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關係

回到《人性相對論》

快速索引

人際關係的天秤

契合點

衝突點

防衛半徑

尊重與妥協

時間與誠心

鄙視或歧視

加分VS減分

站長的婚姻經驗談

交流成長與親密關係的維持

整體評估

 

 

 

 

回到快速索引

人際關係的天秤:

  • 人際關係是一種供需關係。掌握住供需的原理,才能經營好人際關係!

  • 人際關係的基礎是建立在“利益 ”之上,亦即是人際關係是靠利益交換來維繫的。

  • 利益的形式可能是有形的或無形的,短期的或長期的。例如:
    物質上的利益:金錢、薪資、生活費、禮物、鑽石瑪瑙、汽車洋房
    感官上的利益:視覺的滿足(美貌身材)、聽覺的滿足(令人陶醉的聲音)、味覺的滿足(美食)
    肉體上的利益:性的滿足、身體的照顧
    心靈上的利益:鼓勵關懷、親情友情愛情、愛與被愛的滿足
    學習上的利益:求知欲的滿足、專業知識技術的傳授
    名譽上的利益:社會地位、頭銜身分
    權力上的利益:指揮權、支配權、控制權、開採權、專利權、所有權

  • 要聚集人氣,就必須輸出利益,讓人們有利可圖,才能夠聚集人氣。利益不輸出,人氣就渙散。(請參考→利益)

  • 有效的利益:利益的輸出以滿足對方為原則。也就是說,人際關係的維持,不管是採取挽留、爭取、吸引、誘騙或其他的方式,共同的前提就是要能滿足對方的需求,符合對方的期望值。

  • 利益的認定是相當主觀的,因此,利益輸出的原則是要“投其所好”,不能滿足對方需求的利益輸出就是無效的利益輸出。

  • 利益的認定會隨著價值觀的改變而改變,例如:美貌看久了就視覺疲乏了、金錢花慣了就價值疲乏了、經常的關懷往往被視為理所當然、廉價的友情、廉價的愛情、廉價的親情、、等。

  • 利益交換的供需關係失衡了,雙方關係也會跟著失衡。

  • 人際關係的檢討:
    雙方各自需要什麼?
    雙方又給了對方什麼?
    雙方的滿意度如何?

  • 人際關係是相對的、是動態不是絕對的、也不是靜態的、更不是永久不變的。它總是會隨著時空及互動程度而變動。所以,經營人際關係的首要觀念就是“千萬不要幻想人際關係會永久不變!

  • 良好人際關係的長久維持是建立在“平等互惠 ”的基礎上,只靠單方面的超額付出是無法持久的。因為人的大腦有個衡量比較中心,它會自動審核來往記錄而斤斤計較,如果吃虧超過一定程度,就會發出 “終止往來”的命令而把關係淡化掉。這種人際關係的天秤是源自於人性的自私,而自私的原義是要保障自己的幸福。

  • 任何關係只要違背平等互惠的原則都容易形成對立與衝突!

  • 所謂“平等 ”是指利益往來維持在收支平衡的狀態,雙方沒有明顯的“吃虧”或“占便宜”的情形 。只要利益收支能夠平衡,即使出現“支配者”與“被支配者”的位階關係,一樣可以維持長久。

  • “平等”的認定是相當主觀的、是因人而異的。也就是說,吃虧或占便宜的認定是相當主觀的,與個人的價值觀有關。

  • 地位的平等:

 
  • 平等地位的建立是有條件的、是講求實力的。

  • 一般而言,如果想要獲得平等的地位,自己就得具備相當的條件,如果未達到這些條件(對方主觀認可的標準),而只是一味抗議或爭取平等,則所獲得的平等待遇也只是表面上的應付而已。所以,想要獲得持久的平等待遇,與其要求對方降低位階,不如從根本著手,好好累積自己的實力。

  • 所謂“互惠 ”是指雙方都獲得“有效的利益”。基於利益的認定會隨著價值觀的改變而改變,所以互惠的情形也會隨著利益的改變而改變。例如:剛開始認定是“有效的利益”,時間一久卻變成“無效的利益”;或是發現利益的背後竟然是暗藏禍害;或是短時間而言是利,長時間而言是弊。

  • 只有平等而沒有互惠也是無法維持長久的,因為無利可圖會讓人們自動轉向有利可圖的的地方。例如:雙方都是吝嗇鬼。

  • 如何解決頭腦斤斤計較的問題?任何損失只要接近頭腦預設的最大折損點時,頭腦一定會提出“終止關係”的警告!若要頭腦不計較,就要設法使損失遠低於最大折損點。解決辦法如下:

 
  1. 提高對方的付出:要求對方做出更多的付出,使利益往來的差距不至於太離譜。問題是:對方願不願意配合?

