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補腎陽湯

中醫世界首頁

作者:朱良春

中醫所稱的慢性久病包括多種病程較長、體氣偏虛的疾患。這些疾病在辨證論治上雖涉及的臟腑較多,但在久治不癒,纏綿難復的情況下,有不少患者每多出現腎陽虛衰的證象,經採用“培補腎陽”法後,往往取得較為顯著的效果,通過長期臨床觀察,進一步證實了此法在慢性久病治療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價值。

 

基本方:仙靈脾15g,仙茅10g,懷山藥15g,枸杞子10g,紫河車6g,甘草5g。

隨證加味:

  1. 腎陰不足較嚴重者,加生、熟地黃各15g,女貞子10g,川百合12g。

  2. 肝腎陰虛者,加生白芍、生地、熟地各12g。女貞子、潼沙苑各10g。

  3. 脾腎陽虛而大便溏泄或久利不止者,加破故紙、益智仁、鹿角霜、炒白朮各10g。

  4. 肝脾腎俱虛而見慢性泄瀉者,加炒白朮15g,烏梅炭3g。

  5. 腎陰陽俱虛而帶下綿注或經行量多者,加烏賊骨15g,茜草炭8g,炙龜版24g。

  6. 腰痛劇者,加炙蜂房、炙地鱉蟲、炙烏梢蛇各10g。

  7. 浮腫者,加熟附片、炒白朮、茯苓各10g。

  8. 哮喘者,加核桃肉4枚,補骨脂10g,黃荊子15g,五味子5g;嚴重者加人參3g,蛤蚧1.5g,,二味共研,分二次沖。

  9. 遺精或小便頻數者,加山萸肉、菟絲子各10g。

  10. 陽痿早洩者,加巴戟天、露蜂房、淡蓯蓉各10g。

  11. 心脾兩虛,心悸怔忡,失眠者,加潞黨參、炒白朮各10g,炒棗仁20g,龍眼肉、當歸身各10g。

  12. 虛陽上擾,血壓升高者,加生牡蠣30g,紫貝齒15g,玄武版20g。

  13. 更年期綜合症,加知母、黃柏、當歸、巴戟天各10g。

以上是辨證用藥的一般常法,在具體處理時,仍需細加審察,辨證定方,始能收到預期的效果。

仙靈脾(淫羊藿):味辛,性溫,入肝、腎及命門,含淫羊藿甙,尚有揮發油、甾醇等。《本經》言其“主陰痿絕傷,莖中痛,利小便,益氣力,強志”,說明它補腎壯陽、祛風除濕之功甚著。近世證實它有改善腎功能,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分泌和促性腺功能的作用,增加精液的生成和分泌,能強壯性功能;還能增加胸腺依賴細胞(T細胞)的數值,能使抗體形成提前,可以糾正因虛證所造成的免疫功能缺陷;對脊髓灰質炎病毒及腸道病毒,尚有抑制作用;對白色葡萄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亦有顯著抑制作用;還有鎮咳、祛痰、平喘和降壓的作用。(請參考→仙靈脾(淫羊藿))

仙茅:味辛性溫,有小毒,入肝、腎及命門,含鞣質、脂肪及樹脂、澱粉等。《海藥本草》言其“主風,補暖腰腳,清安五臟,強壯筋骨,消食。”本品溫腎陽、壯筋骨之效甚佳,善治陽痿精冷,小便失禁,崩漏,心腹冷痛,腰腳冷痹,並能開胃消食。

仙靈脾、仙茅通過臨床實踐觀察,並無任何不良副作用,凡屬腎陽不振者,服後精神振爽,食欲增加,與附子、肉桂等溫熱藥,易引起躁亢現象者,截然不同。或有人認為仙茅辛溫有毒,久服殊非所宜。事實上,仙茅雖溫,而無發揚之氣,長於閉精,而短於動火,用中小量對機體毫無影響,一般用20g以內的,從未見任何毒性反應。

