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要吃所有的糖,包括:天然糖、人工代糖、糖醇....等。
-
天然糖:
蔗糖(白糖、赤砂、冰糖、黑糖)、果糖、蜂蜜、楓糖、甜菊(Stevia)、甜菜根、菊苣根(Chicory
root)、羅漢果糖、高果糖玉米糖漿(High Fructose Corn Syrup)、龍舌蘭糖漿(Agave Nectar
Syrup)....等。
-
人工代糖:
阿斯巴甜(Aspartame)、三氯蔗糖(Sucralose)....等。
-
糖醇:
木糖醇、山梨糖醇、赤藻糖醇....等。
-
不要被蔗糖騙了!蔗糖會分解成葡萄糖與果糖,其中,葡萄糖會升高血糖,刺激胰島素分泌!
-
果糖雖然不會升高血糖,但是它會升高血壓、升高三酸甘油脂、升高心臟病指數(TG/HDL)。果糖的代謝途徑跟酒精一樣,最後會導致脂肪肝與胰島素抗阻。(詳見下文)
-
自體免疫疾病者禁吃阿斯巴甜,特別是甲狀腺的自體免疫疾病。
-
食品添加物不良反應的案件中,阿斯巴甜佔了75%。其中有些不良反應非常嚴重,例如:癲癇、死亡。
-
阿斯巴甜(Aspartame)的代謝產物之一是甲醛(Formaldehyde),是一種致癌劑。
-
Ty
Bollinger指出,阿斯巴甜是原先用在生物戰而發展出的化學物質,長久以來都被認為是一種神經毒素,但藉由包裝的騙術,它終於獲得食藥局的認可,當作1980年代的甜味劑使用,現今則用於飲料、口香糖、薄荷、糖果、醬料及其他食品上。(《癌症的真相》p.97)
-
三氯蔗糖(Sucralose、Splenda)可能會造成甲狀腺、白血病(Leukemia)、免疫系統與神經系統的問題。
-
龍舌蘭糖漿(Agave
Nectar Syrup)的果糖含量是90%,超過高果糖玉米糖漿(HFCS)的55~65%。
-
Ty Bollinger指出,味精與肥胖有關,它會使胰臟製造比正常多3倍以上的胰島素。(《癌症的真相》p.96)
-
人工代糖,請參考→《別再吃進癌症》第1章:人工代糖--蜜的毒藥。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73741?fbclid=IwAR2k3gGVqtQkGqGa2vsO8ap9fb3taz5YU2K7huzKSRKfMyyVUgyHPcTKDZY
-
人工增甜劑會減少腸道益生菌。(《KetoFast》p.10)
-
老鼠實驗顯示,在飲水中添加三種人工代糖(阿斯巴甜、蔗糖素、糖精),幾週後會讓多數老鼠罹患葡萄糖不耐症(糖尿病前期症狀)。其中,糖精即使用量很低,老鼠還是會出現葡萄糖不耐症。(《血糖瘦身飲食解密》p.200~201)
-
果糖會升高胰島素,如果長期胰島素過高就會導致胰島素抗阻,而胰島素抗阻正是代謝疾病的共同源頭。果糖對胰島素的影響:
胰島素負擔=醣類-纖維-0.75x果糖+0.56 x 蛋白質+0.5 x 外酮
-
攝取120卡的葡萄糖,只有不到1卡被儲存為脂肪,但是攝取120卡的果糖,足足有40卡被儲存為脂肪。
-
一般人只知道來自葡萄糖的血糖,其實還有來自果糖的血果糖與來自乳糖的血半乳糖,後二項對身體的危害更大!(Robert
Cywes認為果糖的危害超過葡萄糖與乳糖。)
-
果糖的後遺症:胰島素抗阻、代謝症候群(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肥胖)、高尿酸。
-
果糖引起的疾病包括:脂肪肝、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痛風、黴菌感染、食物渴望症。