  2. 增加自己的資源:讓自己擁有更多的資源,自然對些微的損失不予計較。
    例如:當最大折損設在40%時,如果口袋只有100元,那麼損失40元就會使你翻臉。但是,如果口袋有10,000元可供應用的話,縱使損失200元,你也不會生氣。問題是:如何增加可供選擇的資源?

  3. 提高最大折損點:這是頭腦最難服從的命令!在總資產未增加的情形下(例如:對方未回饋更多的利益、我方未能看到長遠的利益或是隱藏的利益),硬要頭腦提高折損點,頭腦一定會嚴重抗議。即使是情勢所逼不得不接受,頭腦還是會想盡辦法終止虧本的生意。

  4. 改變價值觀:“損”與“益”的認知是相當主觀的。例如:原來認定是“損”的部份,經深思後發現長遠來看並非是“損”而是“益”。這樣一來“損益表”就被改寫了。

  • 肚量:對“惡”的包容度,就是一個人的“肚量”。
    計算“最大折損點”時,常常會反應出一個人的“價值觀或個性”上的差異,例如:有的人總是記得對方的“好”,而有意無意地忽略對方的“壞”,因此,最後衡量的結果總是“正分”,根本不存在虧損的問題。反之,有的人則特別容易記仇,往往把對方的“好”擺一邊,而讓對方的“惡”一直放大比例,因此,最後衡量的結果總是“負分”,而且“負分”很快地就累積到超過個人能容忍的最大折損點

回到快速索引

“交流成長”與“親密關係的維持”:

  • 同步同心:親密關係中,如果雙方攜手前進的步伐與步調無法配合,那麼走一段路後,雙方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最後,“攜手”就會變成“分手”。常見的錯誤如下:

 

  1. 甲方一直與外界有良好的互動關係而持續保持著學習進步的狀態(與外部有交流),但是乙方卻缺乏與外界的互動關係而維持原地不動。(整天待在家中,沒有朋友來往,也不看書。)

  2. 甲方沒有將學習的心得與乙方分享甚至限制乙方學習,常見於大男人或大女人沙文主義的家庭,其中一方嚴格限制另一方參加社團或交朋友。可能的原因是:

 

  • 怕對方出軌。

  • 怕對方能力比自己強,無法駕馭。

  • 認為家裡只要有一個能力強的人就足夠了,另一方不需要太能幹。當事人往往忘了衡量,家裡如果有二個能力強的人,說不定對家庭、小孩和個人更有幫助!雖然有時候難免會有“一山不能容二虎”的爭執情形發生,但是,衝突的危機也可能是一種轉機,因為衝突可以塑造出險峻的情勢,強迫雙方去自我反省,去考量對方的立場,然後領悟出尊重與妥協”對經營家庭的重要性。

 

  1. 甲方願意分享,乙方卻拒絕分享。(對甲方的訊息提不起興趣,導致內部沒有充分的交流,例如:不願意聽對方訴苦,不願意融入對方的社交圈,無法認同對方的朋友。)

  2. 雙方分居兩地,無法隨時做直接面對面的溝通,導致內部交流的品質因時空限制而受到影響。同時也缺乏共同生活經驗作為感情的潤滑劑。例如:親子活動、撫摸安慰、性生活。

  • 於是久而久之,雙方思想與行為模式的差距就越來越大,彼此話題也越來越不投機,關係自然就越來越冷淡。這個時候,如果沒有第三者出現的話,雙方關係還能勉強維持住。但是,如果恰好有思想與行為模式較契合的第三者出現的話,就很容易產生新的配對。也就是,較契合的雙方會互相吸引而形成新的一對。尤其是雙方都與原來的伴侶處不好時,更是容易一拍即合!

  • 任何人際關係上的衝突或不順遂,都值得好好檢討並找出真正的原因!這樣才能避免再一次的折磨!(參考→加分Vs減分)

回到快速索引

契合點:

  • 人與人接觸後能夠成為朋友是因為彼此間有“契合點”,能夠建立互利的供需關係。而構成“契合點”的條件是:必須合乎雙方主觀的期望值

  • 契合點的成份可能是彼此間有共同點,例如:有共同的思想價值觀、語言、食物、嗜好、性的需求、被愛的需求、、等;也可能是彼此間有互補的相異點,例如:對方有自己夢寐以求的才藝、財富或特質。

