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肝丸

中醫世界首頁

作者:朱良春

摘自《朱良春精方治驗實錄》p.21~33

復肝丸(治早期肝硬化)

【按】朱老曾於1959~1962年,擬訂“復肝散”,治療早期肝硬化肝功能損害的病人60餘例,對於改善症狀和體徵,促使肝功能好轉,取得一定療效。處方在《中醫雜誌》1963年第8期發表後,各地重覆驗證,證明其對慢性肝炎之瘕塊癖積及早期肝硬化,確有改善症狀與體徵、促進肝功能好轉之療效。因此,朱老在此基礎上加以修改,製成丸劑,定名為“復肝丸”,結合辨證用藥,療效十分顯著。

【組成】①紫河車、紅參鬚各20克,炙土鱉蟲、炮穿山甲片、廣鬱金各24克,參三七片12克,生鷄內金、廣薑黃各18克;②虎杖、石見穿、蒲公英、糯稻根各120克。

【用法】將①組藥物共研為細粉末,再將②組藥物煎取濃汁泛為丸。每服3克,1日3次,食後開水或以湯藥送服。1個月為1個療程。

【附錄】在2006年版《朱良春醫集》中,本方用藥劑量與用法又有改進。處方:紅參鬚、參三七各40克,土鱉蟲、紫河車、穿山甲、薑黃、鬱金、鷄內金各100克,研極細末。另用虎杖、石見穿、糯稻根各250克,煎取濃汁,與上藥粉泛丸如綠豆大(或軋成藥片、散劑、製成膠囊亦可)。每服3克,1日2次,食前服。1個月為1個療程,一般服2~3個療程,可為獲穩定或基本治癒之效。

【功用】化瘀消癥,扶正祛邪。

【主治】早期肝硬化肝功能損害,肝脾大,或僅肝大,脇痛定點不移,伴見脘悶腹脹,消瘦乏力,面色晦滯,紅絲血縷或朱砂掌,舌暗紅或有瘀斑,脈象弦澀或弦細等症。

【注意事項】對於肝膽濕熱壅遏,轉氨酶明顯增高者,此丸不宜早用,必須待濕去熱清,方可斟酌用之。

【方義】早期肝硬化屬癥積、痞塊範疇,晚期肝硬化出現腹水者,則屬臌脹、單腹脹範疇。現代醫學認為肝硬化的病理特點是,肝細胞變性壞死後,出現纖維組織增生、肝胞結節狀再生、假小葉形成,三種改變交錯進行。由於結締組織增生和小葉結構的改變,使肝血管的分布發生一系列的變化,即肝內血管網減少和血管網發生異常吻合。這種變化常是肝功能不全和門靜脈高壓發生的基礎。這與中醫肝鬱血滯、瘀凝絡脈的病機頗為一致。近年來,由於免疫學的迅速發展,發現慢性肝炎和某些肝硬化的形成均與自體免疫有關,在病程中均有細胞與體液免疫功能異常的表現,而活血化瘀法不僅能擴張肝內的血管,改善肝細胞供血,提高肝細胞耐缺氧能力,對損傷之肝細胞有修復作用,同時還具有抑制成纖維細胞的形成,減少膠原物質的分泌,抑制肝纖維組織增生,促進正常免疫功能和抑制異常免疫反應的作用。從中醫辨證角度來說,肝鬱血瘀的產生,和人體正氣的強弱是有密切關係的,因此,針對肝硬化虛中夾實的病機,採用扶正祛邪的治則,擬訂復肝丸,益氣活血,化瘀消癥。

方取紫河車大補精血,紅蔘鬚益氣通絡,兩味用以扶正;蔘三七活血止血、散瘀定痛;土鱉蟲活血消癥,和營通絡,更加鬱金、薑黃疏利肝膽,理氣活血;生鷄內金、炮穿山甲片磨積消滯,軟堅散結。全方着眼於肝血鬱滯、瘀凝脈絡的主要病機,着手於扶正祛邪、消補兼施的治療原則,又以丸劑小劑量常服之法,補不壅中,攻不傷正,以冀癥積潛移默消,促使肝脾病變的改善和恢復。通過臨床實踐,療效尚稱滿意。雖然觀察病案不多,但頗有進一步探索的價值。