-
研究學者在1960年代就知道,相較於等量的葡萄糖,果糖更能提高血壓,這種現象叫做果糖誘發的高血壓。(《好卡路里,壞卡路里》p.228)
-
大量攝取果糖容易流失礦物質(鐵、鈣、鎂、鋅),最後導致骨質疏鬆症。
-
果糖會干擾銅的代謝,阻斷膠原蛋白與彈性蛋白的合成,另外,銅缺乏也會導致不孕症、骨質流失、貧血、血管缺陷、高膽固醇、心臟病、血糖異常。
-
果糖無法影響飢餓素(Ghrelin)的分泌,同時也干擾大腦與瘦體素之間的溝通,導致身體產生瘦體素抗阻,無法送出飽食信號而吃不停。
-
果糖的代謝途徑跟酒精一樣,過量的果糖在肝臟會形成大量脂肪,並且就近堆積在肝臟,造成所謂的【脂肪肝】,而脂肪肝是導致胰島素抗阻的原因之一,因為脂肪一旦佔滿了肝臟,肝臟儲存肝醣的空間就會減少,由於肝醣是第一線的燃料,身體會升高胰島素來強制肝臟儲存肝醣,導致血液的胰島素濃度居高不下。雖然肝臟滿載產生了抗阻,但是其他未滿載的細胞仍然會在胰島素的指令下繼續執行儲存的工作,例如:脂肪細胞,最後造成肥胖。
-
果糖的代謝,其中一部分生化反應是被分解為醋酸,然後合成膽固醇,也因此膽固醇過高者,必須節制果糖的攝取量。
-
果糖比葡萄糖更容易與紅血球的血紅素結合,形成糖化血色素,它的結合速度是葡萄糖的7~10倍。(糖化的後遺症是紅血球失去正常功能)
-
果糖很容易與蛋白質、DNA、脂肪結合,例如:果糖與皮膚、血管的膠原蛋白結合,形成所謂的【糖化最終產物(AGEs)】,造成皺紋、血管硬化。(糖化=老化)
-
果糖的另一個代謝產物是乳酸,乳酸會跟尿酸競爭排泄途徑,導致尿酸積留體內,形成痛風。
-
果糖會餵養腸道的壞菌,導致壞菌滋生,代謝出大量尿酸,導致尿酸過多的疾病,例如:高血壓、關節炎、痛風、腎結石。很多醫師常把痛風歸咎於吃太多肉品,殊不知果糖才是主兇!(尿酸會抑制血管中的一氧化氮,使血管失去彈性,硬化,最後形成高血壓。)
-
天然食物也可能含有果糖,例如:
蔗糖含有50%的果糖
蜂蜜含有55%的果糖
高果糖玉米糖漿含有55~65%的果糖
龍舌蘭糖漿含有90%的果糖
-
Jason Fung寫到,過度攝取果糖會增加5倍的脂質新生作用(DNL),如果用同等熱量的果糖代替葡萄糖,在短短8天內就能讓肝臟脂肪增加38%。這種脂肪肝對胰島素抗阻的發展至為重要。在所有碳水化合物中,果糖引發脂肪肝的能力是獨一無二的。(《糖尿病救星》p.109)
-
Jason Fung寫到,早在1980年就已經知道,實驗可以證實過度攝取果糖會激發胰島素抗阻。健康受試者每天攝入超過1000卡的果糖,僅7天後,胰島素敏感度就會惡化25%。相較之下,受試者攝取過量葡萄糖並不會出現類似的惡化情形。(《糖尿病救星》p.110)
-
大概估計:
|
全身細胞代謝 |
肝臟代謝 |
|
葡萄糖 |
80% |
20% |
|
果糖 |
|
100% |
|
酒精 |
20% |
80% |
|
-
|
引起胰島素抗阻 |
進入糖尿病前期 |
過量攝取果糖的時間 |
1周 |
8周 |
果糖
-
資料來源:https://www.cell.com/cell-metabolism/abstract/S1550-4131(17)30729-5
-
Joshua D. Rabinowitz的這篇文章太具革命性了!以前都認為果糖原封不動全部都送到肝臟代謝,其實一部份的果糖會先在小腸轉換成葡萄糖與其他有機酸,一部分會在大腸被細菌代謝成短鏈脂肪酸。詳述如下:
-
果糖經由小腸吸收後,一部份會轉換為葡萄糖與其他有機酸,但是轉換量不是100%。經過小腸的轉換後,果糖的量會減少,可以減輕肝臟處理果糖的負荷。