  • 只要有契合點,不管是多是少,都可能建立朋友關係。

  • 契合點會隨彼此互動情形而變化(磨合時期)。因此,想要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就必須加強契合點的比重,同時也要降低衝突點的比重。

  • 致命的契合點:雙方的契合點若是建立在無法填滿的強烈慾望(渴望)上時,契合點就會很容易變成衝突點,例如:性的渴望、被愛的渴望、金錢的渴望、、等等。這些強烈的慾望是無法永遠獲得滿足的,所以,“需求者”只要有機會,一定會向外尋求新的、更大的“供給者”來維持滿足感。通常,這種擴張的行為會引起“舊供給者”的不滿而發生三角衝突。(請參考→慾望三部曲

回到快速索引

衝突點:衝突的根源在於“比較”。

  • 衝突的四部曲是:比較落差整合失敗”→“全面對立

  • 人與人剛開始接觸時是點的接觸,經過一段時間交往後會擴展成面的接觸。此時就會發現前所未見的衝突點。

  • 當對方的“某些相關特質”達不到我們心中的“期望值”時,我們可能會產生各種行為反應。例如:

 

  1. 放任包容:不試圖改變現狀,任由現實與期望值的落差繼續存在。

  2. 整合:減少現實與期望值之間的落差。

 

  1. 改變自己: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來減少落差、改變自己的思想行為模式來遷就對方。

  2. 改變對方:要求對方改變來減少落差。改變的手段大致可分為兩種:
    溫和漸進的方式Vs.強迫激進的方式

 

  1. 離開:嫌棄對方而立即離開,或整合失敗後,放棄對方而離開。

  • 註:所謂“某些相關特質”是指對方的外貌身材、才藝、思想價值觀、行為模式及一些附帶的價值,例如:社會地位、家庭背景,人脈關係、財富、、等等。

  • 落差的處理方式是雙方關係演變的關鍵!其中又以“強迫激進”的整合方式最容易升高衝突的溫度!

  • 彼此之間的相異點,如果沒有以尊重、仰慕或包容的態度來看待的話,就會很容易成為衝突點,特別是牽涉到習慣的問題。由於雙方都已經積習難改,所以短期內要妥協配合是非常困難的。例如:不同的語言、不同的食物、不同的風俗文化、不同的個性、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時間感、不同的空間感、不同的思想價值觀、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黨派、、等等。

  • 不理性的擴散: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衝突點如果未能及時有效地協調,常常會由少數衝突點蔓延成全面的戰爭,也就是說人性容易偏向全或無的極端而產生遷怒把原有的契合點也一併否決掉,導致良好關係全面瓦解。其實衝突點可能只佔接觸面的其中幾個小點而已。
    例如:夫妻一年364天都很恩愛,只因1天吵架就離婚。
    又例如:多年的朋友因某一個觀點(政治觀點、、等)不同而斷絕往來。

  • 衝突點的擴散也是培養出來的,是經由雙方一來一往的激怒產生惡性循環而逐漸加大範圍的。

  • 磨擦時,溫度會升高。如果在到達燃點前能夠及時降溫就可以避免玉石俱焚、兩敗俱傷的悲劇,因為衝突之下沒有真正的贏家
    試問當事人:
    人際關係的燃點在那裡?燃點之前有哪些徵兆

回到快速索引

整體評估:利弊得失的評估

  • 衝突點”與“契合點”的比例:短視的人很容易把少數誤看成多數,甚至看成全部。因為拉近距離看東西會覺得東西變大了,有時候靠太近甚至東西會佔滿整個視野!所以,為了避免全或無的極端,最好站遠一點去看,全盤去看,這樣才能看清楚“衝突點”與“契合點”的正確比例!

  • 衝突點”與“契合點”的比重:在評估整體形勢時,除了“數量”的比較之外,我們還需考慮“質量”的問題,也就是還要看清楚“衝突點”與“契合點”的正確比重。例如:有些契合點是不可或缺、無法取代的。一個契合點帶來的好處就能抵上好幾個衝突點帶來的災害。例如:對方家財萬貫,能帶給你十分優渥的生活環境,至於他的一些缺點,就只好忍一忍了。

  • 存異求同:有些衝突點在短時間內是無法整合的,甚至花一輩子的時間也無法整合。因此,不如先放棄整合,完全尊重他人不同的見解與行為,也就是尊重衝突點的存在,不採取強迫同化的整合方式,如此才能使衝突點降溫為相異點。另一方面,也要努力培養契合點使它遠遠勝過衝突點。一旦雙方互利的地方遠遠勝過利益衝突的地方時,任何一方就不敢輕言決裂了。