臨床應用研究表明,復肝丸平調臟腑陰陽,乃取仲景大黃蟅蟲丸重藥輕投之法。對早期肝硬化患者,因久病體虛,正虛邪戀,有補不耐補,清不能清,且攻不勝攻之患者,尤為合拍。緩緩斡旋,乃雖不大補,勝似大補,雖不大攻,勝似大攻。此丸溫消並用,攻補兼施,質氣交融,緩急相濟。有保肝治本,溫養疏導,化瘀通絡,消癥散結,化痰利濁等功能。

 

【病案1】肝硬化屬肝鬱脾虛之證治

顧某,男,67歲,退休職工。於1972年患急性黃疸型肝炎後,肝功能長期損害,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檢查確診為早期肝硬化,迭經中西藥物治療,效不顯著。1974年3月來我院門診。主訴脇痛納差,脘腹飽脹,肢乏便溏。視其面色晦滯,苔膩,舌質襯紫,頸左側有蜘蛛痣1枚,肝掌明顯,脈細弦。觸診肝肋下1.5cm,劍突下4cm,質地偏硬;脾大,肋下1cm,質軟,表面潤滑。肝功檢查:麝香草酚濁度試驗10單位,硫酸鋅濁度試驗14單位,穀丙轉氨酶正常,膽紅質1.2毫克%,鹼性磷酸酶18單位,白蛋白2.8克%,球蛋白3克%。證屬邪毒久羈,肝鬱脾虛,氣血痹阻,瘀結為癥癖。

處方】擬用復肝丸,每服3克,每日2次。煎劑藥方:生黃芪30克,當歸10克,潞黨參12克,炒白朮10克,軟柴胡6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鷄內金10克,麩炒枳殼6克,生麥芽30克,石見穿20克,糯稻根30克,每日1劑。服藥半個月,諸恙減輕,精神較振,仍予原法出入為方。調治3個月,複查肝功能已在正常範圍:血清蛋白總數7.2克%,白蛋白4.2克%,球蛋白3克%。停煎劑,繼服復肝丸6個月,自覺症狀消失,面色轉榮。隨訪4年,未見復發。

【體會】朱老認為,對於肝硬化肝鬱脾虛型,治療重在疏肝益脾,扶正消癥。此型病機是肝失疏泄,氣血痹阻,脾運不健,生化乏源。其症肝脾大或僅有肝大,質地偏硬,按之則痛,胃納減少,腹脹便溏,四肢倦怠乏力,面浮而色晦黃,入暮足脛微腫,舌色暗紅不澤,舌體較胖或邊有齒印,脈象虛弦,重按無力。治用疏肝益脾,活血消癥。朱老臨床上多用復肝丸配合逍遙散、異功散、當歸補血湯加減。常用藥物有柴胡、當歸、白芍、黨參、黃芪、白朮、丹參、炙甘草、廣鬱金、廣陳皮、茯苓等。

朱老經多年的臨床實踐觀察到,早期肝硬化肝脾大,肝功能表現為麝香草酚濁度和硫酸鋅濁度增高、血清蛋白改變者,一般以肝鬱脾虛證最為多見,用復肝丸配合益脾疏肝方藥,多數患者在1~2個療程後,可以改善症狀和體徵,肝功能亦隨之好轉。

【朱批點睛】肝藏血,主疏泄;脾統血,主健運。血之運行上下,有賴於脾氣之升降;脾之生化氣血,又依靠於肝氣之疏泄。一旦肝脾兩病,疏泄運化失司,則肝氣鬱而血滯成瘀,脾氣虛而生化乏源。本例先病在肝,後病及脾,血滯為實,氣怯為虛。故以疏肝益脾、補氣和血之劑,配合復肝丸標本兼施,以達扶正消癥之目的。

