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肥總整理

 

回到首頁

  • 更新日期:2019-12-17

  • 編寫者:郭漢聰


  • 減肥要先搞定胰島素,因為:
    1.胰島素升高時,身體走【能源儲存】的路線,剩餘能量會轉化為肝醣或體脂儲存起來。
    2.胰島素降低時,身體走【能源燃燒】的路線,開始燃燒肝醣或體脂。

  • 我們身體是維持一種平衡,有收入,也有支出,胰島素上升=收入,胰島素下降=支出。想減重,支出就要多一些。


【考量因素】

  1. 胰島素

    胰島素

    • Jason Fung認為肥胖是荷爾蒙的問題,而眾多荷爾蒙當中,以胰島素對肥胖最具影響力!(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w3gEIdJbBE&feature=youtu.be&fbclid=IwAR2zH7t10TMvpNL6fBOlWeBRiZLT5UH1WbvhPemZSxYocBPgAWzg2OmqqQo)

    • 首先要設法讓胰島素降到最低水平(減肥最重要的第一步),身體才會完全進入【能源燃燒】模式,由於能源燃燒的比例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初期是以肝醣為主,後期才會以脂防為主,所以胰島素降到最低水平後,還要繼續保持一段時間,身體才會大量燃燒體脂(飯後11小時開始大量燃燒體脂,飯後10~15小時胰島素降 到最低點)。當胰島素處於高檔時,例如:用餐後或胰島素抗阻,身體會維持【能源儲存】模式, 事實上,為了生存我們不能沒有【能源儲存】模式,我們只能設法縮短儲存模式的時間來減少體脂的儲存量。

    • 胰島素會把棕色脂肪細胞轉變成白色脂肪細胞,導致體內的代謝環境有利於脂肪的儲存,不利於脂肪的燃燒。相反地,酮體會把白色脂肪細胞轉變成棕色脂肪細胞,導致體內的代謝環境有利於脂肪的燃燒,不利於脂肪的儲存。

    • 胰島素上升→代謝率下降
      胰島素下降→代謝率上升
      胰島素上升→酮體下降
      胰島素下降→酮體上升

    • 胰島素會透過二個機制來影響大腦,激發食慾。1.干擾瘦體素(leptin)的抑制食慾作用,讓大腦收不到飽食信號。2.刺激多巴胺,讓大腦尋求安慰,產生進食的衝動。

    • 空腹胰島素必須小於5 uIU/mL,超過者不易減肥,甲狀腺的rT3也可能較高。

    • 胰島素過量時,女性卵巢製造的17,20-lyase會把雌激素轉換為雄性激素DHT,造成女性的多囊症與肥胖。同樣地,男性的Aromatase與胰島素結合後,也會把睪固酮轉換為雌激素,造成男性頑固肥胖。


    • 降低胰島素的方法:
      1.減少醣類對胰島素的刺激。
      2.減少蛋白質對胰島素的刺激。(蛋白質升高胰島素的程度大約是醣類的一半)
      3.空腹或斷食。(一方面停止供應食物,停止分泌新的胰島素,一方面讓已經存在的胰島素自然代謝掉)

    • 降低胰島素並且燃燒體脂的方法:
      空腹時間至少要10小時以上,胰島素濃度才能降到最低水平,身體完全進入能源燃燒模式,而且空腹時間越長,體脂會慢慢取代肝醣成為最主要的燃料。
      根據George Cahill的斷食實驗,肝醣在斷食36小時後就會燒完,所以,斷食 超過36小時一定可以100%燃燒到體脂。
      (a)參考下圖,飯後3小時,胰島素出現第一波巨幅下降。飯後10小時,胰島素出現第二波巨幅下降。

      (b)參考下圖,飯後3小時,脂肪酸開始增加,飯後11小時,脂肪酸大增,代表飯後11小時,身體開始大量燃燒脂肪。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信息,讓我們能夠掌握燃燒脂肪的契機!(第一波是燃燒膳食脂肪,第二波才是燃燒體脂。)

    • 減少醣類對胰島素的刺激的具體辦法是:
      1.減少【高密度醣類】的攝取量,增加【低密度醣類】的攝取量。
      2.減少醣類的總量 。

     

  2. 總卡路里

    總卡路里

    • 要製造能量赤字,讓能量收入低於能量支出。不管是葡萄糖或酮體,只要血液中的總能量超過身體的需求,身體就會自動分泌胰島素來執行能量儲存的工作。通常大家只知道葡萄糖會升高胰島素,酮體不會,事實上酮體過多,造成總能量超過身體的需求,即使是低血糖,一樣會進行儲存能源的工作,身體不會白白浪費這些寶貴的能源,例如:大量攝取中鏈脂肪酸,產生過量的酮體,身體一樣會升高胰島素,進行脂肪的儲存,同時也會抑制脂肪的分解。

    • 實施生酮飲食,初期容易減重,後期不容易減重,因為身體已經善於吸收消化脂肪了,如果不控制總卡而攝取過多油脂,過剩的熱量一樣會被儲存起來。

    • 實施生酮飲食,如果醣類與蛋白質都控制良好,完全合乎生酮原則,剩下的脂肪攝取量就是調節體重的關鍵了。要胖,就增加脂肪攝取量;要瘦,就減少脂肪攝取量。

    • 所有減重法最後的決勝點會落在總卡上,總卡不控制,最後都會復胖!

    • 根據我個人的經驗,生酮飲食初期體重下降神速,過一段時間後會慢慢復胖,所以建議生酮飲食要搭配間歇性斷食,縮小飲食窗口,延長空腹時間,才能保持戰果!其實,更長時間的斷食是一種很棒的減肥法,不光是減少卡路里,啟動燃脂,還能淨空腸道,排出所有的發炎與過敏食物,省下能源來修復消化道。一舉數得!