  • 雖然衝突是人際關係裡無法避免的課題,但是衝突的痛苦背後也相對地藏著心智成長的甜美果實,只要您肯深入探索而不逃避的話。

回到快速索引

防衛半徑:

  • 兩個原子間有基本的距離,如果硬把距離拉近超過基本距離就會產生排斥的現象。

  • 人與人之間也有類似的距離,因為每一人的周圍都有一圈自我保護層,這種保護層的厚度稱之為防衛半徑。如果侵入對方的防衛半徑內就會引起嚴重的排斥反應。

  • 保護層的形狀並非均勻的圓球形而是不規則形。也就是說在不同的議題上有不同的防衛半徑。

  • 防衛半徑會隨著認知的改變而改變。

  • 只要縮短自己的防衛半徑即可縮短與別人的距離,同理,拉長自己的防衛半徑就會拉長與別人的距離。

  • 距離與雙手:拉近距離互相擁抱的是雙手,把對方推開的也是雙手,在四周築起圍牆的也是雙手,拿起配劍砍傷對方的也是雙手。

回到快速索引

尊重與妥協:0.5的藝術

  • 為什麼要去尊重別人?

  • 如果雙方的關係沒有建立在平等互惠的基礎上,而是建立在彼尊我卑的不平等關係上或是帶有畏懼的成分,那麼所刻意表現的尊重態度就無法維持長久而會很容易變成憎恨或鄙視。

  • 若能以平等互惠的尊重方式去與周遭人事物互動,自然會與周遭人事物產生和諧的關係。

  • 親密關係若不能以平等互惠的尊重方式來維繫,反而更容易變成冤家。

  • 對錯之爭在對峙的狀態下,雙方一定各持己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接著頭腦會開始尋找種種的理由來把自己的言行合理化,同時,也會竭盡所能去否定對方的一切。也就是說,頭腦會設法讓自己相信“自己是對的一方”。這個階段,雙方渴望的其實只是對方態度的軟化、溫柔的哄騙或一再的道歉而已並不是長篇大道理。此時,如果還一味搬出大道理去教訓對方,雙方關係只會更加惡化而已!(雖然說“主動讓步”的作法有可能會讓對方更自以為是、氣焰更囂張,不過比起“苛責、懲罰、熱戰、冷戰”、、等等作法,“主動讓步”還是比較有利於早日和解。 )

  • 體諒與忍讓來達成妥協:如果雙方能夠把“”與“”暫時擺一邊,彼此互讓一步,使之間能夠產生寶貴的0.5,完全避開全或無的陷阱,那麼雙方就能繼續維持和諧的關係,繼續共享利益,。

  • 加倍補償:如果我方經過全盤考量後,認為妥協和解是值得的話,那麼我方就必須耐性地找出對方掛礙的地方,然後加倍補償。
    例如:如果對方認為自尊受損,我們就加倍做面子給他。如果對方認為金錢受損,我們就加倍賠錢給他。如果對方認為我們態度惡劣,我們就加倍笑臉相迎。

  • 人際關係的合諧才能帶來幸福的人生,而合諧之道不外乎溝通妥協一個懂得妥協的人,通常也是獲得最大整體利益的人!

  • 不需要去怨恨任何人,也不需要去責怪任何人,對方只不過腦容器裡面裝了跟我們不同的東西而已。如果雙方願意打開腦容器,把裡面的東西拿出來互相攪拌均勻再裝回去,那麼彼此就有共識了。這個打開的動作就是開啟溝通的大門,而攪拌均勻就是達成了妥協!

  • 尊重是對應而來的,是有條件的,而且與每個人的主觀認知有關。
    一般而言,如果想要獲得他人的尊重,自己就得具備相當的條件,如果未達到這些條件(對方主觀認可的標準),而只是一味抗議或爭取尊重,則所獲得的尊重只是表面上的應付而已。所以,想要獲得他人的尊重,與其向外懇求對方賞臉,不如向內從根本著手,好好“改善自己”。

回到快速索引

時間與誠心:

  • 預設的時間表:人們常常對需要解決的事情設定一個“完成時間表”或“進度時間表”,然後根據這個“預設的時間表”來對相關的人事物做出評估。

  • 答應要做到的事,愈早完成,愈能表現出誠意;愈晚完成,誠意度愈差。有時候甚至會出現“明明有及時完成,可是對方還是不領情”的情形,例如:雙方言明一個月內還錢,雖然最後都有還清,但是“拖到最後一天才還清”與“提早還清”就可能帶來截然不同的評價!又例如:做錯時,愈快向對方道歉,對方愈能感受到我方的誠意,反之,愈慢道歉,誠意度愈差。