 

【病案2】肝硬化屬肝膽濕熱之證治

王某,男,30歲,幹部。於1971年春季患黃疸型肝炎,肝功能長期不正常,納減,倦怠無力,症情不見好轉,形體日趨消瘦。曾在南京、上海等地醫院檢查,確診為早期肝硬化,乃來南通診治。主訴:脇痛納差,口苦溲黃,牙齦滲血,夜寐夢多。診脈弦大,苔黃膩,舌質殷紅,面色晦滯。觸診肝大肋下1.5cm,劍突下5cm,脾可觸及,壓痛(十)。責之濕熱蘊結,肝膽疏泄失司,遷延日久,進而氣滯血瘀,絡脈痹阻。先宜清泄肝膽濕熱,以治其標。

【處方】龍膽草、茵陳、苦參、柴胡、生大黃、山槴子、黃芩、當歸、生地黃、地骨皮、甘草、虎杖、金錢草、白茅根等出入為方,服藥2周,諸症減輕,苔膩已化,脈象弦細,複查肝功基本正常。改投復肝丸,每服3克,每日3次。間或伍以疏肝養肝、化濕和脾方藥。治療6個月,面色紅潤,諸恙盡除。檢查肝大肋下1cm,劍下3cm,質地偏硬,肝功亦在用正常範圍。恢復工作,迄今一切良好。

【體會】朱老認為,肝硬化證屬肝膽濕熱者,急當清肝利膽,通腑泄濁。此型的基本病機是濕遏中焦,邪從熱化,肝失疏泄,移熱於膽。其症肝脾俱腫,脇痛脘痞,頭眩口苦,納減腹脹,心煩易怒,溺短而黃,大便秘結或溏滯不爽,並可出現黃疸,苔黃厚膩,脈多弦數。朱老指出,對此型的治療宜清肝利膽,泄熱滲濕。以龍膽瀉肝湯、茵陳蒿湯加減。常用藥物如龍膽草、茵陳、柴胡、山梔子、當歸、黃芩、大黃、玄參、白花蛇舌草、虎杖、金錢草、車前草等。

朱老特別強調:肝膽濕熱證型,穀丙轉氨酶明顯增高時,復肝丸則不宜早用,否則,往往出現煩熱不寐的反應,如複查肝功,轉氨酶亦可繼見上升,故必待濕熱去而後用之。

【朱批點睛】肝鬱脾濕,久結不解,正氣尚實,邪從火化,出現以脇痛、口苦、尿黃為主的肝膽濕熱證。其病理機制是肝膽濕熱而影響脾胃窒滯。吳昆的《醫方考》云:“肝為至陰,膽無別竅,怒之則氣無所泄,鬱之則火無所越....故病則氣血俱病。”治宜苦寒直折肝膽之火,通利脾胃壅滯之邪。本案病程雖長,癖積已成,但體氣未虛,祛邪為急,故以龍膽瀉肝湯加減。2周而濕熱之邪得泄,繼用復肝丸以治其本,獲得肝腫縮小之良效。

 

【病案3】肝硬化屬脾腎陽虛之證治

劉某,女,54歲,職工。患病毒性肝炎,遷延2年不癒。在某醫院確診為早期肝硬化,迭經中西藥物治療,效不顯著。症情日趨嚴重,頃來所門診。主訴:脇痛納減,腹脹溲少,便溏不實,精神萎頓。診脈沉弦而細,苔白膩,舌質襯紫。觸診腹膨而軟,肝脾未滿意捫及,兩下肢輕度凹陷性水腫。肝功檢查:麝香草酚濁度試驗11單位,硫酸鋅濁度試驗18單位,穀丙轉氨酶56卡氏單位,白蛋白2.3克%,球蛋白2.8克%。超聲檢查:密集微小波,並見分隔波,有可疑腹水平段。證屬濕毒久疊,氣血瘀滯,肝脾損傷,腎陽虛衰。擬方溫補脾腎,益氣化瘀。