山藥:甘平,入肺、脾、腎三經,含皂苷、粘液質、澱粉、糖蛋白、自由氨基酸、多酚氧化酶、維生素C等。《本草綱目》稱其“益腎氣,健脾胃,止泄痢,化痰涎,潤皮毛。”所以山藥補肺、健脾、固腎、益精之功,是很全面的,為理虛要藥,治慢性雜病歷代醫家多用之。誠如王履濂所說:“山藥雖入手太陰,然肺為腎之上源,源既能滋,流豈無益。”

枸杞子:甘平,入肝、腎二經,兼入肺經。含糊蘿蔔素、硫胺素、核黃素、菸酸、抗壞血酸、β-穀甾醇、亞油酸等。有抑制脂肪在肝細胞內沉積,促進肝細胞新生的作用。《本草經疏》云:“枸杞子潤而滋補,兼能退熱,而專於補腎、潤肺、生津、益氣,為肝腎真陰不足,勞乏內熱補益之要藥。”所以肺、脾、腎陰虛者均適用之。

山藥、枸杞子二者同用,有育陰以涵陽之妙,故毋需慮二仙溫壯助陽之力峻。首都醫院內科氣管炎組(內部資料,1977年,未發表)對老慢支腎虛型用補腎藥(枸杞子、仙靈脾、知母各9g為一日量,製成片劑服用)觀察療效,測定患者血漿內cAMP含量變化,根據統計,服藥後血漿內cAMP含量均有增長趨勢,咳喘症狀緩解。趙偉康氏報導(《中醫雜誌》1982年9月)用溫補腎陽藥(仙茅、仙靈脾、蓯蓉)治療甲狀腺功能減退的動物,能提高甲減大鼠降低的肝組織耗氧量,使之恢復到正常水準。這一作用與其增強交感-腎上腺髓質活動,提高體內CA(可能主要是E)及D及cAMP的水準有關,而非通過提高垂體-腎上腺皮質活動來補償甲狀腺激素的不足。認為溫腎藥加強CA對能量代謝的促進作用,可能是臨床上改善甲減患者畏寒肢冷等陽虛症狀及提高基礎代謝率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些對“培補腎陽湯”的組合和藥理機制,是一個旁證,有一定參考價值。

紫河車:甘鹹溫,入心、脾、腎三經,其成分較複雜,胎盤蛋白製品中,含有多種抗體及腦垂體激素,在臨床上常作為被動免疫。還含有干擾素,有抑制多種病毒對人體細胞的作用。並含有多種有應用價值的酶。所以《本草經疏》稱其“乃補陰陽兩虛之藥,有返本還元之功”。性雖溫而不燥,對虛損羸瘦,勞熱骨蒸,咯血,盜汗,遺精,陽痿,婦女血氣不足等症,均有顯效。

甘草:不僅有補益調味之功,且善解毒。綜觀全方,以溫腎壯陽,培補命門為主,助以滋養真陰之品,使陽強陰充,合和綰照,則諸虛百損,自可揆復。

 

“培補腎陽”法臨床應用舉例

從70年代所治200餘例“腎陽不振”之患者的病種來看,計有高血壓、慢性泄瀉、頑固頭痛、勞倦虛損、月經不調、慢性肝炎、頑固失眠、神經官能症、陽痿、腰痛、浮腫、哮喘、慢性腎炎等疾患。從療效來看,基本上是令人滿意的。從病程來看,大多在1年以上,部分是3~5年,甚至達10餘年者。因此,“培補腎陽湯”在臨床上應用廣泛,療效較好。

茲列舉病例數則於下。

例1:張某,男,58歲,行政幹部。

血壓偏高已3年有餘,迭治未瘥,今乃益劇。頭眩脹,健忘,左目視眊(檢查確診為中心性視網膜炎),神疲困倦,心悸失眠,腰酸早洩,怯冷便溏,苔薄舌淡紅而胖,脈虛弦而細數,兩尺弱。此腎陰陽俱虛之咎。良以命火式微,火不生土,陽損及陰,陰不攝陽,而致諸象叢生。治宜培補脾腎,燮理陰陽,徐圖效機。(BP190/115mmHg)

