三角肌後緣(相當於臑會穴)。施針前可以手指按壓局部,於感到比較酸麻處下針(稍上或稍下都無妨,但一定要有酸麻感),深度為零點五至一寸,一般人以零點七寸為宜。若希望加強療效,可於本穴上方約一寸處(以中指中節外側測量,即同身寸)再刺一針,深度同上。

不過瘡的種類略有差別,可再細分為:疔瘡、癤、癰與疸四種。

1.疔瘡

疔瘡是發病迅速、危險性較大的疾病。由於發病部位及症狀表現不同,還可再細分為顏面、手足、紅絲、爛疔與疫疔等五種。

顏面瘡生於顏面,初期瘡形如粟,堅硬根深,如釘子一般。手足疔初期多悶腫無頭,麻木作癢,繼則紅腫疼痛。紅絲疔即西醫所說的「急性淋巴管炎」,多發於四肢遠端,繼而沿淺表淋巴管出現一條不規則的紅線,迅速從傷口沿手足向近心端蔓延,有時會出現腋窩及鼠蹊部淋巴結腫大、疼痛。

爛疔好發於小腿、腳背,瘡色稍黑,瘡面凹凸如碟,皮肉腐爛迅速。疫疔好發於頭面,瘡面中心凹陷如臍。

疔瘡的火毒熾盛,起病急驟,變化迅速,如早期失治或治療不當,顏面疔易疔毒走散,毒入營血,內攻臟腑而引起走黃,危及生命。手足疔則易損筋傷骨,影響功能。疔瘡範圍很廣,包括現代醫學「顏面部」的癤、癰、疽、急性淋巴管炎、氣性壞疽、皮膚壞疽等。

 

2.癤

癤是一種生於皮膚淺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其特徵是好發於頸後髮際、背部和臀部,癤腫色紅、灼熱、疼痛,突起根淺,腫勢侷限,範圍多在三公分左右。

中醫學把初起先有黃白色膿頭的叫「有頭癤」,結腫無頭的叫「無頭癤」。天也可依據發病原因的不同,分為:暑癤、螻蛄癤(俗稱「鱔烘頭」)、多發性癤等。有頭癤與現代醫學的癤相同,無頭癤指的是化膿性汗腺炎,暑癤為紅色粟粒疹,多為繼發感染所致,好發於夏秋之際。螻蛄癤即頭皮毛囊周圍炎,多發性癤則屬於癤病。

 

3.癰

癰是一種發生於皮肉之間的急性化膿性疾患,其特徵是:除少數初起皮色不紅之外,多數都會出現局部紅腫熱痛,且有結塊,其範圍多在六至十公分左右,發病迅速,易腫、易膿、易潰、易斂,一般不會損傷筋骨,也不會造成凹陷。

由於發病部位不同而有許多名稱:生於頸部的叫頸癰,生於喉結之處的叫鎖喉癰,生於臍部的叫臍癰,生於臀部的叫臀癰,生於委中穴的叫委中癰,生於胯腹部的叫胯腹癰,生於手背的叫手發背,生於腳背的叫腳發背。其病名雖多,但性質、症狀、治療方法則基本相同。

中醫學的癰不是現代醫學所稱的癰,絕大多數相當於現代醫學的「體表淺部膿腫」、急性化膿性淋巴結炎、蜂窩性組織炎或卵黃管殘留症、臍管閉合不全而引起的繼發性感染等疾病。

 

4.疽

疽包括兩種性質不同的疾患,一種是初起有頭,稱「有頭疽」,即現代醫學所指的癰。另一種為初起無頭,稱「無頭疽」,包括現代醫學所說的化膿性骨髓炎、化膿性關節炎及肌肉深部膿腫。

有頭疽是指發生於皮膚、肌肉處的急性化膿性疾患,其特徵為:初起皮膚上有粟粒樣膿頭,灼熱、紅腫脹痛,易向深部及周圍擴散,膿頭亦相繼增多,形如蓮蓬。膿出後似蜂窩,腫塊範圍常在十至十二公分以上,大者盈尺。凡皮膚較厚而堅硬之處都可能發生,但好發於頸後、背部,且患者多見於中老年人。

有頭疽由於發生的部位不同而名稱各異:發生在腦後的叫「腦疽」,背部的章叫「發背疽」,胸部膻中穴附近的叫「膻中疽」,發生於少腹的叫「少腹疽」。儘管有頭疽的名稱較多,但其病因、症狀、治法基本一致。


站長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