【處方】生黃芪30克,當歸10克,熟附片6克,茯苓12克,淡乾薑2克,生白朮10克,大熟地黃15克,庵閭子15克。另用益母草100克,澤蘭葉30克,煎湯代水煎上藥。連服5劑,小溲暢行,腹脹已鬆,足腫消退,眠食俱安。繼用原方去益母草、澤蘭葉,加炙鱉甲、淮山藥等,配合復肝丸。治療2個月,患者食欲增加,自覺症狀不著,復查肝功正常,白蛋白3.8克%,球蛋白3克%。停服煎劑,續予復肝丸鞏固療效。6個月後恢恢復工作,隨訪至今,一切正常。

【體會】朱老認為,肝硬化出現脾腎陽虛證,其基本病機是氣血瘀滯,肝脾久傷,由脾及腎,損及腎陽。其症脾大較肝大為甚,惡寒怯冷,腰膝酸軟,面黃無華,精神萎頓,飲食少思,腹脹便溏,舌淡胖嫩或淡紫,脈多沉弦而細。治用溫補脾腎、益氣化瘀。以復肝丸為主,配合景岳右歸丸、當歸補血湯加減。常用藥物如熟附片、肉桂、鹿角膠(或鹿角片)、菟絲子、淫羊藿、黃芪、當歸、黨參、白朮、伏苓、甘草等。

朱老指出,脾腎陽虛型,以溫補脾腎方藥與復肝丸同時並進,對於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促使肝脾病變的改善,有相得益彰之妙。

【朱批點睛】肝病日久,疏泄不及,出現食少腹脹,倦怠便溏等症。雖是脾虛表現,實係命火不足。蓋腎為先天之本,藏真陰而寓元陽,脾胃之健運、肝膽之疏泄,均有賴於腎氣之鼓動、腎陽之溫煦。肝病損及脾腎,三臟陽氣偏衰,互相影響,互為因果。本案病由肝起,累及脾腎,氣血瘀滯,臌證已成。故重用黃芪升補肝脾之氣,桂、附、乾薑溫煦脾腎之陽,又以大量益母草、澤蘭葉活血化瘀而利水通淋,更加白朮健脾,熟地益腎。藥後小便暢行,脹消腫退,終以復肝丸扶正消癥而獲根治。

 

【病案4】肝硬化屬肝腎陰虛之證治

李某,女,39歲,工人。患慢性遷延性肝炎已經3年,症情時輕時劇,肝功能檢查反覆波動。於一年前發現脾大。肝掃描:肝顯影尚規則,左葉稍大,放射性分布尚均勻,未見稀疏及缺損區,脾臟顯影符合早期肝硬化圖像。乃來我院診治。主訴:肝區刺痛,腰膝酸軟,口燥咽乾,夜寐夢多,齒齦滲血,偶見鼻衄。脈弦細,舌紅絳。責之肝腎陰虛,鬱熱瘀阻。擬方清滋肝腎,柔陰寧絡。

【處方】北沙參15克,生白芍10克,大生地黃15克,甘枸杞子12克,地骨皮12克,京玄參15克,生鱉甲30克,天冬、麥冬各10克,清阿膠10克(烊和),參三七3克(研沖),白茅根30克。服藥10劑。齒齦出血已止,脇痛腰酸亦減,“仍感倦乏少力,少寐。原方去阿膠、地骨皮,加黃芪、當歸等治療2個月,諸恙輕減,精神亦振,苔膩白,舌紅轉淡,脈弦已平。仍予原法加減,配合復肝丸,每服3克,1日2次。調治半年,3次檢查肝功均在正常範圍,觸診肝大肋下1.5cm,脾大3cm,恢復工作,至今病情穩定。