-
當投予低劑量的果糖時,小腸可以轉換
掉大部分的果糖,剩下少數殘餘的果糖會被送往肝臟代謝,不會有多餘的果糖進入大腸。(如下圖左邊部分)
-
當投予高劑量果糖時(每公斤體重超過1克的果糖),扣除小腸能轉換的部分,還會殘留大量未轉換的果糖,雖然小腸極力將這些果糖送往肝臟代謝,但是輸送量是有極限的,有一小部分來不及輸送的果糖就會進入大腸,然後餵養大腸的微生物,製造出一些短鏈脂肪酸。(如下圖右邊部分)
-
果糖容易導致胰島素抗阻、糖尿病、脂肪肝、肝硬化、肝癌。
-
大腸的菌落是不應該接觸糖類的。(包括果糖)
-
小腸轉換果糖的能力會受二種因素的影響: 1.之前如果有攝取果糖的話,轉換能力會提升。 2.進食後轉換能力也會提升,空腹時轉換能力較差,所以果糖(水果)適合飯後吃,這樣才能保護肝臟。
This graphical abstract depicts the findings of Jang
et al., which show that it is actually the small
intestine that clears most dietary fructose, and
this is enhanced by feeding. High fructose doses
spill over to the liver and to the colonic
microbiota for metabolism.
|
-
低醣飲食→降低胰島素、分解肝醣→排除鹽分與水分。
-
低血糖
症狀:噁心、頭暈、頭輕、發抖、心悸、飢餓、頭痛…等。
通常4~7天後會消失。
緊急措施是吃一顆糖。
嚴重者必須逐步實施低醣飲食,慢慢減少醣類攝取量,不能一步到位。
-
飢餓感
為期數周,因人而異。如果2~3周仍有飢餓感,代表醣類與蛋白質仍然攝取太多。
解決辦法:喝1~2湯匙椰子油來製造酮體,幫助緩和飢餓感。
飢餓感是低醣飲食者最常犯的錯誤,雖然醣類攝取量已經降低了,但是仍然不夠低,或是醣類攝取量已經夠低了,但是蛋白質的攝取量仍然太高,導致過多的蛋白質經由肝臟的醣質新生作用轉換成葡萄糖。這些葡萄糖會讓血糖大幅上升,接著胰島素又讓血糖大幅下降,造成飢餓感。解決辦法就是醣類與蛋白質的攝取量都要再減少,減少到個人的最低值,同時還要大幅提高脂肪的攝取量。只有當脂肪成為身體的主要燃料,身體不再完全仰賴葡萄糖,血糖才能維持在穩定的低水平,飢餓感也才不會頻頻出現。通常,要消除飢餓感,脂肪的攝取量至少要占總卡路里的75%。
-
疲勞、頭昏、虛弱
可能的原因是脫水與礦物質流失,因為醣類有蓄水功能,低醣飲食會產少肝醣,排出肝醣鍵結的水分,所以必須補充鹽分來保住水分。在排出水分的同時,體內的礦物質也會被排出,所以也必須補充各種礦物質。食物療法是:雞湯、肉湯、綠色蔬菜。
-
頻尿
低醣飲食→胰島素減少→排放鈉離子→排放水分子→利尿現象。
-
低血壓、暈眩
低醣飲食→胰島素減少→排放鈉離子→鈉離子減少(包括血清鈉離子)→血液的含水量減少→血壓下降→暈眩
所以,突然站起時要特別小心,一旦出現暈眩,要趕緊坐下、蹲下、躺下或找倚靠物,以防暈倒受傷!解決辦法是每天額外補充1~2克的食鹽(半茶匙~1茶匙)或每天喝幾碗的肉湯(雞湯、牛肉湯)。緊急狀況必須盡速含一小撮玫瑰鹽在嘴裡。。
有些人認為鈉離子是不好的東西,吃越少越好。但是實施低醣飲食一定會流失鈉離子,所以一定要補充足夠的鈉離子。一般而言,低醣飲食的鹽攝取量應該維持在5~7克/每日。
如果您還是不放心,或是本身就有高血壓,不妨補充鹽後量量血壓,自然就能放心!