基本方加潼沙苑、生白芍、菟絲子各10g,炒棗仁18g(打),5帖。

二診:藥後自覺頗舒,周身有溫暖感,胸悶心悸較平,腰酸亦減,便溏轉實,尺脈略起。此佳象也,進治之。

上方去菟絲子、生白芍,加熟地黃12g(砂仁3g同拌),肥玉竹12g,5帖。

三診:血壓顯降,腰酸續減,惟頭眩脹未已,視眊如故,夜寐欠實,間或胸悶,苔薄舌淡紅,脈虛弦,右尺仍沉弱,左尺稍振。前法損益。(BP150/100mmHg)。

基本方加潼沙苑、夜明砂,密蒙花各10g,炒棗仁18g,15帖。

四診:血壓下降在122~118/88~78mmHg之間,怯冷已除,腰酸早洩見復;惟頭眩脹、目糊未已,口乾,夜寐不熟,便難溲黃,苔白黃舌質紅,脈弦。此腎陽漸振,而陰傷未復,以致陰陽失其平衡。茲當側重滋水涵木,育陰潛陽,而培補腎陽之品則不宜續與之也。

大生地15g,生白芍12g,枸杞子9g,鮮首烏15g,女貞子12g,龜版18g,川石斛9g,夏枯草12g,炒決明子12g,粉草3g,5~l0帖。

按:患者於三診後返鄉休養,在服藥至八九帖時,諸象均見瘥復,血壓平降,頗感舒適,乃續服之;由於陽衰已振,而陰損未復,未能及時審證換方,藥隨證變,以致陰虛益甚,水不涵木,故症情一轉而為一派陰虛陽亢之局,呈現頭眩而脹,視糊眼燥,口乾不適,夜寐欠實,大便燥結,小溲色黃,舌質轉紅,脈弦有力等象。審斯必須立即改方,培補腎陽之品,不宜再予,而應側重滋水涵木,育陰潛陽。服此以後,即趨平復,而獲臨床治癒。從這一病例來看,在臨證之際,必須細心體察,中病即止,過猶不及,均非其治也。

 

例2:王某,女,36歲,紡織工人。

因腸套疊曾兩度手術,嗣後遺留腹痛便溏,迭治未瘥,囊在上海第一醫學院附院請姜春華教授診治,用溫補脾腎之品而好轉,回廠療養,逐步向癒。但近年來又見發作,大便溏秘交替,溏多於秘,腹痛神疲,怯冷腰酸,頭眩乏力,長期服用西藥,收效不著,苔薄白舌胖,邊有白涎,脈細軟,右關尺難及。此脾腎陽虛之明證。治宜溫補脾腎,益火生土。

基本方加炒白朮12g,益智仁9g,補骨脂9g,烏梅炭6g,廣木香5g,5帖。

二診:藥後神疲較振,大便溏泄好轉,腰酸腹痛亦減。效機初見,再益血肉有情之品進治之。上方加鹿角霜12g。

三診:服上藥諸象均見瘥復,但嗣以服避孕藥片(苦寒劑),又引發腹痛泄瀉,服抗生素未見好轉,乃續來就診。苔白舌淡胖,脈細軟,尺仍弱,火不足而土為虛,前法仍可中鵠,上方6帖。

四診:服藥後,腹痛泄瀉即瘥,精神振作,頗感爽適。選附桂八味丸以善其後。

按:此例主要由於兩度大手術,以致體氣虧虛,腎陽不振,命火式微,火不生土,脾不健運,腎不固攝,諸象叢生,特別是大便溏泄,迭服抗生素終不見解,頗以為苦,而經改用“培補脾腎”之品,即獲效機。

 

例3:徐某,女,29歲,幹部。

頭眩而脹,稍勞即疲不能興,夜不成寐,即或交睫,亦多夢紛紜,饑嘈不適,得食稍安,冬冷夏熱,倍於常人,性情沉鬱,有時又易急躁衝動,腰酸帶下,經行量多,已起3年,迭治未癒,以致體氣更虛,苔薄白,舌有朱點,質微胖,脈虛弦而細,尺弱。此腎陰陽俱虛之候,法宜陰陽並補,師景岳之左、右歸意,期育陰以涵陽,扶陽以配陰,得其平則佳。