    • Raphael Kellman呼籲不要再計算卡路里了,因為卡路里無法反映人體能量代謝的真實情況。例如:1磅體脂的熱量大約是3500大卡,如果每天多吃500大卡,一周後(7天)體重應該會增加1磅。事實上並非如此。(編者補充:Raphael Kellman認為腸道微生物的影響力遠勝於卡路里。)

    • Raphael Kellman指出,關鍵不是卡路里的多少,而是人體對卡路里的反應。

    • Yang-Xin Fu指出,飲食誘發的肥胖不單是攝取多少卡路里能決定的,還必須考慮腸道微生物的影響力。


    【減少能源儲存的總量】

    1. 少食,全面性少食,包括醣類、蛋白質、脂肪。

    2. 用低熱量食物去取代高熱量食物,例如:用葉菜類去取代穀類、根莖類、肉類、奶製品。

    3. 攝取飽食感較強的食物也能減少食量。飽食感的強弱順序:蛋白質 >脂肪 >醣類。

    4. 減少外酮的攝取量,例如:中鏈脂肪酸(椰子油、奶油、C8、C10)

    5. 空腹或斷食。(完全不吃,儲存總量=0)


    【二種不同的大腦駭客】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MmitIkvn5Q

    • 大腦只能集中注意力20∼30分鐘,必須間斷片刻,舒緩放鬆一下,才能繼續下一波的集中注意力。這個間斷片刻的空檔可以用有熱量的零食來舒緩,例如:餅乾、甜點、含糖飲料或其他食物,但是也可以用無熱量的橋食來舒緩,例如:咖啡、茶、水。前者可能會造成肥胖,後者不會。

    • 零食:有熱量
      橋食:無熱量,純粹只是當銜接空檔的橋樑而已。

     

  3. 營養素

    營養素

    • 燃燒脂肪也是一種生化反應,需要各種營養素的參與,例如:肉鹼、維生素、礦物質、葡萄糖(甲狀腺功能)、酵素(胺基酸),所以這些營養素都要足夠才能順利燃燒脂肪。如果營養素沒有湊齊,脂肪燃燒就會中斷,即使胰島素已經降低了,身體也進入了燃脂模式,脂肪還是無法順利進行燃燒。 有時候減肥的停滯期就是卡在營養素不足的問題上,只要關鍵營養素沒補齊,燃燒脂肪就停擺。例如:超低醣飲食有時候需要定期回填醣類才能展開另一波的減重。

    • 營養素的補充有一個死角是:某些營養素是由腸道細菌提供的,人類無法自己製造,我們只能靠投予細菌所需的食物,我們才能取得這些營養素,也就是說,飲食不單單只是餵養人類自己的細胞而已,還要餵養腸道的眾多益生菌。


    營養素 Vs  能量

    • 雖然食物的種類是你決定的,但是食物的數量卻是身體決定的!如果你吃的是營養素較少的食物,身體就會讓你多吃來補足,而多吃的後遺症就是攝入過多的熱量!

    • 減肥必須製造能量赤字(能量收入少於能量支出),逼迫身體去找體脂當燃料,但是燃燒體脂還是有前提條件,就如同其他生化反應一樣都需要輔助元素才能順利進行,例如維生素、礦物質、輔酶、胺基酸...等,所以一定要先保證攝取到足夠的營養素才能有效地減肥,否則身體就會調降新陳代謝率來因應營養素不足所帶來的能量不足。(能量其實是足夠的,庫存還很多,但是 缺乏營養素去燃燒這些庫存才導致能源短缺。接著,如果每天都持續短缺的話,身體就會推算:這樣下去,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死亡,所以為了保命,身體開始減少甲狀腺來調降代謝率,減少源支出,以因應能源長期短缺。女性方面也會因此而做出月經暫停與不再排卵的指令。)

    • 惡性循環:營養素不足→生化停擺→燃脂停擺+燃糖停擺→能量不足→新陳代謝下降→胃酸生產不足→消化吸收不完全→營養素吸收減少→生化停擺更嚴重→........。

    • 減肥策略:營養素充足+能量赤字

    • 製造能量赤字的策略:
      1.先大量吃低熱量的葉菜類。
      2.接著吃中等量的蛋白質食物(瘦肉、豆類)。(編者補充:蛋白質的飽食感 最強,營養素含量最豐富,所以吃飽時總熱量比較不會出現超標的情形,換句話說,能吃飽又能製造能量赤字。)
      3.最後才考慮吃易胖的高熱量食物(穀類、根莖類、水果、油脂)或不吃也可以。
      第1與第2個階段是補足營養素,第3階段是補足能源或故意製造能量赤字。

    • 低醣飲食者的減肥,關鍵在總卡,所以油脂的攝取量要控制,例如:防彈咖啡、淋油。


    飽食感 Vs 總卡路里

    • 蛋白質攝取越多,總熱量會攝取越少。如下圖:
      縱軸是達到目標卡路里的百分比,橫軸是蛋白質的熱量百分比。大多數的蛋白質攝取量都落於總卡路里的12%~35%之間。

    • 下圖顯示三大營養素與纖維影響總卡路里的程度。

    1. 增加蛋白質會增加飽食感。

    2. 減少脂肪可以減少 熱量。

    3. 醣類對飽食感的影響程度較小。

    • Ted Naiman表示,最糟糕的組合是:低蛋白+高醣+高脂。類似於甜甜圈、洋芋片、餅乾的成分。

    • 醣類攝取量在20~30%之間或是高於60%,可以增加飽食感。

    • 脂肪的熱量密度高,1克有9卡,所以減少脂肪可以減少較多的熱量,有助於減少總卡路里。

    • 如果想自然地減少卡路里來達到減肥目的,並且不要有飢餓感,建議採取下列策略:
      1.蛋白質優先考量,不能太低。
      2.避開額外添加油脂,尤其是精製油品。
      3.避免食用【低蛋白+高醣+高脂】的食物。

    • Marty Kendall分析數據後,發現低醣飲食的減肥關鍵是高蛋白質,不是低醣,也不是脂肪!(This observation from the data also aligns with this recent study that tested high protein low carb vs normal protein high fat and found that“Body-weight loss and weight-maintenance depends on the high-protein, but not on the ‘low-carb’ component of the diet, while it is unrelated to the concomitant fat-content of the diet.”)