【體會】朱老認為,肝腎陰虛型肝硬化的基本病機,是邪毒久羈,肝血虧耗,腎陰損傷,熱鬱脈絡。其症脾腫明顯,肝大不著,面色黧晦,紅絲縷縷,脇痛腰酸,鼻衄或牙齦滲血,咽喉乾燥,夜寐夢多,舌紅絳少苔,或苔膩中剝,脈象弦細而數。治用滋腎柔肝,養陰和絡,以一貫煎加減。常用藥物如北沙參、生地黃、枸杞子、天冬、麥冬、生白芍、川楝子、綠萼梅、女貞子、墨旱蓮、玄參、甘草等。兼心陰虛而心悸心煩者,加西洋參、龜甲、酸棗仁之類。陰虛陽亢,熱傷陽絡,出血較甚者,加阿膠、水牛角、牡丹皮之屬。齒衄不止,可用鮮地骨皮60克煎湯含漱,有止血之效。

朱老指出,肝腎陰虛型,除陰虛陽亢,營熱傷絡,臨床表現鬱、熱並著者,治宜養陰解鬱、涼營寧絡為主,暫時停服復肝丸外,一般可以配合滋陰柔肝解鬱煎劑,湯、丸並進,對於控制“脾亢”、糾正血清蛋白的倒置有一定作用,而未見助陽傷陰、攻邪傷正之弊。

【朱批點睛】肝腎精血,相互資生,所謂“乙癸同源”,故肝血不足或腎陰虧耗,均可出現肝、腎兩虛之見症。肝鬱化火,肝火亢盛,耗傷肝陰,日久必損及腎陰。但肝硬化的形成,基於肝鬱血滯,所以肝腎陰虛,尤多夾瘀而絡損血溢。本案即是肝腎陰虛、鬱熱瘀阻之典型。初投清滋寧絡,繼用扶正化瘀,得獲佳效。臨床所見之陰虛夾瘀證型,其機制頗為複雜,往往是趨向惡化之徵兆,必須提高警惕,隨證施治,阻斷病勢之發展。

 

【病案5】肝癌腹水之證治

譚某,男性,55歲,工人。住院患者。該患者自1997年10月發現肝癌以來,曾先後兩次手術治療,一次介入治療,一次聚焦刀治療和化療,病情反覆並進展。2001年1月,因肝內腫塊逐漸增大,腹部膨隆,肝區脹痛,遂以肝癌收入廣東省中醫院腫瘤科治療,入院後經檢查診斷為肝癌晚期,惡性腹水。住院期間曾反覆接受介入治療和腹水穿刺放液治療,先後3次住院治療,癌灶穩定,惡性腹水有一定療效但難以鞏固。於2001年7月初出院後腹水再次增多,並伴皮膚、鞏膜輕度黃染,腹脹滿,少尿,雙下肢水腫,舌淡胖有瘀斑,苔白微膩,脈弦滑。辨為肝脾兩傷,血瘀水停之證。

【處方】北沙參、丹參、澤蘭、澤瀉各15克,制黃精、石見穿各20克,生牡蠣30克(先煎),路路通、土鱉蟲各10克,每日1劑,煎服。另選鯉魚一尾,重約0.5千克,去鱗及內臟、不加鹽,加赤小豆60克,煮服。用以調養肝脾、化癥消瘀、疏絡行水。12劑後上症減輕,再服7劑,水腫、黃染腹脹等症消失,經B超檢查腹水基本消失,水退後再給予復肝散(紅參、紫河車、鷄內金、參三七、鬱金、薑黃、土鱉蟲)以扶正鞏固療效。此後腹水持續約1個月未見增長。