  • 第一時間做出回應最能表現出我方的誠意,雖然第一時間有時候未必是最適當的時機!例如:對方還在氣頭上時,愈快向對方道歉,對方有可能會馬上釋懷,不過也有可能會認為我方理虧而更加得理不饒人。

  • 願意在爭執後的第一時間就致力於修補破裂關係的人,通常都是屬於“不太計較”的人,這種人很容易做到“盡釋前嫌、恩怨一筆勾銷”,和解後通常不太會留下心結,雙方關係還是可以完好如初。反之,拒絕在第一時間修補關係,而任由冷戰形成的人,通常都是屬於“記恨”的人。這種人很難在短時間內就寬恕對方,即使和解了也常常會殘留心結,雙方關係也因此很難再恢復以往了。

回到快速索引

鄙視或歧視:

  • 沒有人喜歡受到鄙視;如果受到鄙視就會產生對立的行為,例如抵制、排斥、報復等等。

  • 藉由矮化他人或鄙視他人來提升自我的形象是一種自欺的遊戲,久而久之會看不清自己真實的面目,對自己的能力會產生錯估而遭受失敗。

  • 試問:鄙視的標準是依據什麼?。

回到快速索引

加分Vs減分

  • 所有能增進彼此情感的行為反應都是屬於“加分”的範圍。

  • 所有會傷害彼此情感的行為反應都是屬於“減分”的範圍。

  • “加分”可以增加感情的溫度;“減分”則會降低感情的溫度。

  • “加分”到某個程度後,感情就會邁入愈來愈濃烈的“良性循環”;反之,“減分”到某個程度後,感情就會掉入愈來愈冷淡的“惡性循環”。

 

  • 慢慢地、一點一滴地滴入“友善的成分”,直到有一天您就會發現兩人的情感已經水乳交融了,因為“痛苦的記憶”已經微不足道了,它已經被太多太多“甜蜜的記憶”稀釋掉了。反之,如果您一點一滴地加入“不友善的成分”,有一天您也會發現兩人已經水火不容了!

  • 以善導善,循循善誘:人性善惡皆有,一個人的好壞就看當下他是處於善或惡的一面!人際關係若要良性循環,就要設法誘導出對方善良的一面。那麼要如何誘導呢?“以善導善”的作法大家不妨試試。也就是,自己先主動釋出善意,並且持之以恆,不能因對方一時的惡劣而放棄,甚至連自己也被對方同化成一樣的惡劣(以牙還牙)。如此一來,就前功盡棄了,雙方也就無法避免掉入惡性循環了!所以,善意一定要繼續堅持下去,久而久之,自然就能誘導出對方善良的一面。

  • 宏觀”的視野有利於看清大方向,有利於細節的調整,有利於情緒的管理!

 

  • 要隨時觀察自己的行為反應,隨時反省自己的加分方式是否恰當?是否抓到了訣竅?然後盡快做好調整,把所有的細節都對準大方向,不要讓自己的所作所為與目標背道而馳了!
    例如:明明想要挽回瀕臨決裂的婚姻,可是偏偏就是個性作祟,關鍵時刻總是做出令對方反感的事,而加速把對方推出去給第三者!
    例如:明明心裡想要修補關係(主動關懷、問候、道歉、破冰、等等),可是卻礙於傳統的矜持、自尊或面子而遲遲未釋出善意,陷自己於矛盾當中!

  •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我們不能因為自己做了一點點加分的動作,就馬上要求對方有善意的回應,我們要給對方時間去調整舊習慣。所以當對方還沒調整過來時,我們千萬不能再隨之起舞而壞了大事。情商(EQ)是成功的關鍵,小不忍則亂大謀!

  • 大多數人在人際關係上都欠缺“主動加分”的創意,兩性關係也不例外。我們總是期望對方給我們驚喜,滿足我們的被愛欲,但是我們也總是忘了對方也有相同的需求,我們忘了反省自己:

 

  • 我們到底付出了多少?我們又為對方做了些什麼?

  • 我們的腳步跟目標一致了嗎?還是所作所為都令對方失望了?然後雙方一起失望,一起掉入惡性循環!

  • 面子重要?還是裡子重要?