    • 各種飲食的實際攝取熱量(橘色)與目標熱量(藍色)之間的關係。

    • 下圖中,橫軸是目標熱量的百分比,100%是達到目標熱量,少於100%是低於目標熱量。百分比越低,代表飽足感越強,熱量吃得少又能吃飽。其中,低蛋白高脂飲食最容易超標,要吃超過目標熱量才能吃飽。


    營養素與總熱量的比喻

    • 營養學就好像1+2+3+4=10,其中,1、2、3、4是營養素,10是總熱量。要達到總熱量可以有很多組合,例如:
      2+2+3+3=10,但是缺了1與4。
      2+4+4=10,但是缺了1與3。

      1+3+3+3=10,但是缺了2與4。
      於是,有人吃了1+2+3+4+2+4=16,四項營養素都齊全了,但是總熱量超標了,怎辦?身體要想辦法扣除這多出來的6,但是要扣除這個6,可能需要消耗營養素3才辦得到,於是身體就把僅剩的營養素3用完了,最後造成【3缺乏症】。
      (2018-6-6)


    高醣+高脂


    蛋白質:能量

    • (參考下圖)

    • 能減重的食材=(蛋白質/能量)的比值要大於1。

    • 能量是指醣類與脂肪的總和。(二者的總克數)

    • 醣類採用淨糖值,要扣去纖維的克數。

    • 蛋白質的每日建議攝取量=體重磅數的克數。例如:體重150磅的人,每天要吃到150克蛋白質,但是醣類與脂肪的總量要低於150克,保持蛋白質/能量的比值大於1,才能有減重的效果。

    • 要減重,(蛋白質/能量)的比值必須大於1,而且比值越大越能減重。反之,如果比值小於1,就會增重,而且比值越小,越會增重。

    • 整體用意是:
      1.蛋白質要攝取夠多,確保營養素與飽食感十足。
      2.能量要攝取少一點,低醣+低脂,身體才會燃燒自己的體脂。
      3.減肥的組合:高蛋白+低醣+低脂。






     

  4. 飽食感與飢餓感

    飽食感與飢餓感

    1. 攝取蛋白質食物來刺激飽食感荷爾蒙之一的Peptide YY。

    2. 攝取脂肪食物來刺激飽食感荷爾蒙之一的Cholecystokinin。

    3. 把胃撐大。例如:吃很多食物、吃大量纖維食物。(胃部有伸展接收器)

    • 降低饑餓感的方法:

    1. 斷食 (一般人會認為斷食會增加飢餓感,讓人吃更多,事實恰好相反。)

     

  5. 發炎問題

    發炎

    • 發炎會干擾脂肪代謝,增加體重。不吃發炎食物,體重自然會減輕。

    • 發炎的檢驗項目:CRP、ESR。(請參考→CRP vs ESR)

    • 有些食物不適合個人體質,無法完全消化吸收,殘留的部分會成為壞菌的食物,然後產生大量細菌毒素。這些毒素會就近破壞腸道,造成腸漏症、腸道發炎,毒素也可能流竄全身,造成其他部位的發炎,引起激烈的免疫反應,接著身體會分泌大量皮質醇來消炎,並且進入危機模式,拼命儲存脂肪,導致肥胖。由於飲食一直都沒有改變,肥胖情形也一樣不會改變,最後演變成頑固型的肥胖。這種情形用其他辦法都很難見效,只有找出源頭的發炎食物,並且徹底禁吃,才有可能減少壞菌,降低發炎,解除危機,恢復正常體態,不再肥胖!

    • 自體免疫疾病或肥胖者必須設法減少發炎,我們建議一定要先做食物過敏檢驗,把所有可能的發炎來源摸清楚!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 含凝集素的食物也容易引起發炎反應,包括穀類、豆類、奶類、茄類、花生、腰果...等。(詳細請參考→《植物的逆襲》)


    頑固肥胖的7大禁忌食物

    • 這是J. J. Virgin針對頑固肥胖所設計的飲食禁忌項目:

    1. 麩質

    2. 奶類

    3. 黃豆

    4. 玉米

    5. 花生

    6. 糖及人工增甜劑

    • 7種食物要完全禁吃,不能少量沒關係,等3周後,再進行回填,如果身體充分康復,或許就能容許某些禁忌食物了。康復時間因人而異,有些人要3個月,有些人需要1年,但是也有些禁忌食物是一輩子也無法恢復許可的!

     

  6. 腸道微生物

  1. 皮質醇

    皮質醇

    • 壓力會產生壓力荷爾蒙皮質醇(Cortisol),長期皮質醇過高會儲存脂肪。如果減肥無法變成一種輕鬆的生活方式,減肥就可能成為一種壓力,帶來長期性的皮質醇過高,最後導致復胖。另外,皮膚用藥類固醇也會造成肥胖。

    • 皮質醇的肥胖是上腹部肥胖。

    • 正常的皮質醇分泌是有節奏的,早上6點開始上升,8點左右達最高峰,上午11點至下午3點,快速減少,到了午夜零點前後還持續減少,深夜時的產量只有顛峰時段的十分之一。

    • 根據Alan Christianson的《The Adrenal Reset Diet》,如果要恢復皮質醇的正常節奏,早餐不能攝取大量澱粉,必須以蛋白質為主,而且三餐的澱粉比例要逐次增加,建議早餐、午餐、晚餐的澱粉比例是1:2:3。

    • 很弔詭的是脂肪細胞會分泌發炎物質來把蜇伏的皮質酮轉化成活躍的皮質醇,脂肪細胞還能直接生產皮質醇,自己壯大自己,這就是減肥困難之處。(Adipose tissue creates its own inflammatory cytokines and upregulates the enzyme 11 beta HSD (11 beta-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That converts cortisone into cortisol.) (Cortisol from Fat: Fat tissue makes cortisol, causing it to be amplified in the fat tissue, stimulating the growth of more fat tissue. It is different from cortisol made from the adrenals, which originated in the hypothalamus and then the pituitary.) 

    • 降低皮質醇的5簡單方法:(https://www.youtube.com/watch?v=9KDk-gGgvzI)

    1. 哈哈大笑 (Laughter)

    2. 擁抱他人 (Hug someone)

    3. 散步 (Take a walk)

    4. 為自己做一件特別的事 (Do something special for yourself)

    5. 深呼吸 (Breathe deep)

     

  2. 睡眠

    睡眠

    • 睡眠時間較多,飢餓素(ghrelin)會分泌較少,瘦體素(leptin)會分泌較多,結果是人們比較不容易餓,食量會減少。

    • 天黑時,退黑激素(melatonin)漸漸增加,皮質素漸漸減少,二者呈相反關係。睡眠不足,皮質醇會偏盛,導致肥胖。機制是:皮質醇升高→血糖升高→胰島素升高→命令身體儲存脂肪。

    • 藍光會抑制松果體產生退黑激素(melatonin),不利於睡眠,所以天黑後要戴防藍光的眼鏡來看電視或手機,臥室也盡量不要擺設會散發藍光的電器用品。另外,睡覺時要熄燈,頂多是留一盞琥珀色小夜燈。

    • 床墊安裝接地線(Earthing)也有助於調節生理時鐘與提升睡眠品質 。

    • 胰島素會抑制生長激素(HGH)。胰島素升高,生長激素(HGH)就下降。如果睡前吃東西,胰島素就會升高,生長激素(HGH)就會下降,而HGH正是促進脂肪燃燒的荷爾蒙,所以睡前3小時內要禁食!