【應用提示】臨床使用本方治療肝硬化腹水或癌性腹水時,對以肝腎陰虛、熱毒內盛等證型為主者應避免使用,或辨證損益,以求妥當。

【體會】朱老對肝硬化和肝硬化腹水的治療頗有獨到之處。朱老認為早期肝硬化屬癥積、痞塊範疇,肝硬化腹水則應在臌脹門中辨證施治。如喻嘉言在《醫門法律》中說:“凡有瘕、積聚、痞塊,即是脹病之根,日積月累,腹大如箕,腹大如甕,是名單腹脹。”王肯堂曰:“氣血不通,則水亦不通而尿少,尿少則腹中積水而為脹。”因此,,我們認為肝硬化腹水和由肝癌引起的癌性腹水,是氣血鬱滯、凝滯脈絡,由於瘀結日久,肝脾損傷所致,屬本虛標實之證;標實是因氣滯、血瘀、水停等;本虛是因肝鬱脾虛、肝脾陽虛、肝腎陰虛等。因此,腹水初起,正氣未大傷之時,應以治標為主,兼以扶正;當正氣漸虛,臟腑功能不足之時,應以治本為主,兼以治標;水退後則應治以扶正,以助氣血和臟腑功能恢復。

朱老所擬的消除水腫的湯方,功能扶正祛邪,可調養肝脾、化癥消瘀、疏絡行水,因此對肝脾兩傷、腹中有癥塊癖積、水邪停聚之病證有殊效。水退後再給予“復肝散(丸)”以復肝護肝,鞏固療效。臨床在治療肝硬化腹水或癌性腹水時,遵朱老的學術思想、理法方藥,或原方不變,或隨證加減,細細研究,獲益頗多。據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二臨床醫學院腫瘤科徐凱等報導,遵朱老之法治惡性肝硬化腹水患者16例,其中有效7例,腹水完全消失3例,總有效率為62.5%。

【按】朱老治療肝病腹水常使用的藥物,扶正類的有北沙參、制黃精、生白朮、紅參、紫河車、參三七、鯉魚等;攻邪類有石見穿、生牡蠣、路路通、炙蟅蟲、守宮、柴胡、丹參、澤蘭、澤瀉、白商陸、地膚子、急性子、鷄內金等。細觀朱老所選用的藥物,多具有抗癌的藥理作用。尤其在辨證使用因J化癥消瘀、疏絡行水之法時,配合使用鯉魚湯以補土、消水治療腹水,並用復肝之法以鞏固療效,其構思之縝密,方法之精巧,對後學有很大啟迪作用。

 

【病案6】慢性肝病腹水之證治

張某,女,32歲,肝腹水已久,曾有慢性肝炎病史,面色晦滯如蒙塵,因妊娠後期發現兩下肢腫未予覺察,分娩後6日,腹仍臌大如箕,兩下肢高度水腫,呼吸短促,納呆腹脹,小溲赤少,形體消瘦,兩顴鼻準部顯見血縷,舌紅少苔,舌邊有瘀斑,脈細弦,查肝功能,麝香草酚濁度試驗11單位,麝香草酚絮狀試驗(+++),硫酸鋅濁度試驗28單位,穀丙轉氨酶100單位,B超查肝內光點回聲增強增粗,血管網絡欠清,觸診肝、脾脇下均捫及3cm,B超診為肝硬化腹水。

【病證分析】臌脹隱伏已久,證屬肝腎陰虛,肝脾血瘀癖積,水濕凝聚,運化失司。正虛邪實,補正則壅中,攻邪則傷正,法擬攻補兼施,補中去水,徐圖效機。

【處方】庵閭子15克,楮實子15克,淮山藥15克,生黃芪12克,黨參12克,茯苓12克,炒白朮12克,乾蟾皮3克,赤小豆30克,葫蘆瓢30克。另囑每日鯉魚500克,或鯽魚500克(去腸雜),加赤小豆100克,清燉(少放鹽)佐餐。服藥8劑後,複診詢知,藥後尿量增多,腹水逐日消退,胃納亦增,精神較振,效不更方,原方再進5劑,腹水全消,自覺頗安,囑服復肝膠囊合“二至丸”氣陰雙調而收全功。

【朱批點睛】庵閭子活血行瘀,化濁宣竅,清熱利水;楮實子養陰清肝,又能利水氣。肝硬化腹水一旦形成,往往是正虛邪實狀態,實則瘀積停水,虛則陰傷陽損,其虛實夾雜,治療頗為困難,如養陰則礙水,利水則傷陰,用庵閭子配楮實子,則養陰兼有化瘀之功,利水而無傷陰之弊,凡陰虛水停之證,用之頗為合轍,陽虛者酌加溫陽之品,亦可應用。

