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吃的效用

中醫世界首頁

作者:石原結實

比起1950年,2004年的日本人在肉類、雞蛋、牛奶(含各種乳製品)上面的攝取量,分別增加了13倍、6倍、16倍之多,相當驚人。相反地,稻米的攝取量少了一半,芋頭類的攝取量更是降低到十分之一。

以肉類、雞蛋、牛奶、奶油、美乃滋為代表的高熱量、高脂肪食品,讓目前日本的高血脂患者達到3200萬人,糖尿病(高血糖)以及高風險族群有1620萬人,高尿酸症(痛風)有五十萬人,一看就知道,這些數據都是因為「吃太多」的疾病所引起的。

米或芋頭類等等的碳水化合物攝取量變少,高脂肪、高蛋白質的歐美食物則攝取過剩,慢慢改變了日本人的疾病型態。

也就是日本原有的腦出血型腦中風減少了,歐美的大腦梗塞型腦中風增加了。另外,日本人原本常見的胃癌、子宮頸癌減少了,肺癌、大腸癌、乳癌、卵巢癌、子宮癌、胰臟癌、白血病、前列腺癌....等等歐美型癌症則增加了。而且二次大戰之前,日本幾乎沒有心肌梗塞的病例(歐美的死亡原因第一名),也慢慢增加了。

而且最重要的,就是癌症造成的死亡總人數明顯增加了。

距今大約三百萬年前,從非洲大陸的猩猩所演進而成的人類,在後來的299萬9900年中,幾乎都是以飢餓狀態度過的。

構成人類身體的細胞大約有六十兆個,細胞的能量來源幾乎百分之百依靠糖分。所以人體會發生低血糖症狀(焦躁、不安、手腳發抖、暈倒),但是卻不會發生低蛋白症狀或低脂肪症狀。

當飢餓造成血糖降低的時候,人體會分泌腎上腺素、正腎上腺素、升糖素、皮質醇等等大約十種提高血糖的荷爾蒙,但是吃太多的時候,要降低血糖的荷爾蒙卻只有胰島素一種。

從這個事實可以發現,人類的身體有很多對付飢餓的方法,但是吃太飽的時候,卻沒辦法處理糖分、脂肪、蛋白質等多餘營養。結果就造成高血糖(糖尿病)、高血脂(動脈硬化、脂肪肝)、高尿酸症狀(痛風)等等,很明顯就是吃太多所造成的疾病。另外,吃太多還會造成免疫力降低,引發各式各樣的疾病。

飢餓的時候,胃部會分泌一種叫做「胃飢素」的「飢餓荷爾蒙」,這種分泌物已經證實能夠提高大腦中主管記憶的「海馬體」的效能。我們甚至可以說,人類因為長期飢餓而去動腦,下苦心發明或發現各種東西,提高創造生產的技術,才能夠活到今天的。

所以可以這樣說,人類的生理構造只有在飢餓的時候才能正常工作,維持身心健康。


站長補充:

  • 本篇文章出自石原結實的《先別急著吃三餐》--如何出版社,建議大家買回來細細閱讀!

  • 請參考→石原氏食物陰陽屬性表

回到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