    • HGH的分泌是有生理節奏的,每天大約有6~12波的分泌潮,其中最大的分泌潮是在晚上入睡後30分鐘開始,所以睡眠非常重要!

    • Maria Emmerich建議一天要睡8~10小時。大多數奧林匹克運動員的睡眠時數是10小時。

    • 運動可以刺激HGH的分泌,不過,運動強度要能達到產生乳酸的程度才有效果。 而且,運動時間還要遠離睡眠時間,越接近睡眠時間,越容易干擾睡眠,尤其是晚上,正是皮質醇下降與退黑激素上升的時間,運動恰好會升高皮質醇,影響睡眠品質。

    • 美國陸軍的實驗顯示,睡眠時間從10小時縮短到4小時,二天後飢餓感與食慾都會增加,如下圖。(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1991337/)

      Change in daytime levels of leptin, ghrelin, appetite and hunger from 10-hour to 4-hour bedtimes in 12 healthy lean subjects after 2 days of curtailed sleep.

     

  3. 用餐時間
    要縮小飲食窗口。

    飲食窗口

    • 你甚麼時間吃,會比你吃了些甚麼還重要!這句話有點誇張,不過如果你無法控制你的食量,你最好縮短飲食窗口來輔助,這就是所謂的【間歇性斷食】。科學家曾經做過老鼠實驗,老鼠分成2組,每天總卡路里是一樣的,也就是食物是一樣的,其中一組隨意吃,不限制時間,另一組集中在某個時段吃,其他時間禁食。結果發現,隨意吃的老鼠會增胖,有飲食窗口的不會。原理是集中在某個時段吃,空腹時間就會延長,而空腹時間越長,胰島素越有機會降到基礎水平,讓身體進入大量燃脂的模式。

    • 早餐豐盛與晚餐豐盛的減重效果:(參考圖表)
      肥胖者分成2組,總卡路里都相同(1400/),分配卻不同,一組是早餐豐盛組(黑線),另一組是晚餐豐盛組。(白線)
      A
      圖:每2周紀錄一次體重。
      B
      圖:腰圍的比較,分別是實驗前、6周後、12周後。
      結論:體重的減少量,早餐豐盛組減少8.7公斤,晚餐豐盛者只減少3.6公斤,早餐豐盛者是晚餐豐盛者的2.5倍。

       

    • 三餐胰島素的變化:(參考圖表)
      早餐豐盛者的胰島素高峰在早上(黑線),晚餐豐盛者的胰島素高峰在晚上(白線),統計其分泌總量則是晚餐豐盛者較多,這解釋了晚餐豐盛者比較胖的原因。其他實驗也顯示同樣的食物,晚上吃的胰島素分泌量會多出25~50%這也證明了肥胖是荷爾蒙的問題,不是卡路里的問題(同樣的食物)

     

     

  4. 甲狀腺低下

    甲狀腺低下

    • 甲狀腺低下會降低新陳代謝率,導致能源支出小於能源收入,無法製造能源赤字,不利於減肥。

    • 頑固肥胖者要排除甲狀腺低下的可能性。

    • 甲狀腺素的活躍成分是T3,儲備成分是T4,T4必須換成T3才能充分發揮甲狀腺的功能。T4轉T3是發生在肝臟與小腸,如果肝臟與小腸受損就會影響到T4轉T3。而腸道微生物群系失衡正是肝臟與小腸受損的重要原因。

    • 有些頑固肥胖者檢測出甲狀腺功能低下,但是服用甲狀腺的藥物後體重依然不降,原因是服用了錯誤的劑型(含T4成分),無法解決rT3過多的根源問題。

    • 低卡飲食、低醣飲食或間歇性斷食都可能降低T3。

    • Dr. Westin Childs表示,他未曾見過rT3超過25者有正常的胰島素與瘦體素水平。他又指出,瘦體素超過12ng/mL者,想要減重幾乎不可能。

    • 請參考→甲狀腺低下

     

  5. 雌激素或類雌激素

    雌激素或類雌激素

    • 來源:避孕藥、塑膠用品(BPA)、化妝品(Parabens)、衛浴用品(Triclosan)、芳香劑、香燭、乾衣紙(Dryer sheet)、防腐劑(BHT、tBHQ、Parabens)、防曬劑(Parabens)、殺蟲劑。

    • 要減少黃豆、亞麻仁、奇亞子、酒精、精製碳化合物、糖..等的攝取量。

    • 口服避孕藥與環境類雌激素都會刺激身體製造較多的性荷爾蒙結合球蛋白(SHBG)這種結合球蛋白不只會結合雌激素,它也會結合睪固酮,於是睪固醇的減脂增肌作用被減弱了,最後導致肥胖。常見的環境類雌激素來源是:塑膠用品(溶出BPAphthalate)…等。

    • 雌激素過多會搶走荷爾蒙結合球蛋白,導致甲狀腺素缺乏足夠的荷爾蒙結合球蛋白來攜帶送到全身各處, 間接導致甲狀腺功能低下。常見的雌激素來源是:黃豆、亞麻仁

    • 女性的雌激素過多與過少都會造成肥胖,過多造成下腹部肥胖(包括臀部、大腿),過少造成上腹部肥胖。

    • 婦女雌激素過多的肥胖分為二種:

    1. 停經前雌激素過多會導致梨型肥胖,體脂集中在下半身(下腹、臀部、大腿)。

    2. 停經後雌激素過多 會導致蘋果型肥胖,體脂集中在上腹部。

    • 男性的雌激素過多,也會造成蘋果型肥胖,而且還會出現男性假乳房。

    • 肝臟會分解代謝雌激素,如果肝功能受損,雌激素就會積留太多。(肝功能受損的原因:喝酒、藥物、脂肪肝、肝病...等。)


    雌激素偏盛(Estrogen dominance)

    • 雌激素偏盛是指雌激素過多,黃體激素不足,導致雌激素與黃體激素之間失去平衡。(雌激素=estrogen,黃體激素=progesterone。)