  • 主動加分吧!別讓關係成為一灘死水!來點幽默!來點驚喜!來點淘氣!來點創意!來點溫馨!來點感動!(是驚“喜”而非驚嚇)

  • 三角或多角關係裡面存在著“競爭”的成分,如果你無法比其他競爭對手提供更多更有利的條件,你就會被淘汰掉!所以,當你處於競爭的局面時,你必須冷靜分析自己的優勢條件有哪些?劣勢條件有哪些?綜合起來是居上風?還是居下風?接著,你必須下工夫去改善每一個環節,好讓總分排名第一。
    在改善的技巧上,如果卯盡全力,還是無法改善自己的致命缺點,這時候,不如棄守這些弱勢的項目,把主力轉攻自己擅長的項目,讓自己獨特的優點發揮到淋漓盡致,令對手望塵莫及!

回到快速索引


題報告:婚姻生活經驗談

前提:以下的相處模式只供參考,大家還是要找出適合自己家庭的模式,切勿強迫對方一定要遵循“透明化”的原則,這種作法要看個性,有些人適合,有些人不適合。


透明化:透明化互相了解互信互助

目標:夫妻之間最好能成為無所不談的好朋友!

生活經驗”分享透明化

  • 夫妻倆最好能無所不聊,生活上的點點滴滴都跟對方分享,例如:如果老公每天長時間忙於工作,比較少時間與小孩相處,那麼老婆最好每天將小孩的點點滴滴在下班後充份分享給 老公。如果你是上班族,建議你將辦公室的點點滴滴分享給另一半。但是,千萬不要強迫對方一定要像小學生般專注地聆聽,你只管輕鬆地說出來故事就好了。

交友經驗”分享透明化

  • 夫妻倆最好一起從事社交活動,讓大多數的朋友都是共同的朋友。只保留少數朋友是個別的朋友,不過,這些個別朋友最好都能安排跟對方見過面、聊過天 ,以取得信任。

是非八卦”分享透明化

  • 夫妻倆最好常常在探討周遭的人、事、物,彼此交換所獲得的資訊,以弭補彼此情報的不足。對於“是非八卦”,應該採取認真探索的的態度,而非不痛不癢地、冷眼看別人的笑話而已。如果你們也能認真地看待“是非八卦”,並且用心地互相討論研究,你們將會發現“是非八卦”是相當有用的人際關係學習教材

  • 家裡的八卦會議應該常常舉行,最好是天天舉行,而舉行的時間可以選擇在睡覺前,其次是下班後。告訴你一個好玩的聊天方式:下班後可以開車載著全家做漫無目標的兜風 ,因為車子行進間你們除了待在車內,什麼地方也不能去。除了閒聊外,什麼也不適合做。最大的好處是:車內與世隔絕的空間會帶來一份“鬧中取靜”的靜肅感;車行的速度也會加速你的思潮,激發你的靈感!不過, 要小心交通安全!開車分心也是很危險的!

金錢財產”分享透明化

  • 金錢是“夫妻互信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金錢共有制 比較能體現彼此的信任度。

  • 有很多家庭的情形是:一方嚴格管控金錢,每個月固定給對方一筆錢來維持家用或是充當零用錢。通常這筆錢都是勉強夠用而已,因此,另一方總是省吃儉用,處心積慮地存私房錢。站長從中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只要一方越嚴格管控金錢,另一方就越想要存私房錢。大概是“欠缺安全感”吧?更諷刺的是,在“金錢”與“配偶”之間,他們最後會選擇“金錢”。在“子女”與“配偶”之間,他們不約而同地選擇“子女”。

身體感覺”透明化

  • 良好的性生活對夫妻之間的融合非常有幫助,但是它也是要靠互相配合才能辦到的。通常我們對自己身體的感覺是直接而清楚的,但是要感覺到別人身體的變化就比較困難。為了弭彌這種差異,夫妻雙方一定要將自己身體的感覺委婉誠懇地告訴對方,讓彼此充分了解對方身體的特質。也就是,自己要先當嚮導,帶領對方一起來探索自己的身體。經由不斷地接觸練習,彼此才能提高“觸覺敏感度”,也才能掌握到對方身體的微細變化。但是,千萬要有耐性,要認知到“學習能力是因人而異”的道理。如果一切學習沒有愛心當基礎的話,就很容易帶給對方壓力、挫折感,甚至惱羞成怒也說不定

  • 如果您對另一半的性配合度不是很滿意,因為對方總是無法滿足您的性需求,那麼您可能會想要向外尋找滿足的對象。不過在出軌之前,您必須考慮以下因素:

 

  1. 法律責任的問題。

  2. 性病的風險。

  3. 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有可能您找到的對象只能滿足您的性需求而已,其他方面有可能會讓您更失望也說不定。