基本方加生熟地各12g,肥玉竹12g,煆烏賊骨18g,茜草炭6g,5帖。

二診:藥後能安眠終宵,精神振爽,頭眩脹大減,腰酸帶下亦較好轉,此調補腎陰陽之功也。但停藥1周後,兼之工作辛勞,又致頭眩不眠,但其勢較前為輕,苔脈如前,此乃由於恙延已久,體氣虧虛,原非一蹴而成者。前方既效,故不予更張,繼進之,5帖。

三診:進服原方,諸恙悉平,宜續服藥,以期鞏固,間日服1帖可也,5帖。

按:三診以後,由於間日連續服藥:諸恙未見反復,停藥以後,亦較穩定,且月經來潮,其量大減,均向癒之象。囑注意勞逸結合,起居有節,輔以食養,不難日臻康泰。

 

例4:唐某,女,40歲,某療養院會計。

一年前患肝炎,肝功一直不正常,肝大3.5cm,脾1.5cm,頭眩欲撲,神疲困乏,情緒沉鬱,脇痛不寐,心悸怔忡,近數月來體重減輕,納呆腹脹,大便溏泄,日二三行,鏡檢脂肪球甚多。苔薄白舌質淡,脈沉細無力,右關尺尤弱。此脾腎陽虛之候。法當溫培脾腎,俾火旺生土,脾能健運,飲食能為肌膚,則恙自復矣。

基本方加炒白朮12g,益智仁9g,太子參12g,8帖。

二診:藥後精神較振,便溏泄已除,惟仍頭眩,納穀欠香,食後腹脹,有時泛泛欲嘔,苔白微膩,脈如前。仍係脾腎陽衰未復之咎,進治之。

上方加薑半夏9g,砂仁5g,6帖。

三診:泛嘔已平,複查肝功亦已正常,惟脇痛尚未已,間或腹脹,夜寐多夢,苔薄白,脈細弱較振,繼進之。

上方去半夏,加炒棗仁15g(打),6帖。

四診:服溫補脾腎之品以來,精神較前振爽,自覺頗舒,惟停藥旬餘,又覺睡眠不實,偶有脇痛,餘象尚平,苔薄白,脈細軟。原方繼服,以期鞏固。上方續服6帖。

按:患者因染肝炎,肝功不正常,頭眩欲撲,腹脹便溏,疲憊不支而全休療養,但經半載針藥並施,仍未瘥復,頗為焦慮,嗣經診視為“脾腎陽虛”,乃投予溫補脾腎之品,症情顯著好轉,肝功亦趨正常,出院恢復工作。這說明培補腎陽在慢性疾患療癒過程中,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只要辨證明確,往往效如桴鼓。

 

結語

命門學說是祖國醫學理論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而“培補腎陽”在許多慢性久病的治療上,是具有一定意義和作用的-。

經對多年來診治的“腎陽不振”疾患的臨床觀察,發現不少的慢性疾病,在病情發展到某種階段的時候,往往出現“腎陽不振”的證候,經辨證採用“培補腎陽湯”隨證加味治療,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

應當指出,“陰陽互根”、“水火並濟”的矛盾統一的相互關係,是非常密切的,因為陰陽的偏盛偏衰,在疾病的發展變化過程中,是會相互轉化的,陽損固能及陰,而陰損也可及陽。是以在臨證之際,必須詳審辨證,藥隨證變,才能收到預期的療效。從例1來看,是很突出地說明瞭這個問題。倘若誤認為“培補腎陽”對慢性雜病具有佳效,就效不更方,固執一方到底,那就違背了辨證論治的根本原則,將會造成一些不良後果。因為中醫處理疾病的措施,是要根據證候的變化而決定的,證變方亦變,並緊緊掌握“持重”和“應機”的兩種手段。所謂“持重”,就是辨證即明,用藥宜專;所謂“應機”就是證情既變,藥亦隨易。由於溫陽補腎之品,其性多燥,所以特別要注意“毋使過之”的原則,腎陽漸復,即宜將溫腎之藥減小其劑量;陽既振復,即宜撤去陽藥;倘有陰傷之徵者,更宜立即增益顧陰之劑。這樣才能陰陽合和,水火相濟,諸恙悉除,而臻康復。


站長補充:

  • 本文節錄自《朱良春醫論集》--人民衛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