    • 黃體激素不足會減少骨頭的生成,導致骨質疏鬆。

    • 雌激素偏盛會促進乳癌的進展,還會造成乳房纖維囊腫、子宮內膜癌、子宮肌瘤。 奇妙的是,不管肌瘤有多大,一旦停經了,卵巢不再製造雌激素時,子宮肌瘤就會自動瓦解。

    • 雌激素偏盛時,脂肪燃燒會被抑制,即使強度重訓,體重仍然會爬升。

    • 雌激素偏盛可以藉由補充天然的黃體激素來恢復平衡。

    • 雌激素偏盛的副作用之一就是高血壓,因為雌激素會增加細胞的水分與細胞間的鈉。

    • 雌激素偏盛會提高心臟病與中風的風險。

    • 男性方面,雌激素 偏盛常常造成攝護腺癌。

    • 參考資料:《Keto.》p.113

  • 病毒感染
    ◎肥胖者有30%感染了Ad-36病毒。

  • 基因
    ◎有FTO基因變種的人自動會挑選高卡路里食物,脂肪細胞的分布也不一樣,其中善於燃燒能量的棕色脂肪細胞會比較少,善於儲存能量的白色脂肪細胞會比較多,結果就是有FTO基因變種的人會比較胖。
    FTO基因變異的因應辦法:
    1.
    減少攝取高卡路里食物。
    2.
    控制總卡路里。
    3.運動:研究肥胖與基因關係的專家
    Ruth Loos發現,運動可以對抗肥胖基因,大約可以減輕27%的FTO影響力。Ruth Loos建議每周五次,每次30分鐘的運動。

  • 性別

    性別

    • 女性的燃脂能力較強,但是儲脂能力也較強。運動時,女性比男性燃燒較多的脂肪,但是運動後,女性會出現較強的補償效應,也就是休息狀態下,女性會燃燒較少的脂肪,而且運動後女性的飢餓素會增加,導致食慾增加,吃更多。

    • 脂肪移動的規則是,偏向男性化時,脂肪會往上腹部集中,形成蘋果型肥胖,例如:睪丸素過多、皮質醇過多。偏向女性化時,脂肪會往下腹部集中(包括臀部、大腿),形成梨型肥胖,例如:雌激素過多。

    • 女性停經後,腎上腺變成性腺(即分泌性荷爾蒙的器官。女性是卵巢,男性是精囊),更年期也會出現女性荷爾蒙的分泌由卵巢移至腎上腺的現象。這時女性荷爾蒙(雌激素)的分泌特別容易受到影響。所以,更年期必須讓腎上腺保持正常功能,來能應付壓力。

    • 女性停經後,必須保留較多的脂肪來生產雌激素,所以減肥的難度會增加。

    • Sherry Winslow注意到女性比較不會原諒自己,她說:如果女性不小心在一個環節上出了錯,其他事也會跟著不對勁。只要發生一個錯誤,她們似乎比男性更容易放棄,然後乾脆打消瘦身的念頭。相比之下,男性就比較大而化之。他們可能前一晚喝了啤酒也不會覺得罪惡,還是能回過頭來繼續健身。

     

  • 年紀
    ◎年紀越大,脂肪會逐年增加,到了70歲,脂肪才逐年減少,但是這種減少並非好事,因為脂肪細胞的容量變小了,過剩的脂肪只好滯留在血液中,形成高血脂症,或囤積在不恰當的地方,造成其他疾病,例如:囤積在骨髓→骨質疏鬆,囤積在肝臟→脂肪肝,囤積在肌肉→肌肉無力,囤積在脾臟→糖尿病。
    ◎隨著年紀的增長,脂肪會有往上移的趨勢:男性的脂肪會從上腹部往上移到下巴與頸部,女性的脂肪會從下腹部、臀部、大腿往上移到上腹部。

  • 運動
    ◎運動不一定能減重,還要考慮其他因素(食慾),但是運動可以搬運脂肪,把危害健康的內臟脂肪搬到安全的皮下脂肪。
    ◎減肥專科醫師
    Michael Dansinger表示:減肥的功效,80%來自飲食改變後的卡路里縮減,剩下的20%才是來自運動。
    重訓可以減少脂肪細胞的數目(殺死脂肪細胞),但是重訓減重的過程非常緩慢,是屬於長期策略!
    斷食不會減少脂肪細胞的數目,但是可以減少脂肪細胞的體積,也就是減少脂肪細胞裡面的脂肪酸。斷食減重非常快速,是屬於短期策略!

  • 維生素D
    ◎現代人長時間待在室內,嚴重缺乏維生素D,讓身體會誤以為處於秋冬季節,要拼命保存體脂,減少體脂的燃燒。(Dr. Ken Sikaris)


  • 鐵過高也會造成肥胖,因為鐵是一種生長因子。
    婦女停經後喪失了每個月排血的機制,常常導致鐵濃度升高,造成肥胖。

  • 懷孕
    根據CARDIA的研究統計,懷孕後5年,大約會增加2~3公斤的體重。

  • 抽菸
    戒菸後會增加體重。

  • 假日節慶
    據統計,一整年所增加的體重,2/3是集中在聖誕節假期的6周內,剩下的1/3才是其他46周所累積的。所以,減肥的策略也要隨著調整,假日不要過食,非假日要少食,讓飽食與斷食循環交替,並且取得平衡。

  • 肥胖的時間
    肥胖的時間越久,減重越困難。

  • 酒精
    酒精會優先燃燒,剝奪了體脂的燃燒機會。
    酒精會增加3倍的雌激素(estrogen),降低睪固酮(testosterone)達24小時之久。
    酒精會增加皮質醇。皮質醇會分解肌肉來當燃料,睪固酮降低也不利於增加肌肉,所以健身者不應該喝酒。

  • 瘦體素

    瘦體素

    • 瘦體素=Leptin

    • 荷爾蒙的位階是:1.瘦體素,2.胰島素,3.腎上腺(包括皮質醇),4.甲狀腺,5.性荷爾蒙。所以,減肥策略可以先用斷食來強迫燃燒體脂,等脂肪減少到相當的量,瘦體素的抗阻才能解除,那時候才正式進入良性循環,否則即使胰島素降低了,瘦體素抗阻未解除,飽食信號還是無法被大腦接收,人還是容易吃不停,一旦吃不停,胰島素勢必又要升高,接著身體又被迫進入儲存模式,燃脂工作馬上關閉,身體又掉入了惡性循環。

    • 瘦體素過低與過高的身體反應並不是對等的。瘦體素過低時,身體反應比較強烈,瘦體素過高時,身體反應不大,由此可見,瘦體素的主要目的是保住體脂,度過能源危機。每當體脂減少時,它就會強烈增加食慾,同時減少能源支出(降低新陳代謝率)來保住體脂。這也是減重困難之處!身體寧可你肥胖,也不要你太瘦餓死!