  4. 性慾是無底洞,您可能要不斷地換對象來保持新鮮感與刺激感。

  5. 如果有子女的話,最好不要讓父母之間的不協調影響到子女的“性價值觀”。

    除了上述情形外,您也有義務將身體的病痛告訴對方,讓對方參與醫療的過程。任何一方病倒了,彼此都有責任

思想感情”透明化

  • 內心真正的想法一定要表達出來讓對方知道,越明確越好。不過,表達的時機倒是要看對方的情緒是否處於安穩的狀態。如果對方情緒不夠安穩,你的真情流露可能不會百分之一百被聽進去。如果對方是處於易被激怒的發飆狀態,你所說的任何話反而可能被扭曲誤解。有時候甚至稍微一點點的刺激就會引爆衝突。為什麼一定要說出自己的感受呢?因為別人不可能百分之一百猜到我們內心的想法或百分之一百感受到我們的心情變化。

  • 如果彼此不把思想感情明確地表露出來,雙方的互動就可能一直都建立在誤會上面。﹝也就是一直都建立在不正確的猜測上﹞這種認知上的差距最容易差槍走火了!從另一個角度看,自己的思想感情如果不透明化,就很難得到外界的批評指教,而可能養成“沾沾自喜,自以為是”的封閉心態。也就是,雖然表面上不跟對方爭辯,心理上始終還是認為“自己才是對的一方,對方是無理的;自己是有修養的人,只是不願意跟對方爭辯而已!”,搞不好心裡還一直暗罵對方欠缺修養!這種情形最常見於傳統的婦女。

  • 總之,思想感情透明化可以提升彼此的暸解程度,進而調整彼此的互動方式,同時也可以讓自己的幼稚、錯誤獲得別人糾正的機會,對雙方心智的成長有很大的幫助。

休閒活動戶外化敞開心胸、紓解壓力

  • 壓力常常是夫妻關係的殺手,它很容易讓人們失去基本的耐性,所以,往往一件小事就可能成為壓力發洩的管道。如果雙方都能了解“壓力”才是導致爭吵的真正源頭,而非所爭吵的那件小事,那麼,雙方的焦點才會拉回到“如何幫對方減壓”的問題上,否則,雙方會很容易被一些莫名奇妙的小問題牽著鼻子走而形成惡性循環!也就是說,壓力→失去耐性→任何小事都可能被激怒或借題發揮而引爆新的衝突→新的衝突帶來了新的問題→新的問題帶來新的困擾、新的壓力→舊壓力+新壓力,讓人心情更緊繃,更加沒耐性→更容易被激怒→更容易產生新的衝突→新的衝突又帶來了新的問題→..........→衝突更頻繁、更嚴重。

  • 大多數家庭的共同休閒活動是“一起看電視”,這種活動有個缺點是“坐太久、吃太多”。特別是老人家,一坐就幾個小時,動都不想動,連廣告時間都懶得起身活動筋骨。這樣子對血液循環非常不好,如果再隨手抓零食來吃,看電視就變成一種健康的殺手!

  • 根據科學報導,老鼠關在擁擠的空間裡會產生暴力傾向,“人”也可能是如此,換句話說,一群人如果長期待在四周都是牆壁的狹小空間裡,行為也會暴力化,例如:斤斤計較、爭吵、打架、、等等。所以,下班常常跟家人去散步或開車兜兜風,碰到休假日也儘可能安排全家出外旅遊。


認識“協商談判”:

  • 要訣:

 

  1. EQ決定對談的品質﹝心平氣和﹞。

  2. 放下“譴責”心平氣和友善的對談氣氛妥協

  3. 對談氣氛越友善,雙方透明化的程度越高。

  4. 越能塑造友善氣氛的人,越能把人際關係經營好。亦即是,EQ越高,人際關係越好。

  • 一個小家庭就好像一個國家,同樣有很多事情要處理,例如:財政經濟、內政外交、教育、、等等。通常新婚的夫妻在許多生活狀況都還沒摸出一套適當的因應模式,也就是彼此的默契會稍嫌不足。特別是在處理“不同意見”方面,常常會爆發激烈的口角,甚至肢體衝突也可能上演。

  • 錯誤的處理模式往往跟一個人的成長背景有密切的關連,所以,雙方第一個要先建立的觀念是“每個人都是來自不同的背景,所以短時間內還繼續沿用過去的模式是正常的現象,不應過度苛責。”,否則你就必須連對方的祖宗八代、九族親友都要一起罵進去才算公平,單單罵對方一個人是不公平的。例如,大男人主義是有其時代背景的,如果要譴責大男人主義,就必須譴責整個社會好幾代的人。