治療肝硬化腹水,脾虛者可配黃芪、太子參、白朮、山藥益氣健脾;陰虛者可配北沙參、石斛、珠兒參益養氣陰;陽虛者可配淫羊藿、肉桂、制附子溫補氣陽;毒邪盛者可配白花蛇舌草、龍葵、半枝蓮解毒消癥;癥癖甚煮可配土鱉蟲、路路通、絲瓜絡化瘀通絡;水腫甚者可配益母草、澤蘭、澤瀉等活血利水。總之,隨證制宜。

【體會】臌脹已久,又值產後,氣血肝腎虧虛更甚,純補無益,峻攻不耐,故用此方攻補兼施,補中去水。方中庵閭子(為菊科植物庵桐的果實)能“化五臟瘀血,行腹中水氣”,且微辛微開,微苦微降,行水散血。朱師實踐證明治療肝硬化腹水最為合拍。楮實子(為桑科構樹的果實)益氣利水,甘寒養陰,補虛養腎,得庵閭子有溫平和調,散結消腫,補中去水之特點,雖有久服滑腸之說,但有淮山藥為伍,久服何懼其滑乎,淮山藥甘平,為氣陰兩補之品,有補脾益肺,固腎澀精,斂帶止瀉之功,合參、苓、朮補脾健中以助運化。生黃芪、茯苓、赤小豆、葫蘆瓢均健脾利水消脹,又妙以《干金方》鯉魚赤小豆湯佐膳,既可補正利水,又能健脾醒胃。更值得一提的是蟾皮用治肝腹水,蟾皮辛涼,頗能消積散毒,利水消脹,其特殊成分和蟾酥相似,通行十二經脈並臟腑、膜原、溪谷、關節諸處。《本草匯言》謂:“能化解一切瘀鬱壅滯諸疾,療疳積,消臌脹”。民間單方有用一味鮮蟾皮治肝腹水,朱師配合辨證施治方中,更能發揮其利水消脹之功。方中用庵閭子、楮實子配伍四君子湯,加生黃芪、淮山藥、赤小豆、葫蘆瓢,寓有甘淡補脾之意,甘淡補脾是治療脾陰虛之基本法則,肝病日久,常服苦寒香燥之品,多脾陰虧損,蓋脾陰虧虛則肝木失養,運化失司,水濕內停或虛熱內擾,血絡受損,故治療肝腎陰虛型腹水,用甘淡補脾之法,乃是仲景“治肝先實脾”之變法,此乃用藥之妙蒂所在也。腹水消失後,續以復肝膠囊合二至丸調理鞏固,寓攻於補,保肝治本,溫養疏導,直至痊癒。

【參考資料】繼宋福榮在《上海中醫藥雜誌》1983年第6期上報導“復肝丸治療早期肝硬化重複有效”以來,其後有多家對其進行了臨床研究。《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1997年第4期報導,復肝丸治療慢性活動性肝炎(CAH)的療效觀察表明:①復肝丸在CAH的治療中療效優於對照組,對肝區痛消失,肝、脾回縮,促進肝功能恢復,兩組差別明顯(P<0.05)。HBsAg轉陰率達75%,總有效率達90%,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P<0.01)。②復肝丸治療組30例中,經治療肝脾回縮明顯,HA下降,白蛋白升高,γ-球蛋白下降,提示該藥對治療CAH伴肝硬化療效顯著。③復肝丸通過益氣扶正以增加細胞免疫功能;通過活血化瘀改善代謝,增加肝臟血流灌注和氧供,增加血液攜帶免疫防御因子,促進肝細胞再生,減輕肝纖維增生,促進肝脾回復,調節白、球蛋白比例。此藥確實是治療慢性肝炎、肝硬化的一種療效明顯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