    • 為了避免減重過程中體脂減少帶來瘦體素下降的副作用:食慾增加+代謝率降低,Maria Emmerich建議在實施生酮飲食的同時,每周安排1天攝取較高卡路里,再搭配1~2天的PSMF,來提高瘦體素敏感度,並且打破代謝恆定點(metabolic set point)。(請參考→PSMF)

    • Maria Emmerich建議攝取高品質動物性蛋白質來提升瘦體素敏感度,尤其是富含omega-3的魚類。

    • EPA、鋅都會刺激瘦體素分泌。EPA:鮭魚、鯖魚、沙丁魚、鯡魚。鋅:牡蠣、紅肉、海鮮、雞肉。

    • 對抗瘦體素抗阻的辦法:(Maria Emmerich的版本)

    1. 每周選擇一天多吃。要比平常多出400~600卡路里,而且多吃的部分要選擇脂肪或蛋白質,不能選擇醣類。

    2. 攝取富含omega-3的食物。

    3. 攝取富含鋅的食物。

  • 人工甜味劑
    體重停滯時要考慮停止攝取代糖、人工甜味劑。
    只要一包蔗糖素(Splenda)就可以殺死50%正常的腸道菌群,導致壞菌占優勢,進一步造成肥胖。
    ◎當身體吃了人工甜味劑後,味蕾會告訴大腦糖已經進來了,但是大腦的葡萄糖接受體卻遲遲接收不到葡萄糖,這種情形會導致人們更渴望吃真正的甜食。

  • 飼料效應
    ◎讓飼養動物增重的三種原料,對人類也有相同的效應。這三種原料是:
    1.穀類
    2.豆類
    3.抗生素


【補充資料】

  • 醣類分為2種:
    1.
    高密度醣類:大幅升高胰島素。特性:纖維含量低、水 份含量低、澱粉含量高。例如:根莖類蔬菜。
    2.
    低密度醣類:微幅升高胰島素。特性:纖維含量高、水 份含量高、澱粉含量少。例如:葉菜類蔬菜。

  • 食物是用來維持生命的,它必須要能升高胰島素,然後被儲存起來,等需要的時候再拿出來用,反之,如果食物無法刺激胰島素,當然也就無法儲存起來,只能現吃現用,這樣動物在睡覺或不吃東西時,就會缺乏能源而死。

  • 食物升高胰島素的排行榜:醣類>蛋白質>脂肪。

  • 食物或多或少都會升高胰島素,即使是脂肪也會微幅升高胰島素,所以斷絕食物是減少胰島素最好的策略,也就是說,斷食是減少胰島素最好的策略。

  • 常用的胰島素指數計算公式:(醣類扣除纖維)x100%+蛋白質x56%+脂肪x10%

  • 不要認為脂肪不易升高胰島素就可以大量攝取脂肪食物,理由是:
    1.如果脂防夾雜其他食物一起吃的話,其他食物還是有可能升高胰島素而讓身體進入【能源儲存】狀態。一旦進入【能源儲存】狀態,所有食物都會被儲存起來,當然也包括脂肪。
    2.脂肪本身的胰島素指數雖然很低,但還是會微幅升高胰島素(10
    %左右),積少成多一樣會讓身體進入【能源儲存】狀態。
    3.脂肪與其他食物的總卡路里太多,超過身體的需求,身體就會增加胰島素來把這些過剩的能源儲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 個人體質不同,胰島素的敏感度也會不同,直接影響到身體管理能源的方式。
    胰島素敏感者,血液中的胰島素濃度下降很快,身體進入燃脂模式的速度很快,時間也很長。
    胰島素不敏感者,血液中的胰島素濃度下降很慢,身體進入燃脂模式的速度很慢,時間也很短,嚴重者甚至完全無法進入燃脂模式。

  • 胰島素抗阻:胰島素長期過高會造成胰島素抗阻,胰島素抗阻又會升高胰島素,二者互相助長,形成惡性循環。如果不解決胰島素抗阻,不降低胰島素, 身體就無法進入燃脂模式。
    解決胰島素過高與胰島素抗阻的最佳辦法就是斷食,也就是,一方面停止供應食物,停止分泌新的胰島素,一方面讓已經存在的胰島素自然代謝掉。
    胰島素抗阻越嚴重,空腹時間要越長。
    胰島素不降下來,你吃多少,就儲存多少。

  • 皮質醇:又稱為壓力荷爾蒙,它會因應壓力快速釋放儲存的能源來提供緊急使用,同時也會利用每一個可能的機會來儲存能源以應付未來的需求。所以,皮質醇既能幫助燃燒脂肪,也能幫助儲存脂肪。更明確地說,急需時,皮質醇會促進脂肪燃燒,非急需時,皮質醇會促進脂肪儲存。
    如果身體常常面臨壓力挑戰,身體就會進入【備戰模式】,積極儲存戰備糧食(能源),只要食物進來,就全力轉換成脂肪儲存起來。為什麼戰備糧食要以脂肪的型態儲存呢?因為人類是動物,必須經常活動身體,不適合大量儲存流動性較差的肝醣(肝醣只適合少量儲存),同時,脂肪也是密度較高的能源,1公克脂肪有9卡的熱量,而葡萄糖與蛋白質只有4卡,所以身體很聰明地選擇脂肪作為主要的戰備糧食。我們身上的脂肪組織就是這些戰備糧食的倉庫。

  • 清除垃圾:體內有很多毀損的細胞碎片與代謝物,一直積留在體內,成為體重的常客,雖然我們很努力減去了多餘的體脂,甚至皮膚、肌肉也都小了一號,可是外表看起來還是有點胖。雖然我們想進一步減重,但是身體認為不能再減少了,再減下去會影響生理機能,於是減肥進入了停滯期。這時候,如果我們能把這些毀損的細胞碎片與代謝物分解排出或回收再利用,體重就能繼續下探。那麼,要如何清除這些垃圾來幫助減重?斷食12小時以上可以啟動自噬作用,執行垃圾排放或資源回收再利用的工作。