  • 一般而言,“協商改善”的時機應該選在事情發生後,雙方冷卻下來時才開始。如果其中一方生氣還沒消下來,另一方可以考慮先讓步,也就是先主動釋出善意,向對方道歉。﹝這是手段而已,無關“誰對或誰錯”,最終目標是要達到雙贏的和解。所以,不一定每一次都必須是真誠的道歉,有時候對方實在是很無理取鬧,我們還是可以考慮做出虛假委婉的道歉。﹞如果對方生氣比較長,一時還消不下來,那麼不妨考慮暫緩對談。最好還是等到氣消了,氣氛變友善了,對談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當然,這一切的忍耐和等待還是要有“愛”當基礎才辦得到。

  • 有時候冷戰期會持續很久,尤其是當你踩到對方的最痛點時,更是難以在短期內取得對方的諒解。不過,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有心要和解,願意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不斷地釋出善意,遲早還是可以破冰的!

  • 等到氣氛變友善時,雙方就可以逐一檢討彼此過去的習慣模式,一起來分析整個“紛爭事件”的利弊得失(請參考→對錯Vs得失)。如果對方還能夠接受進一步批評的話,你不妨將你對他的反應模式所帶來的困擾告訴他。就這樣在友善氣氛下,彼此一一退去虛偽包裝的外衣,慢慢達到彼此透明化的境界。叮嚀您,記得要給對方留點顏面和隱私,讓對方心甘情願說出來,不要強迫,切忌操之過急!

建立“危機處理模式”:

  • 步驟:摸清底線妥協建立預警機制

  • 懂得塑造良好的對談氣氛後,才可能進一步共同討論建立雙方最敏感的“危機處理模式”。首先,雙方要先說出自己的“底線”,也就是要先說出會嚴重影響彼此關係,甚至會造成決裂的“最痛點”。接著再談判:底線”可不可以“互不侵犯”?

  • 如果同意互不侵犯對方的底線,那麼就可以直接跳到“建立預警機制”的階段。如果無法接受對方的“底線”,那麼你就必須重新評估這個底線影響的層面到底有多大?如果影響的層面很小就無所謂;如果影響的層面大到讓你感覺有如芒刺在背、生不如死,那麼你就可能要面臨“聚或散”的抉擇。也就是,你要認真地評估對方到底值不值得你跟他繼續生活下去了?

  • “聚或散”的評估方式因人而異,站長的建議是:

 

  1. 儘可能把評估的時間拉長:除非人命關天,否則最好慢一點下結論。

  2. 儘可能把評估的範圍加大:也就是把所有想得到的優點、缺點一一攤開來看,不要只集中在缺點上面而已。否則,極可能對方少數的缺點會覆蓋過其他多數的優點。換句話說,一時的恨意很有可能全面地瓦解過去長期建立的感情基礎。套句站長的專有名詞:
    要全面評估彼此的“契合點”是否遠大於“衝突點”?
    對方的“
    可愛處”是否遠勝過於“可恨處”?

  • 如果對方的“可愛處”遠勝過於“可恨處”,那麼你就必須做適當的讓步﹝委曲求全﹞,而且心裡要有最壞的準備,因為凡人不可能一夕之間就變成聖人,類似的衝突可能還會再上演一陣子。

  • 通常相處久了,優點總是被認為是理所當然的,不需要特別強調,但是缺點就不一樣了。它會經由每一次的爭吵而慢慢地被放大,最後缺點會被放大到佔滿了整個視野,讓當事人只看到對方的缺點而看不到任何優點。這個時候當事人就會慢慢失去耐性與包容性,雙方關係也會跟著逐漸瀕臨決裂的邊緣!反之,只要能夠看到全盤,當事人就比較會有足夠的動機去忍耐對方的缺點。

建立“預警機制”:

  • 雙方在合諧的氣氛下,共同回顧一下:

 

  1. 找出導火線:哪些因素常常引起劇烈衝突?例如:某些特定的人、事、物、措詞、行為、習慣常常會使對方失去理性。

  2. 劇烈衝突前都會出現哪些徵兆?例如:說話的分貝加大、音調尖銳化、臉紅脖子粗、出現某些特定用詞、、等。

  3. 找出及時的解藥:有哪些解藥可以馬上降溫?例如:說到某個人、事、物、聽到某句話、幽默一下、、等等。

  • 以上是建立“預警機制”的大略輪廓,實際情形會比上述的例子複雜百萬倍,站長無法ㄧㄧ詳細說明,必需靠有心人自己去觀察、整理與應。

  • 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只要當事人把對談氣氛控制好,任何難題大致上都可以迎刃而解!

回到快速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