另外,運動前最好先補充1克的食鹽。
我個人的經驗是實施低醣飲食的初期會有這種現象,半年後就不見了。
鹽最好是採用海鹽、岩鹽,不要使用精製食鹽,因為裡面的礦物質與微量營養素都被抽光了。
-
心悸
通常會出現在原本就是低血壓的人。
可能原因是:低血糖、脫水、電解質失衡、對中鏈脂肪酸不適應。
解決辦法:
低血糖要提高醣類或增加食量。
脫水要補充水分。
電解質失衡要補充電解質。
對中鏈脂肪酸不適應要改用其他油品,例如:奶油或酥油或其他動物油。
-
肌肉痙孿、疲勞、呼吸障礙、頭痛、肌肉流失、腿沉重、想吃鹽、容易哭
這是鉀離子缺乏的結果。因為低醣飲食會排放鈉離子,在排放鈉離子的過程中,會連帶排放鉀離子,導致肌肉痙孿、疲勞、呼吸障礙、頭痛、肌肉流失...等副作用。這種情形常發生在實施低醣飲食的初期。
補充鉀離子最好是從食物中獲取。含鉀離子的食物有:
動物性含鉀食物 |
植物性低醣含鉀食物 |
植物性高醣含鉀食物 |
鮭魚(572)、牛肉(475)、牛奶(376) |
酪梨(874)、四季豆(713)、香菇(635)、綠椰菜(505)、抱子甘藍(494)、芹菜(344)、蘿蔓心(324)、羽衣甘藍(296)、蘆筍(288)、白椰菜(176)、甘藍(155)、核桃(110)、檸檬(75)、小紅莓(33)….。 (另一份資料顯示,芫荽與巴西利的鉀含量是酪梨的9倍。) |
馬鈴薯(509)、甜菜(518)、哈密瓜(494)、香蕉(467)、番茄(399)、紅蘿蔔(394)、黑糖蜜(340)、西瓜(176)、葡萄柚(158)、蘋果(158)、黑麥(148)、蜂蜜(22)….。但是,糖尿病患者不適合攝取這些高醣的含鉀食物! |
請注意!料理過程很容易流失鉀離子,例如燉煮時鉀離子會流入湯裡,烤肉時鉀離子會滴光光。所以,建議採用蒸或炒來取代煮或烤。如果是煮湯,請記得喝湯,不要把湯倒掉。
◎鉀離子的重要性:胰島素的功能是把血管中的葡萄糖移出,直接供給細胞當能源,或是轉換成肝醣或脂肪儲存起來。如果轉換成肝醣的功能正常,血糖就不會降不下來,也不會過度被轉換成脂肪。但是葡萄糖轉換成肝醣需要鉀離子,如果缺乏鉀離子,葡萄萄只好繼續留在血液中或被轉換成脂肪,前者造成高血糖,後者造成肥胖。
◎有些頑強的鉀缺乏症光靠補充鉀是沒用的,必須也補充鎂才能見效! |
-
便秘
可能原因是:缺乏膳食纖維、缺乏鎂、服用止痛藥、脫水….等。
改變任何飲食習慣,最常見的問題就是便秘。解決辦法是刺激腸道蠕動,方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