  • 各種減肥法或多或少都會減少卡路里而達到減重的效果,但是最後都會造成新陳代謝下降及一連串的後遺症。根據調查,所有的減肥法初期都有效,一段時間後就停滯了,大約5年內會復胖,其中1/3會比減肥前更胖。過程如下:
    低卡或其他減肥法→脂肪組織減少→身體啟動2種防衛機制:
    1.
    調低代謝率。
    (a)
    瘦體素分泌減少→腎上腺素與甲狀腺素減少→代謝降低→能量支出減少,例如肌肉效率增強,同樣的運動卻消耗較少的能量→不再出現能量赤字(收入少,支出也少)
    2.
    調高食慾。
    (a)
    促進食慾的荷爾蒙分泌量增加,例如ghrelin
    (b)
    抑制食慾的荷爾蒙分泌量減少,例如瘦體素、PYYGLP-1CCK
    總結:減肥後
    5~6年,代謝依然低落,食慾依然高漲,如果食量無法控制,必然復胖。

  • 食量的控制:除非你是天生食量小,否則你不適合實施少量多餐。貪吃的人或食量大的人只要實施少量多餐,最後都會變成多量多餐,結果更慘!這種人必須用減餐的方式來達到少食的目的,原理是:少餐→空腹時間長→胃縮小→少量就能吃飽。原則上,吃就要吃到飽,滿足食慾,如果吃不飽,食慾就會被壓縮,日後反撲會更大,造成連續性暴食。偶而暴食,影響不大,連續暴食或長期暴食,一定會胖。至於少餐,必須自己實驗看看哪一種方案比較適合自己,必須是可以長期實施的才好,如果不能長期實施,最後都會失敗!既然會失敗,又何必當初呢?減餐的步驟:1日3餐→1日2餐→1日1餐→2日1餐...............。

  • 打破習慣性:食量、食慾都有習慣性,越吃越多,越吃越貪吃,這種惡性循環只能靠斷食來中斷它的節奏。不過,斷食需要配合意志力,完全不靠意志力是騙人的。斷食還必須了解飢餓是短暫的、波浪的,也就是,飢餓是一陣一陣的,不是長時間連續的,一般只要忍耐半小時,飢餓就會消失。詳細請參考專文→斷食

  • 自我控制能力:減重會減少瘦體素的分泌量,導致飢餓感增加,大腦的核磁共振攝影也顯示減重後對食物的反應會增強,更糟的是自我控制能力會減弱,所以減重者還必須再強化自我控制能力。自我控制能力是可以培養的,專家建議先從簡單容易達到的目標開始,然後累積很多小成功來建立自信,相信自己一定能辦到,最後在自信心的支撐下,達到控制食慾、食量及戒除易胖食物的艱難目標。

Jason Fung的斷食臨床經驗

  • Jason Fung表示,長時間斷食(42小時以上)2型糖尿病頑固型肥胖特別有效。但是他也警告長時間斷食必須在醫師監督下進行,這樣醫師才能根據情況調整藥物劑量,必要時也會命令結束斷食。

  • Jason Fung表示,斷食時間越長,血糖的改善越快,尤其是高劑量用藥與器官損傷出現併發症的糖尿病患,常常要斷食到第5~6血糖才會明顯改善,並得以減輕藥物劑量。

  • Jason Fung的斷食法

     

    斷食時間

    內容

    一般肥胖

    24小時

    一天只吃午餐+晚餐,一天只吃晚餐,輪替。

    糖尿病前期

    36小時

    一天吃三餐,一天完全不吃,輪替。

    糖尿病患

    42小時

    一天只吃午餐+晚餐,一天完全不吃,輪替。

    嚴重糖尿病
    病態肥胖
    減肥停滯
    復胖

    7~14天

    7日斷食的限制是每個月不能超過一次。
    14
    日斷食的限制是每6周不能超過一次。
    (編者補充:身體有一定的承受度,過度頻繁的斷食,對身體是一種傷害!)

    • 餐飲部分 都要採取低醣高脂飲食。

    • 斷食時不適合服用會造成胃腸不舒服的藥,例如:NSAIDSAspirin、鐵劑、鎂劑(瀉藥)、Metformin

    • 經過幾次斷食之後,有些人會出現早上空腹血糖升高的情形,這就是所謂的【黎明現象】。它是身體的生理節奏的表現之一,大約在凌晨4點左右,身體會開始分泌較多的腎上腺素、生長荷爾蒙、升糖激素、皮質醇來因應白天的挑戰。

 


【精製濃縮油品的副作用】

  • 精製濃縮的油脂要考慮到消化問題,這種東西必須搬出庫存元素來幫助消化,不像全食物本身多少提供了一些輔助元素。這是站在長遠之計來看,短期內還看不出副作用。另外,除了全食物可以提供輔助元素外,其他食物也可以達到互補。原則上,食物要多樣性,要高營養性,才能避免單一濃縮食品的弊端。


【走回頭路是死路一條】--非常重要的觀念!

  • 愛因斯坦說:不斷重複作同一件事,卻期待會有不同的結果,這就是精神錯亂。(Insanity: doing the same thing over and over again and expecting different results.)

  • 如果你改變了飲食而獲得減重,可是你卻認為減重成功後可以恢復舊有的飲食習慣,那麼你的想法就符合了愛因斯坦所說的【精神錯亂】。

  • 一旦找到可以維持健康的飲食模式,就必須繼續遵守,直到不再適用為止。飲食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身體的老化,飲食模式也要隨著調整,只能往前走,不斷改良,走回頭路是死路一條!

  • 根據Rudy Leibel的研究,不管纖瘦或肥胖的人,只要減掉10%的體重後,就必須比相同體重者再減少22%的熱量才能避免復胖。例如:從100公斤減到90公斤,就要比一直都是90公斤的不減肥者還要少攝取22%的熱量才能保持成果。

  • 減肥是身體整體小一號,等於是從巨人變成了哈比人,哈比人就要吃哈比人的食量,哈比人吃巨人的食量,能不再變回巨人嗎?


【脂肪細胞是多功能的】

  • 脂肪細胞的功能超過我們的想像,它不是只有儲存脂肪的功能而已,它還具備腺體的功能,能分泌很多荷爾蒙與信息傳遞物質,而且還參與了免疫功能。

  • 脂肪細胞是可以自我調控的,自己決定自己的存亡,不是我們片面就能消滅它。

  • 脂肪細胞擁有腫瘤細胞一樣的血管再生能力,能向周圍的靜脈發出相同的化學信號,促使靜脈往自己的方向生長出新的血管來供應養分與氧氣,進而繁衍出更多脂肪細胞。有些派別甚至主張脂肪是一種腫瘤。

  • 抽脂手術一年後脂肪會再增加回來,但是增加的部位不再是原先的皮下部位,而是內臟部位,形成較不健康的內臟脂肪。(編者補充:打針一段時間後,血管會躲入深層,讓你打不到。同樣地,抽脂手術後,脂肪也會躲到深層。)

  • 1.減重後→體脂肪減少→脂肪細胞分泌的瘦體素減少→甲狀腺素減少、腎上腺素減少、正腎上腺素減少→代謝下降→耗能減少,而且不只休息狀態的耗能較少,即使做相同強度的運動,耗能也較少,因為肌肉使用效率提高了。
    2.減重後→體脂肪減少→脂肪細胞分泌的飢餓素增加→飢餓增加→食慾增加。
    總結以上造成復胖的原因:代謝下降、耗能減少、飢餓增加、食慾增加。


【飲食法的4大死角】

  • 目前我個人研究各種飲食法,總結了4個死角:
    1.能量過剩的問題
    2.營養素不足的問題
    3.毒素殘留的問題 (發炎也是毒素的症狀之一)
    4.過敏的問題


 

【能源燃燒的先後順序】--Marty Kendall

  1. 酒精

  2. 外酮

  3. 多餘的蛋白質

  4. 葡萄糖

  5. 脂肪



  • 圖表的中文翻譯

    飲食輸入源

    酒精

    外酮

    蛋白質

    碳水化合物

    脂肪

    氧化順序

    1

    2

    3

    4

    5

    儲存系統

    血液

    血漿、其他組織

    血液(葡萄糖)、肝醣

    脂肪組織

    儲存量

    20卡而已

    360~480卡

    1200~2000卡

    無限

    飯後血糖的表現

    如上圖

    如上圖

    如上圖

    如上圖

    如上圖

    飯後4~6小時所釋出的熱量

    15%

    3%

    25%

    8%

    3%

    • 飯後釋出的熱量是指食物的能量一部份會轉換成熱量釋放出來,換句話說,釋出熱量越多,儲存起來的熱量就越少。這也是蛋白質不易增胖的原因,因為25%都轉成熱量散發掉了。

  • 以上次序是列出每個時期的主要能源,事實上每個時期不會只燃燒一種燃料,而是多種燃料同時燃燒,差別是多或寡而已。大家要善用這個次序,例如:喝酒 與外酮都會卡位,搶走體脂的燃燒機會。

  • 酒精會增加3倍的雌激素(estrogen),降低睪固酮(testosterone)達24小時之久。

  • 外酮是屬於優先燃燒的能源,減肥者不宜多喝防彈咖啡。(外酮=C8、MCT...。)

  • Craig Emmerich的減肥建議是:
    零酒精+零外酮+僅足夠保留肌肉所需的蛋白質+很少或零醣類+30~40克脂肪來幫助吸收脂溶性維生素與製造荷爾蒙。這樣身體的主要能源就會落在體脂。

  • 每次進食,胰島素都會分泌,接著身體就會先關閉燃燒庫存的能源,然後按照能源燃燒優先次序去燃燒新進的能源,等到一切就位了,該燒的依序燒完了,沒燒完剩下的也都儲存好了,最後才開始把庫存的能源搬出來燒。所以要減肥,必須設法降低胰島素,重啟燃脂模式,讓身體有機會燃燒 到體脂。要降低胰島素或不讓胰島素上升太多的作法是:

  1. 選擇低胰島素指數的食物,尤其是要減少醣類。

  2. 限制總卡。

  3. 延長空腹的時間,甚至斷食更好。

  • 根據能源燃燒次序,Maria Emmerich建議 以下的配套措施來增加燃燒體脂的機會:

  1. 不要喝酒。

  2. 不要喝外酮。(防彈咖啡)

  3. 吃適量的蛋白質,足夠身體維修即可。(編者補充:其實,高蛋白質食物的減肥效果最強,理由是:1.蛋白質的飽食感最強,很難吃過量。即使過量,也會比醣類或脂肪優先燃燒,不會積存太多在血液中,導致身體把這些過剩能量轉存為體脂。2.蛋白質燃燒時會釋出25%的能量,只剩75%能被身體利用,有利於總卡的減少。)

  4. 醣類盡量減少。

  5. 吃足夠讓荷爾蒙高興的脂肪量。(Eat just enough fat to keep your hormone happy.)

 

 

Brad Pilon的觀點

  • 減重有二部分,一個是水重,另一個是非水分的體重。怎麼知道非水分的體重流失多少?我們可以用碳原子的流失量來換算。(水是氫+氧的組合,醣類與脂肪酸都是碳+氫+氧的組合 ,蛋白質是碳+氫+氧+氮的組合。)

  • 碳是如何排出體外?食物經過消化代謝,最終產物之一是二氧化碳,我們就是靠呼吸排出二氧化碳。排出越多,代表非水分的體重減少越多,這就是減重最樂意看到的結果。

  • 平均而言,碳水化合物的碳重量大約是40%,脂肪酸的碳重量大約是78%。

  • 生酮狀態下,我們並沒有呼出較多的二氧化碳,尿液排出的酮體也微乎極微。那麼,生酮飲食是怎麼減重的?比較其他飲食法,生酮飲食的碳原子出貨量相差不大,那麼我們就來清查它的進貨量。例如:同樣是吃進2000大卡,如果是吃碳水化合物,我們會吃進200克的碳原子(2000÷4×40%=200),但是如果是吃脂肪酸,我們只會吃進175克的碳(2000÷9×78%=173)。這就是高脂的生酮飲食殊勝之處:吃進的碳原子比較少。

 

時間表

飯後3小時

胰島素第1波下降

飯後10小時

胰島素第2波下降

飯後10~15小時

胰島素降到基準濃度

 

飯後12小時

自我吞噬作用開始上升

飯後24小時

自我吞噬作用達到最高峰

飯後48小時

自我吞噬作用回復到正常水準

 

飯後3小時

脂肪酸第1波微量增加。(燃燒膳食脂肪)

飯後11小時

脂肪酸第2波大量增加。(燃燒體脂)

 

飯後13小時

酮體開始大量增加